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麵對這等屈辱,爾等是要迎戰,還是要挨打!
視頻通古代,李二變身蜀漢通天代 作者:好想吃個火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咱也承認,在一味的對邊關之外用兵之前,他是個好皇帝,帝皇手段堪稱頂尖。”
向來憑借自己喜好評價的老朱,也罕見的給予了肯定。
沒辦法,哪怕是以他如今的眼光來看,漢武帝對諸侯國的處置,以及獨尊儒術的決定都是絕佳的。
最重要的是,換做任何一個皇帝上去,頒布任何法令,效果都不可能比推恩令更好!
對待諸侯國的處理上,這一陽謀絕對的無解!
“可對關外用兵,真的是他的問題嗎?”
“老朱,你別忘了,你大明也是亡於關外。”
“不僅是你,晉朝、趙宋也同樣如此。”
“對待關外的問題上,朕的意見與漢武一致,若不盡早收拾,早晚會釀成大禍!”
對於用兵的問題上,李二直接站在了劉徹這邊。
哪怕被評價窮兵黷武,但該用的兵,也決不能少!
一旦缺少了壓製,那要不了多久,便會受到反噬!
“哼,咱不跟你爭論,咱還是一樣的看法,如漢武這樣的殘暴,若他之後不是昭宣兜底,大漢怕是早亡了!”
老朱不服。
他對曆代帝王的喜好很簡單。
對百姓好的,那就是好皇帝,無論如何稱讚都不為過。
對百姓不好的,甭管做出了多少功績,也依舊是暴君,是昏君!
“老朱,你太偏執了,這世上哪有那麽多如果。”
“且即便大漢真的亡於武帝手,你就能否認他的功績嗎?”
李二多少有些不滿了。
他總覺得,老朱有些太過針對漢武帝。
能夠被仙人列入明君榜前五的,又怎會是庸碌之人?
更何況,哪怕是他李二,對漢武帝更多的也是尊重。
不光是推恩令這千古第一陽謀,同樣還有他對關外國家的態度!
整個大漢王朝,也正是自漢武帝劉徹開始,才徹底挺起了脊梁!
下一刻,天幕上重新湧現的字跡,仿佛也在印證李二的話。
【縱觀史書上的所有王朝,不外乎分為兩種。
要麽是向外征討的強勢王朝。
要麽便是一直被關外所不斷侵擾,直至滅國的弱勢王朝。
曾經的大漢,是後者。
漢高祖劉邦的白登之圍後,大漢對匈奴的態度都是以和親為主,幾乎不會主動興兵。
對待對南越與遼東地區也都是以被動防守,以及貿易製裁為主。
長此以往,要不了多久,匈奴便有可能成長為無法遏製的龐然巨物!
畢竟在白登之圍時,匈奴便已然聚集了近四十萬大軍圍剿劉邦。
哪怕最終的結果是劉邦突圍而去,但也能看出,匈奴的實力已然無法忽視!】
劉邦:“……”
仙人,這不公平!
雖然知道你盤點的時候總喜歡揭個短。
可這不是在盤點寡人的後代劉徹嗎?
怎麽突然揭寡人的短了!
“四十萬大軍?匈奴的實力竟然能夠成長到這等地步?”
嬴政也驚了。
他一直覺得,隻要鑄成長城,便能夠有效的防止邊關百姓被擄掠,能夠輕易擋住匈奴的進攻。
可現在看來,情況似乎並非如此!
那可是整整四十萬大軍!
“單從這個數字便能夠看出,大漢當初麵對的壓力究竟有多大!”
“四十萬大軍啊,別說匈奴了,在座各位大一統王朝的皇帝們,你們能輕易湊出來嗎?”
麵對李二的話,絕大部分皇帝都沉默了。
他們絕大部分人想湊出四十萬大軍,估摸著都得掏空家底,傾盡所有了!
至於那些非大一統王朝的國家,更是壓根就湊不出這般多的兵馬!
“朕可以將話放在這,主動出擊這一點,漢武並未做錯,如若沒有他這般強勢,恐怕衣冠南渡,五胡亂華之事,將提前數百年上演!”
見無人反駁,李二接著道。
他心目中最屈辱的時代,就連趙宋都要往後稍一稍。
最屈辱,最憤恨的,當屬衣冠南渡之晉朝!
