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武門外西磚胡同,崇福寺門口。
打香尺的和尚,倏時變換了一種節奏,所有抬杠的和尚,一聽此音,立刻都停下了腳步。那專門負責往天上灑紙錢的一撮毛,也在灑完最後一手紙錢後,站立不動了。
崇福寺的中門打開,這群和尚,扛著兩口棺材,緩緩地魚貫而入。
日夜百裏,不以夜行。
婚喪嫁娶,乃人生大事,即使宵禁,也是可以暢通無阻的。
七月十五鬼節剛過,就有人死去,這在民間再正常不過了。
民間管這叫索魂。
據說,每年從七月一日起,那地府閻王就下令打開地獄之門,讓那些終年受苦受難禁錮在地獄的冤魂厲鬼走出地獄,以獲得短期的自由遊蕩,去享受人間血食。所以,這七月,也被稱為鬼月。
這個月,人們認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
關押的鬼怪出來自由活動,直至七月結束才會迴歸地府。正因如此,民間才盛行在這一月份對死去的親人進行拜祭招魂,燒冥錢元寶、紙衣蠟燭,放河燈,做法事,以祈鬼神保佑、消災增福、超度亡魂、化解怨氣。
七月十五,不光是民間的鬼節,也是佛教的盂蘭盆節。
盂蘭是梵語,翻譯成中文,是倒懸、倒掛的意思。盆,則是指供品的盛器。
佛家認為供此盛器,可以解救已逝父母、亡親的倒懸之苦。
說白了,盂蘭盆節,就是佛家的鬼節。
和尚,都說他們六根清淨,出家之人,不念俗事,可是在這一天,他們也要解自己父母亡親的倒懸之苦。
為什麽?
傳說當年佛陀釋迦牟尼的弟子,大比丘目犍連,曾經施展天眼通,見到了他死去的母親,卻發現,她母親早已因為生前的種種罪行,墮入了餓鬼道。
他的母親喉嚨細如葦管,肚子卻如同水缸,目犍連用缽盆裝飯菜給他母親吃,而飯菜剛到他母親眼前,就變成了一堆火炭。目犍連沒有辦法,隻好向佛陀求救。
佛陀釋迦牟尼,被目犍連的孝心所打動,授其《佛說盂蘭盆經》。
目犍連與眾僧在七月十五這天,反複念頌《佛說盂蘭盆經》,並用盂蘭盆盛百味五果、飯食素齋以供地獄眾生。
這就是佛教盂蘭盆節的由來。
七月十五,由於有冤魂厲鬼走出地獄,所以,如果這兩天聽到了誰家有人去世,那毫不新鮮。這些死去的人,都是被冤魂厲鬼當了血食,索了魂。
在七月死去的人,一般都不會馬上下葬,而是要把他們先送到寺廟,由和尚念頌三天三夜的《佛說盂蘭盆經》,待七月過後,再挑吉日出殯。
剛才抬進來的那兩口棺材,此時此刻,正安靜地躺在大雄寶殿前的院中。
抬杠的和尚走了一路,他們都已經被引進齋堂吃飯去了。那打香尺的和尚,和專灑紙錢的一撮毛,跟住持浴光老和尚施了一禮後,也退了下去。
此時院中,隻有兩口棺材,三個人。
兩口棺材,三個人?
對,兩口棺材,三個人。
浴光老和尚站在院中,一口棺材內是魏忠賢,一口棺材內是王體乾。
兩口棺材蓋被從內緩緩推開,魏忠賢和王體乾二人,出了棺材,立在院中。
“當真是九千歲和王掌印嗎?”浴光老和尚難以置信地低聲問道,“你們居然還活著!”
“難道咱家的命是那麽好取的麽?”魏忠賢輕哼了一聲,“浴光,你不會盼著咱家死吧?”
“哪裏,哪裏,九千歲說哪裏話!”浴光老和尚一臉諂媚,跟與袁崇煥談話時判若兩人,“要不是九千歲,我哪裏能當上這崇福寺裏的住持?”
“夜深人靜,說話多有不便,還請移步。”說完,浴光老和尚把魏忠賢和王體乾二人,引進了方丈室。
輕紗罩內,燭火通明。
“九千歲、王掌印,昨日老僧得到小和尚在西山給的消息後,立刻就派人把二位請了過來,隻是這請二位的方式,著實委屈了些。”
“無妨。”王體乾說道,“我們本身就是死了的人,躺在這棺材中正合適。有六十四杠,也算是舒服。”
“那就好,那就好。”浴光和尚倒了兩杯清茶,放在了二人麵前,“想必一路上也渴了,先喝口茶潤潤喉。”
魏忠賢呷了一口,說道:“還是上好的西湖龍井?”
