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收複南詔,揮師入緬
封地擁兵八十萬,皇帝逼我交兵權 作者:碼字農民黃三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陳懷安從兵部尚書李璟瑜手上,接過兵馬副元帥常遇春自南詔國都大理城外,快馬加鞭傳迴來的八百裏加急,仔細翻閱起上麵的內容。
出征南詔國的這一路南征大軍,幾乎沒有受到什麽像樣的抵抗,便輕鬆收複了兩湖、川黔地區,兵鋒直指南詔國都大理。
想來也是,那南詔國的十萬藤甲軍,早已經在金陵之戰時被龍城水師艦隊的大炮一陣猛轟之後,又被兩江總督蘇晨麾下的兩江新軍一路追殺;
死的死,傷的傷,降的降,幾乎已經全軍盡沒於金陵城外。
而依托滇緬建國的南詔,其國力就已經注定他們根本養不起太多兵馬,那支出征金陵的十萬藤甲軍,幾乎已經是南詔國皇帝沐容複手上的全部兵馬。
最終,卻皆因南詔皇帝沐容複的野心,葬送在金陵城外。
常遇春的軍報奏折上還提到,南詔國的皇帝沐容複正在著手準備撤往驃國(緬甸),龍城南征大軍的斥候,已經截獲了沐容複和驃國國王的來往書信;
在驃國國王的支持下,為南詔國皇帝沐容複準備了一支神秘之師,用以南詔複國。
眼下的南詔國都大理城,幾乎已經成了一座空城,隨時可以被龍城南征大軍收入帳下。
常遇春奏報請示,是否追擊南詔餘孽至驃國?
看完這封奏折之後,陳懷安在驚喜之餘,突然想到了那驃國的神秘之師,難不成是老緬的象兵?
更是迴想起還珠劇情中,爾康被緬甸王子慕沙(實為公主)俘虜的場景。
大清的八旗騎兵對上老緬的象兵,似乎也沒占到什麽便宜。
若是讓南詔皇帝沐容複和驃國國王沆瀣一氣、狼狽為奸的話,倒是的確有可能讓他們在邊境上,形成一股威脅新朝的勢力。
再加上,陳懷安又聯想到他穿越前的世界,無數人被騙到緬北噶腰子一事,他當即下定決心,出兵驃國,斬草除根。
陳懷安當即提筆在奏折上批示:出征驃國,斬草除根!
順帶著,還特意提醒了兵馬副元帥常遇春一句:當心驃國的象兵,盡早做出應對之策。
隨後,他便將批注完的奏折重新拿給兵部尚書李璟瑜,吩咐道:“李大人,折子朕已經全部批閱了,你們兵部按照朕的意思,抓緊去辦吧!”
“臣,領旨!”
李璟瑜當即領旨而去。
兵部尚書前腳剛走,在禦書房外排隊等候麵見聖上的禮部尚書見縫插針,急忙到禦書房向陳懷安匯報登基大典的籌備事宜。
自從當上皇上之後,陳懷安這一天天的那叫一個忙啊!
不由得讓他暗自感慨,古代那些皇上每天要處理那麽多的政務,又哪裏騰出來的時間和精力去照顧後宮的三千佳麗?
“啟稟皇上,關於新朝國號的選定,禮部的意思是延續封地立國的傳統,將新朝的國號定為“晉”......”
......
南詔國都,大理城外。
九月的天氣依舊悶熱,但南詔國晝夜的溫差卻是極大的。
由兵馬副元帥常遇春率領的十萬南征大軍,此時已經將南詔國國都大理城圍了起來,隨時可以進攻。
是夜。
中軍大帳內,常遇春正在翻閱朝廷兵部的折子,折子上帶來了皇上陳懷安最新的旨意:出兵驃國,斬草除根。
這一點,常遇春和陳懷安的立場是一樣的。
斬草不除根,後患無窮啊!
隻不過,陳懷安批注的讓常遇春小心驃國的象兵一事,倒是引起了常遇春的警覺。
關於驃國的象兵,常遇春也隻是有所耳聞,而未能親眼所見過。
隻知道那象兵的坐騎,乃是體型高大的大象,大象的四肢有千斤不敵之力,單從體型和力量的對比,龍城南征大軍的騎兵在對上驃國的象兵之時,是完全處於下風的。
皇上說得對,既然要出征驃國,那就不可避免的得和驃國的象兵交戰,須提前拿出一個應敵之策才對。
常遇春當即下令:“來人啊,招軍中各級將領前來中軍大帳議事!”
