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武三年,三月二十一日,張衝設行營於北邙山。
一場對泰山軍具有重大政治意義的戰役就是從這一日開始了。
當泰山軍在北邙山一帶進行布置的時候,京都城內在平西將軍朱儁的調度安排下,雖慌不亂。
朱儁的確是老成謀國,於危難時見滄海本色。
他在接手京都城防後就開始做了最壞的打算,先後以太倉的錢帛調度京都內外的百姓在京都近郊布置一係列小的壁壘,然後與京都形成掎角之勢,借以增強整體防禦力量。
朱儁看得很透,他知道錢帛這些已是死物,不現在借著還有點用的時候,雇傭民力,等後麵泰山軍入了京都了,太倉府庫內的東西全都要便宜泰山軍。
所以朱儁給的報酬極為大方,吸引了大批百姓為他營建防禦壁壘。
對於京都的防禦,朱儁是有一套自己的整體規劃的。
他們這些半輩子都生活在京都的武人,閉著眼睛都能想到京都的薄弱防禦有哪些。
首先就是京都地處在河洛盆地之中,四周地勢都不高,但偏偏在京都的西北角土塬地勢地勢高亢,又北倚邙山。
如敵軍在這裏建造高樓或者土坡,就能對京都形成高屋建瓴之勢,能將京都城內的情況盡收眼底。
所以在朱儁這個武人看來,這裏可謂京都防禦的一大要害,萬萬不能讓敵軍找到。
這裏有個問題,那就是本朝在京都營建這麽久,難道就隻有朱儁看出了這個危險嗎?
當然不是,且不說以前本朝國力強盛,京都守在四方,壓根不聞金鼓,所以京都從來不需要從軍事角度去考慮安全。
恰恰相反,那會考慮的是天子的安全。
在京都的建築規製中,隻有皇宮內才能建高,一方麵是保護天子的安全,另一方麵也是禮儀的要求。
所以,如果在京都的西北角建立高樓壁壘,那反而對皇宮大不利了。
但現在不同了,當朱儁決定將京都打造為一個真正的軍事堡壘的時候,政治和禮儀的因素統統要給軍事因素退讓。
於是,朱儁在京都的西北角土塬上建立了三座高樓壁壘。
這三座壁壘自北向南一字排開,彼此之間有門道相通,整體平麵略呈目字形,這三座壁壘總長在二裏左右,東西寬度為半裏,整體城垣都是夯築而成,可以說相當堅固。
此三高樓壁壘落成後,完全達成了了望敵情、拱衛京都的作用,而朱儁在看了後,也大喜,賜名為“金墉”。
所謂金,固若金湯;所謂墉,高大牆墉。
有了金墉城,京都在西北麵就有了防禦支撐,但這還不夠。
朱儁在京都的北郊,尤其是距離北邙山附近還營建了一處堡壘群,這處本來是京都附近最大的常平倉,後來被朱儁改造為了一係列的壁壘工事。
北麵的這係列工事實際上就在洛陽的穀門之外,和穀門內的守軍呈犄角之勢。
西北角有,北麵有了,在京都的西郊也有壁壘工勢,在穀水從新安東流到千秋亭,又東徑雍穀溪,迴岫縈紆,石路阻峽,可以說是西麵的天然鎖鑰。
朱儁就在這峽石之間立堡,取名峽山堡。
而除了較遠一點的峽山堡,靠近京都一邊的,還有十餘處據點,都是原先漢家在城外的園林。
如西北角的上林苑、廣成苑、平樂苑、顯陽苑、梁園、白馬寺、西苑、鴻德苑等等園林寺廟都被朱儁作為了藏兵駐兵之地。
甚至,在京都的東郊觀,也就是曆代漢帝春祭之處,朱儁也將這處郊壇打造成了一個兵站。
而諸如城南洛水對岸的靈台、名堂、辟雍、太學等建築也被朱儁挪用為兵站壁壘。
這些昔日為漢家天子祭祀、遊玩的地方此時統統變成了兵家之地。
對於朱儁來說,他打贏了,漢家才在,這些建築才有意義,要是輸了,誰還在乎這地方是不是什麽祭祀的明堂呢?
