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6章 挑個軟柿子先捏一捏
視頻通古代,李二變身蜀漢通天代 作者:好想吃個火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你方才還說,不能逞個人之勇,說對方火炮、火槍不容小覷,現在怎麽又改了口?”
“總不能你這上下嘴皮子一碰,說什麽就是什麽吧,總得拿出些道理來不是?”
一時間,三人對於韓信方才兩相衝突的話有些不滿。
前腳還說非是逞個人之勇的時候,後腳便又改口說需要借用項羽之勇。
你這是自己打自己臉呢?
“前後兩者衝突嗎?”
“攻城之時,個人勇武當然是派不上多大用場,攻堅戰中,守城一方有火炮,有火槍,加上各類守城器械,這幾千騎兵拿什麽去強攻?”
“這就是我方才說的,條件不允許,唯有創造出允許的條件,楚王的勇武才能夠真正被發揮到極致!”
“隻要將戰場從攻堅戰,變成平原之上的衝陣,再令小股兵馬做誘餌於正麵吸引滿清軍中火器的攻勢,自側翼殺出,自然能夠大獲全勝!”
這以有心算無心的第一仗,算是最簡單的。
甚至都不需要太過精妙的計謀,便能夠取得極大的戰果!
“懂了,所以在你看來,這軟柿子反而不是吳三桂,而是滿清?”
劉邦緩緩點頭。
在他原本的印象中,滿清既然能夠取而代之,那他們的實力至少也會是強於大明的才對。
可現在,從韓信口中說出來卻完全不是那麽迴事。
別說強於大明,就是拿努爾哈赤所率領的大軍跟吳三桂比,他都覺得吳三桂要更強!
“這難道不是理所應當的事情嗎?”
“我大抵都能猜到這末年之際,大明究竟發生了什麽。”
“因這氣候緣由,農戶收成不佳,無數人交不起賦稅,被迫無奈而背井離鄉成了流民,朝廷沒錢,便無力賑災,也發不起軍餉。”
“按理來說,明軍的裝備與戰力,應當都不會低,至少在邊關堅城的加持下,是要遠勝於滿清的才對。”
“可事實卻是截然相反,從仙人的盤點中來看,吳三桂引清軍入關後,他們所遭遇的每一處守軍,幾乎都沒有做出太過堅決的抵抗。”
“陛下,你應該知道,這其中是因為什麽吧?”
劉邦怎麽可能不知道?
明軍多為中原百姓,他們既然願意參軍,那多少也是抱著保家衛國的心思而來。
但凡有的選,他們都不可能降,更遑論降滿清!
能夠逼的他們走到這一步的,就隻可能是朝廷已經許久沒發過糧餉,再不降,他們甚至都未必會戰死,反而可能會被活活餓死!
“不對,你說的不對。”
項羽不喜歡韓信,自然是想盡辦法反駁他的話。
“既然你說是因這氣候的原因,導致農戶收成不佳,那難道滿清不會遇到這種情況嗎?”
“他們能夠耕種的地方更少,遇到這般的狀況,收成也隻會更差,乃至於很有可能連他們自己都保不住!”
“憑什麽明軍會覺得,降了他們會有活路?”
雙方之間並無太大區別,同樣的氣候,又怎麽可能雙方收成天差地別呢?
明軍發不出糧餉,滿清定然也同樣如此!
“那你可就錯了,項籍,你是不是沒見過匈奴?至少也是沒有真正了解過匈奴憑何而活,對吧?”
“不過我也能理解,畢竟你自年少開始,心中便隻剩下報仇複國這一件事,但現在大秦已經滅亡,你若想實現更大的野望,就該多學些東西!”
“你方才的話裏,隻有一句話說的沒錯。”
“他們之中的農戶,的確也可能過的很慘,朝不保夕,但他們之中的農戶又有幾人?”
“除卻農戶之外,其他的絕大部分人從來不事耕種,你覺得養活他們的糧食又從哪來呢?”
韓信輕笑著反問。
項羽:“……”
“搶來的?可你方才也說了,中原的收成同樣不佳,無數百姓被逼背井離鄉成了流民,他們縱使去搶,又能搶多少?”
豐年,滿清南下自然是能搶到不少糧食,至少足以讓他們撐過冬天。
可在中原本身就已經處於荒年的時候,他們又能搶到什麽?
