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淹,字執禮,京兆杜陵人,唐朝時期宰相,隋朝河內太守杜征之子,名相杜如晦叔父。出身於京兆杜氏,隋朝時期,擔任禦史中丞,隋朝滅亡,效力於王世充,授吏部尚書。投降秦王李世民,授天策府兵曹參軍、文學館學士,卷入楊文幹事件,受到牽連,坐罪流放巂州。唐太宗即位後,召迴朝中,授禦史大夫,冊封安吉郡公,遷吏部尚書,參議朝政,成為宰相。


    杜淹年輕時聰慧明辨,學識廣博,頗有美譽,與同鄉韋福嗣是莫逆之交,他對韋福嗣道:“皇帝喜歡任用隱士,蘇威便是在隱居時被征辟為美職。”因此一同隱居在太白山,其實是在沽名釣譽,隋文帝聽聞,極為憎惡,將二人流放江南。後來,杜淹返迴鄉裏,得到雍州司馬高孝基的舉薦,授為承奉郎,累遷至禦史中丞。


    杜淹成為王世充的太尉府官屬,王世充僭號稱帝,任命杜淹為吏部尚書,對他非常信任。杜淹因與侄子杜如晦不睦,便在王世充麵前進讒,致使杜如晦的兄長杜某被殺,杜如晦的弟弟杜楚客在鄭國為官,也遭到囚禁。


    秦王李世民平定王世充,杜淹作為鄭國高官,被定為死罪,杜如晦在李世民麾下效力,杜楚客便請他加以營救,杜如晦不允,杜楚客哭道:“叔父已經害死大哥,如今哥哥又不肯營救叔叔,我杜家要自相殘殺,真是令人悲痛。”杜如晦感悟,向李世民求情,方免去杜淹的死罪。後來,杜淹因久不升職,欲投靠太子李建成,被負責選官的封德彝告知房玄齡,房玄齡擔心李建成得到杜淹會對李世民造成威脅,便舉薦杜淹為天策府兵曹參軍、文學館學士。


    慶州刺史楊文幹起兵叛亂,李建成與李世民的矛盾加劇,唐高祖認為杜淹未能勸導李世民,致使其兄弟失和,將他和東宮屬官王珪、韋挺一同流放巂州,李世民知道杜淹無罪,隻是受到牽累而已,贈他黃金三百兩。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誅殺李建成,被立為皇太子,不久繼位,杜淹被召迴朝中,授為禦史大夫,封安吉郡公,食實封四百戶。唐太宗知道杜淹熟知曆代典製,讓他主持東宮儀式簿領的裁訂工作,被任命為吏部尚書,參議朝政,成為宰相,他前後舉薦四十餘人,最終都成為知名官員。杜淹曾舉薦刑部員外郎郅懷道,並道:“懷道在隋朝擔任吏部主事時便有清慎之名,當時煬帝下江都,百官都隨聲附和,唯獨懷道反對。”唐太宗問道:“那你當時的意見呢?”杜淹答道:“我同意去。”太宗道:“對待君主應直言正諫,雖有冒犯也在所不顧。你既然認為郅懷道的意見正確,為什麽反而不勸諫呢?”杜淹道:“我官職卑微,而且就算進諫皇帝也不會采納,白白送死於事無補。”太宗道:“如果認為君主無道,為何還是要在他的朝廷做官?既然做官,又怎能不匡正他的過失?”


    太宗又笑問杜淹:“你在隋朝的時候,可以因為人微言輕不去進諫。那你後來在王世充的朝廷做官,為什麽仍不勸諫?”杜淹道:“我勸諫過,他不肯采納。”太宗道:“王世充如果修德從善,應當不會滅亡;他既然無道拒諫,你又怎能免禍?”杜淹無言以對。


    太宗再問:“你現在是宰相,還能極力勸諫嗎?”杜淹道:“臣一定不會隱瞞自己的觀點,必極力勸諫。春秋時期,百裏奚在虞國為官,虞國滅亡,後在秦國為官,卻輔佐秦國稱霸天下。臣一直以百裏奚自比。”太宗大笑。


    當時,杜淹身兼二職,卻無清廉之譽,又和勳臣長孫無忌不和,因此受到輿論的非議。杜淹患病,唐太宗親自前去探望,並賞賜絹帛三百匹,杜淹病逝,追贈尚書右仆射,諡號為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史事講將2隋唐五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徐夏半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徐夏半生並收藏史事講將2隋唐五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