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傑,字懷英,並州晉陽人,唐代政治家、武周時期的宰相。出身於太原狄氏,早年以明經及第,曆任汴州判佐、並州法曹、大理寺丞、侍禦史、度支郎中、寧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複州刺史、洛州司馬等職,以不畏權貴著稱。拜相,擔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但僅四個月便被酷吏來俊臣誣陷謀反,奪職下獄,平反後貶彭澤縣令。他在營州之亂時被起複,再次拜相,擔任鸞台侍郎、同平章事,進拜納言,後犯顏直諫,力勸武則天複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使得唐朝社稷得以延續。
狄仁傑,年輕時參加科舉,以明經舉,授汴州判佐,得到河南道黜陟使閻立本的推薦,升任並州都督府法曹,升任大理寺丞,在一年內判決大量積壓案件,涉及一萬七千人,卻無一人冤訴,後改任侍禦史。同僚鄭崇質要到很遠的地方公幹,但是他的母親年老多病,狄仁傑主動對鄭崇質道:“你母親病重,而你卻要出遠門,怎麽能讓親人對遠在萬裏之外的你擔心呢?”他去見並州長史藺仁基,請求代替鄭崇質出行。藺仁基非常感動,聯想到自己與司馬李孝廉之間的不和,深感慚愧,主動與李孝廉和解。他還經常對人稱讚狄仁傑道:“狄公之賢,北鬥以南,一人而已。”後世遂用“鬥南一人”比喻天下絕無僅有的人才。
高宗年間,左司郎中王本立倚恃皇帝寵信,驕橫跋扈,狄仁傑彈劾王本立,請求將其交付法司審理,但唐高宗卻下詔寬宥。狄仁傑諫道:“國家雖然缺乏人才,但卻不缺少王本立這種人。陛下為何要愛惜此人,而虧損王法呢?如果陛下一定要寬赦王本立,就請把臣放逐到無人之地,作為以後的忠貞之臣的警戒!”王本立因此被治罪。後來,狄仁傑彈劾司農卿韋機,稱其所督建的宿羽、高山、上陽等宮室太過壯麗,唐高宗遂將韋機免職,自此朝廷風紀肅然。
左威衛大將軍權善才、右監門中郎將範懷義誤砍昭陵柏樹,論罪應當免職,但唐高宗盛怒之下卻要處死他們,狄仁傑卻上奏辯護,認為二人罪不至死。唐高宗怒道:“他們砍伐昭陵柏樹,置我於不孝之地,必須處死。”狄仁傑直言道:“漢朝時有人盜取高廟玉環,漢文帝想要滅其族。張釋之當廷諍諫道:‘假如盜取長陵一抔土,又將如何治罪?’漢文帝因此隻殺其一人。陛下的律法懸掛在宮外闕門上,罪不至死而要處死他們,如何取信於天下?現在隻因誤砍一棵柏樹,便殺掉二位大臣,後世又將如何看待陛下?”高宗怒氣稍解,免去二人的死罪。
狄仁傑外放寧州刺史,任內妥善處理民族關係,深受愛戴,寧州百姓立碑勒石,以頌揚他的德政。當時,禦史郭翰巡察隴右,彈劾了大批州縣官吏,但當他到達寧州境內後,卻不斷聽到當地百姓稱頌刺史,因而向朝廷推薦狄仁傑,不久,狄仁傑被征拜為冬官侍郎。
