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千秋確實沒有參加會試。


    此時的錢千秋,正夾著一幅讓畫師畫得畫工極佳的畫,頂著秋風、踩著落葉,急匆匆地在北京的胡同中穿梭。


    他要去見他祖爺爺錢謙益的上司,禮部尚書溫體仁。


    早在天啟七年,崇禎帝在扳倒了魏忠賢後,就一直有個想法,就是要更換內閣。崇禎帝想要更換內閣的原因也很簡單,就是掃除魏忠賢帶來的影響。


    因為魏忠賢雖然倒台了,但是內閣成員中,卻還有魏忠賢一黨。這令崇禎帝心裏很不爽,如果不把這些人換了,朝廷吏治怎麽能變得清廉起來?


    《崇禎遺錄》中說過明末官場的情況:“詐貪成習,惟知營私競進,下民其諮不恤,紀綱日壞而不問……而廷臣方以東林、浙黨分門戶,如其黨即力護持之,誤國誤民皆不問;非其黨縱有可用之才,必多方陷害,務置之死,而國事所不顧。朋比為奸,互相傾軋……”


    很明顯,朝廷上結黨營私,在崇禎一朝十分嚴重。魏忠賢的閹黨也是黨,不把他們幹掉,怎麽行?


    可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崇禎帝一邊要對付東虜和流寇,一邊又要麵對魏忠賢留下的閹黨,不可能大刀闊斧地改革,所以他采取的策略是,溫水煮青蛙。


    為了不打草驚蛇,崇禎帝私下裏找到禮部尚書溫體仁和禮部侍郎周延儒多次,開了許多次小會,來討論更換內閣成員的事宜。


    為什麽崇禎帝不找別人開小會,而是單單找了禮部尚書溫體仁和禮部侍郎周延儒?


    因為在崇禎帝眼裏,他認為這兩個人不群不黨。


    溫體仁,字長卿,浙江烏程人,萬曆二十六年進士,曾任翰林院編修,魏忠賢專權時期雖然官至禮部侍郎,但從來都是對魏忠賢敬而遠之,也沒有無恥吹捧過魏忠賢,因而在崇禎元年升為禮部尚書,協理詹事府事。


    周延儒,字玉繩,南直隸宜興人,萬曆四十一年癸醜科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天啟後期任少詹事掌南京翰林院事,同樣也沒有什麽追隨魏忠賢的記錄,所以在崇禎帝即位後,就調升為禮部侍郎。


    多幹淨的履曆!不找這兩個人商量,難道還找別人商量更換內閣成員的事嗎?


    從古至今,不論是朝廷還是小作坊,要想在開大會的時候,爭取到支持,那麽必須要在開大會之前開小會。這種開小會,美其名曰通氣,其實就是先得到關鍵人物的支持,讓他們覺得自己被尊重了,隻有這些人覺得被尊重了,提前獲得了知情權,才會在大會中一往無前地支持你。


    有過開會決策經驗的人,迴憶一下,細品一下,是不是這個道理。


    對於崇禎帝想要更換內閣成員的想法,溫體仁和周延儒是二話不說,十分支持。


    為什麽?


    因為崇禎帝是皇帝嗎?


    也不全是。


    因為溫體仁和周延儒為官多年了,由於一直受到魏忠賢打壓,所以從未入過閣,此次崇禎帝有意更換內閣成員,對他們來講,是一個機會。尤其是溫體仁,做官都三十年了,好不容易崇禎帝有了更換內閣成員的想法,難免不想入非非。


