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8章 一日井
穿越種田從成立教派開始 作者:顏醜文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作為將來要統治草原的統治者,周宇當然要對怎麽發展這個地區有所規劃。
第一是不允許遊牧,需要定牧。那麽為了抵抗雪災和黑災(不下雪),就得給牧民們一個即使定牧也能躲災的辦法,否則沒辦法遊牧的話他們怎麽躲災害?
要不是有災害,其實遊牧是不穩定的,難以積累財富的。沒有大規模人群聚集的話也難以建設公共設施進行公共服務,別的不說,教育就是一個很大的難題。
遊牧所產生的爭奪草場而進行的衝突、戰爭、殺戮、死亡、分裂,這中間的損失更是難以估量。
所以如果能解決災害的問題,其實牧民們還是會喜歡定牧的。因為把草場分配好,就像是農耕民族給你一塊田地一樣,和種田一樣畜牧唄。你養多了把草吃光了,就和種田禾苗種太密集把肥力水分都吃光,結果一起“餓死”是一個道理,全靠你自己掌控。
草原最怕的就是草荒了,以及大雪太久不化,牲畜沒地方吃草餓死,飲水更是個難點。
這些是古代草原政權根本無法解決的問題。但對周宇來說並非沒有方案。
最簡單的飲水來說就是打井和建設水塔進行儲水。井水多的時候水直接抽進水塔裏,用的時候直接在水塔下麵接,不用立刻打水,效率要高得多。井水凍住而且雪多的時候則可以在水塔裏裝滿雪,等到雪化了之後自然就是可用的水源。
隻要推廣混凝土技術,建設水塔、打井集中供水,一個取水點就可以供多戶牧民共同使用。直接把牲畜趕過來喝水,喝水完了趕迴去,非常方便。
草原上當然也要建設城市,古爾車城雖然周邊有小水源,但是供水依舊是影響古爾車城發展的一個大難題。
不過周宇是知道古爾車城其實是有地下水資源的,他在主時間線的時候查過這個地區的地質情況之後發現,古爾車城地下的水資源被一層薄薄的岩石層給分隔了。
如果人力打井的話,鑽不透這個岩石層是根本看不到水的,而且要打幾十米深才行,以人力根本無法辦到。
但是如果打透了,這些地下水就會噴湧而出,因為水壓的關係,會將幾十米的井灌滿到水麵離井口隻有幾米的距離,出水量非常驚人。
所以作為有開井器手段的周宇,他有信心在草原上進行比北原更深入的定牧改革,至少解決了飲水問題再談其他什麽畜牧、種植和供暖問題。一步一步來。
周宇知道了古爾車城的地下水係龐大之後,就不用考慮在城裏打井的地點了。隻要打得深,要讓井打不出水反而比打到有水的井要難得多。
周宇將打井器拿出來的時候,幾乎所有的胡人都沒有見過這是什麽東西。
他們的觀念中,打井那是得用人挖很久,投入十分不確定的一項工作,打出一口水井幾個月下來甚至幾年都不是沒可能。
越打越深,一旦還是出不了水,究竟還要不要投入就成了困擾甲方的事情。繼續打井完全就是賭,而且十賭九輸。
可如果不賭的話沉沒成本太高了,放棄等於沒有了迴本的希望。
因此打井可能斷斷續續打幾年就是因為總有人不甘心。沒錢了就停下來不打了,有錢了再打搏一下。排除萬難,曆經艱辛搏出來那一刻仿佛證明了什麽,是會讓人痛哭失聲欣喜若狂的。
而僅僅是一口井而已。
在這裏沒有人見過打井器,沒有人見識過機械的力量、工業的偉大。
包括過去的胡人俘虜們,在興漢生活了一陣子,也沒機會見到打井器。打井器隻在延壽教自己的田地上使用,不出租外接,屬於是延壽教的“秘技”了。
眼饞都學不來,更不用說打井器那麽大那麽重,你偷都偷不走,除非派人聲勢浩大地去搶。
隻有延壽教的騎兵們過去見過打井器。它們現在在曲陽縣很難見到了,冕州可能還能偶爾看見。
一開始打井器的出現讓一些人以為這是什麽軍事設備,畢竟它是用鋼鐵做成的。以現在的鋼鐵產量,造出這種巨物很難不去想是為了軍事而造。
可是鑽井開始之後,那些動靜讓好奇的人呢忍不住慢慢過來圍觀。發現士兵們並不驅趕他們,隻是讓他們在一定距離觀看後,很快就成了一個稀奇的熱鬧。
不少人聽到消息後走了大半個城市就為了過來瞧一瞧新的打井方法。等開始看了之後,許多人就被這種工業的偉力被迷住了。
他們不知道是怎麽做到直接鑽進地下後,那些土會被鑽到鑽機的鋼片上被帶出來,不用下去動手挖土的。
鑽頭上下還能運土,鑽挖一體,效率已經是人力的百倍。
從早上打井打到晚上,挖出來的土一遍一遍被運出來,但是都不出水,而且不知道鑽了幾米。
但是誰都知道肯定已經鑽了很深了。
圍觀的人至少看得懂用的鑽頭有多長,不僅第一支的鑽頭長,後麵還有等它鑽到地底深處後長度不夠,再為它接上加長的部分。
因為是在北原,畜力根本不愁,因此這一次打井周宇使用的畜力極多。雖然到了晚上,但是熱能反射燈被拿了出來,大家挑燈夜戰!
