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弘智,字少奕,武威姑臧人,唐朝外戚大臣,隋朝長安留守陰世師少子,唐太宗陰德妃胞弟。姐姐陰氏有寵於秦王李世民,授秦王府洗馬,唐太宗即位後,拜檢校吏部侍郎、禦史中丞,出任齊州長史,輔佐外甥李佑,唆使李佑謀反於齊州,坐罪處死。


    陸德明,名元朗,字德明,蘇州吳縣人,唐朝大儒、經學家,訓詁學家,“秦王府十八學士”之一。勤奮好學,受業於周弘正,善言玄理。南陳時期,教導太子陳叔寶。起官始興王國左常侍,遷國子助教,陳朝滅亡後,歸於故裏。隋煬帝嗣位,授秘書學士、國子助教。大唐建立後,成為秦王文學館學士、太子中允,教授中山王李承乾,候補太常博士。貞觀初年,遷國子博士,受封吳縣男。代表作《周易注》《周易兼義》《易釋文》。


    魏叔玉,字汝璽,唐初名相魏徵嫡長子,曾與唐太宗最幼女新城公主定下婚約,不久婚事取消,之後娶房氏女為妻,襲封鄭國公,官至光祿少卿。


    陸柬之,吳郡吳縣人,唐朝大臣、著名書法家,唐朝宰相陸元方伯父,唐朝書法家虞世南的外甥,草聖張旭外祖父。出身江東大族吳郡陸氏,少時跟隨舅舅虞世南修習文論,早年出仕隋朝,官至朝散大夫。入唐後,官至太子司議郎、崇文館侍書學士,以書專家聞名於世,曾為唐太宗李世民稱讚。病卒於京師長安,終年五十四歲。書法早年學習虞世南,又學歐陽詢,晚學“二王”,落筆渾成,恥為飄揚綺靡之風,”故有“晚擅出藍之譽”,在初唐與歐、褚齊名。傳世書跡以《五言蘭亭詩》刻帖、《書陸機文賦》墨跡為最好。


    李幼良,贏姓李氏,唐朝宗室,長樂王,唐高祖李淵的六叔李禕的兒子,性情暴急。有人盜他的馬,輒將盜馬者殺死,唐高祖大怒:“盜馬是有罪,王能有專殺之權嗎?”詔禮部尚書李綱召宗室在朝堂杖責李幼良百下,乃釋。李幼良為涼州都督,以流氓為左右,百姓受苦,率軍擊敗來犯的突厥。唐太宗繼位,有人告李幼良暗中養士,交結境外,詔中書令宇文士及去替代,並按狀。左右大驚欲劫李幼良由間道趨長安自白,不即,北奔突厥,唐太宗複遣侍禦史孫伏伽鞫視,無異辭,遂賜死。


    灌頂,字法雲,常州義興人,本姓吳,二十歲受具足戒,師事天台智顗、受天台教觀。智顗所講《妙法蓮華經玄義》、《妙法蓮華經文句》、《摩訶止觀》等,都由他記錄成書,所撰《大般涅盤經玄義》及《疏》,為天台宗名著。


    賀蘭楚石,唐朝初年人物,吏部尚書侯君集的女婿,官居東宮府千牛。李世民太子李承乾知道侯君集因為對征高昌後下獄之事有積怨,便讓賀蘭楚石帶侯君集到東宮,向他詢問自我保全的策略,侯君集以為太子愚昧,可以利用,於是就勸太子謀反。太子謀反事情敗露,侯君集下獄,賀蘭楚石至宮闕告發,唐太宗親自審問侯君集,侯君集起初不認罪。唐太宗召見賀蘭楚石詳細陳述事情的原委,又拿出他與太子來往的書信給他看,侯君集隻得服罪。


    李元昌,隴西郡成紀縣人,唐朝宗室大臣、書畫家,唐高祖李淵第七子,母為孫嬪。唐太宗即位後,拜散騎常侍,治理西韓州、華州、梁州和隴州,改封漢王。卷入太子李承乾謀反事件,坐罪賜死,以國公之禮,葬於長安縣高陽原。


