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秋收大典,黎民百姓
大明:開局氣瘋朱元璋,死不登基 作者:畢奇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八十九章:秋收大典,黎民百姓
時間過去了十幾天,萬眾矚目的秋收大典開始舉辦了。
深秋的清晨,應天府的宮城布滿了一層微風吹不散的薄霧,淡淡的薄霧帶著水汽如影隨形。
晨鍾敲響,京城外城郭十六扇大門開始打開,無數在城門外等候的商販,百姓,車馬,都開始陸陸續續的進城。
街道上,各家鋪子也都紛紛開始收拾,叫賣起來。
詩經之中對秋收大典的概述是:萬億及秭,為酒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禮。有飶其香,邦家之光。有椒其馨,胡考之寧。
仲春己亥日,皇帝親自下地耕種。
直至深秋,奏聞結實,擇吉日,貯之神倉。
皇帝作為古代社會最高的統治者,以天地為自己權力的賦予者,所以在祭祀天地之上,皇帝尤為重視。
而統治最好的表現形式,不是對臣民唿來喝去,也不是天子一怒伏屍百萬,而是表率。
春天有春耕節,天子親自扶梨。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諸侯九推。
秋天與之對應便有秋收大典,天子祭拜上蒼,參拜掌管風雨農事的神仙,親自參與皇田的秋收。
禮部尚書陶凱主持此次祭祀。
這一次的秋收大典其實是延遲舉辦的。
因為這一次秋收收的不是稻子,不是麥子。
而是洪薯。
一大早,朱元璋就帶著馬皇後出現在了奉天殿。
百官剛要參見陛下,就發現今日皇帝有些不一樣。
怎麽……穿著布衣?
禮部尚書陶凱也有些詫異。
陶凱乃當世大儒,當今大明天下文壇之首,不在浙東四夫子之列,是因為他的才學和聲望遠超其他四人。他跟隨朱元璋的時間很長,不過一直隻是偏向於輔佐,並不參與政事,所以在大明朝的官場之中名聲不顯。
“陛下,你這是……。”陶凱不解。
朱元璋牽著馬皇後的手,笑嗬嗬的道:“秋收大典,穿著錦衣華服下地像什麽樣子?”
“還是穿著這身下地好!”
“可禮製……。”陶凱還欲要拿禮製來說事。
一旁的宋濂拉了拉陶凱的袖子,老神在在的閉著眼站在那裏。
陶凱會意。
這位皇帝爺,哪裏是肯遵循禮製的人?
不過這時候,站在太子朱標身邊的朱棡笑道:“陶尚書,禮製雖好,卻也有不合時宜之處,這秋收大典本就是農事。”
“舉辦的目的也是為了祭祀神農,親和百姓。讓大明億兆百姓知道,皇帝也在關心農事,在乎百姓吃飽穿暖。”
“若是著禮服,那未免過於高高在上!這和我大明天子親民善政的理念不符合。”
“況且,若是開創了禮製先河,為萬民敬仰,那陶尚書豈不是也可在史書留名?後世人之人身著素衣,勞作於田間地頭的時候,是不是也會想到洪武年有您這一位開明善解,為國為民的禮部尚書?”
一番話說完,陶凱臉色有些驚詫的同時,掛滿了驚喜之色。
史書留名,乃是文臣畢生所追求。
站在上麵的朱元璋插著腰,看了一眼馬皇後,不解道:“這小子現在怎麽油嘴滑舌的?說話一套套的,一股子酸儒氣。”
馬皇後嗔怪一聲:“說什麽呢。”
陶凱迴過神來,剛想說話,卻不料晉王殿下緊接著又出列躬身道:“兒臣為大明賀,為天下賀!大明有父皇如此明君,以身作則,百姓必將感召聖恩。”
“古來君王,越是賢者,越要重視春秋之典。”
“而父皇登基以來,年年秋收親力親為,如此之舉,實乃百姓之福,大明之福!”
這話把老朱都誇得有點臉熱了。
老朱有些不自然的摸了摸臉,不免產生了一點懷疑之色。
自己,真的有這麽好?
不過一想,自己兒子肯定不會撒謊,看來自己確實是一代明君!遠超唐宗漢祖。
在自我麻痹上麵,老朱日漸精進。
“行了,別扯犢子了,都這個點兒了,趕緊去地裏幹活。”
“在尋常百姓家,這個點還沒去地裏幹活的,那都是懶漢。”朱元璋哈哈大笑著,牽著馬皇後的手帶著百官走出了奉天殿。
禦輦很是豪華,朱元璋和馬皇後坐在禦輦上,朱棡和一眾皇子則是跟在後麵騎馬。
“老三,你錦衣衛近來名聲不小啊。”
這時候朱樉笑意盈盈的道。
朱棡笑了笑:“怎麽,二哥也要來錦衣衛玩玩?”
“別,我就算了。”朱樉趕緊拒絕:“別人都說錦衣衛都是一群瘋狗,主子說話就要咬人,我可不想去。”
朱棡樂嗬了,這秦王朱樉今兒個怎麽迴事,要惡心自己怎麽滴?
“父皇的話,誰不敢聽?父皇一聲令下,就是對麵的是元人的大將,做兒子的也要衝上去咬幾塊肉下來!”朱棡淡笑。
朱樉臉色微微一滯。
不過也沒有說話。
如今的朱棡已經不是那個乖張,行事沒有定數,惹得陛下經常火冒三丈的晉王殿下。
如今他是親王之中權勢最甚的!
執掌天子的鷹犬,還有一個國公老丈人!麾下更是有一支百戰之師。
這樣的朱棡,在藩王之中地位遠超其他幾人。
如今,朱棣也因為和朱棡交好得到了不少的便宜。
這一次上戰場看似朱棣受了懲罰,但是誰都知道,朱棣騰飛的日子不遠了,有這麽一次帶兵的經曆,就說明還有第二次。
等到下次帶兵,朱棣必然充當一個很重要的角色。
而他朱樉呢?
