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積,原名徐世積、李世積,字懋功,曹州離狐人,唐朝初年名將,與衛國公李靖並稱。出身高平北祖上房徐氏,早年投身瓦崗軍,後隨李密降唐,一生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隨唐太宗李世民平定四方,兩擊薛延陀,平定磧北,後又大破東突厥、高麗,成為唐朝開疆拓土的主要戰將之一。出將入相,功勳卓著,被朝廷倚為幹城,為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曆任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司空、太子太師等職,累封英國公。兼通醫學,曾參與編纂世界上最早出現的藥典《唐本草》,並自撰《脈經》一卷,今已佚。
隋朝末年,遷居到滑州衛南縣,徐世積家本是富豪,史稱其“家多僮仆,積栗數千鍾”,徐世積與其父徐蓋都是樂善好施之人,救濟貧苦人,不管關係親疏。十七歲的徐世積見天下已亂,就近參加了翟讓的瓦崗軍,勸說翟讓:“附近是您與我的家鄉,鄉裏鄉親,不宜侵擾。宋、鄭兩州地近禦河,商旅眾多,去那裏劫掠官私錢物非常方便。”翟讓稱善,於是在運河上劫取公私財物無算,有錢就不缺人,不久兵眾大振,有徒眾一萬餘人。
隋朝遣名將張須陀率兩萬多人討伐,翟讓驚恐之下,企圖逃走,徐世積予以製止。瓦崗軍采取誘敵深入、伏兵襲擊的戰術,將隋軍全部殲滅,張須陀亦戰死。蒲山公李密參與楊玄感反叛,兵敗逃亡,徐世積與浚儀人王伯當知道李密為天下英雄,一同勸說翟讓奉李密為主,以收買人心,擴大影響。
李密自稱魏公,大封官爵,徐世積被授為右武候大將軍,統領本部。隋朝令江都通守王世充等率軍討伐李密,徐世積使用奇計,在洛水兩岸幾次大敗王世充,李密因此封他為東海郡公。當時,河南、山東大水,饑民遍地,隋朝賑給不周,每天餓死數萬人,徐世積向李密進言:“天下大亂,本是為饑。如果我們攻陷黎陽國倉,大事可成矣。”李密聽計,派徐世積帶五千人,自原武渡黃河,掩襲黎陽倉的隋朝守軍,當日攻克,開倉招民眾隨便領糧,十天之間,就招募到兵士二十多萬人。
此後,瓦崗軍內部發生矛盾,翟讓在宴會時,為李密殺死。混亂中,在場的徐世積也被士卒砍了一刀,身受重傷,王伯當急忙喝止,徐世積才得以幸免。李密為穩定人心,派大將單雄信前往撫慰翟讓舊部,將其分別歸屬於徐世積、單雄信、王伯當麾下。
宇文化及在江都弑殺煬帝楊廣,李密派徐世積征討叛將王德仁,以報其殺房彥藻之仇,徐世積擊敗王德仁,迫使其投降唐王李淵。徐世積守黎陽倉,宇文化及率軍四麵攻城,形勢危急,李密親領五百騎兵馳援,徐世積亦從城中向外挖地道,忽然現身城外,兩軍裏應外合,大敗宇文化及,迫使其解圍而去。太府卿元文都等擁立越王楊侗在洛陽稱帝,皇泰主派使者赦免李密等人,徐世積被重新授為右武侯大將軍,受命討伐宇文化及。
李密被王世充擊敗,聚集餘眾歸順唐朝,李密原來所統領的屬地都由徐世積接管。徐世積對長史郭孝恪說:“魏公已經歸附大唐,如今這裏的人民土地,是屬魏公所有,我如果上表獻出它們,就是借主人的失敗得利,自己為自己邀功,用來求取富貴,是我認為恥辱的。現在應當一五一十地記錄州縣的名稱數量和軍民的戶口,全部報告魏公,讓魏公自己獻給朝廷,這樣就是魏公的功勞了。”於是派使者致信李密,使者初到朝廷,李淵聽說徐世積沒有奏表,隻寫信給李密,頗感奇怪。待到使者把徐世積的本意告知李淵,李淵才大悅道:“徐世積感懷主人的恩德、推辭功勞,確實是純臣。”下詔封他為黎陽總管、上柱國,封萊國公,又加授右武候大將軍,改封曹國公,並被賜姓李氏,“附宗正屬籍”,再賜良田五十頃、上等宅第一所,徐世積自此改名李世積。
