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5章 紙黨和舊黨
穿越種田從成立教派開始 作者:顏醜文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大明第一年的春播,從上到下都十分重視。
因為戰爭都停下來了,至少需要使用步兵的戰爭都停下來了。大明的土地上不再需要擔心拉壯丁而拋棄家園逃難,也不再需要擔心因為戰爭而加稅,更退役了許多老兵,讓他們可以加入到生產之中。
這些老兵都是四五十歲,幾乎都是光棍。至於他們的來源就要說說興漢不做人的事情了。
拉了壯丁,運氣好沒死,安排到某處服役,然後一個蘿卜一個坑,這個坑上有根蘿卜就當他一直都是新鮮蘿卜,根本不考慮這蘿卜也會老。
這些老兵不知道算是運氣好還是倒了大黴,反正被抓去當兵,沒仗打算是運氣好,十幾二十年沒做什麽事,老了都沒機會迴家鄉一趟也是真的慘。
幸好大明來了,因為天下平定已經沒有什麽敵人,所以裁撤了一些防守用的兵,當然就多出了這麽一大批老兵。
這好幾萬人換做任何一個皇帝來都要撓頭,因為不好安置。粗糙一點的就是發點錢給人家,然後讓他們迴家去。至於家裏麵老父老母還在不在,不在了而且房屋田地也都沒了的情況怎麽辦,對不起,那是之前朝廷造的孽,新朝廷仁至義盡了,自求多福吧。
周宇這個皇帝有延壽教在手,當然不會把這批老兵就這麽丟到社會上,讓他們自生自滅。
他們沒什麽專業技能,說不定連種田都種不好,真的逼急了當過兵的莽勁上來,殺人放火是絕對有可能的。所以不能把不穩定因素轉嫁到社會上,讓社會承擔。
因此延壽教先安排他們參加延壽教的春播,幫忙勞動,也算是在這個過程中學習一下種地。然後和他們說好,如果迴老家之後發現父母還在,還有一個家還有田,那就好好過日子。
如果沒有了,或者田太小不夠吃飯的,那就來找延壽教,延壽教給你們安排近一點的地方做工,先掙錢養家糊口再說。
願意種田的,延壽教這裏也有田。心比較野的,去當個走鏢的護衛也行。甚至願意去高麗那種地方的話,打底當個小隊長手下管十個人,最差都是這樣。
總之這些老兵也加入到了社會的勞動和消費之中,不再是吃著國庫財政,卻沒有用處被人遺忘的一堆人了。
全天下到處篩一篩就多出了幾十萬勞動力,這些人將在延壽教體係的幫助下幫他們變成新的勞動者,其中有一部分人將會加入延壽教,未來成為延壽教的一員。
他們先幫助延壽教一起春耕,然後發現新的延壽教正在大規模種植高產作物。
不過這些高產作物都是種在下等田甚至荒田裏,那些上等田、水田還是種主糧,不浪費玉米、土豆、紅薯三種作物適應惡劣土壤的能力。
而今年南方桑樹的種植和茶葉的種植都擴大了規模。畢竟天下一統不再打仗就已經給了許多人一種天下將進入一個漫長的和平發展時期,糧食不會再那麽缺乏了。
這時候再去種糧食是賺不到錢的。
而且朝廷已經說了,隻要去年年底之前投降的今年隻收一半的糧稅不收錢稅。去年南方五省搶在年末全降了,當然也能享受到這個政策。
隻收一半的糧稅,到時候市場上富餘出來的糧食不知道該有多少,糧價該多麽低迷都不知道。
趁這個機會改種經濟作物更賺錢,就算不種糧食也根本不怕到時候在市場上買不到吃的。所以不僅僅是桑樹和茶葉,南方的榨糖行業也在發力擴大生產。
大明的鹽業還是沒有放開私營,而是國營。但是國營的鹽主要進行鹽場開發和製作,銷售方式是批發。
批發給經銷商代理銷售,他們掙一些差價。但是為了避免他們又玩囤積居奇或者一起抬價的操作,國營的鹽會直接進入村鋪,用規定的市場價售賣,算是給這些經銷商一些競爭,讓他們不敢做過分的事情。
周宇一直覺得國家必須得有一些國營的東西,國庫不能隻依賴稅收,那樣的話抗風險能力太低了。萬一出點什麽問題,譬如有人掌握了稅收體係,從中上下其手撈錢腐敗,那遇到開支困難的問題時,隻能依靠這個體係來獲取開支,那隻會越依賴越病入膏肓。
