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祠,又稱宗廟、祖祠、祖厝、習慣上稱祠堂。它是供設祖先的神主牌位、舉行祭祖活動的場所,又是從事家族宣傳、執行族規家法、議事宴飲的地方。宗祠是漢民族供奉祖先和祭祀場所,是宗族的象征。宗廟製度產生於周代。上古時代,士大夫不敢建宗廟,宗廟為天子專有。宋代朱熹提倡家族祠堂:每個家族建立一個奉祀高、曾、祖、禰四世神主的祠堂四龕。民間建造家族祠堂,可追溯到唐五代時期。


    初立祠堂時,還要從現田中每龕取二十分之一作為祭田。清代,祠堂已遍及全國城鄉各個家族,祠堂是族權與神權交織的中心。祠堂中的主祭——宗子,相當於天子;管理全族事務的宗長,相當於丞相;宗正、宗直,相當於禮部尚書與刑部尚書。


    宗祠體現了宗法製家國一體的特征,是凝聚民族團結的場所,它往往是城鄉中規模最宏偉、裝飾最華麗的建築群體,不但巍峨壯觀,而且注入漢族傳統文化的精華,與古塔、古橋、古廟宇相映,成為地方上的一大獨特的人文景觀,是地方經濟發展水平和漢族民俗文化的代表。


    宗祠記錄著家族的輝煌與傳統,是家族的聖殿。作為漢民族悠久曆史和傳統文化的象征與標誌,具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和曆史價值。


    宗祠是一個家族神聖的精神家園,是充滿家族凝聚力的議事場所,家族興,宗祠旺,家族衰,宗祠破。為了維護祠堂的神聖和莊嚴,保持祠堂的整潔和香火有期,在安徽淮北市烈山區古饒鎮趙家宗祠的家族對此有一套管理規則。趙氏一族專設祠堂司事和祠丁來負責祠堂的日常管理和灑掃上香,族人不允許有損害祠堂的行為。後來,成立了趙氏宗祠理事會,設會長一人,副會長若幹人,秘書長一人。秘書長負責祠堂管理兼看護。


    在中國民間,有的祠堂規定:“一宗祠內外,不準私放畜類,以及不準夏秋曬穀,至於乘涼寢睡等事。違者罰錢xx元,充祠公有;若再抗罰,族房齊集,呈官究治。一祠堂內外,凡有安囤家私柴草,即在祠前焚化示眾。”有的家族還規定,族人損壞祠堂物件必須賠償公罰。閑雜人等不得隨意入祠,族人蓋房不得有礙祠堂風水等,尤其是一些有損於家族道德的行為,如行竊、賭.博、吸.毒等皆是祠堂的嚴厲規定的禁條。


    祠堂還具有凝聚宗族、祭祀、聯宗與收宗、推廣文教以及文化職能(公益性)等功能。在祠堂宗親聚會議事,飲水思源,緬懷祖先業績,頌揚祖先恩德,思祖之情融於佳釀,崇祖觀念進一步得到強化。


    過去祠堂多為辦學、學校之用途。如解放前和建國初期,安徽淮北市烈山區古饒鎮趙家祠堂就是一個從小學到中學的完全學校。


    舊時,祠堂都有祠產,有祭田、義田、儒資田等,也叫作“眾公田”。如解放前,安徽淮北市烈山區古饒鎮趙家祠堂就有田地360畝。義田的收入用於救濟族中的鰥、寡、孤、獨等貧疾者及賑荒和修祠建廟、造橋鋪路等公益事業的攤派或捐贈。儒資田則專用於興學和資助族人參加科舉,族內子弟外出參加考試的,提供路費,考取的,祠堂(眾公)出資助學。祭田用來舉辦祭祖儀式的費用等。


    舊時,宗族管理日常管理中,修族譜也是宗族管理重要任務。修族譜,記錄宗族中的所有男女人丁目錄,做到綜文獻,溯源流,知根本,辨主支,明世係,秩昭穆,述宗風,敦親情,揚先德,誌現狀。正如孫中山論族譜所述:“《族譜》記述中華民族由宗族的團結,擴展到國家民族的大團結,這是中國人民才有的良好的傳統觀念,應加以利用。”“中國國民和國家結構的關係,先有家族再推到宗族,然後才是國家。”


    如今,我們從祠堂內的堂匾、對聯以及曆代宗親的世係表和家乘族譜等,可以了解到該族姓人和後人,了解族姓的產生、發展,以及篳路藍縷的艱苦曆程。


    *作者:趙汗青,魚羊秘史原創專欄作家。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跨越世界的天下第一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溫茶米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溫茶米酒並收藏跨越世界的天下第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