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在下愚見,司令此時應當先下襄陽,將闖賊鎖在河南使之與孫傳庭所率明軍相互消耗才是。”
“可我觀司令意圖,似乎無意與闖賊在此時翻臉,不知是何緣故?”
餘誠歎道:“時來天地皆同力,此時不可與爭鋒!”
屬下幾個文武不解的看著餘誠,不知道他說這話是什麽意思。
餘誠有些苦惱,他與李自成虛與委蛇,一方麵是想靠李自成將明廷攪得天翻地覆,讓明朝官府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這個最大的造反頭子上去。另一方麵,他有一個優勢是熟知曆史,如果此時就與李自成翻臉,那李自成萬一放著官軍不管調頭來打荊州,自己的先知優勢就沒了。
後一個理由對著這群手下說不出口,餘誠隻能用前一個理由搪塞。
崔應朝看出餘誠似有難言之隱,便也沒有追問,隻是撚著胡須說:“司令成竹在胸,既無意北上,想必心中已有計劃。當初司令作三年發展計劃,應該也有此考慮吧?”
餘誠知道崔應朝這是想問自己的戰略規劃到了哪一步,他沒有急著迴答,而是先問張德耀道:“水師如今訓練的如何了?”
張德耀緊張且心虛的迴答:“開船都已經學會了,隻是新炮上船,大家還不熟悉。”
水師裝備的是以阿姆斯特朗炮為原型改製的後裝線膛炮,與以往列裝的前裝滑膛炮有極大區別,水師將士確實還需要很長時間的練習才能發揮武器的優勢。
餘誠又問李光壂:“政務學堂辦得如何了?”
李光壂明白餘誠這是要對荊州轄區內各項信息掌握清楚才會下決定,於是迴答說:“第一批學員已經畢業,共一百一十六人,均已分配到各處縣衙。新一屆的學員正在招募,報名者很多。”
這是荊州當地百姓豪強發現進這個學堂出來就能直接成為官吏,所以才如此熱衷。
餘誠又詢問了張德厚轄下百姓的生活情況,以及徐望匯報的各地敵人動向,沉思片刻後才說出了自己的計劃目標。
“三年之期,如今已經過了大半年,我意大的戰略方向不作變化,依舊以守成為主,大力發展建設。”
“在政務上,要著力培養我們自己的官吏,加強基層建設,提高對荊州百姓的掌控能力。現在老百姓還沒有從天災人禍的陰影中走出來,我們要讓他們安心生產,爭取這個冬天不會有人凍死餓死。”
“讓百姓們喘口氣,安心過個年。讓他們知道在我們餘家軍的治理下,老百姓能生活得很好,這樣他們才會更加擁護我們。”
“在軍事上,今年除水師外不進行征兵,全軍要在年底全部裝備夏式步槍。等過完年,明年我們再分批次招八千到一萬兵。”
“在水師形成戰鬥力之前,我們暫不考慮渡江作戰事宜。不過吳修齡說得也很有道理,忘戰必危,不能給戰士們造成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的錯覺,還是要打一打。”
“潛江可以再往東推一推,打下漢口,將戰線直接拉到武昌跟前,讓漢江與長江作為餘家軍地盤的分界線。”
“這是對外,對內作戰以剿匪為主,到明年年底,我不希望再聽到荊州府內再有成股的土匪出現。”
“你們幾位下去以後,就以這幾個戰略目標為中心,將任務分解開,製定出詳細的發展計劃來。”
幾人聽後都沒有開口,這些規劃與當初的三年計劃相比並沒有大的出入,自家這位主公究竟是如何想得,還是沒有全說出來。
餘誠也知道他們的意思,斟酌片刻還是決定漏一絲口風:“此番闖賊與孫傳庭所率朝廷官軍決戰,必然大獲全勝。結合襄陽密探得來的消息,闖賊作戰意圖,是要先取關中,繼而東進攻略京師。”
“朝廷隻要此番兵敗,長江以北幾無可戰之軍,闖賊攻打京師必然一路勢如破竹。然而李自成此人能忍得住艱苦,卻受不住富貴,隻怕要被京師的繁華晃花了眼。關外又有建奴虎視眈眈,鹿死誰手,猶未可知。”
“到那時,我們已經在荊州站穩了腳跟,兵精糧足,先拿下襄陽,之後無論北上還是南下,都盡在掌握!”
