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遷徙,移民,國政
大明:開局氣瘋朱元璋,死不登基 作者:畢奇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二百零六章:遷徙,移民,國政
朱標是交代一些關於北邊的事物。
其中最關鍵的就是朝廷在之前提出來的移民國策。
朱標給朱棡遞上一盤桔子,道:“山西可是好地方。”
“抗擊元庭的時候,中原各地戰亂爆發,元庭殘忍無道對中原百姓‘拔其地,毀其城’,尤其是大都附近的城池。”
“其中,以保定為首。”
“去年北上的時候,曹國公給朝廷遞了封折子,說北麵許多城池人口稀少,農田土地大多荒蕪。”
“朝廷商議再三,打算實施遷徙移民,而選定的地方,就是山西。”
“從山西遷五十萬戶出來。”
“為什麽說山西是好地方?山西太原自有‘兩山夾一川’的地貌,中原等地所受的戰亂和天災,此地統統沒有。”
“百姓安居樂業,治安穩定,人口繁多,如今不過洪武六年,已經呈現一幅地少人多之景象。”
“治理大同,其一!是讓百姓看到新土地帶來的機遇。”
“其二,是要將朝廷遷徙的惠民政策落實下去。”
“讓百姓們敢動,願意動。”
朱標的話,讓朱棡有些吃驚。
這不就是曆史上極為出名的‘明初大移民’嗎?
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tong】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麽,大槐樹下老鸛窩。
這首詩在後世也極為有名,因為這裏麵所記載的這件事,就是明初時極為有名的大槐樹移民。
而這一次的遷徙,也是並列和大槐樹移民合稱在明初大移民裏麵的“洪洞大移民”。
由山西洪洞縣向保定的一次大遷徙。
朱棡正色道:“山西乃是表裏山河,易守難攻。而且地勢高,氣候宜人,所以遠離自然災難,百姓不受戰亂影響,人口自然增長很快。”
朱標笑了笑,點頭:“不錯!”
“父皇說,在元至正十四年的時候,中原各地‘屍骨遍於野,千裏無人煙’,就算是如今,也是剛剛恢複一些生機!但遠遠達不到原本的目標。”
“父皇打算從各地遷徙百姓填充中都,滁州,鳳翔,南陽等地,這些地方百姓十室半空,人口稀少,很多土地都還空閑。”
說到這,朱棡也明白為什麽朱標要找自己私底下議事了。
這件事在沒成功之前,確實不能挑明說。
會讓百姓產生反抗。
老朱對百姓,還是不太願意使用強製性手段的。
將心比心,你朱元璋如此熱鬧自己的家鄉,難道其他百姓就不熱愛自己的家鄉了?
“我明白了,大哥。”朱棡點頭。
此事確實利國利民,是恢複一個地區生產能力,增加人口,增加經濟的最好辦法。
朱標笑道:“這件事交給你,大哥是放心的。把你留在京中,讓你一直在那些士大夫的眼底下做事,你也不舒坦。”
“不如讓你去放開手去辦,你能力和想法都夠多,大哥也好奇你能做出個什麽樣子的漠南來。”
朱標有些感懷道:“以前總還覺得,弟弟們都還小,我這個大哥要護著你們。”
“轉眼間,弟弟們也都大了,也能幫著家裏做事了。”
“老三,你還記得去年你去青樓,被打了四十鞭子的事吧?”
朱棡點頭,怎麽可能不記得。
“我記得。”朱棡應道。
朱標歎了口氣:“別怪大哥下手狠。”
朱棡搖頭,輕聲道:“三弟不敢。”
“三弟明白,大哥是為了我好,也是為了咱們朱家好。”
“老三,你聰明,無論是做事還是做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行事的準則。”朱標吃了個桔子,喝了口茶水,輕聲道,“老四跟著你長了不少本事,無論是父皇母後,還是我這個大哥,都高興。”
“家裏的孩子們有本事,成了氣候,咱家裏人也有麵子。總不能說,皇帝一家子除了皇帝,各個都是魚肉百姓的民賊吧。”
“你二哥雖然沒什麽大本事,但這段時間練兵練的不錯,三千新兵練的也是像模像樣。”
“父皇知道這事,也高興的喝了一頓酒。”
朱標笑意盈盈的說道。
他看著朱棡:“老三,大哥知道你心裏有想法,大哥明白。”
朱標的話讓朱棡愣住。
想法?