但能如朱儁這麽務實的到底不是多數,即便這個時候依舊有清流們批評朱儁的冒犯,不過此時朱儁已經獲得了京都大部分元老公卿們的支持,些許雜音並不能改變什麽。
實際上,這些朝中的公卿們要比外界想的要敏銳。
當何進軍覆於河內的時候,這些京都公卿們就判斷出,京都必會成為泰山軍與關東朝廷最後的決戰之所,想要靠著河陽來阻遏泰山軍幾乎癡人說夢。
所以當時這些公卿將最多的資源都投入到了京都的防禦,對於河陽的支持,其實就是朱符的那五百越騎。
那點支持其實就是象征意味大於實質支持。
這些公卿隻要稍有點理智,就會意識到這樣一個畫麵可能會成為現實。
那就是那些蛾賊亂黨可能真的要打下京都,改朝換代了。
在他們的天下觀念中,一旦京都被催破,那他們所代表的朝代正朔也就跟著亡了。
而就是不按這個論,失去了京都,這天下也要換顏色。因為京都所在天下之中,一旦讓泰山賊立足於京畿,接著就可挺進中原,席卷天下。
所以,京都丟不得,大漢亡不得。
但公卿們決定堅守京都倒不是他們突然開始心係天下了,要犧牲自己來阻擋泰山軍,而是他們的大部分財富和關係都在京畿,離開了這裏,他們能做什麽?誰又能要他們這些前朝遺老?
不過在這些公卿們看來,事情雖然危急但還沒到絕路。
首先就是朱儁沿著京都四郊構建的壁壘工事給了他們很大的安全感,再加上京都城牆是全天下最為堅固的一座,在這磚石建築的保護下,他們自認為很安全。
此外,京都再如何都是天下最富饒的所在,單單在城內就有二十萬的青壯人口,一旦強行征募,頃刻間就能形成二十萬人的大軍。
雖然這些人不習金鼓,但站在城牆上守還是沒問題的。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這些人認為自己有外援。
在何進軍覆後,這些人果斷派人和豫州的袁紹取得了聯係。他們這些人本來也就和豫州的豪強世家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
甚至就是袁紹的幕府內,也有不少這些人的子侄族人在,所以他們實際上本就在背後下注袁紹。
而袁紹呢?在明麵上和關東朝廷的矛盾就是那甲子年的血仇。
但這個也好辦,正好何進不是失蹤了嗎?那就將全部罪責甩到他的頭上。
總之就是一句話:
“萬方有罪,罪在大將軍。”
而袁紹這邊呢?他的確要援助京都,因為他也意識到自己大難臨頭了。
都不需要郭嘉這些幕僚為他參議,他都明白一旦泰山軍拿下京都,那它對整個天下的戰事就要加速到一個更快的節奏。
原先他還有機會兼並劉表的荊州,為日後與泰山軍決戰中原積攢籌碼,但誰知道關東朝廷簡直就是恥辱,短短月餘不到,泰山軍就從太原兵臨到了京都。
真的是一群豬啊!不,豬都不會送得這麽快。
此前關西之並州堅持了多久?幾有半年!
而關東這麽一比,人家關西是真的盡力了。
此時的袁紹別無選擇,戰略窗口期就是這麽短,一旦你沒抓住,就隻能承擔後果。
於是,袁紹於陣前和劉表締結了盟約,相互罷兵,他將戰事中吞並的江夏、襄陽等數地全數返迴給了劉表,然後帶著主力迴轉到了豫州,並移兵於潁川。
前些日,他麾下大將張合剛剛拿下廣成關。
廣成關是潁川進入河洛的必經之路,有此關在手,袁紹至少可以保豫州不被卷入兵火。
雖然袁紹撤兵撤得及時,但他還是明白之前江夏一戰還是給豫州這邊帶來巨大隱患的。
在人員損失上,前後大半年的征戰中,煙瘴、刀兵、蟲蛇先後帶走了豫州三千多核心武士。
這些武士都是袁紹的基本盤,是在豫州境內有莊園和部曲的。
從絕對數字來看,袁紹損失的好像還能接受,但實際上,江夏之戰對他的威信造成了巨大的打擊。
要知道,損失了三千勝甲,並其他步卒無算,但結果呢?
