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武五年的考試,圓滿落幕,朝廷三甲取士共計四百七十二人,在殿試中,孟浚欽點狀元陳邦康,江西贛州人,榜眼於成龍,山西永寧州人,探花劉振遠,浙江東陽人。


    對於成龍,孟浚在記憶裏有些印像,似乎是康熙年間一個挺出名的大臣,不過時代已經變了,孟浚也不會刻意的去提拔,而是按製度而行,也許他在將來的成就大於原來的曆史,又也許泯然眾人矣。


    科舉高中的學子,將會在吏部的安排下,奔赴全國各地,作為乾朝的統治根基。


    時間到了五月份,在江南的武進坤,上書朝廷,言:“清丈江南之地,已經功成”


    常言道,好言難勸該死的鬼,在昭武四年到昭武五年,這一年的時間裏,也不是沒有江南士紳反抗,但總體而言,連點浪花都沒翻起來。


    稍微鬧大一點的,便是溧陽人士,朱有先,齊三泰二人起兵謀反。


    朱有先自稱是大明崇禎帝之孫,在溧陽附近的鄉落中,誓師出兵,共集合無知之眾,三百餘人。


    在起兵的第二日,朱有先登基稱帝,隨後大封功臣,國公二十六人,侯伯,共六十餘人,以及各級總兵,隨後又封齊三泰為天下兵馬大將軍,儼然是一副要光複大明的樣子。


    在鬧哄哄之後,朱有先發傾國之眾三百人,氣勢洶洶的殺向了溧陽城。


    結果,溧陽知縣吳川,出動衙役二十人,朱有先之部懼怕衙役之威,其部大潰,共俘國公以下,侯,伯,總兵,共三十餘人。


    總而言之,這就是一場鬧劇,除了吳川當年的考評被評為上上等之外,也就朱有先,齊三泰兩人被砍了頭,至於一同出兵的無知百姓,孟浚命地方官員,嚴加斥責,並教育,除此之外,孟浚也沒有再加以刑罰。


    江南清丈土地,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納糧,等諸項革新,雖被地方士紳所詬病,但這些人大都不敢有什麽反抗之舉。


    見江南局麵穩定,成效斐然,孟浚心中甚是喜悅,隨即下達詔書,決定推廣新製於全國。


    詔曰:“自古以來,國之富強,賴於民殷財阜,而民之貧富,實係於賦役之公,今朝廷決意革弊興利,清丈土地,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納糧,均賦役,輕徭薄斂,天下各地,一體施行。”


    詔書傳至各地,大部分士紳皆已認命,畢竟天子連起家之地,都拿來先開刀了,他們又哪來的膽子,敢硬頂著朝廷的國策。


    一時間,各地方上書,如雪片飛至,皆頌朝廷新製之善,奏疏之中,記載種種美談,謂本地經清丈之後,田疇整治,井井有條,官紳一體,稅負公平,民生安樂雲雲。


    孟浚看著是很高興,但對這些字語,孟浚卻不敢完全相信,因此,在又看了一封又臭又長的報功奏書後。


    孟浚直接用大白話,下了一道旨意:“從今日起,各地方京師,所上表之奏疏,一律不準寫大而言之的內容,必須要言之有物!!!”


    而對各地奏報的情形,孟浚又調武進坤為山東巡查使,並令青鸞衛陸平帶隊隨身衛護,隨後又從朝廷督察院中,遴選官員,奔赴各地,巡查清丈土地詳情,為了更為準確,也為了防止巡查者和地方相勾結,孟浚又令青鸞衛秘密探查地方。


    ………………


    山東曲阜,孔府。


    在此時,孔府所占有土地數量,遠遠不止山東一地,其橫跨數省,田畝達八十萬餘畝。


    在此時,乾朝之中早已沒有了曾經的世家大族,而唯有孔家,可以算是持續時間最長的貴族地主。


    如鄆城,巨野,壽張,範縣,汶上,鄒縣,陽喬,巨野,曹州,定陶,濮州,魚台,鄒縣,東阿,滋陽,濟寧等等,這些地方都有孔家的世襲土地。


    而是孔家也有廠地,官莊,私莊近百處,孔家生產出來的商品,也無需繳納稅收,其行業分布甚廣,如分家析產,出賣,出典,購置,開墾等。


    像明朝的藩田,隨著明王朝的覆滅,土地就會被收歸國有,然而孔家卻不受改朝換代的影響,曆朝曆代的賞賜,厚恩,讓孔家逐漸成為了一個龐大而又無需納稅的家族。


    這麽龐大的土地,其來源,一是國家的賞賜,二是以辦學和祭祀聖人為名,假手地方官吏霸占,三是趁天災人禍之時,強買巧騙,變相掠奪兼並農民土地,四是直接圈占,無理鯨吞。


    俗話說,君子之澤,三世而衰,五世而斬,然而曆朝曆代,已經把孔家給慣壞了。


    此時的衍聖公孔興燮是孔子第六十六代孫,年紀隻有十一歲,尚未成年,因此,此時的衍聖公府主事之人,乃孔興燮之母陶氏。


    陶氏坐在簾子後麵,聽著其弟侃侃而談。


    陶氏之弟,陶衝平對著其姐陶氏說道:“家姐,朝廷攤丁入畝之製,若在山東施行,則不止咱家,便連聖府世代基業,都將遭到重創!”


    陶氏和氣的說道:“朝廷變製,陶家便依朝廷之令而行,家裏才幾千畝地,不用過於擔心。”


    陶衝平急切的說道:“姐,可若是各地皆行攤丁入畝之製,我怕朝廷會對聖府……有所不利啊!”說到後麵,陶衝平不自覺的降低了聲音。


    陶氏搖搖頭,道:“聖人之地,其中深重,朝廷自然知曉,聖府土地,所用皆是為了祭祀先祖,這幾年,朝廷都未有賞賜,已經讓天下士人都有怨言了,朝廷又怎會收稅,至於官紳一體納糧,服役,這不就更是個笑話,聖人嫡脈,難道還要服徭役嗎?”


    陶衝平心中不安的說道:“是啊,話是這麽說,可看如今的天子,對聖府,竟然沒有一絲賞賜,便是前年,加封衍聖公,就一道幹巴巴的旨意,就連前朝時,每年的一千匹絲綢,也都被撤銷了,由此可見,天子,怕是有些不滿啊!”


    陶氏心如止水,淡淡的說道:“區區千匹絲綢,朝廷不賜,家裏省著點用,也是夠的,至於改製,放心吧,還改不到聖人的府中,除非,天下的士子都不在讀聖賢書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南明義軍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隨筆道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隨筆道人並收藏南明義軍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