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字高明,隴西成紀人,唐朝宗室大臣,唐太宗李世民嫡長子,母為文德皇後。作為皇孫,受封中山郡王,豐姿岐嶷,仁孝純深,唐太宗即位,冊立皇太子,聰明仁愛。唐太宗愛子有加,派陸德明、孔穎達、於誌寧、杜正倫、魏征悉心輔佐和教導。身有腿疾,不良於行,得知魏王李泰奪嫡之念,日益狂悖驕躁,不敬師長。試圖暗殺李泰失敗後,聯合漢王李元昌、駙馬都尉杜荷、陳國公侯君集,圖謀不軌,事情敗露。在唐太宗的苦心保全下,廢為庶民,流放於黔州。李承乾去世後以國公之禮下葬,唐玄宗時期,其孫李適之成為宰相,追贈荊州大都督、恆山郡王,諡號為湣,遷葬於昭陵。
秦王妃長孫氏,為李世民誕下了嫡長子,根據史書的記載,因為這位皇子生於太極宮承乾殿,故以此殿為名,取名李承乾,字高明。有人認為“承乾”二字雖為宮室之名,然而用作人名時卻有著無比深意:承乾,“承繼皇業,總領乾坤”之意,是以“承乾”一名當為唐高祖李淵為這個皇孫親賜。
尚在繈褓中的李承乾被封為恆山王,李世民將妻子長孫氏的侄子、長孫熾之孫長孫家慶任命為李承乾的侍讀。李世民平定王世充後,將陸德明與孔穎達這兩位儒學大師,雙雙任命為秦王府十八學士,令他們教導李承乾儒學經典,所以李世民即位後,在冊封太子的詔書中稱承乾“早聞睿哲,幼觀《詩》《禮》”,並非誇誇其辭。李世民又將長孫家慶的胞弟長孫祥任命為李承乾中山王府的功曹。
李世民即位,年僅8歲的李承乾被冊立為太子,史書記載承乾“性聰敏”,“特敏惠”,“豐姿峻嶷、仁孝純深”,太宗非常喜歡他,而李承乾作為大唐的皇太子,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萬眾矚目的生活也就此開始了。太子太師李綱因為腳疾隻能乘著轎子進宮,於是李承乾親自將自己的老師,引上殿並恭恭敬敬地行禮,又向其虛心請教,態度極為禮敬,李綱病逝後,承乾親自為老師立碑。
唐太宗下詔令承乾“宜令聽訟”,還說“自今以後,訴人惟尚書省有不伏者,於東宮上啟,令承乾斷決。”雖然隻是“聽訟”,不過可見唐太宗已經在有意識地鍛煉承乾身為儲君的政治能力了,而這時候的李承乾不過12歲,尚書右仆射杜如晦病重,唐太宗令承乾親自前去慰問。
李承乾原本定於二月行冠禮,不過唐太宗為了不奪農時,將冠禮改在了十月,李承乾生病,而從來不信佛也不信道的唐太宗,卻請了道士秦英來為兒子祈福,等承乾病愈後,唐太宗又召度三千人出家,並特地修建了西華觀和普光寺,還將獄中的囚犯減免了罪行,以此為兒子祈福。唐太宗駕幸岐州,李承乾身為太子留京監國,李承乾來朝,唐太宗高興之餘大宴東宮官屬,又賜帛各有差。
承乾再次生病,唐太宗下旨請天竺高僧波頗為兒子祈福,承乾病愈後,太宗大喜之下賜了綾帛等六十段與及時服十具給波頗。同時也因為承乾多病,唐太宗為了不讓他太辛苦,特別準許他不用多讀書,隻要和孔穎達評說古事即可。不過,李承乾並沒有借機放縱自己,反而更加展示出了經國安邦的卓越才能,有一次唐太宗讓他試著寫一寫治國的策略,結果他很快便寫滿了三頁紙,內容很有價值,唐太宗看了後非常得意地向侍臣們炫耀說:“先論刑獄為重,深得經邦之要。”
