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7章 取代小野寺家
穿越種田從成立教派開始 作者:顏醜文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小野寺家連遭大難和打擊,原本還以為自己能憑借著一點點名頭,用外交手段重新奪迴領地。
在碰壁之後他們那股心氣也沒了,思來想去好歹他們也算是對守望禪師有恩,並且大家都是僧人,今後靠著對方也能混個後半生富貴。這可比投到那些野心熾烈的大名手裏強得多,對方隨時都能搞死你,把你的領地霸占下來。
因此他們做好了決定之後,找到了守望禪師把話和他講明白,希望他能接受。
但老道的守望僧哪裏會立刻答應,而是連連拒絕。
最後小野家的人實在沒辦法,竟然派人去聯絡起義的農民,告訴他們小野家願意把領地交給守望禪師統治,雖然領地還掛著小野家的名頭,但是大家都能實際上變成“隆空山派”那邊的待遇喲。
在暴動之後陷入迷茫的農民們得知此事之後,趕緊再去求守望禪師“收下他們”,乞求他原諒他們造反的行動,他們願意捐獻一點米糧金錢給隆空山派用以贖罪。
接下來的劇情就是守望禪師不停地婉拒,小野家和起義農民不停地請,一直折騰了十天。直到起義農民讓已經在隆空山派下做事的親戚朋友也幫忙求情,這才讓守望禪師“勉強答應”了下來。
大家當然歡欣鼓舞,覺得好日子就要來了。
守望禪師雖然是“勉強答應”的,但實際上早就做好了一係列的後手。最重要的當然是向大明皇帝陛下匯報了這邊事情的進展。
火災與人無關,確實是意外災害。但是農民暴亂的背後還真有守望僧執行的煽動計劃。
從一開始,守望禪師看中小野寺家的時候,除了地理位置好之外,他們的宗教屬性可以讓守望禪師更輕鬆地“鳩巢鵲占”。
因為這裏領地裏的農民們都習慣了被宗教“精神控製”,真要讓他們換成其他大名那樣的“武力維穩”,他們還真不一定受得了。
在宗教理念碰撞的時候,小野寺家那些酒肉和尚就被碾壓的死死的,隻不過他們對宗教已經不敏感了,隻會盯著港口管理費,眼睛裏閃著金光。
殊不知他們的統治基礎,也就是領民腦袋裏的“精神控製”正在瘋狂動搖。
百姓們覺得守望禪師是天朝上國的得道高僧,先天就對他的“理念”更加信服。而且覺得輪迴轉世說很新穎,對窮苦人更友好。因為他們根本不作惡啊,都是被欺負,所以就算過的苦,下輩子也能變成人繼續活。
反觀那些欺壓自己的人,就算這輩子過的比自己好,但是下輩子他們就可能變成被自己吃的牲畜,或者能被自己一巴掌拍死的蟲子了。
現實中唯唯諾諾軟弱可欺,精神勝利一下起碼能讓苦澀的生活能勉強繼續過下去。
不知不覺中,他們就接受了“隆空山派”的宗教體係,然後對小野寺家說的宗教體係產生了質疑和厭棄感,覺得他們遠遠不如守望禪師。
這才讓百姓擺脫了對小野寺家不敢反抗的“宗教精神枷鎖”,反而在起義時有一種類似宗教戰爭的狂熱感覺。這才使得小野寺家的人死的那麽多那麽慘。
守望禪師派人煽動,其實一開始沒有想過能造成這麽大動靜。隻是想用百姓的怨氣給小野寺家的人施壓,最好能讓他們最後把港口的管理權都完全交給守望禪師,那是最好了。
卻沒想到小野寺家自己不做人,把領民欺負的太慘,讓他們太失望了,直接開殺,最終把領地全便宜了“隆空山派”。
現在找皇帝陛下報功的時候,守望禪師當然不會說自己沒做什麽,太謙虛了。他直接表功:“這些都是貧僧的籌劃!”
