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5章 分田
穿越種田從成立教派開始 作者:顏醜文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周宇有考慮過,如果高麗人真的能一直堅持下去,那麽明軍拿下左丘家和單於家之後,將可以考慮從他們的境內,讓軍隊出現在高麗北部,給高麗國施加壓力。
已經打到現在,高麗是一定要吞並的了。都已經在他們的民間撒上延壽教的種子了,如果放棄計劃,這些延壽教的教徒該怎麽辦?
放棄他們置之不理絕不是周宇會做的事情。
大明國內的官員因為大多留任,而且大量延壽教教徒被派到各地去傳播教義,然後建立地方組織,建立對底層的控製。所以此時的大明已經開始從改朝換代中走出來,正在進入恢複期。
和平了,可以裁撤掉許多被迫當兵的勞動力。過去那些俘虜也可以被釋放,變成勞動力。
延壽教的民兵也裁汰掉了一部分,明軍開始選擇精兵來培養成職業士兵。今後不會有什麽超大規模的戰爭,不需要全麵動員,大家把精力更多地投入到經濟建設中去就好。
貧民、流民、山賊、土匪,過去興漢時代遺留的問題正在被解決。很簡單,大明政府給他們找一個工作,實在找不到能幹的工作就丟進延壽教裏幹活,當一個最普通的教眾,雖然沒有什麽財產,但總有飯吃,能活下去。
延壽教的田現在多的是。周宇不準備給自己留下一堆田地當皇莊什麽的,因為上行下效,隻要他這麽幹了,下麵的人就會覺得這麽幹沒問題,然後盡情進行土地兼並。
因此他將原本興漢皇帝的田地財產都給了延壽教,讓延壽教有田地可以安排新的教徒進行種田。
周宇覺得給自己這個皇帝“發工資”是一個好辦法。從國家財政裏支出固定工資給自己,是一個十分“公平”的方式。
表麵上他是最有權勢的人,但是他也要遵守對基本人權、基本財產權的保護,不能把政權的力量當成合法的強盜手段。以前的皇帝都是肆無忌憚的,所以整個國家用不了多少代就要陷入治亂循環。
周宇想要嚐試一下能不能用自我收束權力的方式,讓整個國家的權力不失控亂搞,來延長一個帝國的生命周期。
有了更多的田地,周宇讓各處把地方治安管起來。簡單來說就是先治理遊手好閑之人,隻要沒有工作的,統統都要分辨清楚究竟是不願還是不能。
如果四肢健全不傻不顛還遊手好閑,那就是社會治安的不安定因素。這些人閑著沒事肯定要幹點壞事的,偷雞摸狗都是輕的,很容易釀出大惡。
大明和興漢不同,對這些人也要管起來。延壽教或者軍隊選一個,進去幹活或者練起來,進行全方麵的改造。改造不好不放出來。
而其實這也是在變相削弱犯罪形成的土壤。
地方強權的手裏一直都有著一批狗腿子和打手,富家惡少的身邊也都會有幫閑來幫他們“找樂子”。
這些人並非隻是主人的“掛件”,主人要他們幹什麽他們就幹什麽。不少時候他們也會積極主動地想要作惡“找樂子”,隻不過他們會把自己去做變成慫恿他們的主人去做,然後一起為惡。
這樣他們的罪行事發之後有人包庇,說不定還會得到主人的賞賜。
他們沒有別的技能,不願意正常勞動,隻願意欺壓弱小,絕不是什麽好東西。一些所謂的“惡少”從小可能隻是調皮一點,但是也會慢慢被他們帶壞,直到越來越壞,最終成為當地一害。
不是說這些幫閑的主人都是善良的,而是說這些幫閑本身就是惡滋生的土壤,隻要把他們能清理的清理掉,社會上的犯罪和治安問題會少很多。
就算那些惡少是生來就壞,沒有了身邊的幫閑,他們又能欺負幾家人?