不過,唐太宗也擔心承乾“生長深宮,百姓艱難,都不聞見”,於是對太子左庶子於誌寧、杜正倫等人說:“你們輔導太子,平常應該為他講述百姓生活在民間的種種艱苦,每當看到他有做得不對的地方,應該勇敢直諫,使他能有所獲益。而李承乾亦十分好學,不僅令孔穎達撰《孝經章句》,還讓顏師古注班固《漢書》解釋詳明,完稿後又鄭重上表,唐太宗對此大加讚賞,將之珍藏進皇家的圖書館秘閣內,並賞賜顏師古古物二百段、良馬一匹。
太子李承乾加元服,唐太宗因此大赦死罪以下,賜五品以上子為父後者爵一級,天下大酺三日,又大宴群臣,賜帛各有差。唐太宗駕幸九成宮,李承乾來朝,召諸碩德集弘文館講義,又念及“皇帝為寡人造寺,廣召名德”一事,特意請了普光寺高僧釋道嶽前來,甚為禮遇。
李承乾娶秘書丞蘇亶長女蘇氏為太子妃,唐太宗為此大宴群臣,賜帛各有差。唐高祖李淵病逝,居喪期間,唐太宗下詔令太子監國權知軍國大事,而李承乾“頗識大體”“頗能聽斷”,幹得相當出色。朝臣懇請太宗上朝聽政,唐太宗應允,不過“細務仍委太子”,之後唐太宗每每外出巡幸時,都是由太子留京監國。
長孫皇後漸漸病重,承乾憂心之下便請求大赦囚徒並度人入道,以期冀蒙福佑,卻被長孫皇後斷然拒絕。承乾不敢將請求大赦一事上奏,隻告訴了自己的太子詹事房玄齡,朝臣聞之紛紛懇請大赦,雖然長孫皇後最終還是拒絕了大赦一事。但唐太宗卻另辟蹊徑,下令重修了三百九十多座廢棄寺廟以此為愛妻祈福,然而如此感人肺腑的夫妻之情、母子之情,卻終究還是沒能從死神手中奪迴皇後的生命,長孫皇後崩於立政殿,享年三十六歲。
李承乾的嫡長子李象出生,因為皇孫誕育之喜,唐太宗詔令天下見禁囚徒都降罪一等,內外官職事五品以上子為父後者,各加勳官一轉,天下大酺五日,又大宴五品以上於東宮。李承乾集諸官臣及三教學士於弘文殿,進行了一次極為成功的佛道儒三教學術交流,不僅太子本人“怡然大笑”,與會諸人也是“合坐歡躍”。
唐太宗下詔令東宮置崇文館,崇文館為貞觀年間,唐太宗專為太子李承乾所設置的學館,崇文館中的學士掌東宮經籍圖書,以教授諸生,但凡課試舉送,皆入弘文館。不過這時候,李承乾隨著年歲既增再加上患了足疾,開始叛逆起來,於是唐太宗“搜訪賢德,以輔儲宮”,先後挑選了十餘位老臣、名臣出任東宮輔臣,如於誌寧、李百藥、杜正倫、孔穎達、張玄素、房玄齡、魏征等,又令劉洎、岑文本與馬周遞日往東宮,與太子承乾談論。
然而這些諫臣們卻忽略了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這樣的教育方式是否適合李承乾,一味的進諫是否能夠將承乾已經出現偏差的行為糾正過來?因為通觀於誌寧、孔穎達、張玄素等人的勸諫就能發現共同點——這三人幾乎是比著上疏,而且措辭是一個比一個兇狠,言語一句比一句鋒利,最後卻根本得不到期望中的效果。
李承乾不過蓋個房子,於誌寧便上疏批評他過於奢華;李承乾和宦官玩樂,於誌寧又上疏批評他,甚至將他比作秦二世。相比之下,孔穎達更是激烈,他隻要覺得李承乾一有不對的地方,就立馬犯顏直諫,太子的乳母遂安夫人曾勸說過孔穎達,認為太子年齡既長,不宜總是當著麵痛加批評指責,而孔穎達卻表示我這樣做“死無所恨”,結果是“諫諍逾切,承乾不能納”。至於張玄素,那更是無時無刻不諫,言語之急切恨不得李承乾立刻聽他的,至於結果如何更是可想而知了。
李承乾寵幸一名“美姿容,善歌舞”的太常樂人,並稱他為‘稱心’,唐太宗聞之大怒,將稱心殺死,李承乾非常傷心,在宮中為自己死去的男寵立室,讓宮人日夜祭奠。李承乾在宮中為稱心樹塚立碑,並贈予官職,並經常為稱心而哭泣流淚,自此,李承乾與父皇之間的隔閡更深了。李承乾私引突厥群豎入宮,再次惹來於誌寧的上書,雖然李承乾因為害怕父親知曉而隻敢偷偷地暗著來,然而世上並沒有不透風的牆,自己的兒子究竟在做些什麽,唐太宗心裏自然一清二楚。