因為結果確實挺漂亮,所以周宇給了守望禪師更大的支持力度,讓他把這片領地發展起來。這下總算是上了東瀛戰國的棋盤,當了棋子了。
接下來他至少有了能夠“外交”的名頭,能玩合縱連橫,把這裏勢力進行一番實力平衡。去調整貿易比例和商品價格,讓小弱勢力賺得更多,還能用更便宜的價格買到裝備。
那樣就算對手實力仍然更強也沒辦法瞬間強推,守望禪師的援軍肯定會抵達救援你的,絕不讓你被大勢力給滅了。
陛下說了,倭國戰國打的越久越好,最好把人口打到之前的十分之一,能生育的年輕女子盡量全都運到大明去。
怎麽的都得繼續混戰個20年才行嘛。
守望禪師在收下了小野寺家全部的領地之後,雖然對外還掛著小野寺的名字,但那隻是小野寺家的人自己想象的遮羞布。
實際上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人已經直接用“隆空山派”和“守望家”來稱唿這個勢力了。小野寺?很像是被架空的前代家主啊,沒人沒兵沒名望,已經完全不可能再起來,根本不重要了。
這麽快取代了小野寺家的名頭,也和守望禪師得到了大明更多的援助有關。
他投入人力和資金大興土木,但不是蓋高級的房子,而是在火災的遺址上蓋起了民房,用防火理念進行規劃。讓民眾有地方可以搬遷之後就開始“整地”。
倭國所謂的“整地”其實就是對土地進行整理和開發。如果領主不“整地”的話,領民的田地就會亂開發,這邊一塊那邊一塊,到時候爭水搶地還會打架,結仇之後甚至會毀壞對方阻擋自己進行灌溉的田壟,最後甚至導致命案發生。
不整地的話會導致領地的種田效率低,產量也不會好。
可是倭國領主哪裏會什麽規劃,他們隻會壓榨再壓榨,管你農民怎麽種田,有什麽難處,大多數人不懂的。
守望禪師先蓋了房子,然後把民眾原本在田地旁邊蓋的亂七八糟的老房子推掉,讓他們到新房子這邊來住。那些老房子所在的地方全都推平,變成一整片一整片的田。
然後進行田地的劃分,每家每戶都分到同樣多的大片水田,然後按照之前誰家的田多,再分那些形狀不規則的田地,最後再用比較貧瘠的田地再進行小彌補。
因為有了土豆、紅薯,那些貧瘠的田地也能夠出產不少糧食,所以不再是投入產出比低的,沒人要的田了,現在大家都恨不得多開墾一些田地出來呢。
但是既然是守望禪師出麵整地,那他一個不懂種田的老頭能怎麽做?當然是求大明朝的延壽教幫忙啊。
既然是延壽教的教徒來整地,那肯定也還是延壽教那一套照搬過來了。
所以“守望家”的整地行動持續了好幾個月,最終在領民們的積極參與,熱情高漲的氛圍下順利完成了。
大家都公平地分到了田地。雖然不可能完全公平,但因為推掉了那些占地的房屋,並且進行了灌溉規劃之後,大家都發現自己能耕種到的水田變多了。
隻要知道變多了得利了,又不知道別人到底多了多少,那大家自然都很開心,並且更加崇敬守望禪師。
就算有一些原本田地狀況還不錯的人,覺得搬家之後離自己的田地遠了,到時候去種地反而不如過去方便了,也不敢說什麽。
因為他們按道理說都是“暴民”呢,敢反對的話不僅要麵對其他農民的厭棄,還可能有被追究罪行的可能。所以他們也都識趣地閉嘴,老老實實地接受了這一次的“整地”。
經過整地規劃之後整片領地顯得井井有條,哪裏是道路不許亂開發,哪裏可以開發但開發的話每戶能夠開發多大麵積,必須從哪裏開始開發不許開發出個怪異的形狀來不好計算麵積。
反正能規定的幾乎都提前給你規劃好了,農民們在這個框架裏去做就行了。
要說守規矩,這些農民還真是挺守規矩的。在他們的社會環境裏,不守規矩特立獨行的,大部分的下場其實都是被孤立。所以他們很講究會不會看臉色看氣氛,真的給他們定了規矩,為了不被人找麻煩,也不給別人添麻煩,他們是會一板一眼按照定下的規矩去做的。
不過也正是因為這種社會氛圍,那些懂得偷偷破壞規矩,偷偷逾矩的人,往往能獲得極大的收益。就像是別人都不作弊,他悄悄作弊了就能占據優勢一樣。
這導致那些“作弊”破壞規矩的人反而能更快地“進步”“上位”,最後頂層反而都是表麵上看起來守規矩,其實根本不守規矩的人。
不過對於農民百姓,覺得能有守望禪師這樣的高僧為他們進行“安排”,他們就千恩萬謝了,哪裏還敢忤逆這種“好意”呢?