狄仁傑充任江南巡撫使,江南之地遍布不在祀典的祠廟,狄仁傑奏知朝廷,焚毀祠廟一千七百餘所,隻留下供奉夏禹、太伯、季劄、伍員的四所祠廟。不久,狄仁傑改任文昌右丞,出任豫州刺史。越王李貞在豫州起兵反抗武則天,宰相張光輔率軍討平叛亂,但卻縱容部將大肆勒索,狄仁傑一概不予聽從,還正言斥責張光輔,稱其之罪甚於李貞。張光輔懷恨在心,便於迴朝後彈劾狄仁傑出言不遜,侮辱宰相,狄仁傑因此被貶為複州刺史。
武則天稱帝,改唐朝為周,史稱武周,狄仁傑由洛州司馬升任地官侍郎,代理尚書事務,並加授同鳳閣鸞台平章事,成為宰相。武則天對他道:“你在汝南為官時有良好的政績,但卻有人在中傷你,你可知道是誰嗎?”狄仁傑答道:“如果陛下認為臣做錯了,臣當改過;如果陛下明白臣並無過錯,這是臣的幸運。臣不想知道中傷我的人是誰,還會把他視為我的朋友。”武則天大為歎服。
酷吏來俊臣誣告狄仁傑等大臣謀反,將他們逮捕下獄,當時律法規定,一經審問即承認謀反的人可以減免死罪。狄仁傑當場認罪道:“大周革命,萬物惟新,唐室舊臣,甘從誅戮,反是實!”來俊臣得到口供,將狄仁傑等人收監,隻待來日行刑,不再嚴加防備。狄仁傑向獄吏借來筆墨,從被子上撕下一塊帛,書寫冤屈情況,塞在棉衣裏,請求送迴家中。負責看守的王德壽並未起疑,讓人送交給狄仁傑的兒子狄光遠,狄光遠持帛書向武則天訴冤。
武則天看罷帛書,召來俊臣前來質問。來俊臣辯稱:“臣並未對狄仁傑等人用刑,連他們的冠帶都未曾剝下,飲食寢宿也一切如常。假如沒有謀反的事實,他們如何肯承認謀反?”武則天便派通事舍人周綝到獄中查看。來俊臣先給狄仁傑等人穿戴齊整,然後讓周綝入內查看。周綝懼怕來俊臣,隻是唯唯諾諾,甚至都沒有看狄仁傑等人一眼,便迴去向武則天複命,來俊臣還命人假冒狄仁傑等人的名義,偽造《謝死表》,讓周綝呈給武則天。
武則天決定親自過問狄仁傑謀反案,她召見狄仁傑,詢問他為何承認謀反,狄仁傑道:“我如果不承認造反,已經死於酷刑了。”武則天又問為何要作《謝死表》,狄仁傑則答稱並未寫過,武則天便讓人拿出《謝死表》,方知道表章是偽造的,因此免去狄仁傑等大臣的死罪,全部貶為地方官。其中,狄仁傑被貶到彭澤,擔任縣令。此後,魏王武承嗣多次請求誅殺狄仁傑,但都被武則天拒絕。
契丹首領孫萬榮作亂,攻陷冀州,一時間河北震動,武則天為了穩定局勢,起用狄仁傑為魏州刺史。當時,前任刺史為了抵禦契丹,盡趨百姓入城,繕修守城器具,但狄仁傑到任後,卻讓百姓返田耕作,孫萬榮聞聽狄仁傑被起複,不戰而退,魏州百姓爭相立碑頌德。不久,狄仁傑調任幽州都督,獲賜紫袍、龜帶,武則天還在紫袍上題寫了十二個金字,以表彰狄仁傑的忠誠。
婁師德曾推薦狄仁傑為宰相,狄仁傑對此絲毫不知,反而在拜相多次排擠婁師德,使得婁師德最終被放為外任。武則天問狄仁傑道:“婁師德賢明嗎?”狄仁傑道:“他擔任將領謹慎守職,但是否賢明,我就不知道了。”武則天又問:“婁師德知人嗎?”狄仁傑道:“臣曾與他同朝為官,從沒聽說過他知人。”武則天拿出婁師德舉薦狄仁傑的奏章,道:“我用你為宰相,就是婁師德舉薦的,看來他確實知人啊。”狄仁傑大慚,歎道:“婁公盛德,我被他寬容相待卻不知道,我不及他太遠了!”