河北軍閥竇建德進攻相州,山東道安撫大使、淮陽王李神通率軍逃至黎陽,竇建德攻陷黎陽,李蓋與李神通、魏徵、同安公主等人一同被俘。李世積率領數百騎兵渡河撤離,但因李蓋被俘,隻得返迴投降,竇建德將李蓋作為人質,仍讓李世積鎮守黎陽。李世積想要歸順唐朝,但又擔心此舉將禍及其父,他私下與郭孝恪商議後,決定先為竇建德立功,取得其信任,再行圖謀。不久後,李世積在獲嘉襲敗王世充所部,多有斬獲,竇建德因此對他頗為親近,在取得竇建德的信任後,成功勸說他親征河南,企圖借機將其殺死。但竇建德的妻子產子,他因此遲遲未起程,李世積既不能襲取竇建德,謀殺竇建德部將曹旦的計劃又泄漏,隻得與郭孝恪率領幾十名騎兵歸降唐朝。
李世積隨秦王李世民大敗宋金剛,又隨李世民討伐王世充,奉命接管管州。鄭國太子王玄應企圖攻取管州,李世積將其擊退,李世積又派郭孝恪勸降鄭國榮州刺史魏陸,陽城、汴州也相繼來降。鄭國的鄭州司兵沈悅請求獻出虎牢關降唐,李世積夜間埋伏軍隊接應,占領了虎牢關,抓獲了鄭國的荊王王行本。又參與擊擒竇建德、降伏王世充,唐軍整軍迴朝,李淵論功行賞,李世民為上將,李世積為下將,與李世民等二十六人一同身穿金甲、乘著兵車到太廟去報捷。李蓋也從洺州與裴矩等人一起入朝,李淵見到他們後非常高興,恢複了李蓋的官爵。竇建德舊部劉黑闥率軍數萬進逼宗城,李世積棄城逃往洺州,被劉黑闥追上,損失步軍五千人,“僅以身免”。
李世積在洺水之戰中,擊敗劉黑闥部將高雅賢,李世民進擊自稱魯王的徐圓朗,連取十餘座城池,迫使江淮義軍首領杜伏威入朝。李世民鑒於局勢初定,留李世積與淮安王李神通、行軍總管任瑰等繼續討伐徐圓朗,自己則班師迴朝,經連續升遷,他官拜左監門大將軍。之後,徐圓朗又占據兗州反叛,朝廷授李世積為河南道大總管,前往討伐。不久後,李世積便擒獲徐圓朗,斬其首級獻給朝廷,兗州就此平定。李淵命李世積與趙郡王李孝恭、嶺南道大使李靖、懷州總管黃君漢一同討伐江淮義軍首領輔公祏。
李孝恭、李靖率領水師沿長江而下,李世積率領步兵一萬渡過淮水,攻取輔公祏占據的壽陽,直抵峽石,輔公祏的部將陳正通率兵兩萬屯駐在梁山,又派他的大將馮惠亮統帥水師三萬,用鎖鏈連接大戰船,以阻斷長江的航路。陳正通還在長江西岸構築堡壘,分守水陸兩路,以此抵禦唐軍,李靖等首先攻破陳正通、馮惠亮等人所駐的博山、青林等地,旋即進兵丹楊。輔公祏聞訊後大驚,企圖率殘部棄城東逃。李世積乘勝追擊,在武康縣將其斬殺,並分別捕殺其餘黨,江南自此平定。
李世民即位,拜李世積為並州都督,賜封邑九百戶,李世積為避李世民之諱,又去除姓名中“世”字,改名為李積。李世民接受了代州都督張公瑾的建議,決定出擊東突厥,命兵部尚書李靖為定襄道行軍總管,以張公瑾為副,發起了強大的軍事攻勢。李積被授為通漠道行軍大總管,與華州刺史柴紹、靈州大都督薛萬徹等統率十幾萬軍隊,都接受李靖的統帥,諸將分道出擊突厥。
李靖率精騎三千夜襲定襄,頡利可汗誤判唐軍兵力,倉促北撤至戈壁沙漠邊緣,其部眾多有叛離。李積從雲中出發,在白道與頡利可汗軍遭遇,唐軍奮力衝殺,突厥潰不成軍,頡利可汗戰敗後,向西逃往鐵山,收集殘部數萬人,派使者求和,朝廷命鴻臚卿唐儉、將軍安修仁前去安撫突厥。
李積與李靖會師,二人商議說:“頡利雖然戰敗,人馬還多,如果走過沙漠,得到九姓鐵勒的庇護,道路遙遠險阻,就很難追上他們了。如今下詔派唐儉到那裏去,突厥必定放鬆戒備,我們隨後去襲擊,這樣就可以不戰而平定賊寇了。”李靖握著手腕高興地說:“您的這番話,就是韓信滅田橫的策略啊。”於是一起定計,李靖率兵連夜出發,李積領軍跟進。李靖行軍至磧口,突厥四處潰逃。頡利率部眾一萬多人想逃過沙漠,被李積阻攔。突厥的大酋長率領自己的部落一起投降李積,李積在俘獲五萬多人後順利迴師。
晉王李治遙領並州大都督,朝廷授李積為金紫光祿大夫,代理並州大都督府長史。其後,李積因父喪離職,在不久又獲起用,官複原職,改封為英國公,世襲蘄州刺史。當時,朝廷所封的世襲刺史都隻是掛名,不到州郡就任,於是他又以並州大都督府長史的官職遙領太子左衛率。
李積在並州任職共十六年,令行禁止,頗為稱職,李世民曾對侍臣說:“隋煬帝不能選賢安民,隻知道築長城來防備突厥,對世情的認知糊塗至此。朕現在委任李積在並州,就使突厥畏懼他的威名逃走。邊塞安靜,難道不是遠遠地勝過築長城嗎?”