無它,就是為了實現一天打井出水的壯舉,因此哪怕奮鬥到半夜淩晨也要辦到。
延壽教不停手,那些看熱鬧的人就能做到來來去去的,個別人甚至看一天都不走,就在那等著出水的那一刻。
他們是自己打過井但是失敗的人,他們有著既希望這口井出水,代表著希望,又希望這口井出不了水,能讓他們的心情舒服一點。
憑著這一個執念,他們在絕大多數人都離開迴去之後還堅持了下來。也就是延壽教將宵禁的時間往晚調整了一個時辰,否則他們還真的看不到打出井水的那一刻。
石頭層雖然薄,但是也不好鑽。
當周宇得到消息碎渣裏有大量碎石,而且鑽頭很難往下探之後直接拿出了一根新的高強度合金鑽頭。
它鋒利而耐磨,平日裏根本輪不到它上陣消耗,隻有到了這種和岩石層打交道需要攻堅的時候才會出手。它更薄更鋒利,價格也更昂貴,用來做普通的工作太浪費了。
果然,原本尖頭被磨的有點鈍的鑽頭被撤下後,高強度合金鑽頭鑽下去切開岩石層如同切豆腐一般。
原本已經用上了一大堆畜力仍然越鑽越吃力的鑽頭,忽然速度就提起來了,連那種嘎吱嘎吱的聲響都小了。
很快,在井邊聽聲音的人忽然喊道:“我聽見水聲了。”
“出水了嗎?拉上來看看?”
“不急不急,再往下鑽,鑽到鑽不下去了再提上來。”
聽到可能井裏出水了,原本有些疲憊的大家精神一震,都更積極起來,大家都等著那一刻。
“鑽不下去了,提起來吧!”
鑽頭慢慢地提起來,接長的那一段是幹的,然後到了下麵鑽頭的那一段,沒上來兩下就發現了濕痕。
“有!有!快拉上來。”
隨著鑽頭被一點點拉出地麵,大家拚命清理被帶出來的石頭和土壤,主要是被鑽出來的石頭和粉末。
原本之前鑽出來的土壤和粉末雖然會帶著一點濕度,但根本不像現在的這些石頭和粉末上,都已經吸了水,變成了泥,正在滴滴答答地流淌。
“出水啦~井鑽出水啦~”
隨著歡唿聲,一些聽到聲音的人也飛快地從他們的家裏跑出來,衝到明亮的挖井工地這邊來圍觀。
原本已經稀稀落落的人群,兩三下就多出來幾百人,而且還有人在繼續趕來。
隨著一邊清理一邊把鑽頭拉出來,已經嘩啦唿啦地往外吐泥水了,隨著最後鑽頭完全離開地麵,大家將燈拿過來照明,發現這口井的水位雖然比較低,但是在不停往上冒,顯然水流正在不斷滲進來。
現在它當然因為剛剛打井的關係水質比較髒,但隻要後續做好物理過濾手段,等它出水一段時間之後,就會變得清澈起來。
“真的打出來了。”
許多人覺得難以置信。這可是在一天時間內打出了一口井!對那些花費幾年時間還要看運氣能不能挖出一口水井的人來說,這真的是“神跡”。
他們看得明白,這不是運氣好,而是純粹挖得深。已經是以力破巧的程度了,隻要鑽得夠深,總比鑽得淺的井更可能出水。
一天時間就打出一口水井的消息在第二天才迅速在全城傳播,更多人去觀看這口“一日井”。
一口一日井成為了延壽教給這座城市帶來的第一份禮物,給許多人帶去了那種可以過上更好生活的希望。
並且延壽教並沒有停下,又換了個地方開始打第二口井,大家都期盼著這第二口井也能成功。
一時間,就連眼前的戰事都仿佛沒那麽令人憂心了。
在後麵不著急趕路的21名“救援團”時間穿梭者,在7月23日和鮮於家新加入駿騎軍的牧民抵達了古爾車城。
第一是不允許遊牧,需要定牧。那麽為了抵抗雪災和黑災(不下雪),就得給牧民們一個即使定牧也能躲災的辦法,否則沒辦法遊牧的話他們怎麽躲災害?