    薛萬述,字無為,河東汾陰人,隋唐時期將領,左武衛大將軍薛迴之孫,涿郡通守薛世雄之子。初仕隋朝,起家右親衛,遷宣德郎,越王楊侗稱製洛陽,拜衛尉少卿。秦王李世民攻陷洛陽後,歸順唐朝,效力於太子李建成部下,授太子齋帥,遷右武候大將軍長史。遷左衛郎將、尚舍奉禦、右衛郎將,以母喪去職,起任泗州刺史、彭王府長史,遷濮州刺史,政績卓著,卒於任上,時年五十九歲,贈太中大夫。


    薛萬淑,敦煌人,後徙雍州鹹陽,薛世雄之子,薛萬均和薛萬徹的哥哥,也以戰功聞名。曆任右領軍將軍、梁郡公、暢武道行軍總管。東突厥滅亡後,營州都督薛萬淑派契丹族首領貪沒折遊說東北各少數族,奚、霫、室韋等十幾個部族先後歸順唐朝。


    段綸,遼西郡令支縣人,鮮卑族,隋唐時期大臣,兵部尚書段文振之子,唐高祖李淵女婿。隋朝時期,門蔭入仕,起家左親衛,迎娶高密公主,響應晉陽起兵後,授金紫光祿大夫,襲封龍岡縣公。唐朝建立後,出任駙馬都尉、益州都督,平定巴蜀和南寧州地區,遷熊州刺史,冊封紀國公。唐太宗即位後,曆任右光祿大夫、秘書監、宗正卿、工部尚書。


    段儼,字孝爽,北海郡期原縣人,唐朝官員,段部鮮卑首領段匹磾的十代孫,紀國公段綸之子。出身武威段氏,門蔭入仕,累遷翊府中郎將、紀國公,迎娶巢刺王李元吉之女文安縣主,不知所終。


    杜荷,唐初名臣杜如晦之子,娶唐太宗第十六女城陽公主,為駙馬都尉,官至尚乘奉禦,封襄陽郡公。與李元昌、趙節、李安儼建議太子李承乾兵變,杜荷對太子說:天文有變,當速發以應之,殿下但稱暴疾危篤,主上必親臨視,因是可以得誌。紇幹承基告發太子謀反,杜荷、侯君集、李安儼等人因謀反罪被斬首,公主改嫁薛瓘。


    杜構,京兆杜陵人,唐朝時期大臣,賢相杜如晦長子,起家尚舍奉禦,襲封萊國公。前往山東海域剿匪時,支持漁民釣針梁魚致富,官至慈州刺史。杜如晦病重,唐太宗親往探視,升杜構為尚舍奉禦,其弟杜荷為尚乘奉禦。其弟駙馬杜荷建議廢太子李承乾兵變,失敗被殺,受到杜荷的謀反牽連,罷官奪爵,流放嶺南,死於邊野。


    陸士季,蘇州吳縣人,在隋朝做官任越王楊侗記室兼侍讀。楊侗繼位後,升任著作郎,貞觀初年,官至太學博士兼弘文館學士。


    薛元敬,字子誠,一說本名莊,字元敬,蒲州汾陰人,薛收的侄子,唐太宗十八學士之一。長於文學,與薛收及薛收族兄薛德音齊名,世稱河東三鳳,其中薛收為長雛、薛德音為鶩鷟,薛元敬為鵷雛。秦王李世民召為天策府參軍兼值記室,杜如晦稱之為“小記室”,。李世民為皇太子,任太子舍人,掌軍府書檄和朝廷誥令,深得唐太宗之賞識。


    劉樹義,劉文靜之子,唐太宗追複劉文靜官爵,以子劉樹義襲封魯國公,許尚公主。後與其兄樹藝怨其父被戮,又謀反,伏誅。


    李安遠,夏州朔方人,唐朝初年將領。父親叫李徹,隋朝上柱國、雲州刺史,繼承封爵城陽公,初授任右翊衛統軍、正平縣公。後隨軍打敗了屈突通,升任上柱國、右武衛大將軍。多次跟隨秦王李世民出征討伐,多次晉封後為廣德郡公,曆任潞州都督、懷州刺史,都因幹練得力顯名。