李積被征調入朝,任兵部尚書,他尚未赴任,正遇上薛延陀真珠可汗派其子大度設聯同同羅、仆骨、迴紇、靺鞨、霫等部族,領軍二十萬南侵突厥俟利苾可汗阿史那·思摩。思摩率部眾進入長城,退守朔州,並派使向唐朝告急。朝廷命營州都督張儉統率所部直逼薛延陀東境,李積被授為朔州道行軍總管,率步卒六萬、騎軍一千二百人屯駐羽方,與靈州道行軍總管李大亮、涼州道行軍總管李襲譽等分兵抵禦。
大度設率三萬騎兵追擊思摩不得,卻遭逢李積所率唐軍,大度設大驚,急忙自赤柯濼北撤。李積挑選所部及突厥的騎兵共六千人,穿越直道、白道川,在青山追上薛延陀軍。大度設在諾真水勒兵備戰,戰陣橫亙十裏,突厥騎兵先與之交戰不利,大度設乘勝追擊,射死唐軍戰馬眾多。李積命騎兵下馬,持長槊直衝,大破薛延陀軍,斬首三千餘級,俘獲五萬餘人及馬一萬五千匹,大度設獨自逃走。李積迴師定襄後,又與州兵夾擊叛亂的突厥思結部,俘獲其百姓一千餘口以及眾多馬、羊。戰後,李世民封李積的一個兒子為縣公。
皇太子李承乾與漢王李元昌、駙馬都尉杜荷、兵部尚書侯君集等人勾結,企圖謀反。李世民得知後,將李承乾幽禁別室,命李積與司徒長孫無忌、司空房玄齡、特進蕭瑀等共同審問此案。李世民在與李積、長孫無忌、房玄齡等商議後,決定晉王李治為太子,其後,朝廷改授李積為太子詹事兼左衛率,加位特進、同中書門下三品。李世民對他說:“朕的兒子剛當上太子,你原來是他的長史,如今把宮中的事情委托給你,所以有這樣的任命。雖然委屈了你的階位、資曆,希望你不要見怪啊。”唐太宗命人畫二十四功臣圖於淩煙閣,李積名列其中,位於第二十三名。
李世民認為高麗大莫離支淵蓋蘇文弑君殘民、“侵暴鄰國”,準備派軍征討,諫議大夫褚遂良予以反對,李積則說:“當年薛延陀進犯,陛下想要發兵討伐,因魏徵諫阻而作罷,使之直到今日仍為禍患。那時如果采用陛下的策略,北疆可保安寧。”李世民表示同意,並即將親征。李世民任命刑部尚書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率水軍自萊州渡海攻平壤;李積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領步、騎軍六萬以及蘭、河二州的外族降軍進攻遼東,張、李兩軍協力並進。
李世民親征高麗,李積率所部抵達幽州,與各路唐軍會合。之後,李積從柳城進軍,大張聲勢,表麵上作出要通過懷遠鎮的假象。暗中卻派部隊北上直趨甬道,出其不意,進攻高麗。李積從通定渡過遼水,抵達玄菟,高麗人大為驚駭,各城都閉門自守。此時,遼東道副大總管、江夏王李道宗及營州都督張儉相繼到達,張儉更直趨建安城,大敗高麗軍。李積與李道宗合攻蓋牟城,陷城後俘獲百姓兩萬多口、糧食十多萬石。
隨後,李積直抵進至遼東城下,李道宗率四千騎兵擊高麗四萬援軍,眾將都不認可,唯有李積同意。但在交戰中,因行軍總管張君乂率先退走,致使唐軍處於不利的境地。此時,李道宗收攏殘軍,登上高處,發現高麗軍陣混亂,於是縱兵進擊,李積也引軍助戰,大破高麗軍,斬首一千餘級。李積圍攻遼東十二日後,李世民抵達遼東前線,親率精兵會師,最終將其攻陷。此役,唐軍共殺敵一萬餘人,又俘獲高麗軍一萬多人、百姓四萬口,李積又轉攻白岩城西南,迫使其城主歸降。
之後,李積參與圍攻安市城,李世民設計將高麗援軍誘至安市城東南,唐軍依山為陣。又命李積率一萬五千名步、騎兵在西嶺布陣,長孫無忌率奇兵一萬一千人從山北穿越峽穀,衝擊高麗軍陣後,李世民親率四千步、騎兵,偃旗息鼓,登上北山。高麗北部耨薩高延壽中計大敗,高麗軍被斬首兩萬餘級,安市城之戰後,高麗舉國震驚,後黃城、銀城等地軍民皆棄城而逃,數百裏內斷絕人煙。
唐軍迴師繼續猛攻安市城,守軍憑堅城固守,安市百姓聞知李積奏請克城後坑殺全城男女老幼,皆全力支援守城士卒,致使唐軍久攻不下。最終因遼東氣候轉寒,草枯水凍,軍隊及戰馬難以久留,且糧草將要耗盡,李世民於是下令班師。李積與李道宗率步、騎軍四萬殿後。唐軍迴師後,朝廷錄功封李積的一個兒子為郡公。