其實這些規矩都是延壽教的成熟規矩,為的就是把田地弄的方方正正的好計算麵積,然後計算產量、計算稅收。
對周宇這種24世紀的人,數據的準確太重要了。隻有數據準確,做出調整之後才能得到正確的反饋,才會知道這調整到底是做對了還是做錯了。那樣的話隻要會看數據,這數據又準確,他相信隻要智商正常,就不會做錯判斷。
守望禪師在延壽教的幫助下,也是讓整個“守望禪師”成了附近大小勢力為之驚歎的“賢明之人”。
在碰壁之後他們那股心氣也沒了,思來想去好歹他們也算是對守望禪師有恩,並且大家都是僧人,今後靠著對方也能混個後半生富貴。這可比投到那些野心熾烈的大名手裏強得多,對方隨時都能搞死你,把你的領地霸占下來。
因此他們做好了決定之後,找到了守望禪師把話和他講明白,希望他能接受。
但老道的守望僧哪裏會立刻答應,而是連連拒絕。
最後小野家的人實在沒辦法,竟然派人去聯絡起義的農民,告訴他們小野家願意把領地交給守望禪師統治,雖然領地還掛著小野家的名頭,但是大家都能實際上變成“隆空山派”那邊的待遇喲。
在暴動之後陷入迷茫的農民們得知此事之後,趕緊再去求守望禪師“收下他們”,乞求他原諒他們造反的行動,他們願意捐獻一點米糧金錢給隆空山派用以贖罪。
接下來的劇情就是守望禪師不停地婉拒,小野家和起義農民不停地請,一直折騰了十天。直到起義農民讓已經在隆空山派下做事的親戚朋友也幫忙求情,這才讓守望禪師“勉強答應”了下來。
大家當然歡欣鼓舞,覺得好日子就要來了。
守望禪師雖然是“勉強答應”的,但實際上早就做好了一係列的後手。最重要的當然是向大明皇帝陛下匯報了這邊事情的進展。
火災與人無關,確實是意外災害。但是農民暴亂的背後還真有守望僧執行的煽動計劃。
從一開始,守望禪師看中小野寺家的時候,除了地理位置好之外,他們的宗教屬性可以讓守望禪師更輕鬆地“鳩巢鵲占”。
因為這裏領地裏的農民們都習慣了被宗教“精神控製”,真要讓他們換成其他大名那樣的“武力維穩”,他們還真不一定受得了。
在宗教理念碰撞的時候,小野寺家那些酒肉和尚就被碾壓的死死的,隻不過他們對宗教已經不敏感了,隻會盯著港口管理費,眼睛裏閃著金光。
殊不知他們的統治基礎,也就是領民腦袋裏的“精神控製”正在瘋狂動搖。
百姓們覺得守望禪師是天朝上國的得道高僧,先天就對他的“理念”更加信服。而且覺得輪迴轉世說很新穎,對窮苦人更友好。因為他們根本不作惡啊,都是被欺負,所以就算過的苦,下輩子也能變成人繼續活。
反觀那些欺壓自己的人,就算這輩子過的比自己好,但是下輩子他們就可能變成被自己吃的牲畜,或者能被自己一巴掌拍死的蟲子了。
現實中唯唯諾諾軟弱可欺,精神勝利一下起碼能讓苦澀的生活能勉強繼續過下去。
不知不覺中,他們就接受了“隆空山派”的宗教體係,然後對小野寺家說的宗教體係產生了質疑和厭棄感,覺得他們遠遠不如守望禪師。
這才讓百姓擺脫了對小野寺家不敢反抗的“宗教精神枷鎖”,反而在起義時有一種類似宗教戰爭的狂熱感覺。這才使得小野寺家的人死的那麽多那麽慘。
守望禪師派人煽動,其實一開始沒有想過能造成這麽大動靜。隻是想用百姓的怨氣給小野寺家的人施壓,最好能讓他們最後把港口的管理權都完全交給守望禪師,那是最好了。
卻沒想到小野寺家自己不做人,把領民欺負的太慘,讓他們太失望了,直接開殺,最終把領地全便宜了“隆空山派”。
現在找皇帝陛下報功的時候,守望禪師當然不會說自己沒做什麽,太謙虛了。他直接表功:“這些都是貧僧的籌劃!”