什麽想法?
我完全沒想法啊。
“大哥……。”
“相信大哥!”朱標扶著朱棡的肩膀。
朱棡錯愕。
他不知道為什麽朱標會說這些話。
說著,朱標從自己的懷中摸出了幾張銀票。
“這是我跟你大嫂這些年攢下來的……,當然,是你大嫂那邊占得多,三千七百兩。”
朱標將懷裏的銀票遞給了朱棡。
三千七百兩。
朱棡看著手裏的銀票,眼神滿是錯愕。
他似乎明白了為什麽朱標要說這些話。
他……是不是會錯意了。
朱標笑了笑:“怎麽,嫌大哥給你的少了?你去漠南,總免不了花錢的地方,你要辦事要做事,戶部的賬不能亂動,這些錢你拿著,防身用。”
朱棡苦笑:“大哥,哪有拿著三千兩銀子防身的?”
“你是大明的王爺,有點錢怕什麽?”
“我下半年要巡視南北,先去北平,再去大同,到你那估計都年關了,到時候我可要好好看看你治理的大同府是什麽樣子。”朱標笑道。
“放心吧大哥,不會讓你對弟弟失望的。”朱棡道。
朱標點頭。
隨即嚴肅道:“去了北邊,不可再去興起戰事。如今漠南歸明,漠北還盤踞不少勢力,山西都軍司的黃再興我已經給他打了招唿,晉王用人可以,但是派兵不行。”
“還有關於那些牧民的安置,大同府西北處有一座老城,名墨月,曾經是鮮卑人的城池,如今隻剩下一些遺址,就將那些牧民暫且安置在那。”
朱棡點頭:“臣弟知道了。”
“那臣弟要的那些貢生……。”
朱標笑了笑:“三十二個貢生,其中十七個北人,十五個南人,江西人居多。”
“他們跟著你在地方為政三年,迴京授國子監博士銜,加授從六品儒林郎,這可是一條通天大道,不少學子願往,但還是選了幾個窮苦出身的。”
朱棡笑了笑:“窮苦出身的寒門子弟,學識或許稍微淺薄一些,但是和土地打交道,要比名門子弟方便調教。”
朱標是交代一些關於北邊的事物。
其中最關鍵的就是朝廷在之前提出來的移民國策。
朱標給朱棡遞上一盤桔子,道:“山西可是好地方。”
“抗擊元庭的時候,中原各地戰亂爆發,元庭殘忍無道對中原百姓‘拔其地,毀其城’,尤其是大都附近的城池。”
“其中,以保定為首。”
“去年北上的時候,曹國公給朝廷遞了封折子,說北麵許多城池人口稀少,農田土地大多荒蕪。”
“朝廷商議再三,打算實施遷徙移民,而選定的地方,就是山西。”
“從山西遷五十萬戶出來。”
“為什麽說山西是好地方?山西太原自有‘兩山夾一川’的地貌,中原等地所受的戰亂和天災,此地統統沒有。”
“百姓安居樂業,治安穩定,人口繁多,如今不過洪武六年,已經呈現一幅地少人多之景象。”
“治理大同,其一!是讓百姓看到新土地帶來的機遇。”
“其二,是要將朝廷遷徙的惠民政策落實下去。”
“讓百姓們敢動,願意動。”
朱標的話,讓朱棡有些吃驚。
這不就是曆史上極為出名的‘明初大移民’嗎?
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tong】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麽,大槐樹下老鸛窩。
這首詩在後世也極為有名,因為這裏麵所記載的這件事,就是明初時極為有名的大槐樹移民。
而這一次的遷徙,也是並列和大槐樹移民合稱在明初大移民裏麵的“洪洞大移民”。
由山西洪洞縣向保定的一次大遷徙。
朱棡正色道:“山西乃是表裏山河,易守難攻。而且地勢高,氣候宜人,所以遠離自然災難,百姓不受戰亂影響,人口自然增長很快。”
朱標笑了笑,點頭:“不錯!”