夏州都督喬師望、右領軍大將軍執失思力大破薛延陀多彌可汗,薛延陀內部發生動亂,多彌可汗隨後遭迴紇等部攻敗。李世民也趁機派軍進擊薛延陀,薛延陀諸部大驚,騷亂不已。多彌可汗逃奔阿史德時健部落,後被迴紇攻殺。薛延陀餘眾七萬餘口向西潰逃,擁立真珠可汗之侄咄摩支為伊特勿失可汗,伊特勿失遣使上書朝廷,請求在鬱督軍山北麓保聚駐牧,李世民派李積與兵部尚書崔敦禮前往安撫。李積抵達鬱督軍山後,薛延陀部落首領梯真達官率部下投降,咄摩支往南逃竄到荒穀,李積派通事舍人蕭嗣業招慰其部屬,咄摩支隨即投降,被送至長安。此時,薛延陀殘部仍搖擺不定,李積縱兵追擊,前後斬首五千餘級,俘獲男女三萬餘人。
李世民臥病,對李治說:“你對李積沒有什麽恩惠,朕現在準備貶他為外官。朕死後,你應當授給他仆射之職,他就蒙受了你的恩惠,必定為你盡死力。”於是,派李積出任疊州都督。李治即位當月,召他入朝拜洛州刺史,接著又加封開府儀同三司,命李積任同中書門下,參與執掌機要事務,冊拜為尚書左仆射。
李積上表請求免除自己仆射的職務,李治還是命他以開府儀同三司之職執掌政事。李積被冊拜為司空,李治命令為他畫像,還親自為畫像作序,李治又下詔,特許李積乘小馬出入三省,每日由一名小官奉命迎送。
李治欲廢王皇後,立昭儀武氏為皇後,怕朝中大臣反對,於是召李積與長孫無忌、於誌寧、褚遂良等顧命大臣前往商議,李積稱病不到,而褚遂良堅決反對“廢王立武”。事後,李治暗中詢問李積說:“朕打算立武昭儀為皇後,褚遂良固執己見,以為不可。褚遂良是顧命大臣,這件事應該怎麽辦呢?”李積迴答說:“這是陛下的家事,何必更問外人!”李治自此堅定了“廢王立武”的決心,而李積也因此得到了李治和武皇後的信任。
李積跟從李治到東都洛陽,在路上得病,李治親自慰問。李治東封泰山,封李積為封禪大使,隨駕前行,途中在滑州住宿,李積的姐姐很早守寡,住在李積的舊宅,武皇後親臨她的住所慰問,賜其衣服,封她為東平郡君,李積又墜馬傷腳,李治親自下問,把自己乘坐的馬賜給他。
淵蓋蘇文病死,其子泉男生繼掌國事,泉男生的兄弟泉男建、泉男產趁機發難,驅逐泉男生,泉男生投奔唐朝,懇求唐朝發兵相助。李治先遣右驍衛大將軍契苾何力為遼東道安撫大使,右金吾衛將軍龐同善、營州都督高侃為行軍總管,以泉男生之子泉獻誠為鄉導,一同進討高句麗。李治任命李積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兼安撫大使,司列少常伯郝處俊擔任副手,龐同善、契苾何力等一並受李積調遣。
李積首先攻拔為“高麗西邊要害”的新城,並趁勢揮軍進擊,連陷十六座城。泉男建派兵襲擊尚在新城的龐同善、高侃,被左武衛將軍薛仁貴擊敗,高侃進軍至金山,交戰不利,高麗趁勝進攻,薛仁貴引兵迎擊,大破高麗軍,斬首五萬餘級,攻陷南蘇、木底、蒼岩三城,與泉男生會師。
薛仁貴攻陷高麗重鎮扶餘城,扶餘川等四十餘城陸續投降,泉男建又派兵五萬救援扶餘城,與李積在薛賀水遭遇。李積合軍交戰,大敗高麗軍,斬獲三萬餘人,乘勝攻取大行城,與唐軍各部會合。李積率唐軍進至鴨綠柵,奮力擊破高麗軍,追擊二百裏,攻陷辰夷城,高麗各城都驚駭不安,許多人離城逃走,前來向唐朝投降的人絡繹不絕。契苾何力率先抵達平壤城下,李積隨即領兵來到,對平壤形成合圍之勢。
經過一個多月等戰鬥,高麗王高藏派泉男產等人持白幡投降,李積以禮相待,而泉男建仍閉門抵抗。不久後,僧人信誠開門接納唐軍,李積趁勢進攻,一舉攻陷平壤,擒獲泉男建。至此,高麗滅亡,此戰,唐朝共獲五部、一百七十六座城、六十九萬七千戶口,將其劃分九個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縣,設安東都護府統管高麗舊地。
李積凱旋而歸後,李治讓李積先將高藏和泉男建等人先在昭陵舉行獻俘儀式。獻俘禮儀結束後,李積“具軍容,奏凱歌”,整軍入京,在太廟再次舉行獻俘儀式。李治親臨含元殿,舉行受俘儀式,李治在南郊祭天,以宣告平定高麗,李積擔任亞獻。
李積被加授為太子太師,增賜封邑連同以前的有一千一百戶。這一年,李積臥病,李治封李積的弟弟、晉州刺史李弼為司衛正卿,讓他能夠在京城照看兄長的病。李積病逝,享年七十六歲,李治聞訊後為之悲哭,下令輟朝七日,冊贈李積為太尉、揚州大都督,賜諡號“貞武”,又賜給棺木,允其陪葬於昭陵,命司平太常伯楊日方監護喪事。