於是,唐太宗下令讓李百藥等人侍講於弘教殿,並囑咐杜正倫要時時規勸太子注意言行,結果杜正倫在幾次規勸無效後,便把太宗的話告訴了承乾,承乾一怒之下抗表聞奏,唐太宗對此十分不滿,質問杜正倫“何故漏泄我語?”於是,將杜正倫貶為穀州刺史,又左授交州都督,後來又因承乾謀逆一事,將之流放驩州。唐太宗駕幸洛陽,李承乾監國,尚書右仆射高士廉攝太子少師,唐太宗又命三品以上的嫡子皆出仕東宮。
魏王李泰主編的《括地誌》完稿,唐太宗非常高興,如獲至寶,不僅將這部著作收藏進了皇家的藏書閣中,還接二連三地大肆賞賜李泰——先是賜“物萬段”,緊接著又每月賞賜大量的財物,數量之多甚至超過了太子的規格,於是唐太宗幹脆下詔取消了太子出用庫物的限製。李承乾上表推辭,唐太宗答道:“汝家之塚嫡,國之儲兩,故有斯命,以彰有殊。……勉思守道,無煩致謝。”
唐太宗任命魏征為太子太師,而此時的李承乾對宮中的一名太常樂人大加寵幸,唐太宗知道後自然將之收殺,結果承乾悲痛之下一連幾個月稱病不上朝,甚至對屢屢勸諫他的張玄素等人意欲痛下殺手。然而就算是承乾胡鬧成了這樣,唐太宗也不曾動過廢太子的念頭,甚至煞費苦心地將魏征任命為太子太師,此舉的目的就是意在告訴眾人,他是絕不會廢掉承乾這個太子。
魏征病重,唐太宗親自帶著太子與衡山公主到魏征的府邸探望,左屯衛中郎將李安儼上表稱:“皇太子及諸王,陛下處置,未為得所。太子國之本也,伏願深思遠慮,以安天下之情。”唐太宗則答道:我知道愛卿你的意思,我的兒子雖患腳疾,可依然是嫡長子,我怎能舍棄嫡子而立庶子呢?”。通觀曆史上那些走上謀反之路並失敗的皇子,下場往往隻有身首異處這一種結局,但是輪到李承乾時,唐太宗卻沉默了。
唐太宗並無易儲的想法,然而李承乾卻因為忌憚同樣深得父親寵愛,且懷有謀嫡之心的胞弟李泰,在試圖暗殺失敗後,遂與漢王李元昌、城陽公主的駙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結,打算先下手為強起兵逼宮,結果事情敗露。唐太宗心痛無奈之下,隻得將其幽禁別室,又命司徒長孫無忌、司空房玄齡、特進蕭瑀、兵部尚書李積、大理卿孫伏伽、中書侍郎岑文本、禦史大夫馬周、諫議大夫褚遂良等參鞫之,事皆明驗。
李承乾的所作所為固然讓他感到失望,為了將愛子栽培成為合格的儲君,自己付出了多少的心血與精力,然而責之切的背麵也是愛之深,李承乾逼宮謀反固然大錯特錯,但唐太宗終究還是愛著這個兒子,實在忍不下心來殺了他,可是自己又不能公然帶頭違反法律規定,最後唐太宗將這個棘手的問題拿到了朝上,扔給了諸位大臣,結果沒有一個大臣敢迴答。
因為關於皇子謀反一事該如何處理根本就無需商討,按律當誅,最後還是通事舍人來濟站了出來,說:“陛下上不失作慈父,下得盡天年,即為善矣。”於是,唐太宗下令,將李承乾廢為庶人,流放黔州,總算是保住了愛子的一條性命,而來濟也因為此事得到唐太宗的看重,官職不斷得到升遷,不久就考功員外郎,次年便升遷中書舍人,與令狐德棻等人共同撰寫《晉書》。