這件事開始頒布施行的時候,許多人根本不當迴事。特別是南方五省的人,他們覺得隻不過是換了個皇帝而已,大家跟著喊你皇上,認你這個天下姓周了,今後稅全交給你了。
那麽你就別管到我這鎮裏、村裏的各種小事,我們這些“鄉賢”自然會幫皇帝您治理地方上的事情,不用皇上您費心。
可延壽教這麽些年來,教主所下的命令從來沒有草草了事虎頭蛇尾過,並且一直強調執行且抓執行。
延壽教向來都是把能怎麽辦,該怎麽辦都跟你說的很清楚之後才讓你去辦。而不是模模糊糊地說一聲你去辦,然後辦的好了是上麵的命令,辦不好了把下麵抓出來背鍋的嘴臉。
就算沒辦好,也要檢討反思找出原因,然後再嚐試新方法。隻有困難實在太大教主親自出馬解決的,從來沒有不達到目的就退縮的。
因此延壽教在各地開始抓這件事的時候,那些被延壽教滲透的比較久的省份都比較自覺。畢竟不僅當地教徒多,而且對延壽教的“戰鬥力”和“執拗勁”都了解,不敢和他們對著幹。
也就剛剛投降大明的地方,延壽教的勢力還比較薄弱,一些沒見識過明軍陣勢的人還敢對抗。
挺好的,總得收拾一些人吧,不然豈不是過渡的太輕鬆,便宜他們了?
也不知道這些人怎麽想的,可能真的是鄉下土霸主當久了,壞事做多了,覺得他們的規矩就是天下通行的規矩。
覺得是龍是虎到他們的地盤裏都得盤著,如同一隻井底之蛙,不知道天地有多廣闊,他們能看見的隻有他們周圍那一圈“領地”。
此時明軍已經進駐南方五省。延壽教做事受阻之後,明軍直接出動抓人,凡是武裝抵抗的全都抓起來準備審判,那些逃走的直接抄家。
抄家的財產直接延壽教和地方政府平分,田地不拍賣直接給當地居民每家每戶分掉。窮到無田地的居民可以多分兩畝。
這種事情一出,真的是把一些地主嚇到了。因為明軍出動了,直接軍隊幹預村莊裏的事情,那已經不是一般的嚴重了啊。
因為在他們的眼裏,皇權不下鄉是千百年來的規矩。
但其實他們理解錯了,皇權不下鄉隻是因為管理成本高於收益,所以皇權才不下鄉的。有點像是收上來的稅還沒有發給收稅官吏的工資多,純虧,那皇帝還會願意養著人專門到鄉下去收稅嗎?
當然把這些事情都委托給村莊裏的地主和免費的胥吏了,他們可以無成本地驅使這些地主給衙門辦事。為之付出的代價就是皇權不下鄉,讓地主可以自由地在一個地方當土皇帝。
可代價是什麽呢?
那就是收稅的成本既然轉嫁到地主手上,就像是包稅製一樣。那朝廷收1貫的稅,地主和胥吏勾結,可能這稅會在農民身上刮走2貫錢。最終就是變相加重了最底層農民的負擔,讓盤剝變重。
與此同時朝廷收到京城的錢經過損耗之後不知道有沒有0.5貫。農民交的稅被中間環節這麽一剝削,朝廷的開支落到農民身上要翻出4倍來。
平時可能還能忍耐,可是一到打仗朝廷需要增加開支的時候,翻4倍哪裏夠,翻個6倍都有可能。敲骨吸髓不過如此。
周宇是要改變這種情況的。
大明的朝廷開支1億貫的時候,他隻允許農民承擔的稅收要在1.1億貫以下,再多就一定是出現腐敗和效率問題了。
那麽打破地主對鄉村的掌握就是一項必須進行的事情。
目前隻是把那些敢武裝對抗延壽教的地主弄死,其他地主並不會一下子就敏感到要和大明拚命。他們也覺得那些人肯定是傻子,敢和新朝廷對抗,那肯定要被拿來當成雞殺掉給猴看啊。
讓他們覺得意外的是朝廷辦了這種事情之後並沒有貪婪地把什麽東西都拿走,反而是拿走了浮財,把田地在當地分掉。
