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乾軍三路出擊,除了錦州防線,趙用平無法攻破外,朝鮮和蒙古方向,乾軍進展神速。
在高進庫登陸全羅道後,與駐守全羅道的朝鮮八旗打了一仗,而這一仗,並非乾軍出手,而是由朝鮮義軍為前驅,乾軍為督戰。
朝鮮八旗七千人,滿八旗八百,而高進庫和這些義軍聯合,卻是有近六萬眾,近乎十倍於敵,這讓高進庫都疑惑清軍是哪裏來的膽子,難道都是勇冠三軍的人物?
朝鮮八旗也不是抬了旗就變的無敵了,而是那駐防全羅道的滿將和泰認為乾軍登陸人數不會太多,因此率全羅道的駐軍想要驅趕乾軍。
也許是因為有了主心骨,這些義軍氣勢高昂,反觀那些抬旗的朝鮮八旗,那是士氣低落,和泰一看對麵這麽多人,臉都綠了。
而高進庫見敵陣不穩,隨後出動三千人乾軍的精兵,從側翼進攻,輕鬆擊潰朝鮮八旗,朝鮮八旗一潰,和泰毫不遲疑,當即率軍奪路狂奔。
軍陣崩潰,使得局麵立刻失控,最終,全羅道在短短幾天內便被高進庫所占據,隨後高進庫繼續揮師北上,博洛本部八旗人數稀少,無法形成關鍵的防禦力量,至於那些朝鮮八旗,當做維持地方秩序還行,但和乾朝的正規軍對上,那顯然是不夠格。
博洛在朝鮮南部的劣勢太大,因此退往漢城方向,並向盛京請求援兵,博洛知道如今大清的兵力捉襟見肘,因此,隻是向濟爾哈朗請求再增援五千騎兵,隻要有一萬滿八旗,那麽博洛就有信心替大清守住朝鮮防線。
博洛的求援軍報很快被送入盛京城中,濟爾哈朗看完求援信後,長歎一聲,他的眼睛看向了另外一封求救信。
那是科爾沁親王吳克善的求救信,乾軍已經出兵漠南蒙古,其中紮賚特部,郭爾羅斯部,敖漢部,奈曼部,巴林部,翁牛特部,已經倒向了乾朝。
紮魯特部,克什克騰部,喀喇沁部,烏珠穆沁部,浩齊特部等數部兩不相幫,現在還立場堅定的站在大清身邊的隻有烏喇特部和科爾沁部。
這場戰爭,孟浚根本沒有用出全力,可大清卻已經用盡了一切的力量,即便如此,盛京城中的八旗貴胄,已經聞道了一股窮途末路的味道。
現在濟爾哈朗能做的,就是一麵穩定軍心,一麵擋住乾軍,為此,濟爾哈朗大肆給軍中的滿蒙漢諸將封爵。
隻是爵位卻不能變出兵來,大清就剩八萬餘人,隻是在錦州一帶,就屯兵五萬餘眾,僅剩的三萬人,五千在博洛手中,盛京留兵一萬保護朝廷,天子和太後,就剩一萬五千人可以機動的部隊。
濟爾哈朗苦思良久,最後還是決定給博洛派遣援兵,出動五千人馳援朝鮮,而剩下的一萬八旗兵,則由滿達海為將,前往科爾沁蒙古。
…………
五更天,吳克善還在熟睡,乾軍騎兵進入草原,許多部落投靠乾朝,這讓吳克善著急上火,壓力極大,幾乎是整宿整宿的失眠,每天都是到很晚才能勉強入睡。
就在他剛睡不久,帳外就有人喊道:“父王,父王!”
吳克善的精神緊繃,睡眠很淺,聞聲驚起,伸手握住在床邊的彎刀,隨後語氣不善的迴道:“什麽事?”
“父王,我進來了!”隻見吳克善之子,圖訥赫一臉焦急的挑帳進來。
“父王,喀喇沁部也投靠乾朝了,他們出兵支援乾軍,要和我們科爾沁部為敵了!”
吳克善聞言,披上了外袍,坐了起來。
而圖訥赫見吳克善不說話,急問道:“部落正是需要人手的時候,為什麽這個時候二叔帶了那麽多人離開部落,他還說是父王你同意的!”
吳克善哼了一聲,道:“你還是這般毛躁,那幾個部落都是牆頭草,隨風擺,現在乾朝勢大,投靠他們有什麽奇怪,至於你二叔的事,不用你管!”
