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榔被莽達移交乾朝,消息傳出,許多大臣都歡欣鼓舞,朱由榔被控製,這也代表了乾朝的麻煩事又少了一件。
但孟浚在詳細了解了莽達發動政變的詳細過程後,孟浚深感不悅,謂群臣道:“緬甸,曾認前明為宗主之國,誓言永不背叛,今言猶在耳,此輩竟背主而弑,由此可見,宗藩朝貢之製,大為不妥!”
孟浚急命韓雄務必妥善將朱由榔以及家眷安全護送至京,同時為了以防萬一,有部下曲解了自己的意思,孟浚又遣禦史,禮部官員十餘人,又令青鸞衛沿途護衛,由此,三方護送,決定不可能出現半路沉船的問題。
隨後孟浚又下詔書,嚴厲斥責莽達:“緬甸,昔宣慰司也,原天朝所封,朱由榔,雖國祚雖滅,不過是天命使然,又豈受爾土人之欺?
朱由榔對爾等,猶是天朝上邦,爾豈可輕褻?以至如此狂悖,肆虐臣僚,屠戮無辜,悖逆天理,此乃人神共憤之舉!”
詔書傳至緬甸,莽達君臣驚懼不已,莽達十分委屈,對臣子言:“中原皇帝竟如此霸道,讓本王動手的是他們,事後又怪罪的也是他們!”
而孟浚的一紙詔書,猶如是一根導火索一樣,把緬甸宮廷內部的火藥桶給炸開了。
在大臣們的支持下,莽達之弟莽白於七月十一日發動了一場宮廷政變,把自己的親哥莽達綁了起來,並扔到江裏麵淹死了。
之後,莽白自立為緬甸的新王,而當了新國王之後,莽白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趕緊派出使者前往乾朝。
莽白是想要將朱由榔之臣的死亡都推到他哥的身上,這乾朝想怪罪也怪不到他莽白的頭上來,隻要把乾朝這一攤子事擺平了,他就可以安安心心的當一個國王了。
孟浚在下詔書後,看著緬甸的地圖,有些蠢蠢欲動,沒錯,他又想動兵了。
孟浚在打了那麽多年仗後,膩了,愛上了釣魚,但是長久不親曆陣仗,孟浚又有些懷念戰場的味道,有時入夢中,依然還能感覺到縱馬馳騁疆場的滋味。
但孟浚剛剛對群臣說,“朕欲對緬用兵。”
群臣就如同水入油鍋一般,炸了起來,大批勳貴平日裏上朝那都是昏昏欲睡的,這好不容易聽到皇帝要動兵了,所有的勳貴都是精神振奮,躍躍欲試。
而諸多文臣卻是一片反對之聲,猶如冷水澆頭,讓火熱的氣氛頓時冷卻。
都禦史陳子龍率先發言,拱手朗聲道:“啟稟陛下,國內民生方定,且關外趙帥依然在用兵,若此時於西南再啟戰端,恐不堪重負,還望陛下三思。”
而戶部尚書李為泰卻是對後勤補給所擔憂,其言:“滇南之地,山川險阻,緬軍熟悉地形,未必易與,且大軍出動,糧草補給多有不便,況彼亦有所準備,若戰事一起,以臣之見,恐非短時間可平息的!”
文臣的反對主要分布在兩點,其一,便是天下剛剛安定沒幾年,希望皇帝少折騰百姓,這類老生常談的話。
其二便是緬甸與雲南交界,地出山川,糧食運輸,後勤補給多有不便,文臣擔憂此次出兵,勞師遠征,萬一陷入曠日持久的消耗戰,那會損耗國力,拖累民生。
而且乾朝這麽大的帝國,去打緬甸這麽一個小國,勝了,那就是應該的,並不會對孟浚的威望有什麽增加的地方,可萬一不勝,不說敗,隻要沒勝,那就是一個妥妥的黑曆史。
用楊恩私下勸說孟浚的話那便是:“陛下若伐緬邦,勝則不能久安,敗則有失威望!”
