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嶠,字巨山,趙郡讚皇人,唐朝時期宰相。出身趙郡李氏東祖,早年進士及第,曆任安定小尉、長安尉、監察禦史、給事中、潤州司馬、鳳閣舍人、麟台少監等職。武周時期,依附張易之兄弟;中宗年間,依附韋皇後和梁王武三思,官至中書令、特進,封為趙國公;唐睿宗時,貶為懷州刺史,以年老致仕;唐玄宗時,再貶滁州別駕,遷廬州別駕,病逝於廬州,終年七十歲。生前以文辭著稱,與蘇味道並稱“蘇李”,又與蘇味道、杜審言、崔融合稱“文章四友”,晚年成為“文章宿老”,先後曆仕五朝,趨炎附勢,史家評價以貶義居多。
李嶠少有才名,十五歲精通《五經》,二十歲考中進士,初授安定縣尉,因在製舉考試中以甲等擢第,調任長安縣尉,在畿尉中與駱賓王、劉光業齊名,皆以文章著稱。
高宗發兵征討嶺南邕州、岩州一帶的僚族叛亂,李嶠時任監察禦史,奉命充任監軍,隨軍南征,親入獠洞,宣諭朝旨,成功招降叛軍。
武則天稱帝,建立武周,擢升李嶠為給事中,狄仁傑、李嗣真、裴宣禮等大臣,被酷吏來俊臣誣陷謀反,下獄論罪,武則天遂命李嶠與大理少卿張德裕、侍禦史劉憲一同複核此案。李嶠上疏皇帝,為狄仁傑等人辨冤,因而忤旨,被外放為潤州司馬。
李嶠升任宰相,加授同鳳閣鸞台平章事。當時,武則天命男寵張易之、張昌宗兄弟主編《三教珠英》,並援引一大批當世知名的“文學之士”參與修撰,李嶠與閻朝隱,徐彥伯、張說、宋之問、崔湜、富嘉謨都在其中。李嶠改任鸞台侍郎、同平章事,兼修國史,天官侍郎張錫拜相。李嶠是張錫的外甥,不宜與舅父同居相位,因而被罷為成均祭酒,後來,李嶠又代理文昌左丞,充任東都留守。
李嶠二次拜相,擔任文昌左丞、同平章事,不久又升任納言。當時,張易之兄弟大肆招攬文士,李嶠與司禮少卿崔融、鳳閣侍郎蘇味道、麟台少監王紹宗皆以文才折節,依附於二張門下。他因政務繁重,數次上疏請辭,武則天遂再次任命他為成均祭酒、同平章事,被免去宰相之職,擔任地官尚書。
唐中宗複辟,誅殺張易之兄弟,李嶠被貶為豫州刺史,未及起程又貶通州刺史,但在幾個月後便被召迴朝中,授為吏部侍郎,封讚皇縣男。不久,李嶠又升任尚書,進封縣公,他奏請大量增置員外官,意欲以私惠獲取時望,希望能借此重居相位,結果使得官僚泛濫、國庫減耗,銓選製度陷入混亂。
李嶠以吏部尚書之職拜相,加授同中書門下三品。當時,駙馬都尉王同皎謀誅佞臣武三思,結果事泄以謀反罪下獄,李嶠參與審理,卻畏懼武三思威權而無所作為,致使王同皎冤死,天下稱怨。因銓選混亂,上疏引咎辭職,並奏陳十餘條時政得失,唐中宗認為李嶠能自陳失政,下詔撫慰,讓他官複原職。
太子李重俊發動兵變,誅殺武三思父子,又攻打宮城,最終兵敗被殺,史稱‘景龍政變’。當時,唐中宗與韋皇後在兵變時登玄武門避亂,李嶠則與楊再思、蘇瑰、宗楚客、紀處訥擁兵二千人,屯於太極殿前,閉門自守。後來,宗楚客指使給事中冉祖雍,奏稱前宰相魏元忠犯有大逆之罪,李嶠也隨聲附和,結果遭到唐中宗的訓斥。
李嶠被免去中書令之職,改任特進、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當時,宗楚客與紀處訥潛懷奸計,廣結朋黨,李嶠身為宰相,卻以唯諾自保,對朝政無所匡正。
唐中宗暴崩,韋皇後秘不發喪,連夜召宰相李嶠、蘇瑰、宗楚客等十九人入禁中,商議後事。當時,太平公主與上官昭容起草遺詔,命溫王李重茂即位,由韋皇後臨朝理政,並讓相王李旦輔政。但宗楚客等韋氏親信,卻以“嫂叔不通問”為由,建議削去李旦的輔政之責,諸宰相中隻有蘇瑰表示反對,李嶠等人皆一言未發。最終,李旦被削去輔政之責,韋氏以皇太後臨朝攝政,李嶠還密奏韋後,認為不宜將相王李旦之子李成器、李隆基等人留在京城。
李隆基發動‘唐隆政變’,誅殺韋皇後及其親信黨羽,擁立李旦為皇帝,史稱唐睿宗,李嶠被貶為懷州刺史,不久以年老致仕。唐睿宗退為太上皇,太子李隆基即位,史稱唐玄宗,他在宮中發現了李嶠當初的奏表,將其宣示於朝臣,中書令張說認為“桀犬吠堯,各為其主”,不應追究李嶠的罪責,唐玄宗遂讓李嶠隨其子虔州刺史李暢到虔州赴任。