    李道明,隴西成紀人,唐朝宗室大臣,河南王李贄之子。初封武都郡公,襲封淮陽王,遷左驍衛將軍,送弘化公主出降,坐罪削爵,出任鄆州刺史,卒於任上。


    李道興,江夏郡王李道宗之弟,東平王李韶次子。武德初,冊封廣寧郡王;貞觀初年,以宗室屬疏,降封縣公,出任交州都督。南方瘴厲,恐不得壽,內心頗忽憂悵,卒於官舍。


    長孫安業,字安業,河南洛陽人,鮮卑族,隋朝名將長孫晟第三子,長孫皇後異母兄。嗜酒如命,不務正業,唐朝建立後,授右監門率,遷右監門將軍。跟隨義安王李孝常謀反,免死流配巂州,不知所終。


    蓋文達,字藝成,冀州信都人,唐代大儒,“貞觀十八學士”之一。師從劉焯,博涉群書,尤明《春秋三傳》。貞觀初,召為文學館直學士,曆任諫議大夫、崇賢館學士,與族弟蓋文懿皆名儒,人稱“二蓋”。


    蓋文懿,唐代衡水縣人,與蓋文達同宗。搏通詩書,任國子助教。高祖李淵在秘書省設學館,以教授王公子弟,命其為博士,在秘書省講授《毛詩》,深得公卿讚許。貞觀年間,以國子博士卒。


    顏相時,字睿,琅琊臨沂,儒家學者,秦王府十八學士之一,名臣顏師古之弟,大儒顏之推之孫,顏思魯之子。曆任諫議大夫,官至禮部侍郎。


    裴虔通,河東聞喜人,隋朝時期叛臣。早年跟隨晉王楊廣,遷左監門府校尉,隋煬帝即位,授宣惠尉、監門直閣,跟隨隋煬帝征戰四方,建立功勳,加授通議大夫。勾結宇文化及和司馬德戡同謀作亂,弑殺隋煬帝和皇族大臣,後來歸順唐朝,授辰州刺史、長蛇縣開國男。追究謀逆之罪,流放除名,死於嶺南。


    鄭善果,鄭州滎澤人,西魏少司空、岐州刺史鄭孝穆之孫,北周大將軍、開封縣公鄭誠之子,母清河崔氏。曆任隋沂州刺史、魯郡太守,鄭善果母崔氏性賢明,常於閣內聽其理事,當理則悅,不當則責愧之,故善果勵己為清吏。歸唐遷檢校大理卿兼民部尚書,正身奉法,甚有善績,曆任禮部、刑部尚書。


    屈突壽,長安人,唐初名將屈突通長子。屈突通病逝,唐太宗以屈突通長子屈突壽,襲蔣國公之爵位。唐太宗李世民巡幸洛陽時,想起屈突通的忠節之事,故封少子、屈突壽之弟屈突詮為果毅都尉。


    屈突詮,長安人,唐初名將屈突通少子。屈突通病逝,唐太宗巡幸洛陽時,想起屈突通的忠節之事,於是拜屈突詮為果毅都尉,並賜予糧食布帛表示撫恤,屈突詮後官至瀛州刺史。


    屈突蓋,唐代雍州長安人,為屈突通之弟。曾任長安令,以方正嚴肅聞名,正直嚴厲,不畏權貴,不徇私情,權貴惡徒為之忌憚斂跡,當時人說:“寧食三鬥艾,不見屈突蓋,寧食三鬥蔥,不逢屈突通。”


    李崇義,襲河間郡王,後降爵為譙國公,曆任蒲、同二州刺史,益州大都督長史,甚有威名。


    李崇真,李孝恭三子,官至岐州刺史。


    楊豫之,弘農華陰人,唐朝外戚大臣,唐高祖李淵外孫,中書令楊師道之子,母為長廣公主。出身弘農楊氏,憑借門蔭入仕,迎娶巢王李元吉之女壽春縣主。在母喪期間,有染於姨母永嘉公主,坐罪賜死。