崔應朝與李光壂兩個軍師聽後麵麵相覷,他們都自以為胸有韜略,目光長遠,可聽到餘誠對官軍叛賊的下一步動向都似乎了如指掌,都不由一時失神。
尤其說李自成忍得住艱苦,受不住富貴,司令是怎麽看出來的?
餘誠隻能故作高深,總不能說自己是看史書得出的結論吧?
徐望道:“不知司令計劃何時攻取襄陽?”
其餘眾人不由側耳細聽,攻取襄陽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今襄陽被闖軍占據,攻打襄陽即意味著與闖軍翻臉。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時間節點,因為聽餘誠的推測,他奪取襄陽應該是在李自成攻下京城之後。所以這個時間,也就是大明王朝壽終正寢的時間了。
餘誠心裏也在推算,因為他這隻蝴蝶扇動的翅膀,李自成征伐天下的時間已經大大提前了。
此時是崇禎十五年十月二十,按原曆史的走向來說,李自成三圍開封不利,導致開封淹沒在黃河波濤中,此刻正與督師出關的孫傳庭打柿園之役。
隨著餘誠獻出開封,李自成比原曆史提前半年拿下襄陽,等此戰擊殺孫傳庭後,李自成按年底就應當能夠入主關中了。
冬日行軍不便,李自成肯定會等到開春才會東進,用三四個月的時間就能打到京城。可憐崇禎皇帝,看來在崇禎十六年就能結束自己的皇帝生涯了。
然後闖軍再在京師瀟灑一兩個月,隨後該在滿清與吳三桂的聯手追擊下灰溜溜逃走了。
算到這裏,餘誠信心滿滿道:“明年中秋,我與諸位在襄陽城中賞月如何?”
眾人都沒有想到在餘誠心中,大明王朝會覆滅的如此快,一時都有些不可置信,唯有徐望開口應和:“屬下明白,迴去便做好布置,屆時接應大軍入城!”
“可我觀司令意圖,似乎無意與闖賊在此時翻臉,不知是何緣故?”
餘誠歎道:“時來天地皆同力,此時不可與爭鋒!”
屬下幾個文武不解的看著餘誠,不知道他說這話是什麽意思。
餘誠有些苦惱,他與李自成虛與委蛇,一方麵是想靠李自成將明廷攪得天翻地覆,讓明朝官府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這個最大的造反頭子上去。另一方麵,他有一個優勢是熟知曆史,如果此時就與李自成翻臉,那李自成萬一放著官軍不管調頭來打荊州,自己的先知優勢就沒了。
後一個理由對著這群手下說不出口,餘誠隻能用前一個理由搪塞。
崔應朝看出餘誠似有難言之隱,便也沒有追問,隻是撚著胡須說:“司令成竹在胸,既無意北上,想必心中已有計劃。當初司令作三年發展計劃,應該也有此考慮吧?”
餘誠知道崔應朝這是想問自己的戰略規劃到了哪一步,他沒有急著迴答,而是先問張德耀道:“水師如今訓練的如何了?”
張德耀緊張且心虛的迴答:“開船都已經學會了,隻是新炮上船,大家還不熟悉。”
水師裝備的是以阿姆斯特朗炮為原型改製的後裝線膛炮,與以往列裝的前裝滑膛炮有極大區別,水師將士確實還需要很長時間的練習才能發揮武器的優勢。
餘誠又問李光壂:“政務學堂辦得如何了?”