支撐財政的手段必須多一點,不能覺得這東西會滋生腐敗就摒棄掉,而是應該著手解決其中的腐敗,將它重新變成一個高效的收入來源。
如果哪位皇帝派了一堆官員去解決,結果誰都解決不了腐敗問題的話,就想想是不是你用人的“人才池”已經全爛掉了,先解決一下手裏沒人可用的問題吧。
像是鹽業專賣這種本來是國家財政重要補充的玩意兒,能被興漢朝廷弄成底層被鹽這種必需品拚命盤剝,而國庫卻收不到賣鹽的錢這種事,隻能說爛到家了。
或許是因為依靠政策、製度來剝削和壓榨所得的太輕易,利益太大以至於生出了無盡的貪欲。畢竟為了幾萬貫幾十萬貫冒點險算什麽。
大明的鹽業沒有那麽多暴利,定價低,利潤率低。它靠的是規模夠大,讓全天下的人都能吃上官鹽,那樣哪怕隻有一分利,也能靠賣鹽賺出海量金錢。
既然利潤低,那鹽場、批發、銷售鏈條上的人去撈的話實在很難撈到什麽大錢。如果要撈大的會暴露的很快,撈少一點又真的很少,收入不會有多大損失。
興漢是人治,人廢了人腐爛了,管你什麽工作全都完蛋。大明必須做到在製度上做好防範,才能避免一個人壞掉一整件事的事情發生。
大明在各方麵的轉變是如此明顯,那些興漢舊臣都在認真學習大明的“新政”,想從裏麵找到自己可以“發揮”的地方。
但是許多人研究之後發現這位大明皇帝確實不願意“放權”給下麵的人,太多事情都寫到了製度裏,製度規定不了或者暫時還沒規定的,都要等陛下思考怎麽解決之後去做出解決方案,然後有了這樣解決的先例,將來要是有同樣的事情不知道怎麽解決,就可以遵循先例。
總之就是不信任底下的官員,留給他們發揮的空間很小。
不過他們哀歎之餘也理解,這位傳聞中是用了返老還童術的仙人,下凡界來當皇帝,精力充沛,不沉溺享受,哪裏會像上位皇帝劉承曜那樣找了一批信任的老臣成立中樞內閣,讓別人給他出主意他來拍板。
幾十年後另說,剛當上皇帝,新皇帝當然都愛自己做決定了。
能繼續當官已經是萬幸,君不見興漢那些重臣,一個個全都被要求辭官返鄉養老,不許再出來擔任官職。
反而是之前被流放到犯官島上的犯官們有一批真的隻是被興漢皇帝或者重臣們討厭而構陷的官員,反而因禍得福,出現在了大明的官場上,肉眼可見的官路比他們這些投降的前興漢官員要順暢。
心有不甘的前興漢舊官們在背後酸這些從犯官身份又走狗屎運又爬迴來的家夥,把他們稱為“紙黨”。背後嘲笑他們在犯官島上幫大明皇帝陛下造紙,然後把這些紙推銷到各處,最後還在編輯《大明周報》中出了大力,這才立下大功,簡在帝心青雲直上。
而這些“紙黨”其實也在背後酸這些投降的前興漢舊臣為“舊黨”,覺得他們隻是見事不可為就投降的軟骨頭,並不是因為仰慕陛下的大智慧大魄力才甘心投降的,他們根本不懂皇帝陛下的偉大之處,隻是一群幸運在投降大潮中隱匿起了異心的貳臣罷了。
“紙黨”和“舊黨”算是大明朝廷裏對立的勢力了。
由不得他們不對立,因為他們之中看得通透的聰明人明白,如果他們兩幫人合流在一起其樂融融,那他們所有人都不會有好下場。
因為不管紙黨還是舊黨,其實底色仍然都是興漢舊臣。混在一起關係那麽好是想幹嘛?涇渭分明一點,關係尖銳一點,陛下才放心,他們日子也好過的。
但此時“紙黨”壓過“舊黨”卻是真的,因為“紙黨”大多在朝廷上當官,“舊黨”大多是暫時留任當地,等待每年的政績考核和今後調動才知道去哪裏。
“紙黨”可以說幾乎都是京官,大多都是領導了。大家還都是一起“蹲過監獄”的關係,自然也會親密一點。“舊黨”要分散得多,力量自然也是分散的。
並且“紙黨”如今掌握了報紙這個喉舌,圍繞著大明皇帝陛下的意誌在報紙上撰寫文章。傳遍天下的文章都有署名,自然一躍成為文壇名人。
“舊黨”除了羨慕嫉妒恨之外真的沒什麽招數。
當然他們也明白,這新朝第一年的考核多重要自不必說,到底是乘風而起還是落入泥中,說不定都和這次春耕相關呢。
所以他們也是出了死力,親自下去監督,不許地主改種太多的經濟作物。生怕到時候皇上震怒覺得他們不關注民生,那地主得了實惠,他們的官帽可就要沒了。