    寧長真,或稱寧長貞,廣南西道欽州人,寧猛力之子,俚僚帥酋。祖籍冀州臨為春秋著名的甯戚的後代,寧長真祖父甯逵出任定州刺史,總督九州諸軍事,遷任安州刺史,成為甯氏欽州豪族始祖,其後裔世代為嶺南豪酋。寧氏家族雄踞一方,與中原王朝時即時離,曆代封建王朝為了鞏固其統治地位,屢次出兵征討,但也無濟於事,為了長治久安,不得不采取以撫為主的策略,調整中原王朝與邊疆少數民族的關係,從漢代到唐朝,均推行羈縻政策,寧氏家族因此得以世襲欽州刺史。


    韋挺,雍州萬年人,隋民部尚書韋衝之子,宰相韋待價父。小時與隱太子李建成關係不錯,高祖平定京師,署為隴西公府李建成祭酒,遷太子左衛驃騎、檢校太子左衛率。因楊文幹之事,與杜淹、王珪於流放巂州,玄武門之變後,唐太宗進入東宮,征為吏部主爵郎中。貞觀初年,得到王珪幾次舉薦,曆任尚書左丞、吏部侍郎、黃門侍郎,拜禦史大夫,封扶陽縣男,頗得唐太宗的賞識和重用,經常與房玄齡、王珪、魏征、戴胄等一起當顧問,參知政事,其女嫁給齊王李佑為妃。不久,改授銀青光祿大夫,行黃門侍郎,兼魏王府事,魏王李泰受寵,皇太子承乾過失較多,太宗稍有廢立的想法。中書侍郎杜正倫,以漏泄宮中禁語被貶,韋挺參預了李泰的一些事,太宗對他說:朕已貶了杜正倫,不忍心將愛卿置於法律下,遷為太常卿。遼東之役,征糧不力,貶象州刺史,卒年五十八。


    鄭元璹,字德芳,鄭州滎陽人,隋唐時期大臣,岐州刺史鄭譯之子。憑借父功,拜儀同大將軍、沛國公,累轉右武候大將軍、莘國公,遷文城郡守。歸順唐國公李淵,授太常卿,打敗朱粲進攻,多次出使突厥,拜鴻臚卿。貞觀年間,拜左武候大將軍、宜州刺史、沛國公,追贈幽州都督,諡號為簡。


    蘇勖,字慎行,武功人,隋朝宰相蘇威之孫,“十八學士”之一,娶唐高祖之女南昌公主。撰成《括地誌》550卷,又序略5卷,為唐代著名地理著作,李泰表上之,太宗賜李泰物萬段,蘇勖、蕭德言等成加給賜物。


    麴文泰,金城郡金城縣,唐朝時期高昌國主麴伯雅之子,漢代尚書令鞠譚後代。嗣位高昌國王,入朝覲見,歸順西突厥乙毗咄陸可汗,阻絕西域商道,支持玄奘西行取經。受到唐將侯君集攻擊,驚懼無計,病發而死。


    杜才幹,京兆杜陵人,隋唐時期將領。早年參加瓦崗起義,李密敗後歸於王世充,秦王李世民東征洛陽時歸附唐朝,封上柱國、聞喜縣公,出任檢校滑州總管、宗貝二州刺史,封為平輿郡公,卷入義安王李孝常謀反,坐罪處死。


    竇誕,字光大,扶風平陵人,唐朝外戚大臣,納言竇抗第三子,唐高祖李淵女婿。仁壽年間,釋褐朝請郎、長沙縣令,征為大丞相李淵府祭酒,冊封安豐郡公,迎娶襄陽公主為妻。隨秦王李世民討伐薛舉,任元帥府司馬,累遷太常卿、梁州都督。李淵複置十二軍,竇誕任參旗將軍,駐紮在萬年道。唐太宗即位,入為右領軍衛大將軍、宗正卿,冊封莘國公,以光祿大夫致仕。


    竇靜,字元休,河南洛陽人,唐朝外戚大臣,陳國公竇抗的兒子。早年參加晉陽起兵,唐朝建立後,出任並州李元吉長史,推行屯田事務,頗有貢獻,授檢校並州總管。唐太宗即位,曆任司農卿,冊封信都縣男,出任夏州都督,防備突厥。朝廷擊敗東突厥頡利可汗後,反對胡人南遷,出任寧朔大使,鎮守北方邊境,累遷民部尚書。


