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漢京城人口巔峰時原本接近百萬,可是居京城因為物價高,加上打仗各種東西都缺,小民欠債破產的都有許多,所以平民百姓日子過得艱難,如果連容身之處都沒有的話,就離開了京城。


    安右道的逆勢繁榮在這兩年就吸引了許多人過去。


    京城作為天下的中心,人才還是很集中的。他們原本是想在京城出人頭地,或者做官或者做買賣,教育資源和社會關係資源也是京城之中最豐富。


    一些人實在熬不下去,一些人對京城失望,對自己能在京城出人頭地感到絕望之後,發現安右道蒸蒸日上,就去試了一試。試過之後就再也迴不來了,覺得何必在京城苦熬,安右道的日子更痛快。


    安右道的繁華所產生的對人才的虹吸效應,讓京城裏的工人、力夫紛紛結伴前往安右道討生活,一些歲數不小的落魄讀書人,也願意去安右道找延壽教討一份教書的工作,至少吃穿不愁。


    再加上出奔到安右道定居的富人、權貴人群,京城的人口緩慢流失持續下降,現如今因為四處征兵以及用貶值無數的紙幣來“搶”街麵上的物資,更是導致人口跌破了60萬人。


    因為物資被朝廷用這種手段搶走,市麵上的商品急速減少,隻剩下一些後台過硬,有關係的店鋪還敢開著,不怕被朝廷拿“紙鈔”把東西“搶”了去。


    但也因此,這些店鋪大肆加價,商品價格一日三漲。誰讓這種“人為造成的稀缺”存在呢,他們不可能不加價的。


    京城的生活水平迅速惡化,沒有積蓄隻能吃一天看一天的人已經開始賣房子準備跑路了。可是急著賣房子的人那麽多,買房子的人卻少,導致房價跟著一路暴跌,腰斬都是高價,許多房子都隻能三折起。就這還沒什麽人願意買,因為趨勢下跌很明顯,誰都想再等兩三天,說不定價格還會更低。


    賣兒賣女的就更多了,父母活不下去了隻能跑路,可是太小的孩子跟著上路等於是一個死字,隻能賣掉,希望有好心人可以收留。


    可是這個市場也飽和了,京城裏的達官貴人雖然多,可是家裏的奴仆此時多得都溢出來。不要錢隻要給口飯吃就行的奴仆太多,沒地方安排。


    拖個地擦個桌子七八個人上陣,連仆人的小頭目身後都能跟一串跟班,再收人就真的連站都站不下了。


    就這樣,還有兵丁上街拉丁壯去守城的,說是發錢給吃的還分東西。到了地方就不讓走了,錢倒是也發吃的也給,也確實分你一根燒火棍,能打架也能當扁擔挑東西,就是不許出軍營。


    反正就是在軍營裏熬著吧,總有活給你們幹,不會讓大家閑著。上峰要求多少多少兵員守城,下麵的人招不到兵,半抓半騙都得把人湊齊,不然烏紗帽肯定是要掉,腦袋會不會掉就要看上麵喜怒無常的心情了。


    再加上各種對興漢不利的消息連番轟炸,京城到時候肯定要和大明打血腥守城戰的消息所有人都有預期。這種情況下京城每天流失幾千上萬人口都算情理之中。


    大明軍隊抵達安江道武州和宣慶道宣州的時候隻是進行了一番武裝遊行,因為觀察使不抵抗逃走,所以沒人主持抵抗的情況下,各縣城池紛紛開門迎入了大明軍。


    他們其實早就被延壽教滲透過,隻不過沒有其他地區滲透的那麽徹底那麽深。興漢朝廷在這裏的統治還是有慣性的,因為這兩地都靠著中京道,離京城就差一個州的距離。


    京城的武裝力量探出去5萬禁軍,這個爪子剛伸出去就被延壽教連腕斬下,導致現在京城看不到險要可以防守的地方,幹脆就在京城裏收縮著不敢戰。


    朝廷當然有給延壽教進軍京城路線上的沿途官員都下命令死守。可是兵沒有、錢糧沒有,一些隻是土圍子城牆的縣城哪裏願意拚命。


    朝廷要知縣知州等人就地籌款組建軍隊抵抗,他們手裏沒有錢糧就隻能跟當地的士紳、地主,也就是當地盤踞的各種家族勢力求爺爺告奶奶,求他們支援一點錢糧。除了錢糧之外,再幫忙募兵。


    可士紳地主們憑什麽給你錢糧幫你募兵啊?興漢朝廷這些年的統治威望,在對北原的國戰過程中已經喪失殆盡了,民間十分疲敝,給你錢糧還幫你募兵的未來預期卻很灰暗,誰還願意啊。


    如果是胡人殺過來,大家可能還會咬牙幫一幫,畢竟都怕被胡人劫掠被他們屠殺。可要來的是過去的延壽教,現在的大明,大家都不怕他們作惡,那就更願意等著見證改朝換代的那一天。