“父皇說,在元至正十四年的時候,中原各地‘屍骨遍於野,千裏無人煙’,就算是如今,也是剛剛恢複一些生機!但遠遠達不到原本的目標。”
“父皇打算從各地遷徙百姓填充中都,滁州,鳳翔,南陽等地,這些地方百姓十室半空,人口稀少,很多土地都還空閑。”
說到這,朱棡也明白為什麽朱標要找自己私底下議事了。
這件事在沒成功之前,確實不能挑明說。
會讓百姓產生反抗。
老朱對百姓,還是不太願意使用強製性手段的。
將心比心,你朱元璋如此熱鬧自己的家鄉,難道其他百姓就不熱愛自己的家鄉了?
“我明白了,大哥。”朱棡點頭。
此事確實利國利民,是恢複一個地區生產能力,增加人口,增加經濟的最好辦法。
朱標笑道:“這件事交給你,大哥是放心的。把你留在京中,讓你一直在那些士大夫的眼底下做事,你也不舒坦。”
“不如讓你去放開手去辦,你能力和想法都夠多,大哥也好奇你能做出個什麽樣子的漠南來。”
朱標有些感懷道:“以前總還覺得,弟弟們都還小,我這個大哥要護著你們。”
“轉眼間,弟弟們也都大了,也能幫著家裏做事了。”
“老三,你還記得去年你去青樓,被打了四十鞭子的事吧?”
朱棡點頭,怎麽可能不記得。
“我記得。”朱棡應道。
朱標歎了口氣:“別怪大哥下手狠。”
朱棡搖頭,輕聲道:“三弟不敢。”
“三弟明白,大哥是為了我好,也是為了咱們朱家好。”
“老三,你聰明,無論是做事還是做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行事的準則。”朱標吃了個桔子,喝了口茶水,輕聲道,“老四跟著你長了不少本事,無論是父皇母後,還是我這個大哥,都高興。”
“家裏的孩子們有本事,成了氣候,咱家裏人也有麵子。總不能說,皇帝一家子除了皇帝,各個都是魚肉百姓的民賊吧。”
“你二哥雖然沒什麽大本事,但這段時間練兵練的不錯,三千新兵練的也是像模像樣。”
“父皇知道這事,也高興的喝了一頓酒。”
朱標笑意盈盈的說道。
他看著朱棡:“老三,大哥知道你心裏有想法,大哥明白。”
朱標的話讓朱棡愣住。
想法?
什麽想法?
我完全沒想法啊。
“大哥……。”
“相信大哥!”朱標扶著朱棡的肩膀。
朱棡錯愕。
他不知道為什麽朱標會說這些話。
說著,朱標從自己的懷中摸出了幾張銀票。
“這是我跟你大嫂這些年攢下來的……,當然,是你大嫂那邊占得多,三千七百兩。”
朱標將懷裏的銀票遞給了朱棡。
三千七百兩。
朱棡看著手裏的銀票,眼神滿是錯愕。
他似乎明白了為什麽朱標要說這些話。
他……是不是會錯意了。
朱標笑了笑:“怎麽,嫌大哥給你的少了?你去漠南,總免不了花錢的地方,你要辦事要做事,戶部的賬不能亂動,這些錢你拿著,防身用。”
朱棡苦笑:“大哥,哪有拿著三千兩銀子防身的?”
“你是大明的王爺,有點錢怕什麽?”
“我下半年要巡視南北,先去北平,再去大同,到你那估計都年關了,到時候我可要好好看看你治理的大同府是什麽樣子。”朱標笑道。
“放心吧大哥,不會讓你對弟弟失望的。”朱棡道。
朱標點頭。
隨即嚴肅道:“去了北邊,不可再去興起戰事。如今漠南歸明,漠北還盤踞不少勢力,山西都軍司的黃再興我已經給他打了招唿,晉王用人可以,但是派兵不行。”
“還有關於那些牧民的安置,大同府西北處有一座老城,名墨月,曾經是鮮卑人的城池,如今隻剩下一些遺址,就將那些牧民暫且安置在那。”
朱棡點頭:“臣弟知道了。”
“那臣弟要的那些貢生……。”
朱標笑了笑:“三十二個貢生,其中十七個北人,十五個南人,江西人居多。”
“他們跟著你在地方為政三年,迴京授國子監博士銜,加授從六品儒林郎,這可是一條通天大道,不少學子願往,但還是選了幾個窮苦出身的。”
朱棡笑了笑:“窮苦出身的寒門子弟,學識或許稍微淺薄一些,但是和土地打交道,要比名門子弟方便調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