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核霸天下
原來肯尼迪的真正死因是來自於“多邊核力量”問題。
簡言之,“多邊核力量”是一個在美國的參與和帶頭作用下,幫助北約歐盟部分成員國實施核武器共同發展的計劃,是1962年肯尼迪和英國首相麥克米倫在巴哈馬群島秘密簽訂的《拿騷協議》的主要內容,是就發展“多邊核力量”的一個初步方案。
其實,這並非出自肯尼迪的本意,他更熱衷於搞“一核獨大”,隻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45年美國在日本扔下世界上僅有的兩個原子彈時,就自詡是世界上第一個擁有製造核武器技術和原子彈的國家,而且在原子彈的威力助使下,嚐到了核武器在國際力量對抗中的甜頭,當然不想別人來分一杯羹,以達到其“核霸天下”的狼子野心之目的。
淺顯的道理誰都懂,中國在“馬背”時代就很強大,疆域更是幅員遼闊,如果條件允許也想獨霸天下,稱霸之心人皆有之,令人遺憾的是,列強在生產火槍火炮的時候,咱們的祖先正在搖頭晃腦的抒寫八股文,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世界經濟突飛猛進的時候,我們的上一代正在熱火朝天的搞“**”,革“臭老九”的命,革科技的命,革自己的命,革國家的命,所以,不是想不想的問題,關鍵是靠實力說話。
鄧小平同誌就敏銳的發現了問題的核心所在,說了一句迄今為止同時也是中國史上唯一一句至理名言“發展才是硬道理”的話,馬克思也說對了半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但不能說是唯一的,因為實踐畢竟包含了主觀的人為因素,必須要融入曆史的元素才完整,該問題我準備留待兒子將來去研究,眼下說正事兒。
不久,美國想“一核獨大”的願望就化為泡影,另一個軍事大國蘇聯迅速崛起,成為與美國並駕齊驅的核勢力,並隨時威脅著歐盟國家的安危,正如當初修建柏林牆時一樣,位於民主德國的東柏林群眾視死如歸的奔向圍牆的另一邊去追尋民主自由一樣,蘇聯一度是剛剛過去的二戰功臣,可為什麽談“蘇”色變是個極大的諷刺,曆史也給出了答案。
打鐵還得本身硬,革命必須靠自己,以英國和法國為首的歐盟國家開始發出獨立發展核武器的唿聲,英、法一向以美國馬首是瞻,牆頭草兩根,肯尼迪並不放在心上,主要擔心的是曾經雄霸一方目前暫時俯首稱臣深受柏林牆之害但雄心不死的聯邦德國,還有一點,美國人比德國人更清楚,最先擁有核技術的是希特勒統治下的德國,另一份材料上詳細的闡明了此觀點,容後再表。
當時的美國還達不到現今“一唿天下應”的強盛程度,要確保自身的安全必須考慮結盟事宜,迫於歐盟列強的虎視眈眈,不得已簽了個“多方核力量”的草案,可其他歐盟國家尤其是聯邦德國並不願加入該計劃,計劃暫時擱淺。
假設肯尼迪再多一些誠意或暴力將協議進一步協商或堅持執行下去的話,可能不致送命,偏偏在這個時候,有一個以人多聞名於世的國家――中國也成功擁有了製造核武器的技術和基地,中國人舍身堵槍眼、誓死砸碉堡的大無畏革命精神是令美國人膽寒的,如果再加上核武器……讓肯尼迪如坐針毯。
擺在他麵前隻有兩條路,一是一如既往去促成“多邊核力量”計劃的開展,二是聯合蘇聯對付中國,蘇聯已經在59年撕毀了幫助中國發展核武器的協議,此時正是一個好機會。
情急之下,他選擇了後者,宣布暫時不研究“多邊核力量”問題,將重點轉向與赫魯曉夫談判,甚至還和蔣經國秘密商討轟炸中國核武器基地的可行性,蔣經國摩拳擦掌推波助瀾,肯尼迪還是沒有下定決心。
蘇聯那邊傳來消息,令肯尼迪沒有想到的是,赫魯曉夫對中國在核武器上取得的成果輕描淡寫一笑置之,根本不需要強強聯手大費周章,他的觀點是,有時給別人留點小小的空間不是壞事,尤其像中國這種逼急了什麽事都可能幹得出來的含蓄民族,最終,隻是象征性的和肯尼迪簽了一個聯手協議,實際意義不大。