“衣冠南渡……”
這下老朱都找不到什麽話能夠反駁了。
李二提起這件事,等同於扔出了王炸。
的確。
中原王朝一旦示弱,結果會如何,魏晉南北朝的時候便已經演示過了。
百姓不僅餓殍遍野,還要遭受戰亂之苦,甚至不少地方的人,還得淪為胡人的口糧。
【但這一切,在漢武帝劉徹手中,發生了徹底的轉變!
他建立了大漢的尊嚴,讓大漢王朝在麵對匈奴之時,能夠重新挺直腰杆!
他承認自己窮兵黷武,甚至為了征討匈奴,不惜屢次增加賦稅乃至於賣官鬻爵!
他甚至願意在晚年下罪己詔,承認自己的過錯。
但他從不曾後悔過征討匈奴這件事!
隻因他知曉,如若不主動北擊匈奴,一旦等匈奴徹底起勢反攻過來,死去的百姓比他窮兵黷武要多上數倍,甚至數十倍!
自他開始,大漢與匈奴之間的地位,發生了徹底的轉變!】
至此,天幕上的字跡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畫麵。
朝堂之上,漢武帝劉徹看著下方文武百官,狠狠的將手中的竹簡扔了出去。
“求和,求和,又是求和!”
“諸位愛卿,難道這就是你們想到的,麵對匈奴的辦法?”
“寡人絕不會忘記,昔日太祖是如何委曲求全,而那冒頓單於又是如何咄咄逼人,乃至於屢次侮辱我大漢國母!”
“這等恥辱,誰若是忘了,現在站出來,寡人允許你告老還鄉!”
劉徹緩緩起身,目不斜視,就這麽靜靜的看著低垂著腦袋的百官。
麵對他的質問,沒有任何人敢反駁。
或者說,這本就無法反駁。
匈奴屢次進犯,匈奴單於寫信侮辱大漢國母,而國母又如何委曲求全。
這都是真的!
哪怕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大漢群臣都處於談呂色變的程度,但卻無一人否定呂後那國母的地位!
“主辱臣死的道理,諸位應當都比寡人明白。”
“而今日,寡人不要你們去死,甚至寡人要問的,也不是我大漢是否要與匈奴開戰,而是想問問你們。”
“我大漢是否還要繼續忍受這等恥辱,爾等是否還想讓匈奴也如此羞辱寡人,是否想讓我邊關百姓繼續受到匈奴的侵擾?”
“爾等,是要迎戰,還是要挨打!”
向來憑借自己喜好評價的老朱,也罕見的給予了肯定。
沒辦法,哪怕是以他如今的眼光來看,漢武帝對諸侯國的處置,以及獨尊儒術的決定都是絕佳的。
最重要的是,換做任何一個皇帝上去,頒布任何法令,效果都不可能比推恩令更好!
對待諸侯國的處理上,這一陽謀絕對的無解!
“可對關外用兵,真的是他的問題嗎?”
“老朱,你別忘了,你大明也是亡於關外。”
“不僅是你,晉朝、趙宋也同樣如此。”
“對待關外的問題上,朕的意見與漢武一致,若不盡早收拾,早晚會釀成大禍!”
對於用兵的問題上,李二直接站在了劉徹這邊。
哪怕被評價窮兵黷武,但該用的兵,也決不能少!
一旦缺少了壓製,那要不了多久,便會受到反噬!
“哼,咱不跟你爭論,咱還是一樣的看法,如漢武這樣的殘暴,若他之後不是昭宣兜底,大漢怕是早亡了!”
老朱不服。
他對曆代帝王的喜好很簡單。
對百姓好的,那就是好皇帝,無論如何稱讚都不為過。
對百姓不好的,甭管做出了多少功績,也依舊是暴君,是昏君!
“老朱,你太偏執了,這世上哪有那麽多如果。”
“且即便大漢真的亡於武帝手,你就能否認他的功績嗎?”
李二多少有些不滿了。
他總覺得,老朱有些太過針對漢武帝。
能夠被仙人列入明君榜前五的,又怎會是庸碌之人?
更何況,哪怕是他李二,對漢武帝更多的也是尊重。
不光是推恩令這千古第一陽謀,同樣還有他對關外國家的態度!
整個大漢王朝,也正是自漢武帝劉徹開始,才徹底挺起了脊梁!