狄仁傑再次拜相,擔任鸞台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加授銀青光祿大夫。當時,朝廷征發百姓戍守安西四鎮,以致怨聲載道,狄仁傑為此上表勸諫,又建議廢除安東都護府,複立高氏為高句麗君主,暫停江南糧草運輸,撫慰河北百姓。他的建議雖未被朝廷采納,但卻得到了有識之士的讚同,不久,狄仁傑又代理納言之職,兼任右肅政台禦史大夫。
武則天到三陽宮避暑時,答應胡僧去參觀埋葬佛舍利,狄仁傑跪在武則天馬前,勸諫道:“佛是戎狄之神,不值得讓皇帝屈尊駕臨。胡僧詭計多端,是想借此迷惑百姓。況且,沿途山路艱險狹窄,容納不下多少侍衛。皇帝乃是萬乘之尊,不宜前往。”武則天便中途折迴,道:“我是為了成全狄公的直臣之氣。”
武則天晚年時,欲鑄造一座浮屠佛像,需要花費錢財數百萬,因府庫不足,便讓天下的僧人每日施舍一錢相助。狄仁傑進諫道:“做工不可能役使鬼神,必定要役使人力;莊稼不會從天上掉下來,終究是由地裏長出來的。這麽做損害的一定是百姓。如今邊境尚未安寧,您應放寬徭役,免去不需急辦的事務。即使雇請工匠勞作,以此接濟窮人,但耽誤農時,也是放棄國家根本。鑄造佛像,既費官府庫財,又耗人力,如果一方發生災難,到時又用什麽去救濟呢?”武則天遂作罷。
突厥南下騷擾河北,劫掠百姓萬餘人,武則天任命狄仁傑為河北道行軍元帥,征討突厥,並許以便宜行事之權。突厥軍殺盡俘虜,由五迴道退迴漠北,狄仁傑率十萬大軍追擊,但未能追上,隻得退迴河北。武則天又任命狄仁傑為河北道安撫大使,讓他安撫河北,當時,河北百姓多被突厥脅從,在突厥退軍後害怕受到牽連,紛紛逃匿,狄仁傑奏明皇帝,赦免河北諸州百姓,使他們迴鄉生產。
武則天曾問狄仁傑:“朕希望能找到一位傑出的人才委以宰相重任,您看誰比較合適?”狄仁傑答道:“如果您所要的是文采風流的人才,那麽宰臣李嶠、蘇味道便是最合適的人選。但您若一定要找出類拔萃的奇才,那就隻有荊州長史張柬之了,張柬之年紀雖老,但卻有宰相之才。”武則天遂提拔張柬之為洛州司馬。
後來,武則天又讓狄仁傑舉薦人才,狄仁傑道:“我此前推薦的張柬之,您還沒有任用呢。”武則天道:“我已經給他升了官了。”狄仁傑道:“我所推薦的張柬之是可以作宰相的人才,不是用來作一個司馬的。”武則天於是任命張柬之為秋官侍郎,不久又拜其為宰相。
李楷固、駱務整是契丹將領,曾參與侵略唐朝邊境,數次挫敗唐軍,最終兵敗降唐。法司認為二人末路來降,請求依法論罪。但狄仁傑卻道:“李楷固、駱務整皆驍勇絕倫,若恕其死罪,撫以恩德,他們必會感恩戴德,為國家盡心竭力。”他不顧親友的勸阻,請求赦免二將,並道:“隻要對國家有利,我又怎能隻為自己打算。”武則天遂赦免二將,委以官職,讓他們征討契丹餘黨。後來,李楷固、駱務整掃平契丹,在含樞殿行獻俘之禮,武則天大宴群臣,席間向狄仁傑舉杯勸酒,道:“這都是您的功勞。”狄仁傑答道:“這全靠陛下威靈,將帥盡力,我又有什麽功勞!”
武則天曾命幾位宰相各自舉薦一人為尚書郎,狄仁傑便推薦自己的兒子狄光嗣,狄光嗣因此被拜為地官員外郎,而且非常稱職,武則天讚道:“您可以和內舉不避親的祁奚相比了。”
狄仁傑早年被貶官時,路經汴州患病,想留住半天治病,結果被開封縣令霍獻可勒令當日離境。狄仁傑貶謫彭澤時,霍獻可已為禦史,又當庭叩首苦諫,極力請求誅殺狄仁傑。後來,狄仁傑迴朝複相,卻舉薦霍獻可為禦史中丞。
武則天欲立侄子武三思為皇太子,詢問宰相們的意見,狄仁傑道:“我看天下人都還思念唐朝恩德,若立太子,非廬陵王不可。”武則天大怒。後來,武則天做了一個夢,便讓狄仁傑解夢,關於這個夢,史籍記載有兩種說法:1、武則天夢到自己下雙陸,卻始終不能贏,狄仁傑道:“雙陸不勝,是因為沒有子了,這是天意在警示陛下,太子乃是天下根本,根本一動,天下就危險了。”2、武則天夢到一隻大鸚鵡,兩翼全部折斷,狄仁傑道:“武是陛下的姓氏,兩翼是指二子。陛下現在隻有廬陵王、相王二子,隻要起複二子,兩翼便能振作。”
狄仁傑解完夢境,又道:“太宗皇帝櫛風沐雨,親冒矢石,方才平定天下,傳於子孫。先帝將二子托付於陛下,陛下現在卻要把天下移交給外姓嗎?況且,姑侄與母子哪個關係更親近?陛下立兒子為太子,千秋萬歲後可以配享太廟。若立侄子,從沒聽說有將姑姑配享宗廟的?”武則天對此很不高興,道:“這是朕的家事,你不宜幹預。”狄仁傑卻道:“王者四海為家,天下的事都是陛下家事。君王是元首,臣下為四肢,猶如一個整體,況且臣忝任宰相,怎能不管呢?”