努力付之東流,相反貽誤了戰機,在這段時間裏,德國人已經下定了要單幹的決心,既然你不讓我發言,我也不會再讓你說話,於是乎,上演了一出刺殺事件並得手。
事實上,阿登納早在1954年倫敦九國會議上就做出了不在本土製造核武器的承諾,即便刺殺了肯尼迪也不可能明目張膽的獨立擁有核武器,可想而知,想要名正言順,隻能將希望寄托在“多邊核力量”的演變上,而肯尼迪的死,正是因為他對這個問題的無視,換個角度看,他的死是中國發展核武器間接造成的。
不難想象,《沃倫報告》蘊藏著兩種可能,一種是他們證實了殺手包斯的bnd或“蓋世太保”餘黨身份,另一種是根本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在故布疑陣。
但有一點可能肯定,約翰遜即便得知是德國人幹的,隻能暗中吞下苦果,如果擅自采取行動,引發“三戰”是小,導致中蘇再次結盟是大,那將會使美國陷入極端被動的地位,這才是肯尼迪寧願放棄“多邊核力量”轉而和蘇聯談判的真正原因,《沃倫報告》唯有無條件封存。
當然,聯邦德國的核武器之夢最終未能達成,1968年的《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徹底打碎了他們的願望。
肯尼迪遇刺背後的真相讓我不寒而栗,證明了德國人發展核武器的決心曆來已久,從未間斷過,從一個側麵反映出45g&jrp複仇行動組織深遠的曆史背景,時隔40年後今天,放眼天下,沒有核武器且足夠擁有製造核武器實力的國家,非德、日莫屬,尤其是日本,核儲備已經接近世界第一,他們暗地裏再次結盟數十年,已經發展到一個怎樣的程度?令人生畏!
再就是第三份材料,記錄了戰敗前德國在核武器研究上的曆史和被迫放棄繼續發展的原因,不僅讓我發現了一個不為人知的秘密,還得到了關於追殺組織的有關啟示。
文章的大部分內容早已為世人所知。
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質能關係式e=mc2,不論它是否是完全精確的,其意義在於從理論上揭示了原子能蘊藏的巨大能量,為後人在原子能的研究和利用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最先發現並挖掘其潛在價值的是德國科學家,他們從1932年就開始著手研究,於1938年發現鈾裂變並掌握了分裂原子核的基本方法,以及重水在核裂變試驗中充當減速劑的作用。
當時在二戰中已經是輕弩之末的希特勒意識到,首先使用上這一技術將擁有壓倒性的優勢,戰爭的局勢將重新扭轉,決定大力開發,成立了專門委員會。
很快,設計並建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座用於試驗的核反應堆,並控製了德國占領的捷克斯洛伐克普日布拉姆和雅希莫夫瀝青鈾礦,德國地質學家也在本國東部地區發現了鈾礦,同時,還將占領的挪威韋莫克一座水利發電站改造成了一座世界上最大和最早的重水生產工廠,從而使核武器研製的基本原料問題得到了保證。
然而,重水的生產能力是有限的,需要時間,一個小規模的原子反應堆至少需要5噸的用量,德國在馬不停蹄的儲備重水。
德國不遠千裏控製一個水電站的奇怪舉動引起了英國的重視,被英國獲悉裏麵的玄機,美、英等國如夢方醒,開始著手核武器的準備,顯然已經落後於德國。
直到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後,震動了美國當局,才下定決心大規模發展核武器,到1942年8月發展成代號為“曼哈頓工程區”的龐大計劃,直接動用的人力達60萬人之眾,投資20多億美元之巨。
自己準備的同時,想要抑製對方的發展,最佳途徑莫過於搞破壞,他們做到了。
盟軍先是千方百計的阻撓重水生產,1943年美軍還出動空軍轟炸挪威韋莫克的工廠,德國人迫不得已,在1944年,計劃將所剩超過15噸的重水運往柏林,完成原子彈的實驗生產。