爾後在重新立儲之際,唐太宗深知“泰立,承乾、晉王皆不存;晉王立,泰共承乾可無恙也”,於是,果斷立了年幼卻性格溫和的李治為太子,目的就要能夠同時保住承乾、李泰、李治這三個心愛的兒子。李元昌賜令自盡,杜荷、侯君集等人盡皆伏誅,惟獨主犯李承乾隻被廢為庶人。然而承乾這個曾經被寄予了深切厚望的兒子,終究還是叫他失望了,唐太宗親謁太廟,以謝承乾之過,徙居黔州,李承乾卒於黔州,唐太宗為之廢朝,並葬之以國公禮。
秦王妃長孫氏,為李世民誕下了嫡長子,根據史書的記載,因為這位皇子生於太極宮承乾殿,故以此殿為名,取名李承乾,字高明。有人認為“承乾”二字雖為宮室之名,然而用作人名時卻有著無比深意:承乾,“承繼皇業,總領乾坤”之意,是以“承乾”一名當為唐高祖李淵為這個皇孫親賜。
尚在繈褓中的李承乾被封為恆山王,李世民將妻子長孫氏的侄子、長孫熾之孫長孫家慶任命為李承乾的侍讀。李世民平定王世充後,將陸德明與孔穎達這兩位儒學大師,雙雙任命為秦王府十八學士,令他們教導李承乾儒學經典,所以李世民即位後,在冊封太子的詔書中稱承乾“早聞睿哲,幼觀《詩》《禮》”,並非誇誇其辭。李世民又將長孫家慶的胞弟長孫祥任命為李承乾中山王府的功曹。
李世民即位,年僅8歲的李承乾被冊立為太子,史書記載承乾“性聰敏”,“特敏惠”,“豐姿峻嶷、仁孝純深”,太宗非常喜歡他,而李承乾作為大唐的皇太子,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萬眾矚目的生活也就此開始了。太子太師李綱因為腳疾隻能乘著轎子進宮,於是李承乾親自將自己的老師,引上殿並恭恭敬敬地行禮,又向其虛心請教,態度極為禮敬,李綱病逝後,承乾親自為老師立碑。
唐太宗下詔令承乾“宜令聽訟”,還說“自今以後,訴人惟尚書省有不伏者,於東宮上啟,令承乾斷決。”雖然隻是“聽訟”,不過可見唐太宗已經在有意識地鍛煉承乾身為儲君的政治能力了,而這時候的李承乾不過12歲,尚書右仆射杜如晦病重,唐太宗令承乾親自前去慰問。
李承乾原本定於二月行冠禮,不過唐太宗為了不奪農時,將冠禮改在了十月,李承乾生病,而從來不信佛也不信道的唐太宗,卻請了道士秦英來為兒子祈福,等承乾病愈後,唐太宗又召度三千人出家,並特地修建了西華觀和普光寺,還將獄中的囚犯減免了罪行,以此為兒子祈福。唐太宗駕幸岐州,李承乾身為太子留京監國,李承乾來朝,唐太宗高興之餘大宴東宮官屬,又賜帛各有差。
承乾再次生病,唐太宗下旨請天竺高僧波頗為兒子祈福,承乾病愈後,太宗大喜之下賜了綾帛等六十段與及時服十具給波頗。同時也因為承乾多病,唐太宗為了不讓他太辛苦,特別準許他不用多讀書,隻要和孔穎達評說古事即可。不過,李承乾並沒有借機放縱自己,反而更加展示出了經國安邦的卓越才能,有一次唐太宗讓他試著寫一寫治國的策略,結果他很快便寫滿了三頁紙,內容很有價值,唐太宗看了後非常得意地向侍臣們炫耀說:“先論刑獄為重,深得經邦之要。”
不過,唐太宗也擔心承乾“生長深宮,百姓艱難,都不聞見”,於是對太子左庶子於誌寧、杜正倫等人說:“你們輔導太子,平常應該為他講述百姓生活在民間的種種艱苦,每當看到他有做得不對的地方,應該勇敢直諫,使他能有所獲益。而李承乾亦十分好學,不僅令孔穎達撰《孝經章句》,還讓顏師古注班固《漢書》解釋詳明,完稿後又鄭重上表,唐太宗對此大加讚賞,將之珍藏進皇家的圖書館秘閣內,並賞賜顏師古古物二百段、良馬一匹。
太子李承乾加元服,唐太宗因此大赦死罪以下,賜五品以上子為父後者爵一級,天下大酺三日,又大宴群臣,賜帛各有差。唐太宗駕幸九成宮,李承乾來朝,召諸碩德集弘文館講義,又念及“皇帝為寡人造寺,廣召名德”一事,特意請了普光寺高僧釋道嶽前來,甚為禮遇。