除了拿了個義陽三關,戰爭中獲得的一切都被賠掉了。就是抓獲了一些荊州的武士又有什麽用?收益不能彌補損失啊。
這個時候,袁紹也發現了自己這個武士體製的一個巨大問題。
那就是隻能贏,不能輸!必須要不斷對外獲得勝利去滿足中下層莊園武士們的胃口。
這倒不是這些人多貪婪,而是這個體製決定了武士們每一次出征就必須有所收獲,不然家中的莊園一定破產。
但戰爭又不是兒戲,誰能保證每一次戰鬥都是勝利呢?所以袁紹的這個莊園武士體製具有重大的係統缺陷。
現在袁紹已經明白了,但又能如何?此時他還能靠著這個體製攢出個五萬勝甲,荷戈十萬的武備來,沒這個體製,他袁紹直接完蛋。
所以袁紹就更加不能讓京都落入到泰山軍手裏,他必須要將戰火燒在京畿,讓泰山軍陷入到京都戰事的泥潭裏。
但同時,袁紹又不背水一戰和泰山軍決戰,因為他擔心劉表會報複自己。
自己先前在荊州的戰事中,殺了一個劉表的兒子,兩邊可以說是結下了血仇。
這一次能媾和,也是因為劉表自己也打不動了,要緩一口氣。而一旦自己將主力放到北麵和泰山軍決戰,那保不齊這劉表就要不顧祖宗的反對,直接偷襲自己。
袁紹正是考慮到了這點,才在將大部分疆土送還給劉表後,依舊占著義陽三關的原因。
他怕!
但事情的悖論就在這裏,正因為他袁紹還占著人家的咽喉,人家心裏也不安穩,明白自己隻是暫時後退,所以隻要劉表有最起碼的軍事概念,他也會趁著自己兵力虛弱的時候,反戈一擊。
這不是人家多險惡,而是人家也要生存。
但袁紹又能如何?將義陽三關交給劉表?他對劉表沒那個安全感。
於是,事情就這樣擰巴著一步步向前走。
而京都那邊呢?
他們對於袁紹的處境了解並不多,隻是看到袁紹的大軍已經出現在了廣成關外,隨時可以北上支援京都。
隻要他們這裏守住京都,泰山軍頓兵城下,袁紹大軍北上,兩邊裏應外合,大事就這樣辦掉了。
和公卿們的高枕無憂不同,這些日子朱儁是真的夙興夜寐,輾轉反側。
長子的死已經讓他悲痛欲絕,京都內的複雜情況則讓他更加心力憔悴。
那些公卿們都是袖手空談,嘴裏好像已經把事情安排的妥妥當當的了,但實際情況壓根就不是那麽迴事。
朱儁是長年在一線戰場上的,對於這些年關東朝廷精銳的消耗是非常清楚的。
別看京都賬麵上能拉出個二十萬丁口,但實際上這個數據就是那些公卿們張口就來。
經過這些日子的親查走訪,京都的實際情況那是觸目驚心。
大量的丁口在戰事中不斷遷移到了南方,他們就是順著大穀關向南的,然後連綿戰事也讓軍中的精銳消耗殆盡,無地方補充。
要知道精銳是一個部隊的靈魂,如果沒有大量的老卒支撐在基層,那些擴充進來的新兵就是單純的拿著戈矛的市井之徒,壓根談不上叫軍隊。
而精銳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樹上長出來的,每一個老卒都是從大量戰事中磨練出來的,但戰事又大量消耗著老卒,所以要想軍隊的老卒維持在一個比例,這個背後需要源源不斷的吏士補充的。
但結果呢?原先本該補充西麵軍團,也就是朱儁的部隊的後備直接被何進給拉走了,組成了自己的親征大軍,最後一朝送在了河內。
然後現在你和我老朱要兵,要咱守住京都,甚至還要對百戰百勝的泰山軍進行一定的殺傷,你們這些人怎麽不讓咱朱上天呢?