楊恩之意,昔日前明時,尚且被安南數叛而折騰的精疲力盡,現在緬甸好歹也是一個國家,想平息滅國,談何容易,即便滅了,若不能移民以充邊,那麽這種邊境之地,就是禍亂之源。
朝堂之上,關於是否對緬開戰的議題引發了激烈的討論,一方麵,勳貴積極主張,認同孟浚發動戰爭,另一方麵,文臣則擔心國家經濟負擔過重,從而導致民生困苦。
孟浚現在倒是不擔心國庫空虛的問題,前麵鹽鐵專營剛剛抄了一大批的鹽商海商的家,錢還沒用完,而且鹽鐵專營現在每年也能為朝廷貢獻一千萬兩的賦稅。
對此,孟浚不由的感歎,一個製度剛剛開始的時候,也是它最為廉潔之時,昔日朱元璋時,一年的鹽稅收入可達一千多萬兩白銀。
然而到了嘉靖時期,這個數字竟然銳減到了僅一百多萬兩,這巨大的差距不僅反映了皇權的衰落,更暴露了官員上下其手,中飽私囊的嚴重問題。
用兵,現在不缺錢,不缺兵,也不缺將,孟浚這時才有些明了,為何曆朝曆代,皆是剛剛開國時,對外用兵最多之時。
就在孟浚決定出兵緬邦時,莽白的告罪書剛剛抵達京師,書中,莽白將自己登位,完全洗白,說是因為長兄不慎落水,群臣擁戴,故無可奈何的暫理國事,然後又將前明諸臣被殺一事,全部歸咎於莽達。
隻是莽白弑兄一事,在緬地鬧的沸沸揚揚,況且孟必安在緬甸留下了一部分青鸞衛,也將莽白政變一事,詳細的匯報國內。
而莽白弑君自立的行為,在儒家文化中,更是令人所不恥,這就等於又給乾朝一個站在道德製高點上批判莽白的好機會。
乾朝還未出兵,在報紙上已經開始大篇幅的抨擊莽達弑殺天朝之臣,莽白弑殺其兄,篡位自立,然後引經據典,長篇大論,聲明乾軍出兵之正義,乃是吊民伐罪之義師。
這場伐緬之戰,對主將人選,孟浚心頭一動,孟浚心中其實是有些想將李定國當作平緬之帥,隻是李定國心灰意冷,屢次拒絕孟浚的征召。
因此,孟浚思考再三,決定把在京城坐了幾個月板凳的吳三桂用起來,用吳三桂,其中很大一個原因,便是吳三桂的部下還有三萬多人都在雲南邊境。
用吳三桂,方便,快速,軍隊不用再長途跋涉,士兵和將領也熟,可以立刻形成戰力。
但孟浚在詳細了解了莽達發動政變的詳細過程後,孟浚深感不悅,謂群臣道:“緬甸,曾認前明為宗主之國,誓言永不背叛,今言猶在耳,此輩竟背主而弑,由此可見,宗藩朝貢之製,大為不妥!”
孟浚急命韓雄務必妥善將朱由榔以及家眷安全護送至京,同時為了以防萬一,有部下曲解了自己的意思,孟浚又遣禦史,禮部官員十餘人,又令青鸞衛沿途護衛,由此,三方護送,決定不可能出現半路沉船的問題。
隨後孟浚又下詔書,嚴厲斥責莽達:“緬甸,昔宣慰司也,原天朝所封,朱由榔,雖國祚雖滅,不過是天命使然,又豈受爾土人之欺?
朱由榔對爾等,猶是天朝上邦,爾豈可輕褻?以至如此狂悖,肆虐臣僚,屠戮無辜,悖逆天理,此乃人神共憤之舉!”
詔書傳至緬甸,莽達君臣驚懼不已,莽達十分委屈,對臣子言:“中原皇帝竟如此霸道,讓本王動手的是他們,事後又怪罪的也是他們!”