李光壂明白餘誠這是要對荊州轄區內各項信息掌握清楚才會下決定,於是迴答說:“第一批學員已經畢業,共一百一十六人,均已分配到各處縣衙。新一屆的學員正在招募,報名者很多。”
這是荊州當地百姓豪強發現進這個學堂出來就能直接成為官吏,所以才如此熱衷。
餘誠又詢問了張德厚轄下百姓的生活情況,以及徐望匯報的各地敵人動向,沉思片刻後才說出了自己的計劃目標。
“三年之期,如今已經過了大半年,我意大的戰略方向不作變化,依舊以守成為主,大力發展建設。”
“在政務上,要著力培養我們自己的官吏,加強基層建設,提高對荊州百姓的掌控能力。現在老百姓還沒有從天災人禍的陰影中走出來,我們要讓他們安心生產,爭取這個冬天不會有人凍死餓死。”
“讓百姓們喘口氣,安心過個年。讓他們知道在我們餘家軍的治理下,老百姓能生活得很好,這樣他們才會更加擁護我們。”
“在軍事上,今年除水師外不進行征兵,全軍要在年底全部裝備夏式步槍。等過完年,明年我們再分批次招八千到一萬兵。”
“在水師形成戰鬥力之前,我們暫不考慮渡江作戰事宜。不過吳修齡說得也很有道理,忘戰必危,不能給戰士們造成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的錯覺,還是要打一打。”
“潛江可以再往東推一推,打下漢口,將戰線直接拉到武昌跟前,讓漢江與長江作為餘家軍地盤的分界線。”
“這是對外,對內作戰以剿匪為主,到明年年底,我不希望再聽到荊州府內再有成股的土匪出現。”
“你們幾位下去以後,就以這幾個戰略目標為中心,將任務分解開,製定出詳細的發展計劃來。”
幾人聽後都沒有開口,這些規劃與當初的三年計劃相比並沒有大的出入,自家這位主公究竟是如何想得,還是沒有全說出來。
餘誠也知道他們的意思,斟酌片刻還是決定漏一絲口風:“此番闖賊與孫傳庭所率朝廷官軍決戰,必然大獲全勝。結合襄陽密探得來的消息,闖賊作戰意圖,是要先取關中,繼而東進攻略京師。”
“朝廷隻要此番兵敗,長江以北幾無可戰之軍,闖賊攻打京師必然一路勢如破竹。然而李自成此人能忍得住艱苦,卻受不住富貴,隻怕要被京師的繁華晃花了眼。關外又有建奴虎視眈眈,鹿死誰手,猶未可知。”
“到那時,我們已經在荊州站穩了腳跟,兵精糧足,先拿下襄陽,之後無論北上還是南下,都盡在掌握!”
崔應朝與李光壂兩個軍師聽後麵麵相覷,他們都自以為胸有韜略,目光長遠,可聽到餘誠對官軍叛賊的下一步動向都似乎了如指掌,都不由一時失神。
尤其說李自成忍得住艱苦,受不住富貴,司令是怎麽看出來的?
餘誠隻能故作高深,總不能說自己是看史書得出的結論吧?
徐望道:“不知司令計劃何時攻取襄陽?”
其餘眾人不由側耳細聽,攻取襄陽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今襄陽被闖軍占據,攻打襄陽即意味著與闖軍翻臉。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時間節點,因為聽餘誠的推測,他奪取襄陽應該是在李自成攻下京城之後。所以這個時間,也就是大明王朝壽終正寢的時間了。
餘誠心裏也在推算,因為他這隻蝴蝶扇動的翅膀,李自成征伐天下的時間已經大大提前了。
此時是崇禎十五年十月二十,按原曆史的走向來說,李自成三圍開封不利,導致開封淹沒在黃河波濤中,此刻正與督師出關的孫傳庭打柿園之役。
隨著餘誠獻出開封,李自成比原曆史提前半年拿下襄陽,等此戰擊殺孫傳庭後,李自成按年底就應當能夠入主關中了。
冬日行軍不便,李自成肯定會等到開春才會東進,用三四個月的時間就能打到京城。可憐崇禎皇帝,看來在崇禎十六年就能結束自己的皇帝生涯了。
然後闖軍再在京師瀟灑一兩個月,隨後該在滿清與吳三桂的聯手追擊下灰溜溜逃走了。
算到這裏,餘誠信心滿滿道:“明年中秋,我與諸位在襄陽城中賞月如何?”
眾人都沒有想到在餘誠心中,大明王朝會覆滅的如此快,一時都有些不可置信,唯有徐望開口應和:“屬下明白,迴去便做好布置,屆時接應大軍入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