到下葬當日,李治親臨未央宮故城,登上宮樓為他送葬,望著靈車痛哭,太子李弘跟隨李治送葬,悲痛到極點,使隨從都深受感動。李治命令百官送葬到未央舊城西北,所築的墳依西漢名將衛青、霍去病的先例為準,仿照陰山、鐵山及烏德鞬山建築,以此表彰李積擊敗突厥、薛延陀的功勞。
李積之孫李敬業,起兵討伐武則天,武則天於是追削李積等人的官爵,將其掘墓砍棺,恢複本姓徐氏。李積與開府儀同三司張行成、揚州大都督許敬宗、尚書右仆射馬周一同配享唐高宗廟廷。唐中宗李顯複位,下詔恢複李積的官爵,並重新為他起墳改葬。
李積成為武成王廟中配享的十位曆代名將之一,同時代被列入“武廟十哲”的隻有衛國公李靖一人而已。唐德宗評定前代功臣,李積等二十四人被定為第一等,朝廷敕:“國初以來將相功臣。名跡崇高。功效明著者。宜差次分為二等”,經過評定,李積等三十四人被定為功臣上等。
隋朝末年,遷居到滑州衛南縣,徐世積家本是富豪,史稱其“家多僮仆,積栗數千鍾”,徐世積與其父徐蓋都是樂善好施之人,救濟貧苦人,不管關係親疏。十七歲的徐世積見天下已亂,就近參加了翟讓的瓦崗軍,勸說翟讓:“附近是您與我的家鄉,鄉裏鄉親,不宜侵擾。宋、鄭兩州地近禦河,商旅眾多,去那裏劫掠官私錢物非常方便。”翟讓稱善,於是在運河上劫取公私財物無算,有錢就不缺人,不久兵眾大振,有徒眾一萬餘人。
隋朝遣名將張須陀率兩萬多人討伐,翟讓驚恐之下,企圖逃走,徐世積予以製止。瓦崗軍采取誘敵深入、伏兵襲擊的戰術,將隋軍全部殲滅,張須陀亦戰死。蒲山公李密參與楊玄感反叛,兵敗逃亡,徐世積與浚儀人王伯當知道李密為天下英雄,一同勸說翟讓奉李密為主,以收買人心,擴大影響。
李密自稱魏公,大封官爵,徐世積被授為右武候大將軍,統領本部。隋朝令江都通守王世充等率軍討伐李密,徐世積使用奇計,在洛水兩岸幾次大敗王世充,李密因此封他為東海郡公。當時,河南、山東大水,饑民遍地,隋朝賑給不周,每天餓死數萬人,徐世積向李密進言:“天下大亂,本是為饑。如果我們攻陷黎陽國倉,大事可成矣。”李密聽計,派徐世積帶五千人,自原武渡黃河,掩襲黎陽倉的隋朝守軍,當日攻克,開倉招民眾隨便領糧,十天之間,就招募到兵士二十多萬人。
此後,瓦崗軍內部發生矛盾,翟讓在宴會時,為李密殺死。混亂中,在場的徐世積也被士卒砍了一刀,身受重傷,王伯當急忙喝止,徐世積才得以幸免。李密為穩定人心,派大將單雄信前往撫慰翟讓舊部,將其分別歸屬於徐世積、單雄信、王伯當麾下。
宇文化及在江都弑殺煬帝楊廣,李密派徐世積征討叛將王德仁,以報其殺房彥藻之仇,徐世積擊敗王德仁,迫使其投降唐王李淵。徐世積守黎陽倉,宇文化及率軍四麵攻城,形勢危急,李密親領五百騎兵馳援,徐世積亦從城中向外挖地道,忽然現身城外,兩軍裏應外合,大敗宇文化及,迫使其解圍而去。太府卿元文都等擁立越王楊侗在洛陽稱帝,皇泰主派使者赦免李密等人,徐世積被重新授為右武侯大將軍,受命討伐宇文化及。
李密被王世充擊敗,聚集餘眾歸順唐朝,李密原來所統領的屬地都由徐世積接管。徐世積對長史郭孝恪說:“魏公已經歸附大唐,如今這裏的人民土地,是屬魏公所有,我如果上表獻出它們,就是借主人的失敗得利,自己為自己邀功,用來求取富貴,是我認為恥辱的。現在應當一五一十地記錄州縣的名稱數量和軍民的戶口,全部報告魏公,讓魏公自己獻給朝廷,這樣就是魏公的功勞了。”於是派使者致信李密,使者初到朝廷,李淵聽說徐世積沒有奏表,隻寫信給李密,頗感奇怪。待到使者把徐世積的本意告知李淵,李淵才大悅道:“徐世積感懷主人的恩德、推辭功勞,確實是純臣。”下詔封他為黎陽總管、上柱國,封萊國公,又加授右武候大將軍,改封曹國公,並被賜姓李氏,“附宗正屬籍”,再賜良田五十頃、上等宅第一所,徐世積自此改名李世積。