要不是有災害,其實遊牧是不穩定的,難以積累財富的。沒有大規模人群聚集的話也難以建設公共設施進行公共服務,別的不說,教育就是一個很大的難題。
遊牧所產生的爭奪草場而進行的衝突、戰爭、殺戮、死亡、分裂,這中間的損失更是難以估量。
所以如果能解決災害的問題,其實牧民們還是會喜歡定牧的。因為把草場分配好,就像是農耕民族給你一塊田地一樣,和種田一樣畜牧唄。你養多了把草吃光了,就和種田禾苗種太密集把肥力水分都吃光,結果一起“餓死”是一個道理,全靠你自己掌控。
草原最怕的就是草荒了,以及大雪太久不化,牲畜沒地方吃草餓死,飲水更是個難點。
這些是古代草原政權根本無法解決的問題。但對周宇來說並非沒有方案。
最簡單的飲水來說就是打井和建設水塔進行儲水。井水多的時候水直接抽進水塔裏,用的時候直接在水塔下麵接,不用立刻打水,效率要高得多。井水凍住而且雪多的時候則可以在水塔裏裝滿雪,等到雪化了之後自然就是可用的水源。
隻要推廣混凝土技術,建設水塔、打井集中供水,一個取水點就可以供多戶牧民共同使用。直接把牲畜趕過來喝水,喝水完了趕迴去,非常方便。
草原上當然也要建設城市,古爾車城雖然周邊有小水源,但是供水依舊是影響古爾車城發展的一個大難題。
不過周宇是知道古爾車城其實是有地下水資源的,他在主時間線的時候查過這個地區的地質情況之後發現,古爾車城地下的水資源被一層薄薄的岩石層給分隔了。
如果人力打井的話,鑽不透這個岩石層是根本看不到水的,而且要打幾十米深才行,以人力根本無法辦到。
但是如果打透了,這些地下水就會噴湧而出,因為水壓的關係,會將幾十米的井灌滿到水麵離井口隻有幾米的距離,出水量非常驚人。
所以作為有開井器手段的周宇,他有信心在草原上進行比北原更深入的定牧改革,至少解決了飲水問題再談其他什麽畜牧、種植和供暖問題。一步一步來。
周宇知道了古爾車城的地下水係龐大之後,就不用考慮在城裏打井的地點了。隻要打得深,要讓井打不出水反而比打到有水的井要難得多。
周宇將打井器拿出來的時候,幾乎所有的胡人都沒有見過這是什麽東西。
他們的觀念中,打井那是得用人挖很久,投入十分不確定的一項工作,打出一口水井幾個月下來甚至幾年都不是沒可能。
越打越深,一旦還是出不了水,究竟還要不要投入就成了困擾甲方的事情。繼續打井完全就是賭,而且十賭九輸。
可如果不賭的話沉沒成本太高了,放棄等於沒有了迴本的希望。
因此打井可能斷斷續續打幾年就是因為總有人不甘心。沒錢了就停下來不打了,有錢了再打搏一下。排除萬難,曆經艱辛搏出來那一刻仿佛證明了什麽,是會讓人痛哭失聲欣喜若狂的。
而僅僅是一口井而已。
在這裏沒有人見過打井器,沒有人見識過機械的力量、工業的偉大。
包括過去的胡人俘虜們,在興漢生活了一陣子,也沒機會見到打井器。打井器隻在延壽教自己的田地上使用,不出租外接,屬於是延壽教的“秘技”了。
眼饞都學不來,更不用說打井器那麽大那麽重,你偷都偷不走,除非派人聲勢浩大地去搶。
隻有延壽教的騎兵們過去見過打井器。它們現在在曲陽縣很難見到了,冕州可能還能偶爾看見。
一開始打井器的出現讓一些人以為這是什麽軍事設備,畢竟它是用鋼鐵做成的。以現在的鋼鐵產量,造出這種巨物很難不去想是為了軍事而造。
可是鑽井開始之後,那些動靜讓好奇的人呢忍不住慢慢過來圍觀。發現士兵們並不驅趕他們,隻是讓他們在一定距離觀看後,很快就成了一個稀奇的熱鬧。
不少人聽到消息後走了大半個城市就為了過來瞧一瞧新的打井方法。等開始看了之後,許多人就被這種工業的偉力被迷住了。
他們不知道是怎麽做到直接鑽進地下後,那些土會被鑽到鑽機的鋼片上被帶出來,不用下去動手挖土的。
鑽頭上下還能運土,鑽挖一體,效率已經是人力的百倍。
從早上打井打到晚上,挖出來的土一遍一遍被運出來,但是都不出水,而且不知道鑽了幾米。
但是誰都知道肯定已經鑽了很深了。
圍觀的人至少看得懂用的鑽頭有多長,不僅第一支的鑽頭長,後麵還有等它鑽到地底深處後長度不夠,再為它接上加長的部分。
因為是在北原,畜力根本不愁,因此這一次打井周宇使用的畜力極多。雖然到了晚上,但是熱能反射燈被拿了出來,大家挑燈夜戰!