此時的朱儁內心充滿絕望。
而就在朱儁準備再接再厲的時候,他的親將周昂走了進來,一臉為難的和朱儁說了一事。
聽完後,朱儁勃然大怒,終於下定決心做一件狠事了。
一場對泰山軍具有重大政治意義的戰役就是從這一日開始了。
當泰山軍在北邙山一帶進行布置的時候,京都城內在平西將軍朱儁的調度安排下,雖慌不亂。
朱儁的確是老成謀國,於危難時見滄海本色。
他在接手京都城防後就開始做了最壞的打算,先後以太倉的錢帛調度京都內外的百姓在京都近郊布置一係列小的壁壘,然後與京都形成掎角之勢,借以增強整體防禦力量。
朱儁看得很透,他知道錢帛這些已是死物,不現在借著還有點用的時候,雇傭民力,等後麵泰山軍入了京都了,太倉府庫內的東西全都要便宜泰山軍。
所以朱儁給的報酬極為大方,吸引了大批百姓為他營建防禦壁壘。
對於京都的防禦,朱儁是有一套自己的整體規劃的。
他們這些半輩子都生活在京都的武人,閉著眼睛都能想到京都的薄弱防禦有哪些。
首先就是京都地處在河洛盆地之中,四周地勢都不高,但偏偏在京都的西北角土塬地勢地勢高亢,又北倚邙山。
如敵軍在這裏建造高樓或者土坡,就能對京都形成高屋建瓴之勢,能將京都城內的情況盡收眼底。
所以在朱儁這個武人看來,這裏可謂京都防禦的一大要害,萬萬不能讓敵軍找到。
這裏有個問題,那就是本朝在京都營建這麽久,難道就隻有朱儁看出了這個危險嗎?
當然不是,且不說以前本朝國力強盛,京都守在四方,壓根不聞金鼓,所以京都從來不需要從軍事角度去考慮安全。
恰恰相反,那會考慮的是天子的安全。
在京都的建築規製中,隻有皇宮內才能建高,一方麵是保護天子的安全,另一方麵也是禮儀的要求。
所以,如果在京都的西北角建立高樓壁壘,那反而對皇宮大不利了。
但現在不同了,當朱儁決定將京都打造為一個真正的軍事堡壘的時候,政治和禮儀的因素統統要給軍事因素退讓。
於是,朱儁在京都的西北角土塬上建立了三座高樓壁壘。
這三座壁壘自北向南一字排開,彼此之間有門道相通,整體平麵略呈目字形,這三座壁壘總長在二裏左右,東西寬度為半裏,整體城垣都是夯築而成,可以說相當堅固。
此三高樓壁壘落成後,完全達成了了望敵情、拱衛京都的作用,而朱儁在看了後,也大喜,賜名為“金墉”。
所謂金,固若金湯;所謂墉,高大牆墉。
有了金墉城,京都在西北麵就有了防禦支撐,但這還不夠。
朱儁在京都的北郊,尤其是距離北邙山附近還營建了一處堡壘群,這處本來是京都附近最大的常平倉,後來被朱儁改造為了一係列的壁壘工事。
北麵的這係列工事實際上就在洛陽的穀門之外,和穀門內的守軍呈犄角之勢。
西北角有,北麵有了,在京都的西郊也有壁壘工勢,在穀水從新安東流到千秋亭,又東徑雍穀溪,迴岫縈紆,石路阻峽,可以說是西麵的天然鎖鑰。
朱儁就在這峽石之間立堡,取名峽山堡。
而除了較遠一點的峽山堡,靠近京都一邊的,還有十餘處據點,都是原先漢家在城外的園林。
如西北角的上林苑、廣成苑、平樂苑、顯陽苑、梁園、白馬寺、西苑、鴻德苑等等園林寺廟都被朱儁作為了藏兵駐兵之地。
甚至,在京都的東郊觀,也就是曆代漢帝春祭之處,朱儁也將這處郊壇打造成了一個兵站。
而諸如城南洛水對岸的靈台、名堂、辟雍、太學等建築也被朱儁挪用為兵站壁壘。
這些昔日為漢家天子祭祀、遊玩的地方此時統統變成了兵家之地。
對於朱儁來說,他打贏了,漢家才在,這些建築才有意義,要是輸了,誰還在乎這地方是不是什麽祭祀的明堂呢?