英國情報局截獲了信息,得知途中要輪渡經過一個叫廷湖的地方,決定來次破釜沉舟,將“海德羅號”渡輪炸毀,結果成功了,隨著“海德羅號”沉入冰冷的湖底,德國人想最先圓原子彈的夢徹底化為烏有。
美國的“曼哈頓工程區”計劃如火如荼的進行,並在1945年最先生產出三顆小級別的原子彈,一顆用於實驗,ok後,剩下兩顆隨手扔到了日本,向世人宣告“美國是核武器第一國”。
在瞬間使十幾萬人一命嗚唿、讓兩個城市變成廢墟的原子彈竟然隻叫小級別的,那大級別的會是什麽樣呢?我們隻能想象一下。
日常用於炸人開山的常規化學炸藥tnt可以說是司空見怪了,它爆炸的威力用常規的能量計量單位焦耳來計,但原子彈就計不過來了,隻能給個相對比較,同樣一公斤的鈾全部裂變釋放的能量等同於一公斤tnt的2000萬倍,因此,核武器的威力大小,隻能用相當於多少tnt炸藥的用量來表示,稱為tnt當量。
廣島原子彈相當於萬噸tnt當量級的小核彈,後來又發明出更厲害的中子彈、氫彈等等核武器,隨隨便便就是上千萬噸tnt當量級的核彈,威力提升1000倍,不用扔兩顆,隨便在日本扔一顆,整個日本就和我們說拜拜了。
這就是核武器,人類已經歡天喜地、夜以繼日的生產出了幾萬枚備用,多到可以搬出來過家家玩了。
言歸正傳,60年後“海德羅號”被打撈起來,通過對運載物資的檢測,證實了的確是當初用於運送重水的船隻,沉船之謎是解開了,同時也證明了當時貨物清單的正確性,整艘船上隻有不足半噸的重水。
剩下的十幾噸到哪裏去了呢?文章給出了答案,原來是通過其他秘密途徑運往了德國,“海德羅號”隻是德國人布下的煙霧彈,盟軍顯然中了調虎離山之計。
可德國人有了足夠的重水,為什麽還是沒有生產出原子彈呢?原因是當時已經在時間上不占先機又處於窮途末路的德國人,不敢在盟軍的重重包圍之下公然進行,從而轉入到地下,之後是什麽情況資料未加說明,但不言而喻。
從中,可以得到兩出結論,地下組織應該已經存在幾十年,一早就具備了生產核武器的物質基礎。
我還分析到,當時的英國情報局對如此順利的炸毀“海德羅號”一定表示過懷疑,始終不會放棄對德國人的追蹤調查,但德國人接下來的行動太隱秘,從而失去了線索。
直到幾十年後“海德羅號”被打撈,英國人意識到的確中了計,又卷土重來,展開調查,瑞士密室案和真由子被追殺,理當是他們所為。
得到啟示的同時,一個巨大的疑問猛然間在我內心升起,讓我茫茫然束手無策。
本站公告
原來肯尼迪的真正死因是來自於“多邊核力量”問題。
簡言之,“多邊核力量”是一個在美國的參與和帶頭作用下,幫助北約歐盟部分成員國實施核武器共同發展的計劃,是1962年肯尼迪和英國首相麥克米倫在巴哈馬群島秘密簽訂的《拿騷協議》的主要內容,是就發展“多邊核力量”的一個初步方案。
其實,這並非出自肯尼迪的本意,他更熱衷於搞“一核獨大”,隻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45年美國在日本扔下世界上僅有的兩個原子彈時,就自詡是世界上第一個擁有製造核武器技術和原子彈的國家,而且在原子彈的威力助使下,嚐到了核武器在國際力量對抗中的甜頭,當然不想別人來分一杯羹,以達到其“核霸天下”的狼子野心之目的。
淺顯的道理誰都懂,中國在“馬背”時代就很強大,疆域更是幅員遼闊,如果條件允許也想獨霸天下,稱霸之心人皆有之,令人遺憾的是,列強在生產火槍火炮的時候,咱們的祖先正在搖頭晃腦的抒寫八股文,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世界經濟突飛猛進的時候,我們的上一代正在熱火朝天的搞“**”,革“臭老九”的命,革科技的命,革自己的命,革國家的命,所以,不是想不想的問題,關鍵是靠實力說話。