後來,武則天逐漸醒悟,派使者前往房州,將李顯秘密接迴洛陽,她將李顯藏在帳後,然後召見狄仁傑,故意說起廬陵王之事。狄仁傑懇請意切,以致哭泣不止,武則天便將李顯喚出,對狄仁傑道:“朕現在將皇太子還給你。”狄仁傑叩頭跪拜,又道:“太子迴朝,但卻無人知曉,人言紛紛,如何才能讓人相信呢?”武則天便先將李顯安頓在龍門,然後按禮節迎迴宮中,滿朝文武、天下百姓無不歡悅。
武則天非常敬重狄仁傑,常尊稱他為國老,從不直唿其名,對他的退休請求始終不予批準,她不讓狄仁傑行跪拜之禮,道:“每當看到您跪拜的時候,朕的身體都會感到痛楚。”此外,武則天還免除狄仁傑晚上在宮中值班的義務,並告誡官員道:“如果沒有十分重要的軍國大事,就不要去打擾狄公了。”
狄仁傑進拜內史,隨武則天巡幸三陽宮,文武百官多隨駕前往,唯有狄仁傑獲賜宅第一所,恩寵冠絕當朝。狄仁傑病逝,終年七十一歲,武則天痛哭道:“朝堂空矣!”此後,朝廷每有大事不能決斷,武則天都會想起狄仁傑,歎道:“老天為什麽要這麽早奪走我的國老。”
狄仁傑,年輕時參加科舉,以明經舉,授汴州判佐,得到河南道黜陟使閻立本的推薦,升任並州都督府法曹,升任大理寺丞,在一年內判決大量積壓案件,涉及一萬七千人,卻無一人冤訴,後改任侍禦史。同僚鄭崇質要到很遠的地方公幹,但是他的母親年老多病,狄仁傑主動對鄭崇質道:“你母親病重,而你卻要出遠門,怎麽能讓親人對遠在萬裏之外的你擔心呢?”他去見並州長史藺仁基,請求代替鄭崇質出行。藺仁基非常感動,聯想到自己與司馬李孝廉之間的不和,深感慚愧,主動與李孝廉和解。他還經常對人稱讚狄仁傑道:“狄公之賢,北鬥以南,一人而已。”後世遂用“鬥南一人”比喻天下絕無僅有的人才。
高宗年間,左司郎中王本立倚恃皇帝寵信,驕橫跋扈,狄仁傑彈劾王本立,請求將其交付法司審理,但唐高宗卻下詔寬宥。狄仁傑諫道:“國家雖然缺乏人才,但卻不缺少王本立這種人。陛下為何要愛惜此人,而虧損王法呢?如果陛下一定要寬赦王本立,就請把臣放逐到無人之地,作為以後的忠貞之臣的警戒!”王本立因此被治罪。後來,狄仁傑彈劾司農卿韋機,稱其所督建的宿羽、高山、上陽等宮室太過壯麗,唐高宗遂將韋機免職,自此朝廷風紀肅然。
左威衛大將軍權善才、右監門中郎將範懷義誤砍昭陵柏樹,論罪應當免職,但唐高宗盛怒之下卻要處死他們,狄仁傑卻上奏辯護,認為二人罪不至死。唐高宗怒道:“他們砍伐昭陵柏樹,置我於不孝之地,必須處死。”狄仁傑直言道:“漢朝時有人盜取高廟玉環,漢文帝想要滅其族。張釋之當廷諍諫道:‘假如盜取長陵一抔土,又將如何治罪?’漢文帝因此隻殺其一人。陛下的律法懸掛在宮外闕門上,罪不至死而要處死他們,如何取信於天下?現在隻因誤砍一棵柏樹,便殺掉二位大臣,後世又將如何看待陛下?”高宗怒氣稍解,免去二人的死罪。
狄仁傑外放寧州刺史,任內妥善處理民族關係,深受愛戴,寧州百姓立碑勒石,以頌揚他的德政。當時,禦史郭翰巡察隴右,彈劾了大批州縣官吏,但當他到達寧州境內後,卻不斷聽到當地百姓稱頌刺史,因而向朝廷推薦狄仁傑,不久,狄仁傑被征拜為冬官侍郎。