但能如朱儁這麽務實的到底不是多數,即便這個時候依舊有清流們批評朱儁的冒犯,不過此時朱儁已經獲得了京都大部分元老公卿們的支持,些許雜音並不能改變什麽。
實際上,這些朝中的公卿們要比外界想的要敏銳。
當何進軍覆於河內的時候,這些京都公卿們就判斷出,京都必會成為泰山軍與關東朝廷最後的決戰之所,想要靠著河陽來阻遏泰山軍幾乎癡人說夢。
所以當時這些公卿將最多的資源都投入到了京都的防禦,對於河陽的支持,其實就是朱符的那五百越騎。
那點支持其實就是象征意味大於實質支持。
這些公卿隻要稍有點理智,就會意識到這樣一個畫麵可能會成為現實。
那就是那些蛾賊亂黨可能真的要打下京都,改朝換代了。
在他們的天下觀念中,一旦京都被催破,那他們所代表的朝代正朔也就跟著亡了。
而就是不按這個論,失去了京都,這天下也要換顏色。因為京都所在天下之中,一旦讓泰山賊立足於京畿,接著就可挺進中原,席卷天下。
所以,京都丟不得,大漢亡不得。
但公卿們決定堅守京都倒不是他們突然開始心係天下了,要犧牲自己來阻擋泰山軍,而是他們的大部分財富和關係都在京畿,離開了這裏,他們能做什麽?誰又能要他們這些前朝遺老?
不過在這些公卿們看來,事情雖然危急但還沒到絕路。
首先就是朱儁沿著京都四郊構建的壁壘工事給了他們很大的安全感,再加上京都城牆是全天下最為堅固的一座,在這磚石建築的保護下,他們自認為很安全。
此外,京都再如何都是天下最富饒的所在,單單在城內就有二十萬的青壯人口,一旦強行征募,頃刻間就能形成二十萬人的大軍。
雖然這些人不習金鼓,但站在城牆上守還是沒問題的。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這些人認為自己有外援。
在何進軍覆後,這些人果斷派人和豫州的袁紹取得了聯係。他們這些人本來也就和豫州的豪強世家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
甚至就是袁紹的幕府內,也有不少這些人的子侄族人在,所以他們實際上本就在背後下注袁紹。
而袁紹呢?在明麵上和關東朝廷的矛盾就是那甲子年的血仇。
但這個也好辦,正好何進不是失蹤了嗎?那就將全部罪責甩到他的頭上。
總之就是一句話:
“萬方有罪,罪在大將軍。”
而袁紹這邊呢?他的確要援助京都,因為他也意識到自己大難臨頭了。
都不需要郭嘉這些幕僚為他參議,他都明白一旦泰山軍拿下京都,那它對整個天下的戰事就要加速到一個更快的節奏。
原先他還有機會兼並劉表的荊州,為日後與泰山軍決戰中原積攢籌碼,但誰知道關東朝廷簡直就是恥辱,短短月餘不到,泰山軍就從太原兵臨到了京都。
真的是一群豬啊!不,豬都不會送得這麽快。
此前關西之並州堅持了多久?幾有半年!
而關東這麽一比,人家關西是真的盡力了。
此時的袁紹別無選擇,戰略窗口期就是這麽短,一旦你沒抓住,就隻能承擔後果。
於是,袁紹於陣前和劉表締結了盟約,相互罷兵,他將戰事中吞並的江夏、襄陽等數地全數返迴給了劉表,然後帶著主力迴轉到了豫州,並移兵於潁川。
前些日,他麾下大將張合剛剛拿下廣成關。
廣成關是潁川進入河洛的必經之路,有此關在手,袁紹至少可以保豫州不被卷入兵火。
雖然袁紹撤兵撤得及時,但他還是明白之前江夏一戰還是給豫州這邊帶來巨大隱患的。
在人員損失上,前後大半年的征戰中,煙瘴、刀兵、蟲蛇先後帶走了豫州三千多核心武士。
這些武士都是袁紹的基本盤,是在豫州境內有莊園和部曲的。
從絕對數字來看,袁紹損失的好像還能接受,但實際上,江夏之戰對他的威信造成了巨大的打擊。
要知道,損失了三千勝甲,並其他步卒無算,但結果呢?
