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我隻想把它上交給國家


    諸葛亮見張繡並沒有就著賈詡的話繼續往下說,反而是問起了自己傳國玉璽的來曆,忍不住轉過頭望去。


    當看到張繡似笑非笑地望著自己時,他不禁心中一動。


    “主公,可知完璧歸趙?”


    “當然。”


    這個典故實在太有名了,連水字數的必要都沒有。


    諸葛亮又問:“那主公可知傳國玉璽便是完璧歸趙中的和氏璧?”


    “知道。”


    這件事情知道的人就沒有那麽多了,但隻要念過書的人基本上也都知道。


    “那主公可知和氏璧來曆否?”


    諸葛亮再一次問道。


    張繡聽懂了諸葛亮的意思,不是傳國玉璽的來曆,而是和氏璧的來曆。


    很好,終於進入這個故事的主線了。


    張繡搖了搖頭,“不知。”


    諸葛亮的目光掃過在場眾人,見隻有賈詡朝自己撚須微笑,頓時心中一定。


    “既是如此,我有一言,請諸位靜聽。”


    一個傳奇的故事便被諸葛亮娓娓道來。


    根據著名文獻《韓非子》記載,有一楚國人名為卞和,某日在荊山砍柴時發現一隻鳳凰棲息在一塊石頭上。


    俗話說鳳凰不落無寶之地,故而卞和就把這塊石頭當作寶物獻給了當時的楚厲王。


    然而楚厲王讓人鑒寶之後,卻發現這隻是一塊普通的石頭。


    勃然大怒的他當即下令削去了卞和的左臏骨。


    後來厲王駕崩,武王登基,心有不甘的卞和再次去獻石。


    結果楚武王找人鑒寶以後,發現這的確隻是一塊普通的石頭。


    怒氣爆發的他又下令削去了卞和的右臏骨。


    等到武王駕崩,文王登基,卞和還想去獻寶。


    可是他沒了雙腿無法行走,隻能抱著那塊石頭在荊山下哭了三天三夜,就連眼淚都哭幹了。


    這件事情最終驚動了楚文王,派遣使者來詢問原因。


    卞和說自己不是因為所受酷刑而悲傷,而是因為寶玉無人識別而悲傷。


    文王有感其誠,第三次讓人鑒別。


    可惜依舊得到了這隻是一塊普通石頭的答案。


    好在這一次終於有人提醒,工匠便剖開了石頭,果然找到了隱藏在其中的一塊完美無暇的稀世寶玉。


    楚文王感念卞和之心,為彌補兩任楚王對他的傷害,便養了他和他的家人一輩子,並且以他的名字為這塊玉石取名。


    “和氏璧”就是這麽來的。


    自和氏璧麵世以後,它就成了楚國國寶,從不輕易示人。


    直到被稱為蠻夷的楚國為了向中原靠攏,在向趙國求婚的時候才把送到了趙國。


    等到趙惠文王在任時,秦昭王為得到和氏璧,派人出使趙國,聲稱願以十五座城池來交換。


    趙王擔心秦國得到和氏璧以後耍詐不拿城池交換,但又擔心不答應交換會得罪秦國,最終派遣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出使秦國。


    結果秦王果然不想交割城池,藺相如則是憑借著自己的機智與勇敢和秦王周旋,最終將和氏璧完好無損地帶迴趙國。


    這就是完璧歸趙。


    在隨後的澠池之會上,藺相如再次立功,使趙王免受秦王屈辱。


    因這兩件事情受封上卿,官居大將軍廉頗之上。


    廉頗認為自己征戰沙場的功勳高於隻會耍嘴皮子功夫和出身貧賤的藺相如,對此頗有不服,言談間時有羞辱,藺相如卻始終以禮待之。


    最終廉頗得知此事,赤身裸體背負著荊條找到藺相如,請求他的原諒。


    這就是負荊請罪。


    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最終促成了將相和,兩人的這段友誼一時傳為佳話。


    隻是後來秦王嬴政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禦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製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


    和氏璧在一百年後終於還是到了秦國手中。


    嬴政認為自己功勞高過三皇五帝,自稱始皇帝,又命李斯取藍田玉用小篆雕刻傳國玉璽。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這八個篆字便由李斯親手寫成,玉工孫壽刻於其上。


    從此以後,傳國玉璽就成為了中國曆代正統皇帝的信物。


    諸葛亮說到這裏,見眾人聽得入神,笑了笑繼續說道:


    “二十八年,始皇巡狩至洞庭湖,因風浪大作,舟將覆,聽人言要擲寶以鎮壓湖中怪,遂急投玉璽於湖而止。


    自此傳國玉璽失蹤。


    三十六年,始皇巡狩至華陰,有人持璽遮道,與從者曰:‘持此還祖龍。’


    言訖不見,此璽複歸於秦。”


    張繡:( ̄_, ̄)


    眼見張繡一副不以為然的模樣,賈詡也主動解釋:


    “玉璽應何而失,又應何而得,皆為民間穿鑿附會之說。


    然其失而複得一事卻是事實,個中原因,隻怕唯有始皇得知。”


    “這種事情無所謂,孔明你繼續說。”