而孟浚的一紙詔書,猶如是一根導火索一樣,把緬甸宮廷內部的火藥桶給炸開了。
在大臣們的支持下,莽達之弟莽白於七月十一日發動了一場宮廷政變,把自己的親哥莽達綁了起來,並扔到江裏麵淹死了。
之後,莽白自立為緬甸的新王,而當了新國王之後,莽白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趕緊派出使者前往乾朝。
莽白是想要將朱由榔之臣的死亡都推到他哥的身上,這乾朝想怪罪也怪不到他莽白的頭上來,隻要把乾朝這一攤子事擺平了,他就可以安安心心的當一個國王了。
孟浚在下詔書後,看著緬甸的地圖,有些蠢蠢欲動,沒錯,他又想動兵了。
孟浚在打了那麽多年仗後,膩了,愛上了釣魚,但是長久不親曆陣仗,孟浚又有些懷念戰場的味道,有時入夢中,依然還能感覺到縱馬馳騁疆場的滋味。
但孟浚剛剛對群臣說,“朕欲對緬用兵。”
群臣就如同水入油鍋一般,炸了起來,大批勳貴平日裏上朝那都是昏昏欲睡的,這好不容易聽到皇帝要動兵了,所有的勳貴都是精神振奮,躍躍欲試。
而諸多文臣卻是一片反對之聲,猶如冷水澆頭,讓火熱的氣氛頓時冷卻。
都禦史陳子龍率先發言,拱手朗聲道:“啟稟陛下,國內民生方定,且關外趙帥依然在用兵,若此時於西南再啟戰端,恐不堪重負,還望陛下三思。”
而戶部尚書李為泰卻是對後勤補給所擔憂,其言:“滇南之地,山川險阻,緬軍熟悉地形,未必易與,且大軍出動,糧草補給多有不便,況彼亦有所準備,若戰事一起,以臣之見,恐非短時間可平息的!”
文臣的反對主要分布在兩點,其一,便是天下剛剛安定沒幾年,希望皇帝少折騰百姓,這類老生常談的話。
其二便是緬甸與雲南交界,地出山川,糧食運輸,後勤補給多有不便,文臣擔憂此次出兵,勞師遠征,萬一陷入曠日持久的消耗戰,那會損耗國力,拖累民生。
而且乾朝這麽大的帝國,去打緬甸這麽一個小國,勝了,那就是應該的,並不會對孟浚的威望有什麽增加的地方,可萬一不勝,不說敗,隻要沒勝,那就是一個妥妥的黑曆史。
用楊恩私下勸說孟浚的話那便是:“陛下若伐緬邦,勝則不能久安,敗則有失威望!”
楊恩之意,昔日前明時,尚且被安南數叛而折騰的精疲力盡,現在緬甸好歹也是一個國家,想平息滅國,談何容易,即便滅了,若不能移民以充邊,那麽這種邊境之地,就是禍亂之源。
朝堂之上,關於是否對緬開戰的議題引發了激烈的討論,一方麵,勳貴積極主張,認同孟浚發動戰爭,另一方麵,文臣則擔心國家經濟負擔過重,從而導致民生困苦。
孟浚現在倒是不擔心國庫空虛的問題,前麵鹽鐵專營剛剛抄了一大批的鹽商海商的家,錢還沒用完,而且鹽鐵專營現在每年也能為朝廷貢獻一千萬兩的賦稅。
對此,孟浚不由的感歎,一個製度剛剛開始的時候,也是它最為廉潔之時,昔日朱元璋時,一年的鹽稅收入可達一千多萬兩白銀。
然而到了嘉靖時期,這個數字竟然銳減到了僅一百多萬兩,這巨大的差距不僅反映了皇權的衰落,更暴露了官員上下其手,中飽私囊的嚴重問題。
用兵,現在不缺錢,不缺兵,也不缺將,孟浚這時才有些明了,為何曆朝曆代,皆是剛剛開國時,對外用兵最多之時。
就在孟浚決定出兵緬邦時,莽白的告罪書剛剛抵達京師,書中,莽白將自己登位,完全洗白,說是因為長兄不慎落水,群臣擁戴,故無可奈何的暫理國事,然後又將前明諸臣被殺一事,全部歸咎於莽達。
隻是莽白弑兄一事,在緬地鬧的沸沸揚揚,況且孟必安在緬甸留下了一部分青鸞衛,也將莽白政變一事,詳細的匯報國內。
而莽白弑君自立的行為,在儒家文化中,更是令人所不恥,這就等於又給乾朝一個站在道德製高點上批判莽白的好機會。
乾朝還未出兵,在報紙上已經開始大篇幅的抨擊莽達弑殺天朝之臣,莽白弑殺其兄,篡位自立,然後引經據典,長篇大論,聲明乾軍出兵之正義,乃是吊民伐罪之義師。
這場伐緬之戰,對主將人選,孟浚心頭一動,孟浚心中其實是有些想將李定國當作平緬之帥,隻是李定國心灰意冷,屢次拒絕孟浚的征召。
因此,孟浚思考再三,決定把在京城坐了幾個月板凳的吳三桂用起來,用吳三桂,其中很大一個原因,便是吳三桂的部下還有三萬多人都在雲南邊境。
用吳三桂,方便,快速,軍隊不用再長途跋涉,士兵和將領也熟,可以立刻形成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