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微操大師李隆基,絕非浪得虛名!
視頻通古代,李二變身蜀漢通天代 作者:好想吃個火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此番挑戰有懸念嗎?
有!
若是李二醒悟的再慢些。
讓世家與安祿山有足夠的時間調集大軍準備圍剿。
那他們便有可能在慕名而來的投奔者到來之前,將李二與三千玄甲團團包圍。
屆時的勝負就隻看李二能否突出重圍。
且大概率,他是做不到的!
亦或者世家與安祿山之間沒有那麽多心眼,雙方在第一時間直接聯手圍剿。
那哥舒翰也不可能這般順利的請君入甕。
至少玄甲軍的力量無法保存的這般完整。
但這世上所有的事都不存在如果。
當哥舒翰率領玄甲斬將奪旗,將世家二十萬聯軍殺的軍心崩潰之際。
當尉遲恭將朝廷的十餘萬人攆入死路之時。
這一戰的懸念被徹底終結。
世家在短時間內的確還能抽出大軍。
但問題就在於,當太宗的名號與他們擺在一起。
他們能夠征上來十萬大軍,那李二身邊便至少能多出上百萬兵馬!
不用懷疑,將雙方都擺在明麵上的話,太宗這兩個字的威望,就是這般的恐怖!
“寡人就說吧,這場挑戰若是換做我們,或許還需要低調發展自己的勢力,但在李二手裏,簡直不要太簡單!”
眼見戰局塵埃落定,劉邦便迫不及待的道。
“就如寡人在大漢也有這般的號召力。”
“對付區區叛軍,簡直不要太簡單!”
“唯一可惜的是,寡人到現在都還不知道,大唐的盛況究竟為何會變成天幕上的這般。”
他的看法與李二是一樣的。
郭子儀、哥舒翰等人絕對稱得上治世之能臣,戰場之猛將。
有這些人輔佐,江山又如何會亂?
“有人說是楊貴妃的錯。”
趙匡胤想了想道。
不少史官的記載,都將罪名推到楊貴妃的頭上。
“但依朕看來,就是他李隆基晚年昏聵,不管有沒有楊貴妃,他都一樣會做出這些荒唐的舉動來。”
沒有楊貴妃,也有李貴妃,王貴妃。
重要的不是那個女子,而是李隆基自己!
“荒唐?有多荒唐,我很好奇。”
“再荒唐,還能有他將叛軍頭子一同帶入挑戰來的荒唐?”
在項羽看來,這才是李隆基做的最荒唐的一件事。
在仙人的挑戰中,不管是攜帶的將領,還是將士,都是仙人給予的保命手段。
如若沒有能夠信任的將領,那即便是空著,也比隨便帶上一個心懷惡意之人來的要好!
更荒唐的是,對於李隆基來說,甚至連那三千兵馬都出自安祿山麾下!
這也就意味著,即便出手之際並未能夠一擊致命,安祿山也會有無數補刀的機會。
人都是他的,挑戰開始之後,也就沒有任何人能去阻止這一切的發生!
“雖然此事也算荒唐,但在他作為皇帝的一生之中,似乎也不太能排的上號。”
“可以說,在咱了解的曆史裏,隻要他不下那些莫名其妙的旨意,不胡亂插手前線的戰事,大唐在安史之亂中的損失也不會那麽大!”
老朱想了想道。
微操大師李隆基,絕非浪得虛名!
他硬生生的讓本該早早就能夠鎮壓下去的安史之亂,席卷了整個大唐!
損兵折將的同時,連帶著讓整個大唐都開始走起了下坡路!
“……很難評,就是這樣的人,開創了大唐的另一個盛世?”
項羽神情複雜。
開元盛世,他還記得先前對李隆基前半生的評價。
“文治是沒什麽毛病的,武功方麵就不用多說了。”
老朱想了想道。
評判一位帝王,繞不開文治武功這兩點。
哪怕隻擅長其中一樣,隻要能夠堅持到底,大抵也算得上明君。
可惜李隆基隻堅持了半生的文治,隨後便沉淪享樂無法自拔。
“等等,這安祿山,似乎有點東西啊。”
其他人都在激烈討論,李隆基晚年究竟能昏庸成什麽樣,才能讓這般鼎盛的大唐由盛轉衰之時。
趙匡胤忽然發現了一處不同尋常之事。
安祿山竟然直接舍棄了大部分城池,將整個大燕朝廷的大軍盡數聚集在潼關之下。
同時世家也都在瘋狂抽調人手。
哪怕平日裏朝廷與世家都是互相算計的狀態,可眼下唇亡齒寒的道理,誰都明白!