    因此就算有緊閉城門的縣城,裏麵最多也隻有幾百守軍,看到黑壓壓數萬大明軍隊開過來,士兵直接就把城門打開投降了,沒人願意白白送死。


    反正也沒見到知縣自盡的,反倒有見到出城十裏迎接大軍的。


    輕鬆拿下武州和宣州之後,大明等於完整地擁有了安江道和宣慶道,加上另外三省,大明已經占據了整整5個省。


    拿下這兩個州之後,明軍馬不停蹄,荊襄道的明軍4個師進軍中京道元州。拿下宣州的4個師進軍中京道寧州,占據武州的4個師,進軍中京道金州。


    中京道除了京城所在的興州,都受到了延壽教軍隊的攻擊。


    與此同時,周宇讓《大明周報》第二期發售。


    也是提前準備好內容,然後印刷好了以後悄悄帶到各處,盡量全國同天發售。


    第二期《大明周報》的內容詳細介紹了大明現在的“領地”範圍有多大,各省的觀察使都叫什麽名字,還大略透露了延壽教有多少軍隊。當然這方麵的數據不會在報紙上體現得很精準,但是拿來炫耀實力是足夠了。


    同時報紙上還刊登了周宇的第一份聖旨,凡是今年剩下時間就加入大明的地區,明年不交錢而且隻用納一半糧。如果今年沒有加入大明而是拖到了明年才加入大明的,明年納糧數目不減,錢稅可以隻交一半;如果到明年都拖著沒有加入大明的,那就要罰本地區的糧稅都要多交一成。


    不論是好處還是懲罰,都隻施行一年,大家自己看著辦。但想獲得最大好處的窗口期就隻剩下今年最後兩個月了,大家看著辦。


    這當然會引起巨大的轟動和討論,但還不是最炸裂的。


    最炸裂的則是一些被興漢罷官定罪的犯官在報紙上實名講出自己被興漢朝廷怎麽坑了,官場如何無底線傾軋自己的事情。


    事情不夠大,不夠吸引眼球的根本上不了報紙,凡是能上報紙的事件,都是出現翻轉和驚掉人下巴的。因此雖然隻是一張報紙4個版麵,愣是又讓人瘋狂搶購。


    就算有朝廷的禁令在,而且還有人去抓賣報的人都沒用。他們拿報紙隻需要一張1文錢的超低價,賣出去的時候卻能看情況賣個幾倍甚至幾十倍的價格,富貴險中求,誰都認為自己不會運氣那麽差被抓住。


    因此照樣有人偷偷賣,照樣有人偷偷買,照樣有人被抓住,照樣有人被栽贓。


    越禁的東西越有人看,越不讓人讀的東西反而天然的有一種可信度……


    第二期數量漲到15萬份的《大明周報》照樣在幾天的時間內沒有人退貨,能賣的都賣掉了,賣不掉的也都收好了慢慢賣,零售商們都覺得這東西總有能賣出去的時候,不會退迴去的,虧不了本。


    正因為第二期《大明周報》的消息,南方諸省的募兵事宜更加艱難了,畢竟這大明張嘴就是減稅,不少人都偷偷羨慕那些現在已經加入大明的人。他們明年的稅裏可是隻要交一半的糧,不用交錢呢。


    你當了兵去抵抗,到時候打不贏不說,說不定還誤了“加入”的時間,到時候反而虧得更多。


    底層民眾的思想就是這麽“樸素”,他們能看到的眼前利益就那麽多。如果周宇敢承諾“三年不納糧”之類的話,絕對有一些苦地方會立刻爆發起義,選擇加入大明。


    興漢朝廷在輿論戰上被爆得渣都不剩,連一個做迴應的平台都沒有,隻能憑借底下官員的自覺去禁這份報紙。可底下的官員他們難道就不會看著報紙上的消息,盯著大明軍隊的數量來計算雙方實力的差別嗎?


    算著算著,他們的心思也會轉變,態度也會朝新皇帝傾斜。


    一些原本是興漢忠臣的人,在看過這份報紙後,更是被上麵犯官們透露出來的官場事件所動搖,覺得自己當這種皇帝的忠臣,是不是其實有點“愚忠”了?


    要論這第二期《大明周報》明麵上最大的收獲是什麽,那就是占據西南的越壽教高層在經過討論之後,決定加入大明。


    他們不認為自己有參與到天下這場博弈的資格,他們的實力十分一般,隻是憑借著窮山惡水的地理優勢,加上興漢沒有多餘的力量所以才沒有過來剿滅,否則他們可沒有現在的安寧日子。


    其次教主已經登基為皇,他們這個本來就是依靠延壽教製度崛起,後麵又受延壽教幫助和指導,才站穩腳跟的“起義軍”,如果現在不及時表態效忠,可能會被陛下視為有異心。


    而讓未來的天下之主生出這種印象,他們還能有什麽前途可言?


    再則就是報紙上寫的“優惠政策”實在誘人。原本就心向延壽教,現在心向大明的越壽教教徒們,都希望趕緊也加入大明,然後明年就隻要繳一半糧稅就夠了。


    因此,越壽教宣布原地加入大明後,消息再次震撼天下。


    對興漢朝廷來說,兩股反賊,大小合流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越種田從成立教派開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顏醜文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顏醜文良並收藏穿越種田從成立教派開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