    王敬直,字敬直,太原郡祁縣人,唐朝時期大臣,侍中王珪幼子。迎娶唐太宗第三女南平公主,授駙馬都尉,冊封南城縣男。卷入太子李承乾謀反,坐罪流放嶺南,與南平公主離婚,不知所終。


    李孝常,字孝常,隴西成紀人,唐朝宗室大臣,隋朝大將李圓通兒子,唐高祖李淵族弟。隋朝末年,授華陰縣令,唐國公李淵攻打長安時,獻出永豐倉軍糧,率眾歸降,授光祿大夫,封上柱國、義安郡王,出任利州都督。聯合右武衛將軍劉德裕、統軍元弘善、左監門將軍長孫安業、滑州都督杜才幹等人,密謀反叛,事發處死。


    蘇世長,本名蘇遠,字世長,京兆武功人,北周到唐朝時期大臣,北周宕州刺史蘇振之子。早年聰穎,得到北周武帝召見,襲封建威侯。隋朝建立後,授長安令,遷都水少監。唐朝開國後,曆任陝州長史、行台左仆射、天策府軍谘祭酒,名列立於秦王府“十八學士”之一,機辯博學,敢於直言進諫,勸說唐高祖李淵厲行節儉,拜諫議大夫。貞觀初年,奉命出使突厥,不辱使命,出任泗巴二州刺史,赴任途中,乘舟落水而亡,追贈雍州刺史。


    盧祖尚,字季良,光州樂安人。父親盧禧,宇文化及叛亂,盧祖尚占據本州自稱刺史。越王楊侗繼位,派使者獻地歸順,因此任用他為本州總管,封沈國公。王世充越分即帝位後,率本州歸順唐高祖李淵,授任刺史,封弋陽郡公。跟隨趙郡王李孝恭討伐輔公祏,任前軍總管,曆任蔣州刺史、壽州都督、瀛州刺史,因違抗唐太宗李世民的命令被斬於朝堂,時年三十多歲。


    蔡允恭,字克讓,濟陽考城人,隋末唐初大臣、史學家、文學家,西梁太常卿蔡大業之子,秦王府十八學士之一。姿容俊美,頗有風采,善於綴文。西梁時期,起家著作佐郎,投靠陳國,授庫部郎中,交好書法家虞世南,成為隋煬帝侍從官,授起居舍人。隋朝滅亡後,先後跟隨許帝宇文化及、夏王竇建德,進入唐朝,出任天策府參軍、文學館學士。貞觀初年,出任太子洗馬,教導太子李承乾,卒於任上,著有《後梁春秋》。


    沈婺華,吳興郡武康縣人,儀同三司、望蔡貞憲侯沈君理之女,陳後主陳叔寶的皇後。嫁給當時還是皇太子的陳叔寶,成為太子妃,陳叔寶即位,立沈婺華為皇後。隋朝攻滅陳朝,沈婺華和陳叔寶一起到長安,隋朝滅亡後,沈婺華從廣陵迴到故鄉,後在毗陵天淨寺出家為尼,法號觀音,貞觀初年去世。


    周紹範,字孝範,汝南安城,唐朝時期將領,隋朝武衛大將軍周法尚之子。起家齊王楊暕典簽,出任交趾郡司倉書佐。武德五年,授秦王李世民府右庫直、車騎將軍。參與玄武門之變,授太子右內率、千牛將軍,封宜春縣公。貞觀元年,授右屯衛將軍,出使突厥,遷左衛將軍,襲爵譙郡公。檢校殿中監事,與左仆射房玄齡同掌中樞,遷左屯衛大將軍,去世,追贈工部尚書,諡號為敬。


    史萬寶,字萬寶,原州高平人,粟特族,唐朝初期將領,隋朝大將軍史萬歲之弟。出身西域史國,聯合李神通在鄠縣起兵,會同平陽公主,共同迎接李淵進入長安。參加唐朝統一戰爭,參與平定李密、徐圓朗、王世充、劉黑闥叛亂,遷民部尚書、檢校洛州都督,位列佐命功臣第二等,封原國公。貞觀年間,卒於家中,追贈原州刺史,諡號為肅。