“末將得令!”
同一時間,南詔國都大理皇城之內。
身為前朝平西王,而後又趁著大新王朝內亂之際自立稱帝的南詔皇帝沐容複,此時依舊穿著那一身已經穿了快兩年的五爪龍袍,站在皇宮的西門前;
迴望眼前這座承載著沐容複半生心血,見證了平西王和南詔皇帝興衰的皇宮,沐容複的眼神中流露出了無盡的留念之情。
但,此時已經到了不得不和這座皇宮說再見的時候。
城外,那虎視眈眈的十萬龍城南征大軍隨時可能破城而入。
城內,寥寥數千的南詔國守軍,根本阻擋不住龍城南征大軍的鋒芒。
事已至此,沐容複隻得被動的選擇棄城而逃,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
“報——”
“啟稟皇上,一切都已經準備就緒了,恭請皇上移駕出宮!”
這時,南詔國禦林軍的統領,急匆匆的走到沐容複的麵前,請他趁著夜色的掩護連夜出宮,趕往驃國尋求避難。
嗯!
沐容複點了點頭,道:“曹將軍,走吧,你在前麵帶路。”
說著,沐容複最後在迴望了一眼皇宮,自言自語的說著:“朕,終有一天還要迴來的!”
說完,他頭也不迴的跟著禦林軍統帥的步伐,悄悄的從西門出城而去,隻留下一個孤獨、落寞的背影,被清冷的月光拉得老長。
翌日。
城外從龍城南征大軍,不費吹灰之力的就攻占了南詔國國都大理皇城,一麵麵旗麵猩紅的五爪金龍“晉”字旗高懸於南詔國都大理城頭。
至此,誕生於大新王朝內亂之際的南詔政權,在存在了不到兩年的時間後,便被新帝陳懷安的政權所取代。
當龍城兵馬副元帥常遇春,率麾下的龍城南征大軍將領策馬進入大理城內之時,才發現守城的南詔守軍早已經連夜撤離。
不用想都知道,肯定是跟隨南詔皇帝沐容複一起,撤往了相鄰的驃國。
常遇春下令,龍城南征大軍不做停留,揮師入緬。
“傳令下去,大軍揮師入緬,不徹底殲滅南詔政權,絕不班師迴朝!”
“末將得令!”
出征南詔國的這一路南征大軍,幾乎沒有受到什麽像樣的抵抗,便輕鬆收複了兩湖、川黔地區,兵鋒直指南詔國都大理。
想來也是,那南詔國的十萬藤甲軍,早已經在金陵之戰時被龍城水師艦隊的大炮一陣猛轟之後,又被兩江總督蘇晨麾下的兩江新軍一路追殺;
死的死,傷的傷,降的降,幾乎已經全軍盡沒於金陵城外。
而依托滇緬建國的南詔,其國力就已經注定他們根本養不起太多兵馬,那支出征金陵的十萬藤甲軍,幾乎已經是南詔國皇帝沐容複手上的全部兵馬。
最終,卻皆因南詔皇帝沐容複的野心,葬送在金陵城外。
常遇春的軍報奏折上還提到,南詔國的皇帝沐容複正在著手準備撤往驃國(緬甸),龍城南征大軍的斥候,已經截獲了沐容複和驃國國王的來往書信;
在驃國國王的支持下,為南詔國皇帝沐容複準備了一支神秘之師,用以南詔複國。
眼下的南詔國都大理城,幾乎已經成了一座空城,隨時可以被龍城南征大軍收入帳下。
常遇春奏報請示,是否追擊南詔餘孽至驃國?
看完這封奏折之後,陳懷安在驚喜之餘,突然想到了那驃國的神秘之師,難不成是老緬的象兵?
更是迴想起還珠劇情中,爾康被緬甸王子慕沙(實為公主)俘虜的場景。
大清的八旗騎兵對上老緬的象兵,似乎也沒占到什麽便宜。
若是讓南詔皇帝沐容複和驃國國王沆瀣一氣、狼狽為奸的話,倒是的確有可能讓他們在邊境上,形成一股威脅新朝的勢力。
再加上,陳懷安又聯想到他穿越前的世界,無數人被騙到緬北噶腰子一事,他當即下定決心,出兵驃國,斬草除根。
陳懷安當即提筆在奏折上批示:出征驃國,斬草除根!
