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擂前。
巨大紅色卷軸迎風飄揚。
燙金色的題目熠熠生輝。
贈別在詩詞當中,算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並沒有什麽新意。
但諸國文人還是不免激動。
若是能在九國文會上露臉,那迴國之後也夠吹捧的一段時日,也就是為國爭光的榮譽吧。
“贈別,沒想到還真被我押中了題目,我就說五年沒有出過這樣的題目,今年一定會有,今日頭籌非我莫屬。”
“看來那幾個老東西也都屬於江郎才盡了,連這種老掉牙的東西都好意思拿出來。”
“其實這種老生常談的題目,好寫是好寫,但若想出成績,還是有些困難的。”
“且看今日誰能拿下首場勝利吧!”
......
無論題目怎樣,諸國文人還是非常激動的。
畢竟,競賽這個東西,還是能非常調動情緒的。
葉洵喝著茶,望著題目波瀾不驚。
大儒王宗從後麵走了過來,問道:“太子爺,這題目怎麽樣?”
聽說葉洵前來參加文擂,王宗便也來了。
他知道葉洵一定行,等著看大夏太子爺碾壓全場。
葉洵淡淡道:“你們吃好喝好玩好,剩下的事交給本宮即可,大夏丟的麵子,本宮會親自撈迴來。”
聽著葉洵的話。
一眾文人便紛紛放下心來。
與此同時。
已經有人登擂。
葉洵不急,先讓諸國發揮發揮,他也在腦海中搜索著。
半個時辰後。
其他八國皆已賦詩結束。
禮部尚書高天原的目光落到大夏席上,“不知,大夏是否準備完畢了?”
話落,諸國文人紛紛向大夏席位上望來。
大夏洵太子之名,早已諸國人盡皆知。
他給眾人的印象就是矛盾的集合體,上限很高,下限更是不著邊際。
他可以是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太子爺,也可以是硬闖國公府打架搶人的流氓。
眾人對葉洵皆是抱著好奇之心,看看素有詩才的洵太子是確有奇才,還是沽名釣譽。
緊接著。
葉洵緩緩起身,向擂台而去,贈別一詩對於葉洵來說不要太簡單。
望著葉洵起身,諸國文人開始議論紛紛。
“我有一種預感,今年大夏不會隻派洵太子一人上場吧?”
“你這麽一說,還真不是沒有這種可能!”
“傳言這洵太子乃是仙人下凡,無所不通,今日便來看看他到底有何能力。”
.......
葉洵一出,瞬間成為了萬眾矚目的焦點。
就連俞皇俞鴻飛都不免向葉洵望去。
此時,那身著一襲白衫,手持折扇的葉洵,溫文爾雅,文質彬彬,絲毫看不出來有任何的紈絝與流氓氣。
片刻。
葉洵佇立擂台之上,掃視台下諸國文人,而後紙扇一折,緩緩開口,“《贈義兄壽之赴南抗疫》。”
此題一出。
全場鴉雀無聲。
眾人望著葉洵,皆是羨慕嫉妒。
旁的不說,單單是這題目一出,他們便輸了。
義兄壽之,這是令多少人羨慕的稱號。
不過,他們感覺葉洵有作弊的嫌疑,這跟進京趕考,你寫一篇我的都督父親有什麽區別。
眾人開始議論紛紛。
緊接著。
葉洵詩詞已經脫口而出。
千裏黃雲白日曛,
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
天下誰人不識君?
此詩落地。
原本嘈雜的場地再次靜了下來,落針可聞。
所有人都難以置信的望著葉洵。
這.......
這就結束了?