河北軍閥竇建德進攻相州,山東道安撫大使、淮陽王李神通率軍逃至黎陽,竇建德攻陷黎陽,李蓋與李神通、魏徵、同安公主等人一同被俘。李世積率領數百騎兵渡河撤離,但因李蓋被俘,隻得返迴投降,竇建德將李蓋作為人質,仍讓李世積鎮守黎陽。李世積想要歸順唐朝,但又擔心此舉將禍及其父,他私下與郭孝恪商議後,決定先為竇建德立功,取得其信任,再行圖謀。不久後,李世積在獲嘉襲敗王世充所部,多有斬獲,竇建德因此對他頗為親近,在取得竇建德的信任後,成功勸說他親征河南,企圖借機將其殺死。但竇建德的妻子產子,他因此遲遲未起程,李世積既不能襲取竇建德,謀殺竇建德部將曹旦的計劃又泄漏,隻得與郭孝恪率領幾十名騎兵歸降唐朝。
李世積隨秦王李世民大敗宋金剛,又隨李世民討伐王世充,奉命接管管州。鄭國太子王玄應企圖攻取管州,李世積將其擊退,李世積又派郭孝恪勸降鄭國榮州刺史魏陸,陽城、汴州也相繼來降。鄭國的鄭州司兵沈悅請求獻出虎牢關降唐,李世積夜間埋伏軍隊接應,占領了虎牢關,抓獲了鄭國的荊王王行本。又參與擊擒竇建德、降伏王世充,唐軍整軍迴朝,李淵論功行賞,李世民為上將,李世積為下將,與李世民等二十六人一同身穿金甲、乘著兵車到太廟去報捷。李蓋也從洺州與裴矩等人一起入朝,李淵見到他們後非常高興,恢複了李蓋的官爵。竇建德舊部劉黑闥率軍數萬進逼宗城,李世積棄城逃往洺州,被劉黑闥追上,損失步軍五千人,“僅以身免”。
李世積在洺水之戰中,擊敗劉黑闥部將高雅賢,李世民進擊自稱魯王的徐圓朗,連取十餘座城池,迫使江淮義軍首領杜伏威入朝。李世民鑒於局勢初定,留李世積與淮安王李神通、行軍總管任瑰等繼續討伐徐圓朗,自己則班師迴朝,經連續升遷,他官拜左監門大將軍。之後,徐圓朗又占據兗州反叛,朝廷授李世積為河南道大總管,前往討伐。不久後,李世積便擒獲徐圓朗,斬其首級獻給朝廷,兗州就此平定。李淵命李世積與趙郡王李孝恭、嶺南道大使李靖、懷州總管黃君漢一同討伐江淮義軍首領輔公祏。
李孝恭、李靖率領水師沿長江而下,李世積率領步兵一萬渡過淮水,攻取輔公祏占據的壽陽,直抵峽石,輔公祏的部將陳正通率兵兩萬屯駐在梁山,又派他的大將馮惠亮統帥水師三萬,用鎖鏈連接大戰船,以阻斷長江的航路。陳正通還在長江西岸構築堡壘,分守水陸兩路,以此抵禦唐軍,李靖等首先攻破陳正通、馮惠亮等人所駐的博山、青林等地,旋即進兵丹楊。輔公祏聞訊後大驚,企圖率殘部棄城東逃。李世積乘勝追擊,在武康縣將其斬殺,並分別捕殺其餘黨,江南自此平定。
李世民即位,拜李世積為並州都督,賜封邑九百戶,李世積為避李世民之諱,又去除姓名中“世”字,改名為李積。李世民接受了代州都督張公瑾的建議,決定出擊東突厥,命兵部尚書李靖為定襄道行軍總管,以張公瑾為副,發起了強大的軍事攻勢。李積被授為通漠道行軍大總管,與華州刺史柴紹、靈州大都督薛萬徹等統率十幾萬軍隊,都接受李靖的統帥,諸將分道出擊突厥。
李靖率精騎三千夜襲定襄,頡利可汗誤判唐軍兵力,倉促北撤至戈壁沙漠邊緣,其部眾多有叛離。李積從雲中出發,在白道與頡利可汗軍遭遇,唐軍奮力衝殺,突厥潰不成軍,頡利可汗戰敗後,向西逃往鐵山,收集殘部數萬人,派使者求和,朝廷命鴻臚卿唐儉、將軍安修仁前去安撫突厥。
李積與李靖會師,二人商議說:“頡利雖然戰敗,人馬還多,如果走過沙漠,得到九姓鐵勒的庇護,道路遙遠險阻,就很難追上他們了。如今下詔派唐儉到那裏去,突厥必定放鬆戒備,我們隨後去襲擊,這樣就可以不戰而平定賊寇了。”李靖握著手腕高興地說:“您的這番話,就是韓信滅田橫的策略啊。”於是一起定計,李靖率兵連夜出發,李積領軍跟進。李靖行軍至磧口,突厥四處潰逃。頡利率部眾一萬多人想逃過沙漠,被李積阻攔。突厥的大酋長率領自己的部落一起投降李積,李積在俘獲五萬多人後順利迴師。
晉王李治遙領並州大都督,朝廷授李積為金紫光祿大夫,代理並州大都督府長史。其後,李積因父喪離職,在不久又獲起用,官複原職,改封為英國公,世襲蘄州刺史。當時,朝廷所封的世襲刺史都隻是掛名,不到州郡就任,於是他又以並州大都督府長史的官職遙領太子左衛率。
李積在並州任職共十六年,令行禁止,頗為稱職,李世民曾對侍臣說:“隋煬帝不能選賢安民,隻知道築長城來防備突厥,對世情的認知糊塗至此。朕現在委任李積在並州,就使突厥畏懼他的威名逃走。邊塞安靜,難道不是遠遠地勝過築長城嗎?”