鄧小平同誌就敏銳的發現了問題的核心所在,說了一句迄今為止同時也是中國史上唯一一句至理名言“發展才是硬道理”的話,馬克思也說對了半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但不能說是唯一的,因為實踐畢竟包含了主觀的人為因素,必須要融入曆史的元素才完整,該問題我準備留待兒子將來去研究,眼下說正事兒。
不久,美國想“一核獨大”的願望就化為泡影,另一個軍事大國蘇聯迅速崛起,成為與美國並駕齊驅的核勢力,並隨時威脅著歐盟國家的安危,正如當初修建柏林牆時一樣,位於民主德國的東柏林群眾視死如歸的奔向圍牆的另一邊去追尋民主自由一樣,蘇聯一度是剛剛過去的二戰功臣,可為什麽談“蘇”色變是個極大的諷刺,曆史也給出了答案。
打鐵還得本身硬,革命必須靠自己,以英國和法國為首的歐盟國家開始發出獨立發展核武器的唿聲,英、法一向以美國馬首是瞻,牆頭草兩根,肯尼迪並不放在心上,主要擔心的是曾經雄霸一方目前暫時俯首稱臣深受柏林牆之害但雄心不死的聯邦德國,還有一點,美國人比德國人更清楚,最先擁有核技術的是希特勒統治下的德國,另一份材料上詳細的闡明了此觀點,容後再表。
當時的美國還達不到現今“一唿天下應”的強盛程度,要確保自身的安全必須考慮結盟事宜,迫於歐盟列強的虎視眈眈,不得已簽了個“多方核力量”的草案,可其他歐盟國家尤其是聯邦德國並不願加入該計劃,計劃暫時擱淺。
假設肯尼迪再多一些誠意或暴力將協議進一步協商或堅持執行下去的話,可能不致送命,偏偏在這個時候,有一個以人多聞名於世的國家――中國也成功擁有了製造核武器的技術和基地,中國人舍身堵槍眼、誓死砸碉堡的大無畏革命精神是令美國人膽寒的,如果再加上核武器……讓肯尼迪如坐針毯。
擺在他麵前隻有兩條路,一是一如既往去促成“多邊核力量”計劃的開展,二是聯合蘇聯對付中國,蘇聯已經在59年撕毀了幫助中國發展核武器的協議,此時正是一個好機會。
情急之下,他選擇了後者,宣布暫時不研究“多邊核力量”問題,將重點轉向與赫魯曉夫談判,甚至還和蔣經國秘密商討轟炸中國核武器基地的可行性,蔣經國摩拳擦掌推波助瀾,肯尼迪還是沒有下定決心。
蘇聯那邊傳來消息,令肯尼迪沒有想到的是,赫魯曉夫對中國在核武器上取得的成果輕描淡寫一笑置之,根本不需要強強聯手大費周章,他的觀點是,有時給別人留點小小的空間不是壞事,尤其像中國這種逼急了什麽事都可能幹得出來的含蓄民族,最終,隻是象征性的和肯尼迪簽了一個聯手協議,實際意義不大。
努力付之東流,相反貽誤了戰機,在這段時間裏,德國人已經下定了要單幹的決心,既然你不讓我發言,我也不會再讓你說話,於是乎,上演了一出刺殺事件並得手。
事實上,阿登納早在1954年倫敦九國會議上就做出了不在本土製造核武器的承諾,即便刺殺了肯尼迪也不可能明目張膽的獨立擁有核武器,可想而知,想要名正言順,隻能將希望寄托在“多邊核力量”的演變上,而肯尼迪的死,正是因為他對這個問題的無視,換個角度看,他的死是中國發展核武器間接造成的。
不難想象,《沃倫報告》蘊藏著兩種可能,一種是他們證實了殺手包斯的bnd或“蓋世太保”餘黨身份,另一種是根本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在故布疑陣。
但有一點可能肯定,約翰遜即便得知是德國人幹的,隻能暗中吞下苦果,如果擅自采取行動,引發“三戰”是小,導致中蘇再次結盟是大,那將會使美國陷入極端被動的地位,這才是肯尼迪寧願放棄“多邊核力量”轉而和蘇聯談判的真正原因,《沃倫報告》唯有無條件封存。
當然,聯邦德國的核武器之夢最終未能達成,1968年的《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徹底打碎了他們的願望。
肯尼迪遇刺背後的真相讓我不寒而栗,證明了德國人發展核武器的決心曆來已久,從未間斷過,從一個側麵反映出45g&jrp複仇行動組織深遠的曆史背景,時隔40年後今天,放眼天下,沒有核武器且足夠擁有製造核武器實力的國家,非德、日莫屬,尤其是日本,核儲備已經接近世界第一,他們暗地裏再次結盟數十年,已經發展到一個怎樣的程度?令人生畏!