而且分田時候並不簡單粗暴,而是不厭其煩地讓延壽教的人駐村做工作,盡量做到公平。如果大家的田連不到一起的,也可以幫忙簽訂契約來換一下田,讓大家的田地可以連到一起好耕作。
如果是往常年間,換田這種事真的是不容易。因為總會有人覺得自己吃虧了,然後磨來磨去的都不會真的滿意。有些人就算當時換好了田,第二年第三年覺得有什麽問題,比如產量下降了,就會怪別人把自己的好田占了,把孬田給了自己,覺得吃虧了。鬧著要換迴來的事情也多。
這一次因為是延壽教主持把那些敢對抗大明的地主搞掉後免費分田,所以氣氛要和諧地多。
因為可以白得幾畝地,大家都覺得占了便宜,在這個時候換田大家都不會太過於計較,反而覺得把田地連到一起好照顧要比那麽一點點產量上的差距重要的多。
人人都興高采烈的,從來沒聽說過有這種事啊,朝廷給大家分田?真是天上掉餡餅了。
他們唯一擔心的就是地主到時候會報複,會不會再把田都要迴去。
但延壽教和大明朝廷的關係那就是一條褲子的,延壽教就是大明皇帝手裏的重要工具,還能讓他們擔心這個?
如果真有必要,延壽教的高層直接找周宇要一張聖旨來當通行證都輕輕鬆鬆。隻要是對完成他的命令有幫助,周宇肯定會支持的。
當地衙門當然是全力配合了,給他們每家每戶都寫上了契約,用朝廷的名譽來擔保他們分到的田地是合法的。
這就厲害了,大家都因此放下了心。而且他們也有抱團的概念,覺得大家都拿了,那不論誰還想過來討迴去,那就是和所有人作對,他們不是孤單的。
有沒有田地的佃戶在這一次分到田地之後欣喜若狂,強烈要求加入延壽教。他們覺得這才是好教啊。
給貧苦之人分田的教派,難道還能是壞的?好的不能再好,大好特好!
這種事接連發生,消息像長了翅膀一樣在百姓之中傳播。貧民們期盼著自家的地主也能腦袋發昏和朝廷打起來,那他們就有機會也分到田啦!
已經打到現在,高麗是一定要吞並的了。都已經在他們的民間撒上延壽教的種子了,如果放棄計劃,這些延壽教的教徒該怎麽辦?
放棄他們置之不理絕不是周宇會做的事情。
大明國內的官員因為大多留任,而且大量延壽教教徒被派到各地去傳播教義,然後建立地方組織,建立對底層的控製。所以此時的大明已經開始從改朝換代中走出來,正在進入恢複期。
和平了,可以裁撤掉許多被迫當兵的勞動力。過去那些俘虜也可以被釋放,變成勞動力。
延壽教的民兵也裁汰掉了一部分,明軍開始選擇精兵來培養成職業士兵。今後不會有什麽超大規模的戰爭,不需要全麵動員,大家把精力更多地投入到經濟建設中去就好。
貧民、流民、山賊、土匪,過去興漢時代遺留的問題正在被解決。很簡單,大明政府給他們找一個工作,實在找不到能幹的工作就丟進延壽教裏幹活,當一個最普通的教眾,雖然沒有什麽財產,但總有飯吃,能活下去。
延壽教的田現在多的是。周宇不準備給自己留下一堆田地當皇莊什麽的,因為上行下效,隻要他這麽幹了,下麵的人就會覺得這麽幹沒問題,然後盡情進行土地兼並。
因此他將原本興漢皇帝的田地財產都給了延壽教,讓延壽教有田地可以安排新的教徒進行種田。
周宇覺得給自己這個皇帝“發工資”是一個好辦法。從國家財政裏支出固定工資給自己,是一個十分“公平”的方式。
表麵上他是最有權勢的人,但是他也要遵守對基本人權、基本財產權的保護,不能把政權的力量當成合法的強盜手段。以前的皇帝都是肆無忌憚的,所以整個國家用不了多少代就要陷入治亂循環。
周宇想要嚐試一下能不能用自我收束權力的方式,讓整個國家的權力不失控亂搞,來延長一個帝國的生命周期。