李積被征調入朝,任兵部尚書,他尚未赴任,正遇上薛延陀真珠可汗派其子大度設聯同同羅、仆骨、迴紇、靺鞨、霫等部族,領軍二十萬南侵突厥俟利苾可汗阿史那·思摩。思摩率部眾進入長城,退守朔州,並派使向唐朝告急。朝廷命營州都督張儉統率所部直逼薛延陀東境,李積被授為朔州道行軍總管,率步卒六萬、騎軍一千二百人屯駐羽方,與靈州道行軍總管李大亮、涼州道行軍總管李襲譽等分兵抵禦。
大度設率三萬騎兵追擊思摩不得,卻遭逢李積所率唐軍,大度設大驚,急忙自赤柯濼北撤。李積挑選所部及突厥的騎兵共六千人,穿越直道、白道川,在青山追上薛延陀軍。大度設在諾真水勒兵備戰,戰陣橫亙十裏,突厥騎兵先與之交戰不利,大度設乘勝追擊,射死唐軍戰馬眾多。李積命騎兵下馬,持長槊直衝,大破薛延陀軍,斬首三千餘級,俘獲五萬餘人及馬一萬五千匹,大度設獨自逃走。李積迴師定襄後,又與州兵夾擊叛亂的突厥思結部,俘獲其百姓一千餘口以及眾多馬、羊。戰後,李世民封李積的一個兒子為縣公。
皇太子李承乾與漢王李元昌、駙馬都尉杜荷、兵部尚書侯君集等人勾結,企圖謀反。李世民得知後,將李承乾幽禁別室,命李積與司徒長孫無忌、司空房玄齡、特進蕭瑀等共同審問此案。李世民在與李積、長孫無忌、房玄齡等商議後,決定晉王李治為太子,其後,朝廷改授李積為太子詹事兼左衛率,加位特進、同中書門下三品。李世民對他說:“朕的兒子剛當上太子,你原來是他的長史,如今把宮中的事情委托給你,所以有這樣的任命。雖然委屈了你的階位、資曆,希望你不要見怪啊。”唐太宗命人畫二十四功臣圖於淩煙閣,李積名列其中,位於第二十三名。
李世民認為高麗大莫離支淵蓋蘇文弑君殘民、“侵暴鄰國”,準備派軍征討,諫議大夫褚遂良予以反對,李積則說:“當年薛延陀進犯,陛下想要發兵討伐,因魏徵諫阻而作罷,使之直到今日仍為禍患。那時如果采用陛下的策略,北疆可保安寧。”李世民表示同意,並即將親征。李世民任命刑部尚書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率水軍自萊州渡海攻平壤;李積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領步、騎軍六萬以及蘭、河二州的外族降軍進攻遼東,張、李兩軍協力並進。
李世民親征高麗,李積率所部抵達幽州,與各路唐軍會合。之後,李積從柳城進軍,大張聲勢,表麵上作出要通過懷遠鎮的假象。暗中卻派部隊北上直趨甬道,出其不意,進攻高麗。李積從通定渡過遼水,抵達玄菟,高麗人大為驚駭,各城都閉門自守。此時,遼東道副大總管、江夏王李道宗及營州都督張儉相繼到達,張儉更直趨建安城,大敗高麗軍。李積與李道宗合攻蓋牟城,陷城後俘獲百姓兩萬多口、糧食十多萬石。
隨後,李積直抵進至遼東城下,李道宗率四千騎兵擊高麗四萬援軍,眾將都不認可,唯有李積同意。但在交戰中,因行軍總管張君乂率先退走,致使唐軍處於不利的境地。此時,李道宗收攏殘軍,登上高處,發現高麗軍陣混亂,於是縱兵進擊,李積也引軍助戰,大破高麗軍,斬首一千餘級。李積圍攻遼東十二日後,李世民抵達遼東前線,親率精兵會師,最終將其攻陷。此役,唐軍共殺敵一萬餘人,又俘獲高麗軍一萬多人、百姓四萬口,李積又轉攻白岩城西南,迫使其城主歸降。
之後,李積參與圍攻安市城,李世民設計將高麗援軍誘至安市城東南,唐軍依山為陣。又命李積率一萬五千名步、騎兵在西嶺布陣,長孫無忌率奇兵一萬一千人從山北穿越峽穀,衝擊高麗軍陣後,李世民親率四千步、騎兵,偃旗息鼓,登上北山。高麗北部耨薩高延壽中計大敗,高麗軍被斬首兩萬餘級,安市城之戰後,高麗舉國震驚,後黃城、銀城等地軍民皆棄城而逃,數百裏內斷絕人煙。
唐軍迴師繼續猛攻安市城,守軍憑堅城固守,安市百姓聞知李積奏請克城後坑殺全城男女老幼,皆全力支援守城士卒,致使唐軍久攻不下。最終因遼東氣候轉寒,草枯水凍,軍隊及戰馬難以久留,且糧草將要耗盡,李世民於是下令班師。李積與李道宗率步、騎軍四萬殿後。唐軍迴師後,朝廷錄功封李積的一個兒子為郡公。
夏州都督喬師望、右領軍大將軍執失思力大破薛延陀多彌可汗,薛延陀內部發生動亂,多彌可汗隨後遭迴紇等部攻敗。李世民也趁機派軍進擊薛延陀,薛延陀諸部大驚,騷亂不已。多彌可汗逃奔阿史德時健部落,後被迴紇攻殺。薛延陀餘眾七萬餘口向西潰逃,擁立真珠可汗之侄咄摩支為伊特勿失可汗,伊特勿失遣使上書朝廷,請求在鬱督軍山北麓保聚駐牧,李世民派李積與兵部尚書崔敦禮前往安撫。李積抵達鬱督軍山後,薛延陀部落首領梯真達官率部下投降,咄摩支往南逃竄到荒穀,李積派通事舍人蕭嗣業招慰其部屬,咄摩支隨即投降,被送至長安。此時,薛延陀殘部仍搖擺不定,李積縱兵追擊,前後斬首五千餘級,俘獲男女三萬餘人。