不過,他們再也沒有人認為葉洵是在假借醫聖吳壽之的名聲,在這裏擦邊了。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這才配的上吳壽之的名頭。
這才配得上那不顧生命危險,以天下萬民為己任,奔赴疫區,扶大廈之將傾,挽狂瀾於既倒,救民於水火的醫聖之名。
兩句質樸之言,道盡了醫聖吳壽之的無懼無畏,慷慨激昂,誌存高遠與聞名遐邇。
短暫的安靜後,全場爆發出了陣陣歡唿喝彩聲。
這歡唿喝彩聲是對當世醫聖吳壽之的致敬,更是對洵太子此佳作的認可。
雖然現在還未到冬日,但那淒涼景象下,醫聖帶領一眾隨從一路向南,視死忽如歸,才能更能體現此行的艱險兇惡,與醫聖的無懼無畏。
千裏,黃昏,北風,孤雁,落雪......無不襯托著疫區的蕭索,所有人都在拚命逃離,隻有醫聖逆流而上。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此句峰迴路轉,豁然開朗,令人為之振奮,預祝醫聖凱旋。
此詩一出,誰與爭鋒。
俞鴻飛怒氣衝衝的望著葉洵,也不得已抬起了手,他就想不通,這世上怎麽會有這麽妖孽的人。
什麽都會,什麽領域都極為精通,幹什麽都信手拈來。
“洵太子真不愧是醫聖的義弟,人家確實有才華,隻此一首詩後,誰還敢爭議洵太子的詩才無雙?”
“說的沒錯,那天花預防之術,還是洵太子研究出來的!我們宥朝都承了人家洵太子的人情。”
“這次我的真的隻有羨慕,沒有嫉妒。”
“今日一詩過後,洵太子之名,必將威震寰宇,聲名遠播。”
......
若是沒有政治利益和私人感情摻雜其中。
葉洵此首詩,就沒有不為之歡唿喝彩的。
葉洵掃視眾人,微微揖禮,“諸位,在下獻醜了。”
啪!
葉洵將手中山河扇展開,緩步向擂台之下而去,飄逸灑脫,引得諸國才女們陣陣歡喜。
洵太子的詩才無雙,今日算是徹底立住了。
望著走迴來的葉洵。
瀟湘摸了摸懷中的香囊,那裏是葉洵贈予她的那首詩,早已是她的貼身之物。
俞風望著葉洵,眼眸複雜,人這東西還真不能比的,人比人該死。
穆淩霜,陳圓圓,秦舒柔和上官雲卿幾人,那就更不用提了,葉洵在她們心中早已無可替代。
但羨慕嫉妒恨的亦是有之,尤其是梁晉之流,恨不得衝上前去對葉洵群起而攻之。
那晉國可是連續兩次諸國文會拔得頭籌。
這三連冠的傳世美名,怎能被葉洵給破了!?
巨大紅色卷軸迎風飄揚。
燙金色的題目熠熠生輝。
贈別在詩詞當中,算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並沒有什麽新意。
但諸國文人還是不免激動。
若是能在九國文會上露臉,那迴國之後也夠吹捧的一段時日,也就是為國爭光的榮譽吧。
“贈別,沒想到還真被我押中了題目,我就說五年沒有出過這樣的題目,今年一定會有,今日頭籌非我莫屬。”
“看來那幾個老東西也都屬於江郎才盡了,連這種老掉牙的東西都好意思拿出來。”
“其實這種老生常談的題目,好寫是好寫,但若想出成績,還是有些困難的。”
“且看今日誰能拿下首場勝利吧!”
......
無論題目怎樣,諸國文人還是非常激動的。
畢竟,競賽這個東西,還是能非常調動情緒的。
葉洵喝著茶,望著題目波瀾不驚。
大儒王宗從後麵走了過來,問道:“太子爺,這題目怎麽樣?”
聽說葉洵前來參加文擂,王宗便也來了。
他知道葉洵一定行,等著看大夏太子爺碾壓全場。
葉洵淡淡道:“你們吃好喝好玩好,剩下的事交給本宮即可,大夏丟的麵子,本宮會親自撈迴來。”
聽著葉洵的話。
一眾文人便紛紛放下心來。
與此同時。
已經有人登擂。
葉洵不急,先讓諸國發揮發揮,他也在腦海中搜索著。
半個時辰後。
其他八國皆已賦詩結束。
禮部尚書高天原的目光落到大夏席上,“不知,大夏是否準備完畢了?”
話落,諸國文人紛紛向大夏席位上望來。
大夏洵太子之名,早已諸國人盡皆知。
他給眾人的印象就是矛盾的集合體,上限很高,下限更是不著邊際。
他可以是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太子爺,也可以是硬闖國公府打架搶人的流氓。
眾人對葉洵皆是抱著好奇之心,看看素有詩才的洵太子是確有奇才,還是沽名釣譽。
緊接著。
葉洵緩緩起身,向擂台而去,贈別一詩對於葉洵來說不要太簡單。
望著葉洵起身,諸國文人開始議論紛紛。
“我有一種預感,今年大夏不會隻派洵太子一人上場吧?”
