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伊落瓦底河一戰,吳三桂以水攻之策,大破莽白之軍,單單俘虜,乾軍便清點了足足四五日,這幾日,乾軍一麵清掃戰場,搶救被水流衝的到處都是的糧食,一麵派遣輕騎,沿河南下,追殺逃亡的莽白。
經過清點辨認,這一戰,緬軍出征九萬四千餘人,被俘超過六萬人,各大小軍官兩千餘人,在戰場附近,乾軍清掃出屍體一萬一千餘具,而這還不包含被水流衝走,潰兵離散的,經此一役,莽白可以說是全軍覆沒,僅有少量士卒,跟隨莽白逃出生天。
這些俘虜中,吳三桂也抓住了一百七十餘名葡萄牙人,對這些金發碧眼的夷人,吳三桂覺得可以獻俘給天子,也讓朝廷官員看個稀奇。
吳三桂讓心腹方光琛精心撰寫,給孟浚寫一篇報捷奏疏,核心內容便是告訴朝廷,他吳三桂征緬之戰,大獲全勝。
其奏疏言:“臣吳三桂,頓首百拜,祝吾皇聖體康泰。
臣受命禦侮,率師征緬,今仰聖朝之德,借天地之力,以水為兵,大破緬賊,賊眾潰散。
莽賊舉國之眾,十餘萬人,臣於伊落瓦底河一戰,生俘六萬餘人,獲大小頭目兩千有餘,溺斃流亡者不可勝數,夷狄之眾,嚐我天朝鐵蹄,悉數授首,茲役之後,莽白匪類,幾成喪家之犬,大破其國,指日可待。
另臣捕獲番夷百七十口,異邦夷人,金發碧眸,頗具奇觀,擬獻歸京闕,以昭天朝赫赫威儀…………”
隨後吳三桂將報捷奏疏派人急報京師,並將一百七十餘名佛朗機人綁送迴國。
在向朝廷報捷後,抓住了這麽多的俘虜,也不能置之不理,這些俘虜數量已經超過了征緬大軍,一旦處理不慎,必生禍端。
這也令吳三桂感到頭疼,殺,肯定是不能殺的,否則緬甸各地必然是烽煙四起,乾軍即便是再能打,也經不起這麽折騰下去。
吳三桂沉思良久,隨後任命在密支那城歸順自己的守將瑪拉達,稅務官昂登,以及地方的頭人六名,共計八人,這八人吳三桂將那些降軍均分給這八人。
而這八人,五人是撣人,三人是孟人,無一人是如今東籲王朝的主體緬人,吳三桂突發奇想,將這八人,分別授予不同顏色的旗幟,稱緬八旗。
同時為了控製住這八人,其所有的家眷皆被吳三桂嚴密保護,同時在軍中,又遣派軍官為其副將,監視八旗。
吳三桂在戰場上休整了五天,隨後帶著這些降軍,以及從莽白大營中搶救出來的大批物資,順江而下,直衝莽白都城阿瓦。
征緬之戰到了現在,已經是塵埃落定,莽白經此大敗,其位已經是岌岌可危,更不用說大軍盡墨,阿瓦城中根本集結不了太多的軍隊。
大軍一路沿河而下,沿途所經之處,幾無阻抗者。
至昭武三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吳三桂所部大軍兵臨東籲王朝之首都,阿瓦城。
而此時的莽白早已徹底失去了信心,在迴到阿瓦城後,莽白躲入宮中,日夜縱情享樂,毫不理會即將而來的乾朝大軍,莽白如此舉動,本就人心惶惶的守軍更是毫無戰意,便連莽白之子都對守住阿瓦沒有信心,在莽白縱情聲色時,其子在部下的掩護下,逃出了阿瓦城。
抵達阿瓦城的吳三桂,隻是派人在城牆下勸降,攻城器械都未打造,阿瓦守城兵將便大開城門,迎乾軍入城。
一戰而失其國,莽白在宮中被人抓出來時,依舊是一副酩酊大醉的模樣,吳三桂居高臨下,昂著下巴,看著癱軟在地的莽白,吳三桂冷冷一笑,道:“怯懦之君!!”