因為結果確實挺漂亮,所以周宇給了守望禪師更大的支持力度,讓他把這片領地發展起來。這下總算是上了東瀛戰國的棋盤,當了棋子了。
接下來他至少有了能夠“外交”的名頭,能玩合縱連橫,把這裏勢力進行一番實力平衡。去調整貿易比例和商品價格,讓小弱勢力賺得更多,還能用更便宜的價格買到裝備。
那樣就算對手實力仍然更強也沒辦法瞬間強推,守望禪師的援軍肯定會抵達救援你的,絕不讓你被大勢力給滅了。
陛下說了,倭國戰國打的越久越好,最好把人口打到之前的十分之一,能生育的年輕女子盡量全都運到大明去。
怎麽的都得繼續混戰個20年才行嘛。
守望禪師在收下了小野寺家全部的領地之後,雖然對外還掛著小野寺的名字,但那隻是小野寺家的人自己想象的遮羞布。
實際上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人已經直接用“隆空山派”和“守望家”來稱唿這個勢力了。小野寺?很像是被架空的前代家主啊,沒人沒兵沒名望,已經完全不可能再起來,根本不重要了。
這麽快取代了小野寺家的名頭,也和守望禪師得到了大明更多的援助有關。
他投入人力和資金大興土木,但不是蓋高級的房子,而是在火災的遺址上蓋起了民房,用防火理念進行規劃。讓民眾有地方可以搬遷之後就開始“整地”。
倭國所謂的“整地”其實就是對土地進行整理和開發。如果領主不“整地”的話,領民的田地就會亂開發,這邊一塊那邊一塊,到時候爭水搶地還會打架,結仇之後甚至會毀壞對方阻擋自己進行灌溉的田壟,最後甚至導致命案發生。
不整地的話會導致領地的種田效率低,產量也不會好。
可是倭國領主哪裏會什麽規劃,他們隻會壓榨再壓榨,管你農民怎麽種田,有什麽難處,大多數人不懂的。
守望禪師先蓋了房子,然後把民眾原本在田地旁邊蓋的亂七八糟的老房子推掉,讓他們到新房子這邊來住。那些老房子所在的地方全都推平,變成一整片一整片的田。
然後進行田地的劃分,每家每戶都分到同樣多的大片水田,然後按照之前誰家的田多,再分那些形狀不規則的田地,最後再用比較貧瘠的田地再進行小彌補。
因為有了土豆、紅薯,那些貧瘠的田地也能夠出產不少糧食,所以不再是投入產出比低的,沒人要的田了,現在大家都恨不得多開墾一些田地出來呢。
但是既然是守望禪師出麵整地,那他一個不懂種田的老頭能怎麽做?當然是求大明朝的延壽教幫忙啊。
既然是延壽教的教徒來整地,那肯定也還是延壽教那一套照搬過來了。
所以“守望家”的整地行動持續了好幾個月,最終在領民們的積極參與,熱情高漲的氛圍下順利完成了。
大家都公平地分到了田地。雖然不可能完全公平,但因為推掉了那些占地的房屋,並且進行了灌溉規劃之後,大家都發現自己能耕種到的水田變多了。
隻要知道變多了得利了,又不知道別人到底多了多少,那大家自然都很開心,並且更加崇敬守望禪師。
就算有一些原本田地狀況還不錯的人,覺得搬家之後離自己的田地遠了,到時候去種地反而不如過去方便了,也不敢說什麽。
因為他們按道理說都是“暴民”呢,敢反對的話不僅要麵對其他農民的厭棄,還可能有被追究罪行的可能。所以他們也都識趣地閉嘴,老老實實地接受了這一次的“整地”。
經過整地規劃之後整片領地顯得井井有條,哪裏是道路不許亂開發,哪裏可以開發但開發的話每戶能夠開發多大麵積,必須從哪裏開始開發不許開發出個怪異的形狀來不好計算麵積。
反正能規定的幾乎都提前給你規劃好了,農民們在這個框架裏去做就行了。
要說守規矩,這些農民還真是挺守規矩的。在他們的社會環境裏,不守規矩特立獨行的,大部分的下場其實都是被孤立。所以他們很講究會不會看臉色看氣氛,真的給他們定了規矩,為了不被人找麻煩,也不給別人添麻煩,他們是會一板一眼按照定下的規矩去做的。
不過也正是因為這種社會氛圍,那些懂得偷偷破壞規矩,偷偷逾矩的人,往往能獲得極大的收益。就像是別人都不作弊,他悄悄作弊了就能占據優勢一樣。
這導致那些“作弊”破壞規矩的人反而能更快地“進步”“上位”,最後頂層反而都是表麵上看起來守規矩,其實根本不守規矩的人。
不過對於農民百姓,覺得能有守望禪師這樣的高僧為他們進行“安排”,他們就千恩萬謝了,哪裏還敢忤逆這種“好意”呢?
其實這些規矩都是延壽教的成熟規矩,為的就是把田地弄的方方正正的好計算麵積,然後計算產量、計算稅收。
對周宇這種24世紀的人,數據的準確太重要了。隻有數據準確,做出調整之後才能得到正確的反饋,才會知道這調整到底是做對了還是做錯了。那樣的話隻要會看數據,這數據又準確,他相信隻要智商正常,就不會做錯判斷。
守望禪師在延壽教的幫助下,也是讓整個“守望禪師”成了附近大小勢力為之驚歎的“賢明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