無論哪一方都不可能單獨抵擋住李二的攻勢,他們唯有合作才有勝算!
作為曾經成功的叛軍,安祿山很清楚的知道。
隻要李二想攻入長安,再建大唐,那他便一定要自潼關而過。
在這種情況下,分兵駐守各大城池絕不理智。
在大唐太宗的名聲之下,大燕朝廷的大軍損失之後多半都得不到補充。
反而太宗麾下的大軍隻會越打越多。
且一旦李世民起勢,己方守軍兵力不足的情況下,很可能會直接倒戈。
所以在趙匡胤看來,安祿山的決斷無疑是最正確的。
收攏兵力,於潼關之下,與李二決戰!
避免無意義的消耗戰,轉而以這一戰定乾坤!
“有點意思,果然能任三地節度使,安祿山還是有些能力在身上的。”
對於他的舉動,老朱也表示認同。
不在意一城一地的得失,這是一名頂尖的將領必須要擁有的戰略眼光。
安祿山的魄力,贏得了絕大部分人的認可。
也為他贏得了一線機會!
與李二正麵公平一戰,角逐這場挑戰勝負的機會!
“唯一有機會逆轉這場挑戰的方法都給他找到了啊。”
在安祿山這一手操作之下,這場挑戰又增加了些許的懸念。
天幕之中。
李二也發現了,自己這一路逼近長安屬實是太過輕鬆。
乃至於接連數座城池,都沒遭遇到半分像樣的抵抗。
若是猜不出安祿山的打算,那他也不配為天策上將了。
“陛下,潼關之下,恐怕就是我軍與叛軍的決戰之地。”
“是否要先修整一番?”
潼關外百裏,探子已經發現了敵軍的眼線。
雙方對於彼此的想法,也都已經很清楚。
“決戰?你覺得我軍的勝算有多少?”
李二站在帳外,目光定定的看著潼關方向。
“安祿山的選擇很聰明,將決戰定於這潼關之外,勝負怕是會在五五之數。”
郭子儀實話實說。
“那朕又為何要與他決戰?”
有!
若是李二醒悟的再慢些。
讓世家與安祿山有足夠的時間調集大軍準備圍剿。
那他們便有可能在慕名而來的投奔者到來之前,將李二與三千玄甲團團包圍。
屆時的勝負就隻看李二能否突出重圍。
且大概率,他是做不到的!
亦或者世家與安祿山之間沒有那麽多心眼,雙方在第一時間直接聯手圍剿。
那哥舒翰也不可能這般順利的請君入甕。
至少玄甲軍的力量無法保存的這般完整。
但這世上所有的事都不存在如果。
當哥舒翰率領玄甲斬將奪旗,將世家二十萬聯軍殺的軍心崩潰之際。
當尉遲恭將朝廷的十餘萬人攆入死路之時。
這一戰的懸念被徹底終結。
世家在短時間內的確還能抽出大軍。
但問題就在於,當太宗的名號與他們擺在一起。
他們能夠征上來十萬大軍,那李二身邊便至少能多出上百萬兵馬!
不用懷疑,將雙方都擺在明麵上的話,太宗這兩個字的威望,就是這般的恐怖!
“寡人就說吧,這場挑戰若是換做我們,或許還需要低調發展自己的勢力,但在李二手裏,簡直不要太簡單!”
眼見戰局塵埃落定,劉邦便迫不及待的道。
“就如寡人在大漢也有這般的號召力。”
“對付區區叛軍,簡直不要太簡單!”
“唯一可惜的是,寡人到現在都還不知道,大唐的盛況究竟為何會變成天幕上的這般。”
他的看法與李二是一樣的。
郭子儀、哥舒翰等人絕對稱得上治世之能臣,戰場之猛將。
有這些人輔佐,江山又如何會亂?
“有人說是楊貴妃的錯。”
趙匡胤想了想道。
不少史官的記載,都將罪名推到楊貴妃的頭上。
“但依朕看來,就是他李隆基晚年昏聵,不管有沒有楊貴妃,他都一樣會做出這些荒唐的舉動來。”
沒有楊貴妃,也有李貴妃,王貴妃。
重要的不是那個女子,而是李隆基自己!