4月大明全國忙碌的春播期間,從倭國迴來的連東雲,終於在京城見到了周宇。
因為戰爭都停下來了,至少需要使用步兵的戰爭都停下來了。大明的土地上不再需要擔心拉壯丁而拋棄家園逃難,也不再需要擔心因為戰爭而加稅,更退役了許多老兵,讓他們可以加入到生產之中。
這些老兵都是四五十歲,幾乎都是光棍。至於他們的來源就要說說興漢不做人的事情了。
拉了壯丁,運氣好沒死,安排到某處服役,然後一個蘿卜一個坑,這個坑上有根蘿卜就當他一直都是新鮮蘿卜,根本不考慮這蘿卜也會老。
這些老兵不知道算是運氣好還是倒了大黴,反正被抓去當兵,沒仗打算是運氣好,十幾二十年沒做什麽事,老了都沒機會迴家鄉一趟也是真的慘。
幸好大明來了,因為天下平定已經沒有什麽敵人,所以裁撤了一些防守用的兵,當然就多出了這麽一大批老兵。
這好幾萬人換做任何一個皇帝來都要撓頭,因為不好安置。粗糙一點的就是發點錢給人家,然後讓他們迴家去。至於家裏麵老父老母還在不在,不在了而且房屋田地也都沒了的情況怎麽辦,對不起,那是之前朝廷造的孽,新朝廷仁至義盡了,自求多福吧。
周宇這個皇帝有延壽教在手,當然不會把這批老兵就這麽丟到社會上,讓他們自生自滅。
他們沒什麽專業技能,說不定連種田都種不好,真的逼急了當過兵的莽勁上來,殺人放火是絕對有可能的。所以不能把不穩定因素轉嫁到社會上,讓社會承擔。
因此延壽教先安排他們參加延壽教的春播,幫忙勞動,也算是在這個過程中學習一下種地。然後和他們說好,如果迴老家之後發現父母還在,還有一個家還有田,那就好好過日子。
如果沒有了,或者田太小不夠吃飯的,那就來找延壽教,延壽教給你們安排近一點的地方做工,先掙錢養家糊口再說。
願意種田的,延壽教這裏也有田。心比較野的,去當個走鏢的護衛也行。甚至願意去高麗那種地方的話,打底當個小隊長手下管十個人,最差都是這樣。
總之這些老兵也加入到了社會的勞動和消費之中,不再是吃著國庫財政,卻沒有用處被人遺忘的一堆人了。
全天下到處篩一篩就多出了幾十萬勞動力,這些人將在延壽教體係的幫助下幫他們變成新的勞動者,其中有一部分人將會加入延壽教,未來成為延壽教的一員。
他們先幫助延壽教一起春耕,然後發現新的延壽教正在大規模種植高產作物。
不過這些高產作物都是種在下等田甚至荒田裏,那些上等田、水田還是種主糧,不浪費玉米、土豆、紅薯三種作物適應惡劣土壤的能力。
而今年南方桑樹的種植和茶葉的種植都擴大了規模。畢竟天下一統不再打仗就已經給了許多人一種天下將進入一個漫長的和平發展時期,糧食不會再那麽缺乏了。
這時候再去種糧食是賺不到錢的。
而且朝廷已經說了,隻要去年年底之前投降的今年隻收一半的糧稅不收錢稅。去年南方五省搶在年末全降了,當然也能享受到這個政策。
隻收一半的糧稅,到時候市場上富餘出來的糧食不知道該有多少,糧價該多麽低迷都不知道。
趁這個機會改種經濟作物更賺錢,就算不種糧食也根本不怕到時候在市場上買不到吃的。所以不僅僅是桑樹和茶葉,南方的榨糖行業也在發力擴大生產。
大明的鹽業還是沒有放開私營,而是國營。但是國營的鹽主要進行鹽場開發和製作,銷售方式是批發。
批發給經銷商代理銷售,他們掙一些差價。但是為了避免他們又玩囤積居奇或者一起抬價的操作,國營的鹽會直接進入村鋪,用規定的市場價售賣,算是給這些經銷商一些競爭,讓他們不敢做過分的事情。
周宇一直覺得國家必須得有一些國營的東西,國庫不能隻依賴稅收,那樣的話抗風險能力太低了。萬一出點什麽問題,譬如有人掌握了稅收體係,從中上下其手撈錢腐敗,那遇到開支困難的問題時,隻能依靠這個體係來獲取開支,那隻會越依賴越病入膏肓。
支撐財政的手段必須多一點,不能覺得這東西會滋生腐敗就摒棄掉,而是應該著手解決其中的腐敗,將它重新變成一個高效的收入來源。
如果哪位皇帝派了一堆官員去解決,結果誰都解決不了腐敗問題的話,就想想是不是你用人的“人才池”已經全爛掉了,先解決一下手裏沒人可用的問題吧。