有了更多的田地,周宇讓各處把地方治安管起來。簡單來說就是先治理遊手好閑之人,隻要沒有工作的,統統都要分辨清楚究竟是不願還是不能。
如果四肢健全不傻不顛還遊手好閑,那就是社會治安的不安定因素。這些人閑著沒事肯定要幹點壞事的,偷雞摸狗都是輕的,很容易釀出大惡。
大明和興漢不同,對這些人也要管起來。延壽教或者軍隊選一個,進去幹活或者練起來,進行全方麵的改造。改造不好不放出來。
而其實這也是在變相削弱犯罪形成的土壤。
地方強權的手裏一直都有著一批狗腿子和打手,富家惡少的身邊也都會有幫閑來幫他們“找樂子”。
這些人並非隻是主人的“掛件”,主人要他們幹什麽他們就幹什麽。不少時候他們也會積極主動地想要作惡“找樂子”,隻不過他們會把自己去做變成慫恿他們的主人去做,然後一起為惡。
這樣他們的罪行事發之後有人包庇,說不定還會得到主人的賞賜。
他們沒有別的技能,不願意正常勞動,隻願意欺壓弱小,絕不是什麽好東西。一些所謂的“惡少”從小可能隻是調皮一點,但是也會慢慢被他們帶壞,直到越來越壞,最終成為當地一害。
不是說這些幫閑的主人都是善良的,而是說這些幫閑本身就是惡滋生的土壤,隻要把他們能清理的清理掉,社會上的犯罪和治安問題會少很多。
就算那些惡少是生來就壞,沒有了身邊的幫閑,他們又能欺負幾家人?
這件事開始頒布施行的時候,許多人根本不當迴事。特別是南方五省的人,他們覺得隻不過是換了個皇帝而已,大家跟著喊你皇上,認你這個天下姓周了,今後稅全交給你了。
那麽你就別管到我這鎮裏、村裏的各種小事,我們這些“鄉賢”自然會幫皇帝您治理地方上的事情,不用皇上您費心。
可延壽教這麽些年來,教主所下的命令從來沒有草草了事虎頭蛇尾過,並且一直強調執行且抓執行。
延壽教向來都是把能怎麽辦,該怎麽辦都跟你說的很清楚之後才讓你去辦。而不是模模糊糊地說一聲你去辦,然後辦的好了是上麵的命令,辦不好了把下麵抓出來背鍋的嘴臉。
就算沒辦好,也要檢討反思找出原因,然後再嚐試新方法。隻有困難實在太大教主親自出馬解決的,從來沒有不達到目的就退縮的。
因此延壽教在各地開始抓這件事的時候,那些被延壽教滲透的比較久的省份都比較自覺。畢竟不僅當地教徒多,而且對延壽教的“戰鬥力”和“執拗勁”都了解,不敢和他們對著幹。
也就剛剛投降大明的地方,延壽教的勢力還比較薄弱,一些沒見識過明軍陣勢的人還敢對抗。
挺好的,總得收拾一些人吧,不然豈不是過渡的太輕鬆,便宜他們了?
也不知道這些人怎麽想的,可能真的是鄉下土霸主當久了,壞事做多了,覺得他們的規矩就是天下通行的規矩。
覺得是龍是虎到他們的地盤裏都得盤著,如同一隻井底之蛙,不知道天地有多廣闊,他們能看見的隻有他們周圍那一圈“領地”。
此時明軍已經進駐南方五省。延壽教做事受阻之後,明軍直接出動抓人,凡是武裝抵抗的全都抓起來準備審判,那些逃走的直接抄家。
抄家的財產直接延壽教和地方政府平分,田地不拍賣直接給當地居民每家每戶分掉。窮到無田地的居民可以多分兩畝。
這種事情一出,真的是把一些地主嚇到了。因為明軍出動了,直接軍隊幹預村莊裏的事情,那已經不是一般的嚴重了啊。
因為在他們的眼裏,皇權不下鄉是千百年來的規矩。
但其實他們理解錯了,皇權不下鄉隻是因為管理成本高於收益,所以皇權才不下鄉的。有點像是收上來的稅還沒有發給收稅官吏的工資多,純虧,那皇帝還會願意養著人專門到鄉下去收稅嗎?
