齊映,瀛州高陽人,唐朝宰相、山水畫家,兵部郎中齊圮之子。出身瀛州齊氏,勤奮好學,狀元及第,授河南府參軍,成為滑亳節度使(令狐彰)女婿,授監察禦史,遷河陽馬燧節度判官,授殿中侍禦史。得到宰相盧杞舉薦,入為刑部員外郎,出任鳳翔張鎰行軍司馬,授禦史中丞。朱泚之亂時,巡幸梁州,授給事中,遷中書舍人,拜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冊封河間縣男。不睦於左仆射張延賞,出任夔衡桂洪四州刺史兼任觀察使,病逝時年四十八歲,追贈禮部尚書,諡號為忠。
齊映,參加科舉,以狀元及第,又參加吏部科目選,考中博學宏詞科,被授為河南府參軍,後被滑亳節度使令狐彰征辟為幕府掌書記,累授監察禦史。令狐彰病重,命齊映草擬遺表,與他共商後事,齊映趁機說服令狐彰,讓他將兒子令狐建送入京城,並請朝廷另委節度使。令狐彰去世,滑亳鎮因擁立令狐建不果,發生兵變,齊映逃歸洛陽。
馬燧出任河陽三城節度使,齊映被馬燧征辟為幕府判官,加授殿中侍禦史。齊映得到宰相盧杞的舉薦,被任命為刑部員外郎。宰相張鎰出任鳳翔節度使,齊映又進入張鎰幕府,擔任節度判官,他能言善辯,通曉軍事,不久,便升任鳳翔行軍司馬,領禦史中丞。
涇原鎮士卒在長安嘩變,唐德宗逃奔奉天,史稱‘涇原兵變’。鳳翔將領李楚琳欲趁機作亂,齊映與同僚齊抗察覺有變,建議張鎰早日誅除李楚琳,但張鎰卻不肯聽從,還故示寬大,讓李楚琳帶兵駐守在外。李楚琳見陰謀敗露,連夜發動兵變,殺死張鎰,響應叛軍,齊映得軍士指路,逃出鳳翔,他奔赴奉天,被授為禦史中丞。
唐德宗轉奔梁州,齊映被委任為沿路置頓使,負責沿途的食宿事務,抵達梁州後,又被拜為給事中。官軍勘平叛亂,齊映扈駕迴京,沿途常隨侍於德宗左右,有時還充作禦駕前導,每當抵達州鎮城邑時,唐德宗都會讓齊映入城宣讀朝廷詔令。不久,齊映改任中書舍人。
齊映與左散騎常侍劉滋、給事中崔造一同升任宰相,擔任中書舍人、同平章事,後改任中書侍郎,封河間縣男。不久,唐德宗命宰相分管六部事務,由齊映掌兵部。當時,左仆射張延賞常插手政務,又為親屬謀求官職,但都遭到齊映的拒絕,他懷恨在心,常對德宗表示齊映沒有宰相之才,唐德宗遂有意免去齊映的宰相之職。
齊映罷相,外放為夔州刺史,後改任衡州刺史,升任桂管觀察使,加授禦史中丞。又改任洪州刺史、江西觀察使,大肆聚斂搜刮,向皇帝進獻大批金銀器物,希望能再次入朝為相,但始終未能如願。齊映病逝,時年四十八歲,追贈禮部尚書,諡號為忠。
齊映,忠於唐王朝,反對藩鎮割據,擔任滑亳掌書記時曾建議令狐彰歸權於朝廷,後任河陽節度判官,又隨馬燧討平割據汴州的李靈曜。朱泚之亂時,齊映由鳳翔奔赴奉天行在,親身翼護唐德宗,擔任宰相期間,齊映又敢於直言進諫,以“敢言”著稱。
齊映,參加科舉,以狀元及第,又參加吏部科目選,考中博學宏詞科,被授為河南府參軍,後被滑亳節度使令狐彰征辟為幕府掌書記,累授監察禦史。令狐彰病重,命齊映草擬遺表,與他共商後事,齊映趁機說服令狐彰,讓他將兒子令狐建送入京城,並請朝廷另委節度使。令狐彰去世,滑亳鎮因擁立令狐建不果,發生兵變,齊映逃歸洛陽。
馬燧出任河陽三城節度使,齊映被馬燧征辟為幕府判官,加授殿中侍禦史。齊映得到宰相盧杞的舉薦,被任命為刑部員外郎。宰相張鎰出任鳳翔節度使,齊映又進入張鎰幕府,擔任節度判官,他能言善辯,通曉軍事,不久,便升任鳳翔行軍司馬,領禦史中丞。
涇原鎮士卒在長安嘩變,唐德宗逃奔奉天,史稱‘涇原兵變’。鳳翔將領李楚琳欲趁機作亂,齊映與同僚齊抗察覺有變,建議張鎰早日誅除李楚琳,但張鎰卻不肯聽從,還故示寬大,讓李楚琳帶兵駐守在外。李楚琳見陰謀敗露,連夜發動兵變,殺死張鎰,響應叛軍,齊映得軍士指路,逃出鳳翔,他奔赴奉天,被授為禦史中丞。
唐德宗轉奔梁州,齊映被委任為沿路置頓使,負責沿途的食宿事務,抵達梁州後,又被拜為給事中。官軍勘平叛亂,齊映扈駕迴京,沿途常隨侍於德宗左右,有時還充作禦駕前導,每當抵達州鎮城邑時,唐德宗都會讓齊映入城宣讀朝廷詔令。不久,齊映改任中書舍人。
齊映與左散騎常侍劉滋、給事中崔造一同升任宰相,擔任中書舍人、同平章事,後改任中書侍郎,封河間縣男。不久,唐德宗命宰相分管六部事務,由齊映掌兵部。當時,左仆射張延賞常插手政務,又為親屬謀求官職,但都遭到齊映的拒絕,他懷恨在心,常對德宗表示齊映沒有宰相之才,唐德宗遂有意免去齊映的宰相之職。
齊映罷相,外放為夔州刺史,後改任衡州刺史,升任桂管觀察使,加授禦史中丞。又改任洪州刺史、江西觀察使,大肆聚斂搜刮,向皇帝進獻大批金銀器物,希望能再次入朝為相,但始終未能如願。齊映病逝,時年四十八歲,追贈禮部尚書,諡號為忠。
齊映,忠於唐王朝,反對藩鎮割據,擔任滑亳掌書記時曾建議令狐彰歸權於朝廷,後任河陽節度判官,又隨馬燧討平割據汴州的李靈曜。朱泚之亂時,齊映由鳳翔奔赴奉天行在,親身翼護唐德宗,擔任宰相期間,齊映又敢於直言進諫,以“敢言”著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