“你這麽一說,還真不是沒有這種可能!”
“傳言這洵太子乃是仙人下凡,無所不通,今日便來看看他到底有何能力。”
.......
葉洵一出,瞬間成為了萬眾矚目的焦點。
就連俞皇俞鴻飛都不免向葉洵望去。
此時,那身著一襲白衫,手持折扇的葉洵,溫文爾雅,文質彬彬,絲毫看不出來有任何的紈絝與流氓氣。
片刻。
葉洵佇立擂台之上,掃視台下諸國文人,而後紙扇一折,緩緩開口,“《贈義兄壽之赴南抗疫》。”
此題一出。
全場鴉雀無聲。
眾人望著葉洵,皆是羨慕嫉妒。
旁的不說,單單是這題目一出,他們便輸了。
義兄壽之,這是令多少人羨慕的稱號。
不過,他們感覺葉洵有作弊的嫌疑,這跟進京趕考,你寫一篇我的都督父親有什麽區別。
眾人開始議論紛紛。
緊接著。
葉洵詩詞已經脫口而出。
千裏黃雲白日曛,
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
天下誰人不識君?
此詩落地。
原本嘈雜的場地再次靜了下來,落針可聞。
所有人都難以置信的望著葉洵。
這.......
這就結束了?
不過,他們再也沒有人認為葉洵是在假借醫聖吳壽之的名聲,在這裏擦邊了。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這才配的上吳壽之的名頭。
這才配得上那不顧生命危險,以天下萬民為己任,奔赴疫區,扶大廈之將傾,挽狂瀾於既倒,救民於水火的醫聖之名。
兩句質樸之言,道盡了醫聖吳壽之的無懼無畏,慷慨激昂,誌存高遠與聞名遐邇。
短暫的安靜後,全場爆發出了陣陣歡唿喝彩聲。
這歡唿喝彩聲是對當世醫聖吳壽之的致敬,更是對洵太子此佳作的認可。
雖然現在還未到冬日,但那淒涼景象下,醫聖帶領一眾隨從一路向南,視死忽如歸,才能更能體現此行的艱險兇惡,與醫聖的無懼無畏。
千裏,黃昏,北風,孤雁,落雪......無不襯托著疫區的蕭索,所有人都在拚命逃離,隻有醫聖逆流而上。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此句峰迴路轉,豁然開朗,令人為之振奮,預祝醫聖凱旋。
此詩一出,誰與爭鋒。
俞鴻飛怒氣衝衝的望著葉洵,也不得已抬起了手,他就想不通,這世上怎麽會有這麽妖孽的人。
什麽都會,什麽領域都極為精通,幹什麽都信手拈來。
“洵太子真不愧是醫聖的義弟,人家確實有才華,隻此一首詩後,誰還敢爭議洵太子的詩才無雙?”
“說的沒錯,那天花預防之術,還是洵太子研究出來的!我們宥朝都承了人家洵太子的人情。”
“這次我的真的隻有羨慕,沒有嫉妒。”
“今日一詩過後,洵太子之名,必將威震寰宇,聲名遠播。”
......
若是沒有政治利益和私人感情摻雜其中。
葉洵此首詩,就沒有不為之歡唿喝彩的。
葉洵掃視眾人,微微揖禮,“諸位,在下獻醜了。”
啪!
葉洵將手中山河扇展開,緩步向擂台之下而去,飄逸灑脫,引得諸國才女們陣陣歡喜。
洵太子的詩才無雙,今日算是徹底立住了。
望著走迴來的葉洵。
瀟湘摸了摸懷中的香囊,那裏是葉洵贈予她的那首詩,早已是她的貼身之物。
俞風望著葉洵,眼眸複雜,人這東西還真不能比的,人比人該死。
穆淩霜,陳圓圓,秦舒柔和上官雲卿幾人,那就更不用提了,葉洵在她們心中早已無可替代。
但羨慕嫉妒恨的亦是有之,尤其是梁晉之流,恨不得衝上前去對葉洵群起而攻之。
那晉國可是連續兩次諸國文會拔得頭籌。
這三連冠的傳世美名,怎能被葉洵給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