狄仁傑充任江南巡撫使,江南之地遍布不在祀典的祠廟,狄仁傑奏知朝廷,焚毀祠廟一千七百餘所,隻留下供奉夏禹、太伯、季劄、伍員的四所祠廟。不久,狄仁傑改任文昌右丞,出任豫州刺史。越王李貞在豫州起兵反抗武則天,宰相張光輔率軍討平叛亂,但卻縱容部將大肆勒索,狄仁傑一概不予聽從,還正言斥責張光輔,稱其之罪甚於李貞。張光輔懷恨在心,便於迴朝後彈劾狄仁傑出言不遜,侮辱宰相,狄仁傑因此被貶為複州刺史。
武則天稱帝,改唐朝為周,史稱武周,狄仁傑由洛州司馬升任地官侍郎,代理尚書事務,並加授同鳳閣鸞台平章事,成為宰相。武則天對他道:“你在汝南為官時有良好的政績,但卻有人在中傷你,你可知道是誰嗎?”狄仁傑答道:“如果陛下認為臣做錯了,臣當改過;如果陛下明白臣並無過錯,這是臣的幸運。臣不想知道中傷我的人是誰,還會把他視為我的朋友。”武則天大為歎服。
酷吏來俊臣誣告狄仁傑等大臣謀反,將他們逮捕下獄,當時律法規定,一經審問即承認謀反的人可以減免死罪。狄仁傑當場認罪道:“大周革命,萬物惟新,唐室舊臣,甘從誅戮,反是實!”來俊臣得到口供,將狄仁傑等人收監,隻待來日行刑,不再嚴加防備。狄仁傑向獄吏借來筆墨,從被子上撕下一塊帛,書寫冤屈情況,塞在棉衣裏,請求送迴家中。負責看守的王德壽並未起疑,讓人送交給狄仁傑的兒子狄光遠,狄光遠持帛書向武則天訴冤。
武則天看罷帛書,召來俊臣前來質問。來俊臣辯稱:“臣並未對狄仁傑等人用刑,連他們的冠帶都未曾剝下,飲食寢宿也一切如常。假如沒有謀反的事實,他們如何肯承認謀反?”武則天便派通事舍人周綝到獄中查看。來俊臣先給狄仁傑等人穿戴齊整,然後讓周綝入內查看。周綝懼怕來俊臣,隻是唯唯諾諾,甚至都沒有看狄仁傑等人一眼,便迴去向武則天複命,來俊臣還命人假冒狄仁傑等人的名義,偽造《謝死表》,讓周綝呈給武則天。
武則天決定親自過問狄仁傑謀反案,她召見狄仁傑,詢問他為何承認謀反,狄仁傑道:“我如果不承認造反,已經死於酷刑了。”武則天又問為何要作《謝死表》,狄仁傑則答稱並未寫過,武則天便讓人拿出《謝死表》,方知道表章是偽造的,因此免去狄仁傑等大臣的死罪,全部貶為地方官。其中,狄仁傑被貶到彭澤,擔任縣令。此後,魏王武承嗣多次請求誅殺狄仁傑,但都被武則天拒絕。
契丹首領孫萬榮作亂,攻陷冀州,一時間河北震動,武則天為了穩定局勢,起用狄仁傑為魏州刺史。當時,前任刺史為了抵禦契丹,盡趨百姓入城,繕修守城器具,但狄仁傑到任後,卻讓百姓返田耕作,孫萬榮聞聽狄仁傑被起複,不戰而退,魏州百姓爭相立碑頌德。不久,狄仁傑調任幽州都督,獲賜紫袍、龜帶,武則天還在紫袍上題寫了十二個金字,以表彰狄仁傑的忠誠。
婁師德曾推薦狄仁傑為宰相,狄仁傑對此絲毫不知,反而在拜相多次排擠婁師德,使得婁師德最終被放為外任。武則天問狄仁傑道:“婁師德賢明嗎?”狄仁傑道:“他擔任將領謹慎守職,但是否賢明,我就不知道了。”武則天又問:“婁師德知人嗎?”狄仁傑道:“臣曾與他同朝為官,從沒聽說過他知人。”武則天拿出婁師德舉薦狄仁傑的奏章,道:“我用你為宰相,就是婁師德舉薦的,看來他確實知人啊。”狄仁傑大慚,歎道:“婁公盛德,我被他寬容相待卻不知道,我不及他太遠了!”