吳三桂並未殺了莽白,而是將莽白裝上囚車,運往中原。
至此,征緬之戰已經大獲全勝,雖然如今的緬甸各地,很多地方都不在乾軍的控製之下,但是各地方的實力派,沒人敢對征緬之軍有什麽想法。
所有人都在等待著乾朝對緬地最終的處置方案,對當地人而言,若是強行占據,覆滅他們的王朝,那麽,等待乾朝的,便是烽煙四起,乾朝想要徹底平息緬地,非十年之功,耗銀無數,折損軍士,而不可定也。
隨後吳三桂在控製阿瓦城後,急報京師,同時請朝廷決斷,對緬地,該如何處理?是否繼續用兵,徹底掃平緬地各方還未臣服的勢力。
而在數日之後,伊落瓦底河之戰的報捷書,這時才剛剛送入京城中。
孟浚看完奏疏後,心情一陣舒暢,而群臣也是一片歡聲笑語,可以預見的是,征緬大軍攻破敵國都城阿瓦,應該是沒有什麽懸念了。
隻是在隨後的朝堂會議上,群臣對治緬一事,意見不和。
其實在征緬之戰剛剛開始的時候,朝廷就已經對日後緬地的處置方案,爭論數次,總體而言,群臣對緬地的處理意見,大致分為三種。
其一,便是幾個食古不化的老學究所獻策,用其中一人所言,便是“我王師遠征,隻為揚鞭懲惡,若勝,宜班師迴朝,以示天朝乃以德懷遠人,顯王道而非霸道。\"
對這幾人的話,孟浚表麵上笑嗬嗬,但過了一段時間後,趙用平上書,言遼東之地,剛剛平定,急需教化當地百姓,和各女真部落,隨後,孟浚下詔,將在朝堂上說要班師迴朝的那幾個“大儒”,全部派往遼東,專司教化。
而在朝堂上,最主要的爭論便是其下兩策,其一,乾朝既然出兵了,那就直接控製緬地,開疆拓土,名垂青史。
其二,便是朝中支持人數最多的,諸多文臣皆擔憂若直接統治,恐怕會重蹈前明時,安南屢叛的處境,因此,眾人皆建議孟浚,當用緬人治緬,乾朝從內部控製,待教化完成,日後緬地內附則順理成章。
而當初孟浚給莽白下最後通牒的六策,便極為合適,而且如今還是大軍入緬,對其的控製力,反而更能加強許多。
經過清點辨認,這一戰,緬軍出征九萬四千餘人,被俘超過六萬人,各大小軍官兩千餘人,在戰場附近,乾軍清掃出屍體一萬一千餘具,而這還不包含被水流衝走,潰兵離散的,經此一役,莽白可以說是全軍覆沒,僅有少量士卒,跟隨莽白逃出生天。
這些俘虜中,吳三桂也抓住了一百七十餘名葡萄牙人,對這些金發碧眼的夷人,吳三桂覺得可以獻俘給天子,也讓朝廷官員看個稀奇。
吳三桂讓心腹方光琛精心撰寫,給孟浚寫一篇報捷奏疏,核心內容便是告訴朝廷,他吳三桂征緬之戰,大獲全勝。
其奏疏言:“臣吳三桂,頓首百拜,祝吾皇聖體康泰。
臣受命禦侮,率師征緬,今仰聖朝之德,借天地之力,以水為兵,大破緬賊,賊眾潰散。
莽賊舉國之眾,十餘萬人,臣於伊落瓦底河一戰,生俘六萬餘人,獲大小頭目兩千有餘,溺斃流亡者不可勝數,夷狄之眾,嚐我天朝鐵蹄,悉數授首,茲役之後,莽白匪類,幾成喪家之犬,大破其國,指日可待。
另臣捕獲番夷百七十口,異邦夷人,金發碧眸,頗具奇觀,擬獻歸京闕,以昭天朝赫赫威儀…………”
隨後吳三桂將報捷奏疏派人急報京師,並將一百七十餘名佛朗機人綁送迴國。
在向朝廷報捷後,抓住了這麽多的俘虜,也不能置之不理,這些俘虜數量已經超過了征緬大軍,一旦處理不慎,必生禍端。
這也令吳三桂感到頭疼,殺,肯定是不能殺的,否則緬甸各地必然是烽煙四起,乾軍即便是再能打,也經不起這麽折騰下去。
吳三桂沉思良久,隨後任命在密支那城歸順自己的守將瑪拉達,稅務官昂登,以及地方的頭人六名,共計八人,這八人吳三桂將那些降軍均分給這八人。