除了拿了個義陽三關,戰爭中獲得的一切都被賠掉了。就是抓獲了一些荊州的武士又有什麽用?收益不能彌補損失啊。
這個時候,袁紹也發現了自己這個武士體製的一個巨大問題。
那就是隻能贏,不能輸!必須要不斷對外獲得勝利去滿足中下層莊園武士們的胃口。
這倒不是這些人多貪婪,而是這個體製決定了武士們每一次出征就必須有所收獲,不然家中的莊園一定破產。
但戰爭又不是兒戲,誰能保證每一次戰鬥都是勝利呢?所以袁紹的這個莊園武士體製具有重大的係統缺陷。
現在袁紹已經明白了,但又能如何?此時他還能靠著這個體製攢出個五萬勝甲,荷戈十萬的武備來,沒這個體製,他袁紹直接完蛋。
所以袁紹就更加不能讓京都落入到泰山軍手裏,他必須要將戰火燒在京畿,讓泰山軍陷入到京都戰事的泥潭裏。
但同時,袁紹又不背水一戰和泰山軍決戰,因為他擔心劉表會報複自己。
自己先前在荊州的戰事中,殺了一個劉表的兒子,兩邊可以說是結下了血仇。
這一次能媾和,也是因為劉表自己也打不動了,要緩一口氣。而一旦自己將主力放到北麵和泰山軍決戰,那保不齊這劉表就要不顧祖宗的反對,直接偷襲自己。
袁紹正是考慮到了這點,才在將大部分疆土送還給劉表後,依舊占著義陽三關的原因。
他怕!
但事情的悖論就在這裏,正因為他袁紹還占著人家的咽喉,人家心裏也不安穩,明白自己隻是暫時後退,所以隻要劉表有最起碼的軍事概念,他也會趁著自己兵力虛弱的時候,反戈一擊。
這不是人家多險惡,而是人家也要生存。
但袁紹又能如何?將義陽三關交給劉表?他對劉表沒那個安全感。
於是,事情就這樣擰巴著一步步向前走。
而京都那邊呢?
他們對於袁紹的處境了解並不多,隻是看到袁紹的大軍已經出現在了廣成關外,隨時可以北上支援京都。
隻要他們這裏守住京都,泰山軍頓兵城下,袁紹大軍北上,兩邊裏應外合,大事就這樣辦掉了。
和公卿們的高枕無憂不同,這些日子朱儁是真的夙興夜寐,輾轉反側。
長子的死已經讓他悲痛欲絕,京都內的複雜情況則讓他更加心力憔悴。
那些公卿們都是袖手空談,嘴裏好像已經把事情安排的妥妥當當的了,但實際情況壓根就不是那麽迴事。
朱儁是長年在一線戰場上的,對於這些年關東朝廷精銳的消耗是非常清楚的。
別看京都賬麵上能拉出個二十萬丁口,但實際上這個數據就是那些公卿們張口就來。
經過這些日子的親查走訪,京都的實際情況那是觸目驚心。
大量的丁口在戰事中不斷遷移到了南方,他們就是順著大穀關向南的,然後連綿戰事也讓軍中的精銳消耗殆盡,無地方補充。
要知道精銳是一個部隊的靈魂,如果沒有大量的老卒支撐在基層,那些擴充進來的新兵就是單純的拿著戈矛的市井之徒,壓根談不上叫軍隊。
而精銳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樹上長出來的,每一個老卒都是從大量戰事中磨練出來的,但戰事又大量消耗著老卒,所以要想軍隊的老卒維持在一個比例,這個背後需要源源不斷的吏士補充的。
但結果呢?原先本該補充西麵軍團,也就是朱儁的部隊的後備直接被何進給拉走了,組成了自己的親征大軍,最後一朝送在了河內。
然後現在你和我老朱要兵,要咱守住京都,甚至還要對百戰百勝的泰山軍進行一定的殺傷,你們這些人怎麽不讓咱朱上天呢?
此時的朱儁內心充滿絕望。
而就在朱儁準備再接再厲的時候,他的親將周昂走了進來,一臉為難的和朱儁說了一事。
聽完後,朱儁勃然大怒,終於下定決心做一件狠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