下一刻,天幕上重新湧現的字跡,仿佛也在印證李二的話。
【縱觀史書上的所有王朝,不外乎分為兩種。
要麽是向外征討的強勢王朝。
要麽便是一直被關外所不斷侵擾,直至滅國的弱勢王朝。
曾經的大漢,是後者。
漢高祖劉邦的白登之圍後,大漢對匈奴的態度都是以和親為主,幾乎不會主動興兵。
對待對南越與遼東地區也都是以被動防守,以及貿易製裁為主。
長此以往,要不了多久,匈奴便有可能成長為無法遏製的龐然巨物!
畢竟在白登之圍時,匈奴便已然聚集了近四十萬大軍圍剿劉邦。
哪怕最終的結果是劉邦突圍而去,但也能看出,匈奴的實力已然無法忽視!】
劉邦:“……”
仙人,這不公平!
雖然知道你盤點的時候總喜歡揭個短。
可這不是在盤點寡人的後代劉徹嗎?
怎麽突然揭寡人的短了!
“四十萬大軍?匈奴的實力竟然能夠成長到這等地步?”
嬴政也驚了。
他一直覺得,隻要鑄成長城,便能夠有效的防止邊關百姓被擄掠,能夠輕易擋住匈奴的進攻。
可現在看來,情況似乎並非如此!
那可是整整四十萬大軍!
“單從這個數字便能夠看出,大漢當初麵對的壓力究竟有多大!”
“四十萬大軍啊,別說匈奴了,在座各位大一統王朝的皇帝們,你們能輕易湊出來嗎?”
麵對李二的話,絕大部分皇帝都沉默了。
他們絕大部分人想湊出四十萬大軍,估摸著都得掏空家底,傾盡所有了!
至於那些非大一統王朝的國家,更是壓根就湊不出這般多的兵馬!
“朕可以將話放在這,主動出擊這一點,漢武並未做錯,如若沒有他這般強勢,恐怕衣冠南渡,五胡亂華之事,將提前數百年上演!”
見無人反駁,李二接著道。
他心目中最屈辱的時代,就連趙宋都要往後稍一稍。
最屈辱,最憤恨的,當屬衣冠南渡之晉朝!
“衣冠南渡……”
這下老朱都找不到什麽話能夠反駁了。
李二提起這件事,等同於扔出了王炸。
的確。
中原王朝一旦示弱,結果會如何,魏晉南北朝的時候便已經演示過了。
百姓不僅餓殍遍野,還要遭受戰亂之苦,甚至不少地方的人,還得淪為胡人的口糧。
【但這一切,在漢武帝劉徹手中,發生了徹底的轉變!
他建立了大漢的尊嚴,讓大漢王朝在麵對匈奴之時,能夠重新挺直腰杆!
他承認自己窮兵黷武,甚至為了征討匈奴,不惜屢次增加賦稅乃至於賣官鬻爵!
他甚至願意在晚年下罪己詔,承認自己的過錯。
但他從不曾後悔過征討匈奴這件事!
隻因他知曉,如若不主動北擊匈奴,一旦等匈奴徹底起勢反攻過來,死去的百姓比他窮兵黷武要多上數倍,甚至數十倍!
自他開始,大漢與匈奴之間的地位,發生了徹底的轉變!】
至此,天幕上的字跡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畫麵。
朝堂之上,漢武帝劉徹看著下方文武百官,狠狠的將手中的竹簡扔了出去。
“求和,求和,又是求和!”
“諸位愛卿,難道這就是你們想到的,麵對匈奴的辦法?”
“寡人絕不會忘記,昔日太祖是如何委曲求全,而那冒頓單於又是如何咄咄逼人,乃至於屢次侮辱我大漢國母!”
“這等恥辱,誰若是忘了,現在站出來,寡人允許你告老還鄉!”
劉徹緩緩起身,目不斜視,就這麽靜靜的看著低垂著腦袋的百官。
麵對他的質問,沒有任何人敢反駁。
或者說,這本就無法反駁。
匈奴屢次進犯,匈奴單於寫信侮辱大漢國母,而國母又如何委曲求全。
這都是真的!
哪怕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大漢群臣都處於談呂色變的程度,但卻無一人否定呂後那國母的地位!
“主辱臣死的道理,諸位應當都比寡人明白。”
“而今日,寡人不要你們去死,甚至寡人要問的,也不是我大漢是否要與匈奴開戰,而是想問問你們。”
“我大漢是否還要繼續忍受這等恥辱,爾等是否還想讓匈奴也如此羞辱寡人,是否想讓我邊關百姓繼續受到匈奴的侵擾?”
“爾等,是要迎戰,還是要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