而這八人,五人是撣人,三人是孟人,無一人是如今東籲王朝的主體緬人,吳三桂突發奇想,將這八人,分別授予不同顏色的旗幟,稱緬八旗。
同時為了控製住這八人,其所有的家眷皆被吳三桂嚴密保護,同時在軍中,又遣派軍官為其副將,監視八旗。
吳三桂在戰場上休整了五天,隨後帶著這些降軍,以及從莽白大營中搶救出來的大批物資,順江而下,直衝莽白都城阿瓦。
征緬之戰到了現在,已經是塵埃落定,莽白經此大敗,其位已經是岌岌可危,更不用說大軍盡墨,阿瓦城中根本集結不了太多的軍隊。
大軍一路沿河而下,沿途所經之處,幾無阻抗者。
至昭武三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吳三桂所部大軍兵臨東籲王朝之首都,阿瓦城。
而此時的莽白早已徹底失去了信心,在迴到阿瓦城後,莽白躲入宮中,日夜縱情享樂,毫不理會即將而來的乾朝大軍,莽白如此舉動,本就人心惶惶的守軍更是毫無戰意,便連莽白之子都對守住阿瓦沒有信心,在莽白縱情聲色時,其子在部下的掩護下,逃出了阿瓦城。
抵達阿瓦城的吳三桂,隻是派人在城牆下勸降,攻城器械都未打造,阿瓦守城兵將便大開城門,迎乾軍入城。
一戰而失其國,莽白在宮中被人抓出來時,依舊是一副酩酊大醉的模樣,吳三桂居高臨下,昂著下巴,看著癱軟在地的莽白,吳三桂冷冷一笑,道:“怯懦之君!!”
吳三桂並未殺了莽白,而是將莽白裝上囚車,運往中原。
至此,征緬之戰已經大獲全勝,雖然如今的緬甸各地,很多地方都不在乾軍的控製之下,但是各地方的實力派,沒人敢對征緬之軍有什麽想法。
所有人都在等待著乾朝對緬地最終的處置方案,對當地人而言,若是強行占據,覆滅他們的王朝,那麽,等待乾朝的,便是烽煙四起,乾朝想要徹底平息緬地,非十年之功,耗銀無數,折損軍士,而不可定也。
隨後吳三桂在控製阿瓦城後,急報京師,同時請朝廷決斷,對緬地,該如何處理?是否繼續用兵,徹底掃平緬地各方還未臣服的勢力。
而在數日之後,伊落瓦底河之戰的報捷書,這時才剛剛送入京城中。
孟浚看完奏疏後,心情一陣舒暢,而群臣也是一片歡聲笑語,可以預見的是,征緬大軍攻破敵國都城阿瓦,應該是沒有什麽懸念了。
隻是在隨後的朝堂會議上,群臣對治緬一事,意見不和。
其實在征緬之戰剛剛開始的時候,朝廷就已經對日後緬地的處置方案,爭論數次,總體而言,群臣對緬地的處理意見,大致分為三種。
其一,便是幾個食古不化的老學究所獻策,用其中一人所言,便是“我王師遠征,隻為揚鞭懲惡,若勝,宜班師迴朝,以示天朝乃以德懷遠人,顯王道而非霸道。\"
對這幾人的話,孟浚表麵上笑嗬嗬,但過了一段時間後,趙用平上書,言遼東之地,剛剛平定,急需教化當地百姓,和各女真部落,隨後,孟浚下詔,將在朝堂上說要班師迴朝的那幾個“大儒”,全部派往遼東,專司教化。
而在朝堂上,最主要的爭論便是其下兩策,其一,乾朝既然出兵了,那就直接控製緬地,開疆拓土,名垂青史。
其二,便是朝中支持人數最多的,諸多文臣皆擔憂若直接統治,恐怕會重蹈前明時,安南屢叛的處境,因此,眾人皆建議孟浚,當用緬人治緬,乾朝從內部控製,待教化完成,日後緬地內附則順理成章。
而當初孟浚給莽白下最後通牒的六策,便極為合適,而且如今還是大軍入緬,對其的控製力,反而更能加強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