無它,就是為了實現一天打井出水的壯舉,因此哪怕奮鬥到半夜淩晨也要辦到。
延壽教不停手,那些看熱鬧的人就能做到來來去去的,個別人甚至看一天都不走,就在那等著出水的那一刻。
他們是自己打過井但是失敗的人,他們有著既希望這口井出水,代表著希望,又希望這口井出不了水,能讓他們的心情舒服一點。
憑著這一個執念,他們在絕大多數人都離開迴去之後還堅持了下來。也就是延壽教將宵禁的時間往晚調整了一個時辰,否則他們還真的看不到打出井水的那一刻。
石頭層雖然薄,但是也不好鑽。
當周宇得到消息碎渣裏有大量碎石,而且鑽頭很難往下探之後直接拿出了一根新的高強度合金鑽頭。
它鋒利而耐磨,平日裏根本輪不到它上陣消耗,隻有到了這種和岩石層打交道需要攻堅的時候才會出手。它更薄更鋒利,價格也更昂貴,用來做普通的工作太浪費了。
果然,原本尖頭被磨的有點鈍的鑽頭被撤下後,高強度合金鑽頭鑽下去切開岩石層如同切豆腐一般。
原本已經用上了一大堆畜力仍然越鑽越吃力的鑽頭,忽然速度就提起來了,連那種嘎吱嘎吱的聲響都小了。
很快,在井邊聽聲音的人忽然喊道:“我聽見水聲了。”
“出水了嗎?拉上來看看?”
“不急不急,再往下鑽,鑽到鑽不下去了再提上來。”
聽到可能井裏出水了,原本有些疲憊的大家精神一震,都更積極起來,大家都等著那一刻。
“鑽不下去了,提起來吧!”
鑽頭慢慢地提起來,接長的那一段是幹的,然後到了下麵鑽頭的那一段,沒上來兩下就發現了濕痕。
“有!有!快拉上來。”
隨著鑽頭被一點點拉出地麵,大家拚命清理被帶出來的石頭和土壤,主要是被鑽出來的石頭和粉末。
原本之前鑽出來的土壤和粉末雖然會帶著一點濕度,但根本不像現在的這些石頭和粉末上,都已經吸了水,變成了泥,正在滴滴答答地流淌。
“出水啦~井鑽出水啦~”
隨著歡唿聲,一些聽到聲音的人也飛快地從他們的家裏跑出來,衝到明亮的挖井工地這邊來圍觀。
原本已經稀稀落落的人群,兩三下就多出來幾百人,而且還有人在繼續趕來。
隨著一邊清理一邊把鑽頭拉出來,已經嘩啦唿啦地往外吐泥水了,隨著最後鑽頭完全離開地麵,大家將燈拿過來照明,發現這口井的水位雖然比較低,但是在不停往上冒,顯然水流正在不斷滲進來。
現在它當然因為剛剛打井的關係水質比較髒,但隻要後續做好物理過濾手段,等它出水一段時間之後,就會變得清澈起來。
“真的打出來了。”
許多人覺得難以置信。這可是在一天時間內打出了一口井!對那些花費幾年時間還要看運氣能不能挖出一口水井的人來說,這真的是“神跡”。
他們看得明白,這不是運氣好,而是純粹挖得深。已經是以力破巧的程度了,隻要鑽得夠深,總比鑽得淺的井更可能出水。
一天時間就打出一口水井的消息在第二天才迅速在全城傳播,更多人去觀看這口“一日井”。
一口一日井成為了延壽教給這座城市帶來的第一份禮物,給許多人帶去了那種可以過上更好生活的希望。
並且延壽教並沒有停下,又換了個地方開始打第二口井,大家都期盼著這第二口井也能成功。
一時間,就連眼前的戰事都仿佛沒那麽令人憂心了。
在後麵不著急趕路的21名“救援團”時間穿梭者,在7月23日和鮮於家新加入駿騎軍的牧民抵達了古爾車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