    諸葛亮口才極佳,包括張繡在內的眾人此時皆被他講的這個故事吸引,張繡便讓他繼續往下說。


    傳國玉璽雖然迴到了始皇手裏,但秦朝卻曆三世而亡。


    秦王子嬰將玉璽獻於漢太祖劉邦,因劉邦禦服其璽,世世傳授,遂號曰漢傳國璽。


    西漢末年外戚王莽篡權,遣其堂弟王舜向太後索取傳國玉璽。


    太後怒斥其為亂臣賊子,將玉璽狠狠擲於地上。


    王舜連忙撿起玉璽,發現已經缺失了一角。


    後來王莽令工匠以黃金鑲補,縱有巧奪天工之術,傳國玉璽還是留下了遺憾。


    後來王莽建立的“新”王朝覆滅,王莽本人亦是兵敗被殺。


    傳國玉璽曆經更始帝劉玄、建世帝劉盆子之手,最終還是來到了漢世祖光武帝劉秀手中,一直流傳至今。


    但至於玉璽是怎麽來到孫堅手中,諸葛亮也不知道。


    卻見張繡微微一笑,“十常侍作亂時,何進入宮誅殺宦官,段珪攜帝出逃,玉璽失蹤。


    後董卓作亂,孫堅入洛,在宮中一口井中找到了玉璽。


    三年前,孫堅之子孫策以玉璽為質,向袁術借得三千兵馬,跨江東渡。


    至此傳國玉璽一直都在袁術手中。”


    諸葛亮越聽越是驚訝,等到最後終於忍不住開口問道:“此事主公因何得知?”


    他對傳國玉璽的來龍去脈這麽清楚,是因為他博聞強記,擅長分析總結。


    但即便如此,他也隻知道孫策以玉璽為質向袁術借兵的事情。


    至於玉璽是怎麽丟的,孫堅又是怎麽得到的,別說是他,相信這個世界的大多數人都不知道。


    所以聽張繡說得如此明白,諸葛亮才會這麽驚訝。


    我也是看三國演義知道的。


    張繡在心裏默默說了一句,口中卻對此事避而不答,話鋒一轉說道,“孫堅得玉璽,暗藏心思欲迴江東,不料被劉表部將黃祖射殺。


    袁術得玉璽,稱帝後眾叛親離,落得如今這般下場。


    孫策棄玉璽,換來兵馬,如今幾乎平定江東地麵……”


    用一番話把眾人的注意力都吸引過來,張繡看向諸葛亮,目露微笑:“孔明,你怎麽看?”


    諸葛亮:(*゜ー゜*)


    為什麽感覺這一幕似曾相識?


    他正要開口,突然朝還在地上的袁術和袁胤看了一眼。


    張繡見狀沒好氣地看向袁術,“故事聽夠了還不走?等著我送你們嗎?”


    袁術和袁胤見張繡真的信守承諾放過他們,這才如夢初醒,道過謝以後便相互攙扶著離開。


    等到兩人的背影消失在眾人視線,樂進猶豫片刻,還是開口道:


    “主公,要不要末將追上去……”


    他說著就做了一個砍頭的動作。


    “不可!”


    諸葛亮就急忙勸道,“此舉乃陷主公於不義也!”


    張繡也笑道,“某已答應交出玉璽便放過他,實無必要如此。”


    樂進依舊猶豫,“那便放他去找袁紹?若二人協力,隻恐急難收複?”


    張繡搖了搖頭,“袁術與我一戰,既失兵馬,又失玉璽,便投袁紹,也無大用。”


    說到這裏,他的臉色變得耐人尋味起來:“現在他活著比死了更有用。”


    “主公既答應饒他一命,那便讓他去吧”,賈詡也插了一嘴,跟著就轉向諸葛亮,“孔明,伱怎麽看?”


    諸葛亮:( ̄△ ̄;)


    你們到底想幹什麽?


    他這時也迴過味來,賈詡似乎是在……幸災樂禍?


    雖然不明白原因,但依舊他深吸一口氣,緩緩說道,“如主公方才所言,孫堅、袁術欲將傳國玉璽占為己有,卻都無甚好下場。


    反觀孫策,果斷以之換兵,卻創立了如今江東的基業。


    可見並非得此璽者,便是天命所歸之人。”


    諸葛亮想什麽說什麽,卻看到賈詡和趙雲都用一種古怪的表情望著自己。


    賈詡:((*???)ゞ→→


    趙雲:Σ(`д′*ノ)ノ


    諸葛亮心中頓時咯噔一聲,糟糕,自己年輕氣盛,貌似一不小心就把人給得罪了。


    賈詡剛剛才說過傳國玉璽乃皇權天授、正統合法之信物,自己現在就說就算得到玉璽也不是天命之人,這不是打臉嗎?


    隻是話一出口卻再難收迴,正當諸葛亮想著要不要找補迴來的時候,卻聽張繡讚同地說道:


    “孔明所言極是!


    不過一塊玉罷了,雖說有其政治意義,但若誰以為得到它便是天命所歸,那才是真的愚昧!”


    諸葛亮沒想到張繡居然這麽挺自己,眼睛頓時有些濕潤。


    要知道賈詡和趙雲可是張繡最信任的謀士和師弟啊!


    賈詡和趙雲自然不會介意,賈詡更關心的是另一個問題:


    “那主公打算如何處理此物?”


    迎著三人的炯炯目光,張繡咧嘴一笑,露出八顆整齊的牙齒:


    “我現在隻想把這個玉璽盡快上交給國家。”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在下張繡,有何貴幹?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烈日吹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烈日吹冰並收藏三國:在下張繡,有何貴幹?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