“很簡單啊,搶不到糧,那就搶人。”
“反正在他們眼中,中原百姓與他們並不是同樣的人,所以能搶到糧食,那便將百姓作為戰利品,作為奴隸。”
“若搶不到糧食,那百姓就是他們的口糧。”
“並且真的到了這一步,滿清可沒有其他任何的顧慮,不管是豪紳士族,還是平民百姓,到了他們手裏,那就是很公平的一鍋燉。”
韓信淡淡的道。
項羽:“……”
“他們吃百姓,自然就能夠將多餘的糧餉省下來,用以招降明軍。”
“而這明末的明軍,隻要有口飯吃,有銀子拿,對他們而言,主子是誰都不重要。”
“擊潰這樣的大明,真的能證明什麽嗎?能證明他們有實力嗎?”
“在我看來,並不能,頂多也就能證明,他們的底線比起尋常蠻夷還要更低。”
這樣的滿清,他們不是軟柿子,那誰還能被稱之為軟柿子?
“甚至若我所猜不錯的話,滿清軍中都沒什麽火器,之所以要派一批誘餌在正麵,也隻是有備無患罷了。”
“但是楚王,你隻有一輪衝殺的機會。”
“你要借這一個來迴,斬將奪旗,將你目光所及看到的最高級別將領斬殺,將敵軍營中大纛砍倒,能做到嗎?”
一個來迴?
“你瞧不起誰呢?”
在聽到韓信說這幫蠻夷將中原百姓當成口糧之後,項羽心中便已經很是不舒服了。
眼下聽到他的話,語氣更是不滿。
一個來迴,還能不能做到?
“你知道我是誰嗎?”
“我是項羽,西楚霸王,項羽!”
項羽翻身上馬,手持長戟悠悠指向遠處滿清大軍紮營落腳之處。
“韓信,你千萬別以為在史書上記載你擊敗了我,就一定證明你比我強。”
“我雖不知那時的狀況,但我能夠保證一點。”
“我若想突圍,這世上便無人能夠擋我!”
“我若敗亡,那就隻能是自己求死!”
“可千萬別因為僥幸勝我一次,而小瞧我!”
“在這天下,我想斬誰,隻要目之所及,他便無處可逃!”
“總不能你這上下嘴皮子一碰,說什麽就是什麽吧,總得拿出些道理來不是?”
一時間,三人對於韓信方才兩相衝突的話有些不滿。
前腳還說非是逞個人之勇的時候,後腳便又改口說需要借用項羽之勇。
你這是自己打自己臉呢?
“前後兩者衝突嗎?”
“攻城之時,個人勇武當然是派不上多大用場,攻堅戰中,守城一方有火炮,有火槍,加上各類守城器械,這幾千騎兵拿什麽去強攻?”
“這就是我方才說的,條件不允許,唯有創造出允許的條件,楚王的勇武才能夠真正被發揮到極致!”
“隻要將戰場從攻堅戰,變成平原之上的衝陣,再令小股兵馬做誘餌於正麵吸引滿清軍中火器的攻勢,自側翼殺出,自然能夠大獲全勝!”
這以有心算無心的第一仗,算是最簡單的。
甚至都不需要太過精妙的計謀,便能夠取得極大的戰果!
“懂了,所以在你看來,這軟柿子反而不是吳三桂,而是滿清?”
劉邦緩緩點頭。
在他原本的印象中,滿清既然能夠取而代之,那他們的實力至少也會是強於大明的才對。
可現在,從韓信口中說出來卻完全不是那麽迴事。
別說強於大明,就是拿努爾哈赤所率領的大軍跟吳三桂比,他都覺得吳三桂要更強!
“這難道不是理所應當的事情嗎?”
“我大抵都能猜到這末年之際,大明究竟發生了什麽。”
“因這氣候緣由,農戶收成不佳,無數人交不起賦稅,被迫無奈而背井離鄉成了流民,朝廷沒錢,便無力賑災,也發不起軍餉。”
“按理來說,明軍的裝備與戰力,應當都不會低,至少在邊關堅城的加持下,是要遠勝於滿清的才對。”
“可事實卻是截然相反,從仙人的盤點中來看,吳三桂引清軍入關後,他們所遭遇的每一處守軍,幾乎都沒有做出太過堅決的抵抗。”
“陛下,你應該知道,這其中是因為什麽吧?”