說完後,吳克善端起熱水壺,往茶碗裏倒了一杯濃茶,就聽到了圖訥赫的話。
隻見圖訥赫臉憋的通紅,氣唿唿的說道:“漠南諸部,已經大半投靠乾朝,聽說黃成已經在古呐河集結各部聯軍了,粗略估算,恐怕最少也有五萬多騎!”
吳克善聞言,茶還沒喝,整個人瞬間僵硬了起來。
科爾沁和清廷的高度綁定,一方麵是畏懼清軍的武力,一方麵則是利益的結合,特別是吳克善和清廷上層的聯姻,讓科爾沁部根本無法和漠南其他部落一樣,投靠乾朝。
在廣闊的科爾沁草原上,短短兩年的時間,科爾沁部落迅速的衰弱下去,部落中男丁越來越少,女人和孩子成了放牧的主力。
如今的科爾沁部,最多還能集結起一萬五六千騎兵,而這點人,萬萬不是乾軍的對手。
就在吳克善著急上火時,乾軍大將黃成正在古呐河畔,召見漠南十二部首領,共議討伐科爾沁之事。
草原地域遼闊,各部落之間關係錯綜複雜,但在如今乾朝勢大的情況下,一切都似乎變得井然有序。
很快,一支由黃成,古爾布哈的三萬乾朝騎兵為核心,再加上來自漠南十二部的四萬騎兵組成的龐大的騎兵形成了,當初孟浚心心念念的騎兵隊伍,在現在,終於成了現實。
總計超過七萬騎兵,準備席卷科爾沁草原,這是近年來草原上罕見的大規模騎兵集結。
黃成佇立在萬騎之前,看著草原特有的野性氣息,此時,他身上的甲胄在陽光的反射下,發出冷冽的光芒,在他的身後,是一支龐大的騎兵,旗幟獵獵,戰馬的嘶鳴聲,此起彼伏,氣勢磅礴。
黃成感慨的說道:“當初追隨陛下時,何曾想過有朝一日,竟然能統領數萬騎兵,縱橫大漠!”
黃成甩了甩馬鞭,大聲令道:“出擊!”
隨著一聲令下,如開閘泄洪,七萬騎兵隨即發動,宛如一道龍卷風,迅猛地向著科爾沁草原深處推進。
大地為之震動,草浪隨著馬蹄而起伏,震耳欲聾的馬蹄聲,似乎天地都將為之變色。
在高進庫登陸全羅道後,與駐守全羅道的朝鮮八旗打了一仗,而這一仗,並非乾軍出手,而是由朝鮮義軍為前驅,乾軍為督戰。
朝鮮八旗七千人,滿八旗八百,而高進庫和這些義軍聯合,卻是有近六萬眾,近乎十倍於敵,這讓高進庫都疑惑清軍是哪裏來的膽子,難道都是勇冠三軍的人物?
朝鮮八旗也不是抬了旗就變的無敵了,而是那駐防全羅道的滿將和泰認為乾軍登陸人數不會太多,因此率全羅道的駐軍想要驅趕乾軍。
也許是因為有了主心骨,這些義軍氣勢高昂,反觀那些抬旗的朝鮮八旗,那是士氣低落,和泰一看對麵這麽多人,臉都綠了。
而高進庫見敵陣不穩,隨後出動三千人乾軍的精兵,從側翼進攻,輕鬆擊潰朝鮮八旗,朝鮮八旗一潰,和泰毫不遲疑,當即率軍奪路狂奔。
軍陣崩潰,使得局麵立刻失控,最終,全羅道在短短幾天內便被高進庫所占據,隨後高進庫繼續揮師北上,博洛本部八旗人數稀少,無法形成關鍵的防禦力量,至於那些朝鮮八旗,當做維持地方秩序還行,但和乾朝的正規軍對上,那顯然是不夠格。
博洛在朝鮮南部的劣勢太大,因此退往漢城方向,並向盛京請求援兵,博洛知道如今大清的兵力捉襟見肘,因此,隻是向濟爾哈朗請求再增援五千騎兵,隻要有一萬滿八旗,那麽博洛就有信心替大清守住朝鮮防線。
博洛的求援軍報很快被送入盛京城中,濟爾哈朗看完求援信後,長歎一聲,他的眼睛看向了另外一封求救信。
那是科爾沁親王吳克善的求救信,乾軍已經出兵漠南蒙古,其中紮賚特部,郭爾羅斯部,敖漢部,奈曼部,巴林部,翁牛特部,已經倒向了乾朝。
紮魯特部,克什克騰部,喀喇沁部,烏珠穆沁部,浩齊特部等數部兩不相幫,現在還立場堅定的站在大清身邊的隻有烏喇特部和科爾沁部。
這場戰爭,孟浚根本沒有用出全力,可大清卻已經用盡了一切的力量,即便如此,盛京城中的八旗貴胄,已經聞道了一股窮途末路的味道。
現在濟爾哈朗能做的,就是一麵穩定軍心,一麵擋住乾軍,為此,濟爾哈朗大肆給軍中的滿蒙漢諸將封爵。
隻是爵位卻不能變出兵來,大清就剩八萬餘人,隻是在錦州一帶,就屯兵五萬餘眾,僅剩的三萬人,五千在博洛手中,盛京留兵一萬保護朝廷,天子和太後,就剩一萬五千人可以機動的部隊。
濟爾哈朗苦思良久,最後還是決定給博洛派遣援兵,出動五千人馳援朝鮮,而剩下的一萬八旗兵,則由滿達海為將,前往科爾沁蒙古。
…………
五更天,吳克善還在熟睡,乾軍騎兵進入草原,許多部落投靠乾朝,這讓吳克善著急上火,壓力極大,幾乎是整宿整宿的失眠,每天都是到很晚才能勉強入睡。
就在他剛睡不久,帳外就有人喊道:“父王,父王!”