“正是。”浴光老和尚答道,“當初九千歲對京城內外寺廟廣為布施,還特意花了十萬兩銀子,買下了這座崇福寺。這崇福寺的錢財,托您的福,用都用不完。隻是……”
“隻是什麽?”王體乾問道。
“隻是這崇福寺裏的尼姑和女道,卻沒了,無法供九千歲和王掌印享樂。”浴光老和尚解釋道,“自從九千歲涅盤之後,老僧怕朝廷追查,便把這些人散去了。”
魏忠賢毫不惱怒,說道:“本來我們就是中官,也做不了什麽,都是玩個花架子而已。如今撤去了正好,掩人耳目。”
“是,是。”浴光老和尚小心地附和道。
雖然魏忠賢現在不是權傾朝野的內相九千歲了,王體乾也不是司禮監掌印太監了,但是二人還有武功,想殺個老和尚,易如反掌。
“當初在我迴籍路上,那崇禎派錦衣衛殺我,後來,那些錦衣衛是怎麽複命的?”王體乾想到了自己的事,問道。
“他們雖然沒殺掉您,但是也拿了一顆人頭迴去,隻是血肉模糊,辨認不得了。”浴光老和尚迴想道,“後來這顆人頭被送到了我這,由我帶著眾僧,念了三天三夜的《地藏王菩薩經》,最後埋在了海澱的中官村。”
“想來又是個倒黴蛋做了替死鬼。”王體乾衝著魏忠賢一笑,“九千歲,沒了您,我看這錦衣衛也開始學會蒙事兒了。”
“咱家當初統領的可是東廠,這錦衣衛可不歸我管。”魏忠賢嘴上雖然這麽說,可是心裏十分舒服。
當年的內相九千歲,那可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什麽東西二廠,什麽錦衣衛,可都是聽命於他的。
“阿彌陀佛!”浴光老和尚說道,“九千歲、王掌印,您二位如何脫身的,想必必有奇緣,老僧是出家人,也不多問。但是,您二位既然已經脫離了苦海,為何這次又迴到了京城?豈不是?”
魏忠賢聽到浴光老和尚的話後,不覺心中有些不快,麵露兇光地看著他,問道:“浴光,你為何有此一問?難不成,你暗通了朝廷?”
打香尺的和尚,倏時變換了一種節奏,所有抬杠的和尚,一聽此音,立刻都停下了腳步。那專門負責往天上灑紙錢的一撮毛,也在灑完最後一手紙錢後,站立不動了。
崇福寺的中門打開,這群和尚,扛著兩口棺材,緩緩地魚貫而入。
日夜百裏,不以夜行。
婚喪嫁娶,乃人生大事,即使宵禁,也是可以暢通無阻的。
七月十五鬼節剛過,就有人死去,這在民間再正常不過了。
民間管這叫索魂。
據說,每年從七月一日起,那地府閻王就下令打開地獄之門,讓那些終年受苦受難禁錮在地獄的冤魂厲鬼走出地獄,以獲得短期的自由遊蕩,去享受人間血食。所以,這七月,也被稱為鬼月。
這個月,人們認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
關押的鬼怪出來自由活動,直至七月結束才會迴歸地府。正因如此,民間才盛行在這一月份對死去的親人進行拜祭招魂,燒冥錢元寶、紙衣蠟燭,放河燈,做法事,以祈鬼神保佑、消災增福、超度亡魂、化解怨氣。
七月十五,不光是民間的鬼節,也是佛教的盂蘭盆節。
盂蘭是梵語,翻譯成中文,是倒懸、倒掛的意思。盆,則是指供品的盛器。
佛家認為供此盛器,可以解救已逝父母、亡親的倒懸之苦。
說白了,盂蘭盆節,就是佛家的鬼節。
和尚,都說他們六根清淨,出家之人,不念俗事,可是在這一天,他們也要解自己父母亡親的倒懸之苦。
為什麽?