李承乾娶秘書丞蘇亶長女蘇氏為太子妃,唐太宗為此大宴群臣,賜帛各有差。唐高祖李淵病逝,居喪期間,唐太宗下詔令太子監國權知軍國大事,而李承乾“頗識大體”“頗能聽斷”,幹得相當出色。朝臣懇請太宗上朝聽政,唐太宗應允,不過“細務仍委太子”,之後唐太宗每每外出巡幸時,都是由太子留京監國。
長孫皇後漸漸病重,承乾憂心之下便請求大赦囚徒並度人入道,以期冀蒙福佑,卻被長孫皇後斷然拒絕。承乾不敢將請求大赦一事上奏,隻告訴了自己的太子詹事房玄齡,朝臣聞之紛紛懇請大赦,雖然長孫皇後最終還是拒絕了大赦一事。但唐太宗卻另辟蹊徑,下令重修了三百九十多座廢棄寺廟以此為愛妻祈福,然而如此感人肺腑的夫妻之情、母子之情,卻終究還是沒能從死神手中奪迴皇後的生命,長孫皇後崩於立政殿,享年三十六歲。
李承乾的嫡長子李象出生,因為皇孫誕育之喜,唐太宗詔令天下見禁囚徒都降罪一等,內外官職事五品以上子為父後者,各加勳官一轉,天下大酺五日,又大宴五品以上於東宮。李承乾集諸官臣及三教學士於弘文殿,進行了一次極為成功的佛道儒三教學術交流,不僅太子本人“怡然大笑”,與會諸人也是“合坐歡躍”。
唐太宗下詔令東宮置崇文館,崇文館為貞觀年間,唐太宗專為太子李承乾所設置的學館,崇文館中的學士掌東宮經籍圖書,以教授諸生,但凡課試舉送,皆入弘文館。不過這時候,李承乾隨著年歲既增再加上患了足疾,開始叛逆起來,於是唐太宗“搜訪賢德,以輔儲宮”,先後挑選了十餘位老臣、名臣出任東宮輔臣,如於誌寧、李百藥、杜正倫、孔穎達、張玄素、房玄齡、魏征等,又令劉洎、岑文本與馬周遞日往東宮,與太子承乾談論。
然而這些諫臣們卻忽略了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這樣的教育方式是否適合李承乾,一味的進諫是否能夠將承乾已經出現偏差的行為糾正過來?因為通觀於誌寧、孔穎達、張玄素等人的勸諫就能發現共同點——這三人幾乎是比著上疏,而且措辭是一個比一個兇狠,言語一句比一句鋒利,最後卻根本得不到期望中的效果。
李承乾不過蓋個房子,於誌寧便上疏批評他過於奢華;李承乾和宦官玩樂,於誌寧又上疏批評他,甚至將他比作秦二世。相比之下,孔穎達更是激烈,他隻要覺得李承乾一有不對的地方,就立馬犯顏直諫,太子的乳母遂安夫人曾勸說過孔穎達,認為太子年齡既長,不宜總是當著麵痛加批評指責,而孔穎達卻表示我這樣做“死無所恨”,結果是“諫諍逾切,承乾不能納”。至於張玄素,那更是無時無刻不諫,言語之急切恨不得李承乾立刻聽他的,至於結果如何更是可想而知了。
李承乾寵幸一名“美姿容,善歌舞”的太常樂人,並稱他為‘稱心’,唐太宗聞之大怒,將稱心殺死,李承乾非常傷心,在宮中為自己死去的男寵立室,讓宮人日夜祭奠。李承乾在宮中為稱心樹塚立碑,並贈予官職,並經常為稱心而哭泣流淚,自此,李承乾與父皇之間的隔閡更深了。李承乾私引突厥群豎入宮,再次惹來於誌寧的上書,雖然李承乾因為害怕父親知曉而隻敢偷偷地暗著來,然而世上並沒有不透風的牆,自己的兒子究竟在做些什麽,唐太宗心裏自然一清二楚。