    周延儒也是。


    溫體仁和周延儒二人,本以為開個小會,靠著他們的三寸不爛之舌,就能說動崇禎帝,令自己入閣,可誰曾想,崇禎帝不走尋常路,發明了一種朝臣入閣的新方法。


    枚卜。


    枚卜,聽上去挺高大上,玄之又玄的,其實,就是抓鬮。


    因為那時候,天啟七年,崇禎帝剛當上皇帝,對朝臣的能力還不是很了解,但又為了不顯示出自己的不了解,所以別出心裁,內閣選人采用了抓鬮一法。


    這不是玩呢麽!這是內閣選人,不是大街上抽獎。


    麵對崇禎帝的決定,溫體仁和周延儒也是滿臉黑線,無可奈何。


    但至少抓鬮,還是有中獎幾率的。


    在崇禎元年改元之前,九卿依例,推舉出了十個候選人,溫體仁和周延儒也在其中。


    枚卜大典相當隆重,定在了乾清宮。


    內閣、五府、六部、都察院、中央各寺司和順天府的官員,有一個算一個,全都參加了枚卜大典。


    崇禎帝先是焚香禱祝,然後鄭重其事地行一跪三叩首禮,最後用象牙筷子從金瓶裏夾出了四支紙簽。依次是南京吏部侍郎錢龍錫、禮部侍郎李標、禮部尚書來宗道、吏部侍郎楊景辰。


    沒有溫體仁和周延儒。


    十選四,百分之四十的“中獎”機率,都上不去,運氣也太差了。


    不過崇禎帝又給了溫體仁和周延儒一次機會,他決定再增加兩簽。


    六選二,百分之三十三點三三三的“中獎”幾率,抽中的是禮部侍郎周道登和少詹事劉鴻訓。


    十個人裏,抽出六個,都抽不出來溫體仁和周延儒,他們也是點子背到家了。


    其實嚴格意義上講,不止是抽出了六個人,而是抽出了七個人。


    因為崇禎帝在抽簽時,有一支紙簽剛剛被他從金瓶裏夾出來,就被一陣大風給刮跑了,連宮中的侍從太監們也沒有找到,隻好作廢。


    枚卜大典結束後,一個叫施鳳來的大臣才發現,那支丟失的紙簽飛到了他背後的衣褶裏。打開一看,是王祚遠。


    算上這個被大風吹掉前程的王祚遠,七支簽裏,都沒有溫體仁和周延儒。


    然而,雖然是天意,但是這次枚卜得來的內閣,崇禎帝並不滿意,到了崇禎元年,他決定再一次進行內閣調整。


    崇禎帝的計劃是,在崇禎元年,也就是今年的十一月,再一次枚卜,但是在枚卜之前,照例需要大臣們推舉候選人,這次唿聲最高的是,禮部右侍郎錢謙益。


    對,就是這次會試的主考官錢謙益。


    崇禎帝說過,他聽說,禮部右侍郎錢謙益頗有才學。


    崇禎帝是怎麽知道的?


    這都拜錢謙益的同鄉門生瞿式耜所賜。瞿式耜,雖品級不高,但權力卻大,因為他是言官。在他知道要再次枚卜之前,主動積極地四處為恩師打點,甚至找到吏部尚書王永光那裏,讓王永光在枚卜前的推舉中,把恩師的名字往前提,放到第一位,把原本第一位的周延儒,放到第二位。


    聲勢也能造英雄啊!


    就這樣,還沒枚卜呢,崇禎帝就先知道錢謙益頗有才學了。崇禎帝都知道了,王承恩能不知道嗎?所以當崇禎帝問王承恩錢謙益怎麽樣時,王承恩了如指掌。


    崇禎帝讓錢謙益作為這次會試的主考官,一方麵是聽說他有才學,給他機會,另一方麵也是想考察一下他,看看他是不是真像傳聞那樣,才華橫溢。


    崇禎帝很矛盾吧?既相信,又考察。


    可是,人可以給自己造聲勢,但萬萬不能在給自己造聲勢的同時,踩乎別人。


    憑啥把周延儒挪到第二位?周延儒招誰惹誰了?周延儒對錢謙益是咬牙切齒。


    不過,這周延儒還不算什麽,錢謙益和周延儒的上司,禮部尚書溫體仁更甚,他比周延儒對錢謙益更恨之入骨。


    起碼你周延儒還排在第二位,可是我堂堂一個禮部尚書,居然還比不上我的兩個下屬,麵子往哪擱?


    你以為就你錢謙益有門生給你撐腰嗎?要說人,當官的誰沒幾個貼心的辦事人?老話說得好,曹操還有三五個知己好友呢!


    溫體仁可是一個陰險的人,你錢謙益既然如此風光,那麽我就讓你爬得越高,摔得越狠。


    所以,錢千秋出現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山水行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莫裏吧唧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莫裏吧唧並收藏山水行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