傳說當年佛陀釋迦牟尼的弟子,大比丘目犍連,曾經施展天眼通,見到了他死去的母親,卻發現,她母親早已因為生前的種種罪行,墮入了餓鬼道。
他的母親喉嚨細如葦管,肚子卻如同水缸,目犍連用缽盆裝飯菜給他母親吃,而飯菜剛到他母親眼前,就變成了一堆火炭。目犍連沒有辦法,隻好向佛陀求救。
佛陀釋迦牟尼,被目犍連的孝心所打動,授其《佛說盂蘭盆經》。
目犍連與眾僧在七月十五這天,反複念頌《佛說盂蘭盆經》,並用盂蘭盆盛百味五果、飯食素齋以供地獄眾生。
這就是佛教盂蘭盆節的由來。
七月十五,由於有冤魂厲鬼走出地獄,所以,如果這兩天聽到了誰家有人去世,那毫不新鮮。這些死去的人,都是被冤魂厲鬼當了血食,索了魂。
在七月死去的人,一般都不會馬上下葬,而是要把他們先送到寺廟,由和尚念頌三天三夜的《佛說盂蘭盆經》,待七月過後,再挑吉日出殯。
剛才抬進來的那兩口棺材,此時此刻,正安靜地躺在大雄寶殿前的院中。
抬杠的和尚走了一路,他們都已經被引進齋堂吃飯去了。那打香尺的和尚,和專灑紙錢的一撮毛,跟住持浴光老和尚施了一禮後,也退了下去。
此時院中,隻有兩口棺材,三個人。
兩口棺材,三個人?
對,兩口棺材,三個人。
浴光老和尚站在院中,一口棺材內是魏忠賢,一口棺材內是王體乾。
兩口棺材蓋被從內緩緩推開,魏忠賢和王體乾二人,出了棺材,立在院中。
“當真是九千歲和王掌印嗎?”浴光老和尚難以置信地低聲問道,“你們居然還活著!”
“難道咱家的命是那麽好取的麽?”魏忠賢輕哼了一聲,“浴光,你不會盼著咱家死吧?”
“哪裏,哪裏,九千歲說哪裏話!”浴光老和尚一臉諂媚,跟與袁崇煥談話時判若兩人,“要不是九千歲,我哪裏能當上這崇福寺裏的住持?”
“夜深人靜,說話多有不便,還請移步。”說完,浴光老和尚把魏忠賢和王體乾二人,引進了方丈室。
輕紗罩內,燭火通明。
“九千歲、王掌印,昨日老僧得到小和尚在西山給的消息後,立刻就派人把二位請了過來,隻是這請二位的方式,著實委屈了些。”
“無妨。”王體乾說道,“我們本身就是死了的人,躺在這棺材中正合適。有六十四杠,也算是舒服。”
“那就好,那就好。”浴光和尚倒了兩杯清茶,放在了二人麵前,“想必一路上也渴了,先喝口茶潤潤喉。”
魏忠賢呷了一口,說道:“還是上好的西湖龍井?”
“正是。”浴光老和尚答道,“當初九千歲對京城內外寺廟廣為布施,還特意花了十萬兩銀子,買下了這座崇福寺。這崇福寺的錢財,托您的福,用都用不完。隻是……”
“隻是什麽?”王體乾問道。
“隻是這崇福寺裏的尼姑和女道,卻沒了,無法供九千歲和王掌印享樂。”浴光老和尚解釋道,“自從九千歲涅盤之後,老僧怕朝廷追查,便把這些人散去了。”
魏忠賢毫不惱怒,說道:“本來我們就是中官,也做不了什麽,都是玩個花架子而已。如今撤去了正好,掩人耳目。”
“是,是。”浴光老和尚小心地附和道。
雖然魏忠賢現在不是權傾朝野的內相九千歲了,王體乾也不是司禮監掌印太監了,但是二人還有武功,想殺個老和尚,易如反掌。
“當初在我迴籍路上,那崇禎派錦衣衛殺我,後來,那些錦衣衛是怎麽複命的?”王體乾想到了自己的事,問道。
“他們雖然沒殺掉您,但是也拿了一顆人頭迴去,隻是血肉模糊,辨認不得了。”浴光老和尚迴想道,“後來這顆人頭被送到了我這,由我帶著眾僧,念了三天三夜的《地藏王菩薩經》,最後埋在了海澱的中官村。”
“想來又是個倒黴蛋做了替死鬼。”王體乾衝著魏忠賢一笑,“九千歲,沒了您,我看這錦衣衛也開始學會蒙事兒了。”
“咱家當初統領的可是東廠,這錦衣衛可不歸我管。”魏忠賢嘴上雖然這麽說,可是心裏十分舒服。
當年的內相九千歲,那可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什麽東西二廠,什麽錦衣衛,可都是聽命於他的。
“阿彌陀佛!”浴光老和尚說道,“九千歲、王掌印,您二位如何脫身的,想必必有奇緣,老僧是出家人,也不多問。但是,您二位既然已經脫離了苦海,為何這次又迴到了京城?豈不是?”
魏忠賢聽到浴光老和尚的話後,不覺心中有些不快,麵露兇光地看著他,問道:“浴光,你為何有此一問?難不成,你暗通了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