李世民臥病,對李治說:“你對李積沒有什麽恩惠,朕現在準備貶他為外官。朕死後,你應當授給他仆射之職,他就蒙受了你的恩惠,必定為你盡死力。”於是,派李積出任疊州都督。李治即位當月,召他入朝拜洛州刺史,接著又加封開府儀同三司,命李積任同中書門下,參與執掌機要事務,冊拜為尚書左仆射。
李積上表請求免除自己仆射的職務,李治還是命他以開府儀同三司之職執掌政事。李積被冊拜為司空,李治命令為他畫像,還親自為畫像作序,李治又下詔,特許李積乘小馬出入三省,每日由一名小官奉命迎送。
李治欲廢王皇後,立昭儀武氏為皇後,怕朝中大臣反對,於是召李積與長孫無忌、於誌寧、褚遂良等顧命大臣前往商議,李積稱病不到,而褚遂良堅決反對“廢王立武”。事後,李治暗中詢問李積說:“朕打算立武昭儀為皇後,褚遂良固執己見,以為不可。褚遂良是顧命大臣,這件事應該怎麽辦呢?”李積迴答說:“這是陛下的家事,何必更問外人!”李治自此堅定了“廢王立武”的決心,而李積也因此得到了李治和武皇後的信任。
李積跟從李治到東都洛陽,在路上得病,李治親自慰問。李治東封泰山,封李積為封禪大使,隨駕前行,途中在滑州住宿,李積的姐姐很早守寡,住在李積的舊宅,武皇後親臨她的住所慰問,賜其衣服,封她為東平郡君,李積又墜馬傷腳,李治親自下問,把自己乘坐的馬賜給他。
淵蓋蘇文病死,其子泉男生繼掌國事,泉男生的兄弟泉男建、泉男產趁機發難,驅逐泉男生,泉男生投奔唐朝,懇求唐朝發兵相助。李治先遣右驍衛大將軍契苾何力為遼東道安撫大使,右金吾衛將軍龐同善、營州都督高侃為行軍總管,以泉男生之子泉獻誠為鄉導,一同進討高句麗。李治任命李積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兼安撫大使,司列少常伯郝處俊擔任副手,龐同善、契苾何力等一並受李積調遣。
李積首先攻拔為“高麗西邊要害”的新城,並趁勢揮軍進擊,連陷十六座城。泉男建派兵襲擊尚在新城的龐同善、高侃,被左武衛將軍薛仁貴擊敗,高侃進軍至金山,交戰不利,高麗趁勝進攻,薛仁貴引兵迎擊,大破高麗軍,斬首五萬餘級,攻陷南蘇、木底、蒼岩三城,與泉男生會師。
薛仁貴攻陷高麗重鎮扶餘城,扶餘川等四十餘城陸續投降,泉男建又派兵五萬救援扶餘城,與李積在薛賀水遭遇。李積合軍交戰,大敗高麗軍,斬獲三萬餘人,乘勝攻取大行城,與唐軍各部會合。李積率唐軍進至鴨綠柵,奮力擊破高麗軍,追擊二百裏,攻陷辰夷城,高麗各城都驚駭不安,許多人離城逃走,前來向唐朝投降的人絡繹不絕。契苾何力率先抵達平壤城下,李積隨即領兵來到,對平壤形成合圍之勢。
經過一個多月等戰鬥,高麗王高藏派泉男產等人持白幡投降,李積以禮相待,而泉男建仍閉門抵抗。不久後,僧人信誠開門接納唐軍,李積趁勢進攻,一舉攻陷平壤,擒獲泉男建。至此,高麗滅亡,此戰,唐朝共獲五部、一百七十六座城、六十九萬七千戶口,將其劃分九個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縣,設安東都護府統管高麗舊地。
李積凱旋而歸後,李治讓李積先將高藏和泉男建等人先在昭陵舉行獻俘儀式。獻俘禮儀結束後,李積“具軍容,奏凱歌”,整軍入京,在太廟再次舉行獻俘儀式。李治親臨含元殿,舉行受俘儀式,李治在南郊祭天,以宣告平定高麗,李積擔任亞獻。
李積被加授為太子太師,增賜封邑連同以前的有一千一百戶。這一年,李積臥病,李治封李積的弟弟、晉州刺史李弼為司衛正卿,讓他能夠在京城照看兄長的病。李積病逝,享年七十六歲,李治聞訊後為之悲哭,下令輟朝七日,冊贈李積為太尉、揚州大都督,賜諡號“貞武”,又賜給棺木,允其陪葬於昭陵,命司平太常伯楊日方監護喪事。
到下葬當日,李治親臨未央宮故城,登上宮樓為他送葬,望著靈車痛哭,太子李弘跟隨李治送葬,悲痛到極點,使隨從都深受感動。李治命令百官送葬到未央舊城西北,所築的墳依西漢名將衛青、霍去病的先例為準,仿照陰山、鐵山及烏德鞬山建築,以此表彰李積擊敗突厥、薛延陀的功勞。
李積之孫李敬業,起兵討伐武則天,武則天於是追削李積等人的官爵,將其掘墓砍棺,恢複本姓徐氏。李積與開府儀同三司張行成、揚州大都督許敬宗、尚書右仆射馬周一同配享唐高宗廟廷。唐中宗李顯複位,下詔恢複李積的官爵,並重新為他起墳改葬。
李積成為武成王廟中配享的十位曆代名將之一,同時代被列入“武廟十哲”的隻有衛國公李靖一人而已。唐德宗評定前代功臣,李積等二十四人被定為第一等,朝廷敕:“國初以來將相功臣。名跡崇高。功效明著者。宜差次分為二等”,經過評定,李積等三十四人被定為功臣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