再就是第三份材料,記錄了戰敗前德國在核武器研究上的曆史和被迫放棄繼續發展的原因,不僅讓我發現了一個不為人知的秘密,還得到了關於追殺組織的有關啟示。
文章的大部分內容早已為世人所知。
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質能關係式e=mc2,不論它是否是完全精確的,其意義在於從理論上揭示了原子能蘊藏的巨大能量,為後人在原子能的研究和利用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最先發現並挖掘其潛在價值的是德國科學家,他們從1932年就開始著手研究,於1938年發現鈾裂變並掌握了分裂原子核的基本方法,以及重水在核裂變試驗中充當減速劑的作用。
當時在二戰中已經是輕弩之末的希特勒意識到,首先使用上這一技術將擁有壓倒性的優勢,戰爭的局勢將重新扭轉,決定大力開發,成立了專門委員會。
很快,設計並建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座用於試驗的核反應堆,並控製了德國占領的捷克斯洛伐克普日布拉姆和雅希莫夫瀝青鈾礦,德國地質學家也在本國東部地區發現了鈾礦,同時,還將占領的挪威韋莫克一座水利發電站改造成了一座世界上最大和最早的重水生產工廠,從而使核武器研製的基本原料問題得到了保證。
然而,重水的生產能力是有限的,需要時間,一個小規模的原子反應堆至少需要5噸的用量,德國在馬不停蹄的儲備重水。
德國不遠千裏控製一個水電站的奇怪舉動引起了英國的重視,被英國獲悉裏麵的玄機,美、英等國如夢方醒,開始著手核武器的準備,顯然已經落後於德國。
直到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後,震動了美國當局,才下定決心大規模發展核武器,到1942年8月發展成代號為“曼哈頓工程區”的龐大計劃,直接動用的人力達60萬人之眾,投資20多億美元之巨。
自己準備的同時,想要抑製對方的發展,最佳途徑莫過於搞破壞,他們做到了。
盟軍先是千方百計的阻撓重水生產,1943年美軍還出動空軍轟炸挪威韋莫克的工廠,德國人迫不得已,在1944年,計劃將所剩超過15噸的重水運往柏林,完成原子彈的實驗生產。
英國情報局截獲了信息,得知途中要輪渡經過一個叫廷湖的地方,決定來次破釜沉舟,將“海德羅號”渡輪炸毀,結果成功了,隨著“海德羅號”沉入冰冷的湖底,德國人想最先圓原子彈的夢徹底化為烏有。
美國的“曼哈頓工程區”計劃如火如荼的進行,並在1945年最先生產出三顆小級別的原子彈,一顆用於實驗,ok後,剩下兩顆隨手扔到了日本,向世人宣告“美國是核武器第一國”。
在瞬間使十幾萬人一命嗚唿、讓兩個城市變成廢墟的原子彈竟然隻叫小級別的,那大級別的會是什麽樣呢?我們隻能想象一下。
日常用於炸人開山的常規化學炸藥tnt可以說是司空見怪了,它爆炸的威力用常規的能量計量單位焦耳來計,但原子彈就計不過來了,隻能給個相對比較,同樣一公斤的鈾全部裂變釋放的能量等同於一公斤tnt的2000萬倍,因此,核武器的威力大小,隻能用相當於多少tnt炸藥的用量來表示,稱為tnt當量。
廣島原子彈相當於萬噸tnt當量級的小核彈,後來又發明出更厲害的中子彈、氫彈等等核武器,隨隨便便就是上千萬噸tnt當量級的核彈,威力提升1000倍,不用扔兩顆,隨便在日本扔一顆,整個日本就和我們說拜拜了。
這就是核武器,人類已經歡天喜地、夜以繼日的生產出了幾萬枚備用,多到可以搬出來過家家玩了。
言歸正傳,60年後“海德羅號”被打撈起來,通過對運載物資的檢測,證實了的確是當初用於運送重水的船隻,沉船之謎是解開了,同時也證明了當時貨物清單的正確性,整艘船上隻有不足半噸的重水。
剩下的十幾噸到哪裏去了呢?文章給出了答案,原來是通過其他秘密途徑運往了德國,“海德羅號”隻是德國人布下的煙霧彈,盟軍顯然中了調虎離山之計。
可德國人有了足夠的重水,為什麽還是沒有生產出原子彈呢?原因是當時已經在時間上不占先機又處於窮途末路的德國人,不敢在盟軍的重重包圍之下公然進行,從而轉入到地下,之後是什麽情況資料未加說明,但不言而喻。
從中,可以得到兩出結論,地下組織應該已經存在幾十年,一早就具備了生產核武器的物質基礎。
我還分析到,當時的英國情報局對如此順利的炸毀“海德羅號”一定表示過懷疑,始終不會放棄對德國人的追蹤調查,但德國人接下來的行動太隱秘,從而失去了線索。
直到幾十年後“海德羅號”被打撈,英國人意識到的確中了計,又卷土重來,展開調查,瑞士密室案和真由子被追殺,理當是他們所為。
得到啟示的同時,一個巨大的疑問猛然間在我內心升起,讓我茫茫然束手無策。
本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