吳克善的精神緊繃,睡眠很淺,聞聲驚起,伸手握住在床邊的彎刀,隨後語氣不善的迴道:“什麽事?”
“父王,我進來了!”隻見吳克善之子,圖訥赫一臉焦急的挑帳進來。
“父王,喀喇沁部也投靠乾朝了,他們出兵支援乾軍,要和我們科爾沁部為敵了!”
吳克善聞言,披上了外袍,坐了起來。
而圖訥赫見吳克善不說話,急問道:“部落正是需要人手的時候,為什麽這個時候二叔帶了那麽多人離開部落,他還說是父王你同意的!”
吳克善哼了一聲,道:“你還是這般毛躁,那幾個部落都是牆頭草,隨風擺,現在乾朝勢大,投靠他們有什麽奇怪,至於你二叔的事,不用你管!”
說完後,吳克善端起熱水壺,往茶碗裏倒了一杯濃茶,就聽到了圖訥赫的話。
隻見圖訥赫臉憋的通紅,氣唿唿的說道:“漠南諸部,已經大半投靠乾朝,聽說黃成已經在古呐河集結各部聯軍了,粗略估算,恐怕最少也有五萬多騎!”
吳克善聞言,茶還沒喝,整個人瞬間僵硬了起來。
科爾沁和清廷的高度綁定,一方麵是畏懼清軍的武力,一方麵則是利益的結合,特別是吳克善和清廷上層的聯姻,讓科爾沁部根本無法和漠南其他部落一樣,投靠乾朝。
在廣闊的科爾沁草原上,短短兩年的時間,科爾沁部落迅速的衰弱下去,部落中男丁越來越少,女人和孩子成了放牧的主力。
如今的科爾沁部,最多還能集結起一萬五六千騎兵,而這點人,萬萬不是乾軍的對手。
就在吳克善著急上火時,乾軍大將黃成正在古呐河畔,召見漠南十二部首領,共議討伐科爾沁之事。
草原地域遼闊,各部落之間關係錯綜複雜,但在如今乾朝勢大的情況下,一切都似乎變得井然有序。
很快,一支由黃成,古爾布哈的三萬乾朝騎兵為核心,再加上來自漠南十二部的四萬騎兵組成的龐大的騎兵形成了,當初孟浚心心念念的騎兵隊伍,在現在,終於成了現實。
總計超過七萬騎兵,準備席卷科爾沁草原,這是近年來草原上罕見的大規模騎兵集結。
黃成佇立在萬騎之前,看著草原特有的野性氣息,此時,他身上的甲胄在陽光的反射下,發出冷冽的光芒,在他的身後,是一支龐大的騎兵,旗幟獵獵,戰馬的嘶鳴聲,此起彼伏,氣勢磅礴。
黃成感慨的說道:“當初追隨陛下時,何曾想過有朝一日,竟然能統領數萬騎兵,縱橫大漠!”
黃成甩了甩馬鞭,大聲令道:“出擊!”
隨著一聲令下,如開閘泄洪,七萬騎兵隨即發動,宛如一道龍卷風,迅猛地向著科爾沁草原深處推進。
大地為之震動,草浪隨著馬蹄而起伏,震耳欲聾的馬蹄聲,似乎天地都將為之變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