像是鹽業專賣這種本來是國家財政重要補充的玩意兒,能被興漢朝廷弄成底層被鹽這種必需品拚命盤剝,而國庫卻收不到賣鹽的錢這種事,隻能說爛到家了。
或許是因為依靠政策、製度來剝削和壓榨所得的太輕易,利益太大以至於生出了無盡的貪欲。畢竟為了幾萬貫幾十萬貫冒點險算什麽。
大明的鹽業沒有那麽多暴利,定價低,利潤率低。它靠的是規模夠大,讓全天下的人都能吃上官鹽,那樣哪怕隻有一分利,也能靠賣鹽賺出海量金錢。
既然利潤低,那鹽場、批發、銷售鏈條上的人去撈的話實在很難撈到什麽大錢。如果要撈大的會暴露的很快,撈少一點又真的很少,收入不會有多大損失。
興漢是人治,人廢了人腐爛了,管你什麽工作全都完蛋。大明必須做到在製度上做好防範,才能避免一個人壞掉一整件事的事情發生。
大明在各方麵的轉變是如此明顯,那些興漢舊臣都在認真學習大明的“新政”,想從裏麵找到自己可以“發揮”的地方。
但是許多人研究之後發現這位大明皇帝確實不願意“放權”給下麵的人,太多事情都寫到了製度裏,製度規定不了或者暫時還沒規定的,都要等陛下思考怎麽解決之後去做出解決方案,然後有了這樣解決的先例,將來要是有同樣的事情不知道怎麽解決,就可以遵循先例。
總之就是不信任底下的官員,留給他們發揮的空間很小。
不過他們哀歎之餘也理解,這位傳聞中是用了返老還童術的仙人,下凡界來當皇帝,精力充沛,不沉溺享受,哪裏會像上位皇帝劉承曜那樣找了一批信任的老臣成立中樞內閣,讓別人給他出主意他來拍板。
幾十年後另說,剛當上皇帝,新皇帝當然都愛自己做決定了。
能繼續當官已經是萬幸,君不見興漢那些重臣,一個個全都被要求辭官返鄉養老,不許再出來擔任官職。
反而是之前被流放到犯官島上的犯官們有一批真的隻是被興漢皇帝或者重臣們討厭而構陷的官員,反而因禍得福,出現在了大明的官場上,肉眼可見的官路比他們這些投降的前興漢官員要順暢。
心有不甘的前興漢舊官們在背後酸這些從犯官身份又走狗屎運又爬迴來的家夥,把他們稱為“紙黨”。背後嘲笑他們在犯官島上幫大明皇帝陛下造紙,然後把這些紙推銷到各處,最後還在編輯《大明周報》中出了大力,這才立下大功,簡在帝心青雲直上。
而這些“紙黨”其實也在背後酸這些投降的前興漢舊臣為“舊黨”,覺得他們隻是見事不可為就投降的軟骨頭,並不是因為仰慕陛下的大智慧大魄力才甘心投降的,他們根本不懂皇帝陛下的偉大之處,隻是一群幸運在投降大潮中隱匿起了異心的貳臣罷了。
“紙黨”和“舊黨”算是大明朝廷裏對立的勢力了。
由不得他們不對立,因為他們之中看得通透的聰明人明白,如果他們兩幫人合流在一起其樂融融,那他們所有人都不會有好下場。
因為不管紙黨還是舊黨,其實底色仍然都是興漢舊臣。混在一起關係那麽好是想幹嘛?涇渭分明一點,關係尖銳一點,陛下才放心,他們日子也好過的。
但此時“紙黨”壓過“舊黨”卻是真的,因為“紙黨”大多在朝廷上當官,“舊黨”大多是暫時留任當地,等待每年的政績考核和今後調動才知道去哪裏。
“紙黨”可以說幾乎都是京官,大多都是領導了。大家還都是一起“蹲過監獄”的關係,自然也會親密一點。“舊黨”要分散得多,力量自然也是分散的。
並且“紙黨”如今掌握了報紙這個喉舌,圍繞著大明皇帝陛下的意誌在報紙上撰寫文章。傳遍天下的文章都有署名,自然一躍成為文壇名人。
“舊黨”除了羨慕嫉妒恨之外真的沒什麽招數。
當然他們也明白,這新朝第一年的考核多重要自不必說,到底是乘風而起還是落入泥中,說不定都和這次春耕相關呢。
所以他們也是出了死力,親自下去監督,不許地主改種太多的經濟作物。生怕到時候皇上震怒覺得他們不關注民生,那地主得了實惠,他們的官帽可就要沒了。
4月大明全國忙碌的春播期間,從倭國迴來的連東雲,終於在京城見到了周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