狄仁傑再次拜相,擔任鸞台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加授銀青光祿大夫。當時,朝廷征發百姓戍守安西四鎮,以致怨聲載道,狄仁傑為此上表勸諫,又建議廢除安東都護府,複立高氏為高句麗君主,暫停江南糧草運輸,撫慰河北百姓。他的建議雖未被朝廷采納,但卻得到了有識之士的讚同,不久,狄仁傑又代理納言之職,兼任右肅政台禦史大夫。
武則天到三陽宮避暑時,答應胡僧去參觀埋葬佛舍利,狄仁傑跪在武則天馬前,勸諫道:“佛是戎狄之神,不值得讓皇帝屈尊駕臨。胡僧詭計多端,是想借此迷惑百姓。況且,沿途山路艱險狹窄,容納不下多少侍衛。皇帝乃是萬乘之尊,不宜前往。”武則天便中途折迴,道:“我是為了成全狄公的直臣之氣。”
武則天晚年時,欲鑄造一座浮屠佛像,需要花費錢財數百萬,因府庫不足,便讓天下的僧人每日施舍一錢相助。狄仁傑進諫道:“做工不可能役使鬼神,必定要役使人力;莊稼不會從天上掉下來,終究是由地裏長出來的。這麽做損害的一定是百姓。如今邊境尚未安寧,您應放寬徭役,免去不需急辦的事務。即使雇請工匠勞作,以此接濟窮人,但耽誤農時,也是放棄國家根本。鑄造佛像,既費官府庫財,又耗人力,如果一方發生災難,到時又用什麽去救濟呢?”武則天遂作罷。
突厥南下騷擾河北,劫掠百姓萬餘人,武則天任命狄仁傑為河北道行軍元帥,征討突厥,並許以便宜行事之權。突厥軍殺盡俘虜,由五迴道退迴漠北,狄仁傑率十萬大軍追擊,但未能追上,隻得退迴河北。武則天又任命狄仁傑為河北道安撫大使,讓他安撫河北,當時,河北百姓多被突厥脅從,在突厥退軍後害怕受到牽連,紛紛逃匿,狄仁傑奏明皇帝,赦免河北諸州百姓,使他們迴鄉生產。
武則天曾問狄仁傑:“朕希望能找到一位傑出的人才委以宰相重任,您看誰比較合適?”狄仁傑答道:“如果您所要的是文采風流的人才,那麽宰臣李嶠、蘇味道便是最合適的人選。但您若一定要找出類拔萃的奇才,那就隻有荊州長史張柬之了,張柬之年紀雖老,但卻有宰相之才。”武則天遂提拔張柬之為洛州司馬。
後來,武則天又讓狄仁傑舉薦人才,狄仁傑道:“我此前推薦的張柬之,您還沒有任用呢。”武則天道:“我已經給他升了官了。”狄仁傑道:“我所推薦的張柬之是可以作宰相的人才,不是用來作一個司馬的。”武則天於是任命張柬之為秋官侍郎,不久又拜其為宰相。
李楷固、駱務整是契丹將領,曾參與侵略唐朝邊境,數次挫敗唐軍,最終兵敗降唐。法司認為二人末路來降,請求依法論罪。但狄仁傑卻道:“李楷固、駱務整皆驍勇絕倫,若恕其死罪,撫以恩德,他們必會感恩戴德,為國家盡心竭力。”他不顧親友的勸阻,請求赦免二將,並道:“隻要對國家有利,我又怎能隻為自己打算。”武則天遂赦免二將,委以官職,讓他們征討契丹餘黨。後來,李楷固、駱務整掃平契丹,在含樞殿行獻俘之禮,武則天大宴群臣,席間向狄仁傑舉杯勸酒,道:“這都是您的功勞。”狄仁傑答道:“這全靠陛下威靈,將帥盡力,我又有什麽功勞!”