“荒唐?有多荒唐,我很好奇。”
“再荒唐,還能有他將叛軍頭子一同帶入挑戰來的荒唐?”
在項羽看來,這才是李隆基做的最荒唐的一件事。
在仙人的挑戰中,不管是攜帶的將領,還是將士,都是仙人給予的保命手段。
如若沒有能夠信任的將領,那即便是空著,也比隨便帶上一個心懷惡意之人來的要好!
更荒唐的是,對於李隆基來說,甚至連那三千兵馬都出自安祿山麾下!
這也就意味著,即便出手之際並未能夠一擊致命,安祿山也會有無數補刀的機會。
人都是他的,挑戰開始之後,也就沒有任何人能去阻止這一切的發生!
“雖然此事也算荒唐,但在他作為皇帝的一生之中,似乎也不太能排的上號。”
“可以說,在咱了解的曆史裏,隻要他不下那些莫名其妙的旨意,不胡亂插手前線的戰事,大唐在安史之亂中的損失也不會那麽大!”
老朱想了想道。
微操大師李隆基,絕非浪得虛名!
他硬生生的讓本該早早就能夠鎮壓下去的安史之亂,席卷了整個大唐!
損兵折將的同時,連帶著讓整個大唐都開始走起了下坡路!
“……很難評,就是這樣的人,開創了大唐的另一個盛世?”
項羽神情複雜。
開元盛世,他還記得先前對李隆基前半生的評價。
“文治是沒什麽毛病的,武功方麵就不用多說了。”
老朱想了想道。
評判一位帝王,繞不開文治武功這兩點。
哪怕隻擅長其中一樣,隻要能夠堅持到底,大抵也算得上明君。
可惜李隆基隻堅持了半生的文治,隨後便沉淪享樂無法自拔。
“等等,這安祿山,似乎有點東西啊。”
其他人都在激烈討論,李隆基晚年究竟能昏庸成什麽樣,才能讓這般鼎盛的大唐由盛轉衰之時。
趙匡胤忽然發現了一處不同尋常之事。
安祿山竟然直接舍棄了大部分城池,將整個大燕朝廷的大軍盡數聚集在潼關之下。
同時世家也都在瘋狂抽調人手。
哪怕平日裏朝廷與世家都是互相算計的狀態,可眼下唇亡齒寒的道理,誰都明白!
無論哪一方都不可能單獨抵擋住李二的攻勢,他們唯有合作才有勝算!
作為曾經成功的叛軍,安祿山很清楚的知道。
隻要李二想攻入長安,再建大唐,那他便一定要自潼關而過。
在這種情況下,分兵駐守各大城池絕不理智。
在大唐太宗的名聲之下,大燕朝廷的大軍損失之後多半都得不到補充。
反而太宗麾下的大軍隻會越打越多。
且一旦李世民起勢,己方守軍兵力不足的情況下,很可能會直接倒戈。
所以在趙匡胤看來,安祿山的決斷無疑是最正確的。
收攏兵力,於潼關之下,與李二決戰!
避免無意義的消耗戰,轉而以這一戰定乾坤!
“有點意思,果然能任三地節度使,安祿山還是有些能力在身上的。”
對於他的舉動,老朱也表示認同。
不在意一城一地的得失,這是一名頂尖的將領必須要擁有的戰略眼光。
安祿山的魄力,贏得了絕大部分人的認可。
也為他贏得了一線機會!
與李二正麵公平一戰,角逐這場挑戰勝負的機會!
“唯一有機會逆轉這場挑戰的方法都給他找到了啊。”
在安祿山這一手操作之下,這場挑戰又增加了些許的懸念。
天幕之中。
李二也發現了,自己這一路逼近長安屬實是太過輕鬆。
乃至於接連數座城池,都沒遭遇到半分像樣的抵抗。
若是猜不出安祿山的打算,那他也不配為天策上將了。
“陛下,潼關之下,恐怕就是我軍與叛軍的決戰之地。”
“是否要先修整一番?”
潼關外百裏,探子已經發現了敵軍的眼線。
雙方對於彼此的想法,也都已經很清楚。
“決戰?你覺得我軍的勝算有多少?”
李二站在帳外,目光定定的看著潼關方向。
“安祿山的選擇很聰明,將決戰定於這潼關之外,勝負怕是會在五五之數。”
郭子儀實話實說。
“那朕又為何要與他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