於是,唐太宗下令讓李百藥等人侍講於弘教殿,並囑咐杜正倫要時時規勸太子注意言行,結果杜正倫在幾次規勸無效後,便把太宗的話告訴了承乾,承乾一怒之下抗表聞奏,唐太宗對此十分不滿,質問杜正倫“何故漏泄我語?”於是,將杜正倫貶為穀州刺史,又左授交州都督,後來又因承乾謀逆一事,將之流放驩州。唐太宗駕幸洛陽,李承乾監國,尚書右仆射高士廉攝太子少師,唐太宗又命三品以上的嫡子皆出仕東宮。
魏王李泰主編的《括地誌》完稿,唐太宗非常高興,如獲至寶,不僅將這部著作收藏進了皇家的藏書閣中,還接二連三地大肆賞賜李泰——先是賜“物萬段”,緊接著又每月賞賜大量的財物,數量之多甚至超過了太子的規格,於是唐太宗幹脆下詔取消了太子出用庫物的限製。李承乾上表推辭,唐太宗答道:“汝家之塚嫡,國之儲兩,故有斯命,以彰有殊。……勉思守道,無煩致謝。”
唐太宗任命魏征為太子太師,而此時的李承乾對宮中的一名太常樂人大加寵幸,唐太宗知道後自然將之收殺,結果承乾悲痛之下一連幾個月稱病不上朝,甚至對屢屢勸諫他的張玄素等人意欲痛下殺手。然而就算是承乾胡鬧成了這樣,唐太宗也不曾動過廢太子的念頭,甚至煞費苦心地將魏征任命為太子太師,此舉的目的就是意在告訴眾人,他是絕不會廢掉承乾這個太子。
魏征病重,唐太宗親自帶著太子與衡山公主到魏征的府邸探望,左屯衛中郎將李安儼上表稱:“皇太子及諸王,陛下處置,未為得所。太子國之本也,伏願深思遠慮,以安天下之情。”唐太宗則答道:我知道愛卿你的意思,我的兒子雖患腳疾,可依然是嫡長子,我怎能舍棄嫡子而立庶子呢?”。通觀曆史上那些走上謀反之路並失敗的皇子,下場往往隻有身首異處這一種結局,但是輪到李承乾時,唐太宗卻沉默了。
唐太宗並無易儲的想法,然而李承乾卻因為忌憚同樣深得父親寵愛,且懷有謀嫡之心的胞弟李泰,在試圖暗殺失敗後,遂與漢王李元昌、城陽公主的駙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結,打算先下手為強起兵逼宮,結果事情敗露。唐太宗心痛無奈之下,隻得將其幽禁別室,又命司徒長孫無忌、司空房玄齡、特進蕭瑀、兵部尚書李積、大理卿孫伏伽、中書侍郎岑文本、禦史大夫馬周、諫議大夫褚遂良等參鞫之,事皆明驗。
李承乾的所作所為固然讓他感到失望,為了將愛子栽培成為合格的儲君,自己付出了多少的心血與精力,然而責之切的背麵也是愛之深,李承乾逼宮謀反固然大錯特錯,但唐太宗終究還是愛著這個兒子,實在忍不下心來殺了他,可是自己又不能公然帶頭違反法律規定,最後唐太宗將這個棘手的問題拿到了朝上,扔給了諸位大臣,結果沒有一個大臣敢迴答。
因為關於皇子謀反一事該如何處理根本就無需商討,按律當誅,最後還是通事舍人來濟站了出來,說:“陛下上不失作慈父,下得盡天年,即為善矣。”於是,唐太宗下令,將李承乾廢為庶人,流放黔州,總算是保住了愛子的一條性命,而來濟也因為此事得到唐太宗的看重,官職不斷得到升遷,不久就考功員外郎,次年便升遷中書舍人,與令狐德棻等人共同撰寫《晉書》。
爾後在重新立儲之際,唐太宗深知“泰立,承乾、晉王皆不存;晉王立,泰共承乾可無恙也”,於是,果斷立了年幼卻性格溫和的李治為太子,目的就要能夠同時保住承乾、李泰、李治這三個心愛的兒子。李元昌賜令自盡,杜荷、侯君集等人盡皆伏誅,惟獨主犯李承乾隻被廢為庶人。然而承乾這個曾經被寄予了深切厚望的兒子,終究還是叫他失望了,唐太宗親謁太廟,以謝承乾之過,徙居黔州,李承乾卒於黔州,唐太宗為之廢朝,並葬之以國公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