武則天曾命幾位宰相各自舉薦一人為尚書郎,狄仁傑便推薦自己的兒子狄光嗣,狄光嗣因此被拜為地官員外郎,而且非常稱職,武則天讚道:“您可以和內舉不避親的祁奚相比了。”
狄仁傑早年被貶官時,路經汴州患病,想留住半天治病,結果被開封縣令霍獻可勒令當日離境。狄仁傑貶謫彭澤時,霍獻可已為禦史,又當庭叩首苦諫,極力請求誅殺狄仁傑。後來,狄仁傑迴朝複相,卻舉薦霍獻可為禦史中丞。
武則天欲立侄子武三思為皇太子,詢問宰相們的意見,狄仁傑道:“我看天下人都還思念唐朝恩德,若立太子,非廬陵王不可。”武則天大怒。後來,武則天做了一個夢,便讓狄仁傑解夢,關於這個夢,史籍記載有兩種說法:1、武則天夢到自己下雙陸,卻始終不能贏,狄仁傑道:“雙陸不勝,是因為沒有子了,這是天意在警示陛下,太子乃是天下根本,根本一動,天下就危險了。”2、武則天夢到一隻大鸚鵡,兩翼全部折斷,狄仁傑道:“武是陛下的姓氏,兩翼是指二子。陛下現在隻有廬陵王、相王二子,隻要起複二子,兩翼便能振作。”
狄仁傑解完夢境,又道:“太宗皇帝櫛風沐雨,親冒矢石,方才平定天下,傳於子孫。先帝將二子托付於陛下,陛下現在卻要把天下移交給外姓嗎?況且,姑侄與母子哪個關係更親近?陛下立兒子為太子,千秋萬歲後可以配享太廟。若立侄子,從沒聽說有將姑姑配享宗廟的?”武則天對此很不高興,道:“這是朕的家事,你不宜幹預。”狄仁傑卻道:“王者四海為家,天下的事都是陛下家事。君王是元首,臣下為四肢,猶如一個整體,況且臣忝任宰相,怎能不管呢?”
後來,武則天逐漸醒悟,派使者前往房州,將李顯秘密接迴洛陽,她將李顯藏在帳後,然後召見狄仁傑,故意說起廬陵王之事。狄仁傑懇請意切,以致哭泣不止,武則天便將李顯喚出,對狄仁傑道:“朕現在將皇太子還給你。”狄仁傑叩頭跪拜,又道:“太子迴朝,但卻無人知曉,人言紛紛,如何才能讓人相信呢?”武則天便先將李顯安頓在龍門,然後按禮節迎迴宮中,滿朝文武、天下百姓無不歡悅。
武則天非常敬重狄仁傑,常尊稱他為國老,從不直唿其名,對他的退休請求始終不予批準,她不讓狄仁傑行跪拜之禮,道:“每當看到您跪拜的時候,朕的身體都會感到痛楚。”此外,武則天還免除狄仁傑晚上在宮中值班的義務,並告誡官員道:“如果沒有十分重要的軍國大事,就不要去打擾狄公了。”
狄仁傑進拜內史,隨武則天巡幸三陽宮,文武百官多隨駕前往,唯有狄仁傑獲賜宅第一所,恩寵冠絕當朝。狄仁傑病逝,終年七十一歲,武則天痛哭道:“朝堂空矣!”此後,朝廷每有大事不能決斷,武則天都會想起狄仁傑,歎道:“老天為什麽要這麽早奪走我的國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