李嶠又遭到監察禦史郭震的彈劾,被追究韋後之亂時“身為宰相,不能匡正”的罪責,他雖已致仕,仍被貶為滁州別駕。後來,李嶠又被改任為廬州別駕,不久病逝於任上,終年七十歲。
李嶠少有才名,十五歲精通《五經》,二十歲考中進士,初授安定縣尉,因在製舉考試中以甲等擢第,調任長安縣尉,在畿尉中與駱賓王、劉光業齊名,皆以文章著稱。
高宗發兵征討嶺南邕州、岩州一帶的僚族叛亂,李嶠時任監察禦史,奉命充任監軍,隨軍南征,親入獠洞,宣諭朝旨,成功招降叛軍。
武則天稱帝,建立武周,擢升李嶠為給事中,狄仁傑、李嗣真、裴宣禮等大臣,被酷吏來俊臣誣陷謀反,下獄論罪,武則天遂命李嶠與大理少卿張德裕、侍禦史劉憲一同複核此案。李嶠上疏皇帝,為狄仁傑等人辨冤,因而忤旨,被外放為潤州司馬。
李嶠升任宰相,加授同鳳閣鸞台平章事。當時,武則天命男寵張易之、張昌宗兄弟主編《三教珠英》,並援引一大批當世知名的“文學之士”參與修撰,李嶠與閻朝隱,徐彥伯、張說、宋之問、崔湜、富嘉謨都在其中。李嶠改任鸞台侍郎、同平章事,兼修國史,天官侍郎張錫拜相。李嶠是張錫的外甥,不宜與舅父同居相位,因而被罷為成均祭酒,後來,李嶠又代理文昌左丞,充任東都留守。
李嶠二次拜相,擔任文昌左丞、同平章事,不久又升任納言。當時,張易之兄弟大肆招攬文士,李嶠與司禮少卿崔融、鳳閣侍郎蘇味道、麟台少監王紹宗皆以文才折節,依附於二張門下。他因政務繁重,數次上疏請辭,武則天遂再次任命他為成均祭酒、同平章事,被免去宰相之職,擔任地官尚書。
唐中宗複辟,誅殺張易之兄弟,李嶠被貶為豫州刺史,未及起程又貶通州刺史,但在幾個月後便被召迴朝中,授為吏部侍郎,封讚皇縣男。不久,李嶠又升任尚書,進封縣公,他奏請大量增置員外官,意欲以私惠獲取時望,希望能借此重居相位,結果使得官僚泛濫、國庫減耗,銓選製度陷入混亂。
李嶠以吏部尚書之職拜相,加授同中書門下三品。當時,駙馬都尉王同皎謀誅佞臣武三思,結果事泄以謀反罪下獄,李嶠參與審理,卻畏懼武三思威權而無所作為,致使王同皎冤死,天下稱怨。因銓選混亂,上疏引咎辭職,並奏陳十餘條時政得失,唐中宗認為李嶠能自陳失政,下詔撫慰,讓他官複原職。
太子李重俊發動兵變,誅殺武三思父子,又攻打宮城,最終兵敗被殺,史稱‘景龍政變’。當時,唐中宗與韋皇後在兵變時登玄武門避亂,李嶠則與楊再思、蘇瑰、宗楚客、紀處訥擁兵二千人,屯於太極殿前,閉門自守。後來,宗楚客指使給事中冉祖雍,奏稱前宰相魏元忠犯有大逆之罪,李嶠也隨聲附和,結果遭到唐中宗的訓斥。
李嶠被免去中書令之職,改任特進、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當時,宗楚客與紀處訥潛懷奸計,廣結朋黨,李嶠身為宰相,卻以唯諾自保,對朝政無所匡正。
唐中宗暴崩,韋皇後秘不發喪,連夜召宰相李嶠、蘇瑰、宗楚客等十九人入禁中,商議後事。當時,太平公主與上官昭容起草遺詔,命溫王李重茂即位,由韋皇後臨朝理政,並讓相王李旦輔政。但宗楚客等韋氏親信,卻以“嫂叔不通問”為由,建議削去李旦的輔政之責,諸宰相中隻有蘇瑰表示反對,李嶠等人皆一言未發。最終,李旦被削去輔政之責,韋氏以皇太後臨朝攝政,李嶠還密奏韋後,認為不宜將相王李旦之子李成器、李隆基等人留在京城。
李隆基發動‘唐隆政變’,誅殺韋皇後及其親信黨羽,擁立李旦為皇帝,史稱唐睿宗,李嶠被貶為懷州刺史,不久以年老致仕。唐睿宗退為太上皇,太子李隆基即位,史稱唐玄宗,他在宮中發現了李嶠當初的奏表,將其宣示於朝臣,中書令張說認為“桀犬吠堯,各為其主”,不應追究李嶠的罪責,唐玄宗遂讓李嶠隨其子虔州刺史李暢到虔州赴任。
李嶠又遭到監察禦史郭震的彈劾,被追究韋後之亂時“身為宰相,不能匡正”的罪責,他雖已致仕,仍被貶為滁州別駕。後來,李嶠又被改任為廬州別駕,不久病逝於任上,終年七十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