劉邦怎麽可能不知道?
明軍多為中原百姓,他們既然願意參軍,那多少也是抱著保家衛國的心思而來。
但凡有的選,他們都不可能降,更遑論降滿清!
能夠逼的他們走到這一步的,就隻可能是朝廷已經許久沒發過糧餉,再不降,他們甚至都未必會戰死,反而可能會被活活餓死!
“不對,你說的不對。”
項羽不喜歡韓信,自然是想盡辦法反駁他的話。
“既然你說是因這氣候的原因,導致農戶收成不佳,那難道滿清不會遇到這種情況嗎?”
“他們能夠耕種的地方更少,遇到這般的狀況,收成也隻會更差,乃至於很有可能連他們自己都保不住!”
“憑什麽明軍會覺得,降了他們會有活路?”
雙方之間並無太大區別,同樣的氣候,又怎麽可能雙方收成天差地別呢?
明軍發不出糧餉,滿清定然也同樣如此!
“那你可就錯了,項籍,你是不是沒見過匈奴?至少也是沒有真正了解過匈奴憑何而活,對吧?”
“不過我也能理解,畢竟你自年少開始,心中便隻剩下報仇複國這一件事,但現在大秦已經滅亡,你若想實現更大的野望,就該多學些東西!”
“你方才的話裏,隻有一句話說的沒錯。”
“他們之中的農戶,的確也可能過的很慘,朝不保夕,但他們之中的農戶又有幾人?”
“除卻農戶之外,其他的絕大部分人從來不事耕種,你覺得養活他們的糧食又從哪來呢?”
韓信輕笑著反問。
項羽:“……”
“搶來的?可你方才也說了,中原的收成同樣不佳,無數百姓被逼背井離鄉成了流民,他們縱使去搶,又能搶多少?”
豐年,滿清南下自然是能搶到不少糧食,至少足以讓他們撐過冬天。
可在中原本身就已經處於荒年的時候,他們又能搶到什麽?
“很簡單啊,搶不到糧,那就搶人。”
“反正在他們眼中,中原百姓與他們並不是同樣的人,所以能搶到糧食,那便將百姓作為戰利品,作為奴隸。”
“若搶不到糧食,那百姓就是他們的口糧。”
“並且真的到了這一步,滿清可沒有其他任何的顧慮,不管是豪紳士族,還是平民百姓,到了他們手裏,那就是很公平的一鍋燉。”
韓信淡淡的道。
項羽:“……”
“他們吃百姓,自然就能夠將多餘的糧餉省下來,用以招降明軍。”
“而這明末的明軍,隻要有口飯吃,有銀子拿,對他們而言,主子是誰都不重要。”
“擊潰這樣的大明,真的能證明什麽嗎?能證明他們有實力嗎?”
“在我看來,並不能,頂多也就能證明,他們的底線比起尋常蠻夷還要更低。”
這樣的滿清,他們不是軟柿子,那誰還能被稱之為軟柿子?
“甚至若我所猜不錯的話,滿清軍中都沒什麽火器,之所以要派一批誘餌在正麵,也隻是有備無患罷了。”
“但是楚王,你隻有一輪衝殺的機會。”
“你要借這一個來迴,斬將奪旗,將你目光所及看到的最高級別將領斬殺,將敵軍營中大纛砍倒,能做到嗎?”
一個來迴?
“你瞧不起誰呢?”
在聽到韓信說這幫蠻夷將中原百姓當成口糧之後,項羽心中便已經很是不舒服了。
眼下聽到他的話,語氣更是不滿。
一個來迴,還能不能做到?
“你知道我是誰嗎?”
“我是項羽,西楚霸王,項羽!”
項羽翻身上馬,手持長戟悠悠指向遠處滿清大軍紮營落腳之處。
“韓信,你千萬別以為在史書上記載你擊敗了我,就一定證明你比我強。”
“我雖不知那時的狀況,但我能夠保證一點。”
“我若想突圍,這世上便無人能夠擋我!”
“我若敗亡,那就隻能是自己求死!”
“可千萬別因為僥幸勝我一次,而小瞧我!”
“在這天下,我想斬誰,隻要目之所及,他便無處可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