順帶著,還特意提醒了兵馬副元帥常遇春一句:當心驃國的象兵,盡早做出應對之策。
隨後,他便將批注完的奏折重新拿給兵部尚書李璟瑜,吩咐道:“李大人,折子朕已經全部批閱了,你們兵部按照朕的意思,抓緊去辦吧!”
“臣,領旨!”
李璟瑜當即領旨而去。
兵部尚書前腳剛走,在禦書房外排隊等候麵見聖上的禮部尚書見縫插針,急忙到禦書房向陳懷安匯報登基大典的籌備事宜。
自從當上皇上之後,陳懷安這一天天的那叫一個忙啊!
不由得讓他暗自感慨,古代那些皇上每天要處理那麽多的政務,又哪裏騰出來的時間和精力去照顧後宮的三千佳麗?
“啟稟皇上,關於新朝國號的選定,禮部的意思是延續封地立國的傳統,將新朝的國號定為“晉”......”
......
南詔國都,大理城外。
九月的天氣依舊悶熱,但南詔國晝夜的溫差卻是極大的。
由兵馬副元帥常遇春率領的十萬南征大軍,此時已經將南詔國國都大理城圍了起來,隨時可以進攻。
是夜。
中軍大帳內,常遇春正在翻閱朝廷兵部的折子,折子上帶來了皇上陳懷安最新的旨意:出兵驃國,斬草除根。
這一點,常遇春和陳懷安的立場是一樣的。
斬草不除根,後患無窮啊!
隻不過,陳懷安批注的讓常遇春小心驃國的象兵一事,倒是引起了常遇春的警覺。
關於驃國的象兵,常遇春也隻是有所耳聞,而未能親眼所見過。
隻知道那象兵的坐騎,乃是體型高大的大象,大象的四肢有千斤不敵之力,單從體型和力量的對比,龍城南征大軍的騎兵在對上驃國的象兵之時,是完全處於下風的。
皇上說得對,既然要出征驃國,那就不可避免的得和驃國的象兵交戰,須提前拿出一個應敵之策才對。
常遇春當即下令:“來人啊,招軍中各級將領前來中軍大帳議事!”
“末將得令!”
同一時間,南詔國都大理皇城之內。
身為前朝平西王,而後又趁著大新王朝內亂之際自立稱帝的南詔皇帝沐容複,此時依舊穿著那一身已經穿了快兩年的五爪龍袍,站在皇宮的西門前;
迴望眼前這座承載著沐容複半生心血,見證了平西王和南詔皇帝興衰的皇宮,沐容複的眼神中流露出了無盡的留念之情。
但,此時已經到了不得不和這座皇宮說再見的時候。
城外,那虎視眈眈的十萬龍城南征大軍隨時可能破城而入。
城內,寥寥數千的南詔國守軍,根本阻擋不住龍城南征大軍的鋒芒。
事已至此,沐容複隻得被動的選擇棄城而逃,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
“報——”
“啟稟皇上,一切都已經準備就緒了,恭請皇上移駕出宮!”
這時,南詔國禦林軍的統領,急匆匆的走到沐容複的麵前,請他趁著夜色的掩護連夜出宮,趕往驃國尋求避難。
嗯!
沐容複點了點頭,道:“曹將軍,走吧,你在前麵帶路。”
說著,沐容複最後在迴望了一眼皇宮,自言自語的說著:“朕,終有一天還要迴來的!”
說完,他頭也不迴的跟著禦林軍統帥的步伐,悄悄的從西門出城而去,隻留下一個孤獨、落寞的背影,被清冷的月光拉得老長。
翌日。
城外從龍城南征大軍,不費吹灰之力的就攻占了南詔國國都大理皇城,一麵麵旗麵猩紅的五爪金龍“晉”字旗高懸於南詔國都大理城頭。
至此,誕生於大新王朝內亂之際的南詔政權,在存在了不到兩年的時間後,便被新帝陳懷安的政權所取代。
當龍城兵馬副元帥常遇春,率麾下的龍城南征大軍將領策馬進入大理城內之時,才發現守城的南詔守軍早已經連夜撤離。
不用想都知道,肯定是跟隨南詔皇帝沐容複一起,撤往了相鄰的驃國。
常遇春下令,龍城南征大軍不做停留,揮師入緬。
“傳令下去,大軍揮師入緬,不徹底殲滅南詔政權,絕不班師迴朝!”
“末將得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