當然把這些事情都委托給村莊裏的地主和免費的胥吏了,他們可以無成本地驅使這些地主給衙門辦事。為之付出的代價就是皇權不下鄉,讓地主可以自由地在一個地方當土皇帝。
可代價是什麽呢?
那就是收稅的成本既然轉嫁到地主手上,就像是包稅製一樣。那朝廷收1貫的稅,地主和胥吏勾結,可能這稅會在農民身上刮走2貫錢。最終就是變相加重了最底層農民的負擔,讓盤剝變重。
與此同時朝廷收到京城的錢經過損耗之後不知道有沒有0.5貫。農民交的稅被中間環節這麽一剝削,朝廷的開支落到農民身上要翻出4倍來。
平時可能還能忍耐,可是一到打仗朝廷需要增加開支的時候,翻4倍哪裏夠,翻個6倍都有可能。敲骨吸髓不過如此。
周宇是要改變這種情況的。
大明的朝廷開支1億貫的時候,他隻允許農民承擔的稅收要在1.1億貫以下,再多就一定是出現腐敗和效率問題了。
那麽打破地主對鄉村的掌握就是一項必須進行的事情。
目前隻是把那些敢武裝對抗延壽教的地主弄死,其他地主並不會一下子就敏感到要和大明拚命。他們也覺得那些人肯定是傻子,敢和新朝廷對抗,那肯定要被拿來當成雞殺掉給猴看啊。
讓他們覺得意外的是朝廷辦了這種事情之後並沒有貪婪地把什麽東西都拿走,反而是拿走了浮財,把田地在當地分掉。
而且分田時候並不簡單粗暴,而是不厭其煩地讓延壽教的人駐村做工作,盡量做到公平。如果大家的田連不到一起的,也可以幫忙簽訂契約來換一下田,讓大家的田地可以連到一起好耕作。
如果是往常年間,換田這種事真的是不容易。因為總會有人覺得自己吃虧了,然後磨來磨去的都不會真的滿意。有些人就算當時換好了田,第二年第三年覺得有什麽問題,比如產量下降了,就會怪別人把自己的好田占了,把孬田給了自己,覺得吃虧了。鬧著要換迴來的事情也多。
這一次因為是延壽教主持把那些敢對抗大明的地主搞掉後免費分田,所以氣氛要和諧地多。
因為可以白得幾畝地,大家都覺得占了便宜,在這個時候換田大家都不會太過於計較,反而覺得把田地連到一起好照顧要比那麽一點點產量上的差距重要的多。
人人都興高采烈的,從來沒聽說過有這種事啊,朝廷給大家分田?真是天上掉餡餅了。
他們唯一擔心的就是地主到時候會報複,會不會再把田都要迴去。
但延壽教和大明朝廷的關係那就是一條褲子的,延壽教就是大明皇帝手裏的重要工具,還能讓他們擔心這個?
如果真有必要,延壽教的高層直接找周宇要一張聖旨來當通行證都輕輕鬆鬆。隻要是對完成他的命令有幫助,周宇肯定會支持的。
當地衙門當然是全力配合了,給他們每家每戶都寫上了契約,用朝廷的名譽來擔保他們分到的田地是合法的。
這就厲害了,大家都因此放下了心。而且他們也有抱團的概念,覺得大家都拿了,那不論誰還想過來討迴去,那就是和所有人作對,他們不是孤單的。
有沒有田地的佃戶在這一次分到田地之後欣喜若狂,強烈要求加入延壽教。他們覺得這才是好教啊。
給貧苦之人分田的教派,難道還能是壞的?好的不能再好,大好特好!
這種事接連發生,消息像長了翅膀一樣在百姓之中傳播。貧民們期盼著自家的地主也能腦袋發昏和朝廷打起來,那他們就有機會也分到田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