    李道玄,字道玄,隴西狄道人,唐朝宗室,大臣,西魏、北周八柱國之一李虎曾孫,隋朝夏州總管李繪之孫,追封河南王李贄之子,唐高祖李淵的堂侄。謹厚好武,舉止文雅,唐朝建立後,授柱國、右千牛衛大將軍、封淮陽王。跟隨秦王李世民蕩平四海,遷洛州刺史,出任河北道行軍總管,負責討伐劉黑闥叛亂,因與部將不和,戰敗被殺,時年僅十九歲,唐高祖下詔追封左驍衛大將軍,諡號為壯。


    馬三寶,忻州新興縣人,唐朝初年將領。秉性機敏狡黠,初為柴紹家僮,跟隨平陽公主起事。唐國公李淵渡過黃河,授任左光祿大夫,跟隨秦王李世民平定長安,授太子監門率,參與平定薛仁杲和攻打吐穀渾。貞觀初年,授任左驍衛大將軍,冊封新興縣公,去世,諡號為忠。


    李德良,字德良,隴西成紀人,唐朝宗室大臣,唐太祖李虎之孫,郇王李禕之子。武德初年,授新興郡王,曆任諸州刺史,去世,獲贈涼州都督。


    李瑰,唐朝宗室,將領,祖籍隴西成紀。西魏、北周八柱國之一李虎曾孫,北周朔州總管李蔚之孫,隋朝右領軍大將軍李安之子,唐高祖李淵的堂侄。李淵起兵反隋,攻克隋朝都城長安後,任命李瑰為左光祿大夫。李淵登基稱帝,封李瑰為漢陽郡公。後出使突厥被扣留,頡利可汗知道他不能屈服,便將他遣送迴唐朝,迴朝之後改任荊州都督。李淵禪讓給太子李世民,李瑰依例降封漢陽郡公,任宜州刺史,最終卒於任上。


    李元亨,隴西郡成紀縣人,唐朝宗室大臣,唐高祖李淵第八子,母為尹德妃,封為酆王。唐太宗即位後,遷金州刺史,逝世,諡號為悼,年僅十四歲,無後。


    李元方,唐高祖李淵第九子,母張氏,封為周王,年十歲,無子,國除。


    李玄道,字元易,隴西郡狄道縣人,唐朝大臣,“秦王府十八學士”之一,後魏著作佐郎李瑾的孫子,隋朝都水使者李行之的兒子。出身隴西李氏姑臧房,隋朝時擔任齊王楊暕府屬官,投靠魏公李密,授記室參軍,兵敗為王世充所執,授著作佐郎,平定洛陽後,選為李世民府主簿。貞觀初年,累遷給事中,受封姑臧縣男,出任幽州長史,受累於王君廓謀反,坐罪免職。起為常州刺史,甚有惠政,以銀青光祿大夫致仕,病逝於在鄭州家中,時年六十九歲,著有《李玄道集》。


    李孝常,字孝常,隴西成紀人,唐朝宗室大臣,隋朝大將李圓通兒子,唐高祖李淵族弟。隋朝末年,授華陰縣令,李淵攻打長安時,獻出永豐倉軍糧,率眾歸降,授光祿大夫,封上柱國、義安郡王,出任利州都督。聯合右武衛將軍劉德裕、統軍元弘善、左監門將軍長孫安業、滑州都督杜才幹等人,密謀反叛,事發處死。


    義成公主,隋宗室女,和親東突厥啟民可汗的安義公主卒,為發展與突厥和好關係,隋文帝以宗室女嫁於啟民可汗。有隋一代,突厥首領連娶兩位公主者,唯啟民可汗一人。義成公主在突厥生活近30年,先後嫁給啟民可汗、始畢可汗、處羅可汗、頡利可汗。始畢可汗率領數十萬騎兵南下,隋煬帝在雁門被突厥軍包圍,隋煬帝派人向頡利之妻義成公主求救,公主遣使告知始畢“北邊有急”,始畢撤圍而去。義成公主後被唐將李靖所殺。


    翟長孫,唐初名將,早年跟隨薛舉在金城建立西秦,任內史令,唐軍在高墌大敗薛仁杲後,戍守西秦都城的翟長孫果斷率部歸降李唐,結束了隴地的割據局麵。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史事講將2隋唐五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徐夏半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徐夏半生並收藏史事講將2隋唐五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