還是個整日遊手好閑的廢物王爺。
想到這裏,朱樉還是有些不爽。
他覺得朱棡這個弟弟不太尊重自己。
這時候,太子朱標迴頭看了幾個弟弟一眼。
幾人紛紛沉默。
朱標放慢了速度,到了朱棡,朱樉的身邊,道:“自從朝臣們知道了洪薯的事情之後,就一直眼巴巴的盯著。禮部更是日夜派人看守,一字一句的將洪薯的種植跟培育記錄了下來。”
“一群官員每個月要上三四道折子來匯報洪薯的長勢。文官之中,對父皇的態度更是轉變,從之前的桀驁不馴,到現在不敢反駁,你們知道,為什麽嗎?”
見幾人不說話,朱標微微笑道:“因為他們心裏認可了天下是咱們朱家的!”
“而你們,作為朱家的子孫,有責任有義務為天下盡自己的義務。”
“得萬民供養,當迴報黎民。”
“咱們朱家兄弟肩上擔子,還很重。”
“所以,千萬不要在這個時候鬧什麽別扭!讓那些找不到話說的人找到把柄,不然,爹麵上無光,咱們這些做兒子的,也沒什麽好下場。”
時間過去了十幾天,萬眾矚目的秋收大典開始舉辦了。
深秋的清晨,應天府的宮城布滿了一層微風吹不散的薄霧,淡淡的薄霧帶著水汽如影隨形。
晨鍾敲響,京城外城郭十六扇大門開始打開,無數在城門外等候的商販,百姓,車馬,都開始陸陸續續的進城。
街道上,各家鋪子也都紛紛開始收拾,叫賣起來。
詩經之中對秋收大典的概述是:萬億及秭,為酒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禮。有飶其香,邦家之光。有椒其馨,胡考之寧。
仲春己亥日,皇帝親自下地耕種。
直至深秋,奏聞結實,擇吉日,貯之神倉。
皇帝作為古代社會最高的統治者,以天地為自己權力的賦予者,所以在祭祀天地之上,皇帝尤為重視。
而統治最好的表現形式,不是對臣民唿來喝去,也不是天子一怒伏屍百萬,而是表率。
春天有春耕節,天子親自扶梨。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諸侯九推。
秋天與之對應便有秋收大典,天子祭拜上蒼,參拜掌管風雨農事的神仙,親自參與皇田的秋收。
禮部尚書陶凱主持此次祭祀。
這一次的秋收大典其實是延遲舉辦的。
因為這一次秋收收的不是稻子,不是麥子。
而是洪薯。
一大早,朱元璋就帶著馬皇後出現在了奉天殿。
百官剛要參見陛下,就發現今日皇帝有些不一樣。
怎麽……穿著布衣?
禮部尚書陶凱也有些詫異。
陶凱乃當世大儒,當今大明天下文壇之首,不在浙東四夫子之列,是因為他的才學和聲望遠超其他四人。他跟隨朱元璋的時間很長,不過一直隻是偏向於輔佐,並不參與政事,所以在大明朝的官場之中名聲不顯。
“陛下,你這是……。”陶凱不解。
朱元璋牽著馬皇後的手,笑嗬嗬的道:“秋收大典,穿著錦衣華服下地像什麽樣子?”
“還是穿著這身下地好!”
“可禮製……。”陶凱還欲要拿禮製來說事。
一旁的宋濂拉了拉陶凱的袖子,老神在在的閉著眼站在那裏。
陶凱會意。
這位皇帝爺,哪裏是肯遵循禮製的人?
不過這時候,站在太子朱標身邊的朱棡笑道:“陶尚書,禮製雖好,卻也有不合時宜之處,這秋收大典本就是農事。”
“舉辦的目的也是為了祭祀神農,親和百姓。讓大明億兆百姓知道,皇帝也在關心農事,在乎百姓吃飽穿暖。”
“若是著禮服,那未免過於高高在上!這和我大明天子親民善政的理念不符合。”
“況且,若是開創了禮製先河,為萬民敬仰,那陶尚書豈不是也可在史書留名?後世人之人身著素衣,勞作於田間地頭的時候,是不是也會想到洪武年有您這一位開明善解,為國為民的禮部尚書?”
一番話說完,陶凱臉色有些驚詫的同時,掛滿了驚喜之色。
史書留名,乃是文臣畢生所追求。
站在上麵的朱元璋插著腰,看了一眼馬皇後,不解道:“這小子現在怎麽油嘴滑舌的?說話一套套的,一股子酸儒氣。”
馬皇後嗔怪一聲:“說什麽呢。”
陶凱迴過神來,剛想說話,卻不料晉王殿下緊接著又出列躬身道:“兒臣為大明賀,為天下賀!大明有父皇如此明君,以身作則,百姓必將感召聖恩。”
“古來君王,越是賢者,越要重視春秋之典。”
“而父皇登基以來,年年秋收親力親為,如此之舉,實乃百姓之福,大明之福!”
這話把老朱都誇得有點臉熱了。
老朱有些不自然的摸了摸臉,不免產生了一點懷疑之色。
自己,真的有這麽好?
不過一想,自己兒子肯定不會撒謊,看來自己確實是一代明君!遠超唐宗漢祖。
在自我麻痹上麵,老朱日漸精進。
“行了,別扯犢子了,都這個點兒了,趕緊去地裏幹活。”
“在尋常百姓家,這個點還沒去地裏幹活的,那都是懶漢。”朱元璋哈哈大笑著,牽著馬皇後的手帶著百官走出了奉天殿。
禦輦很是豪華,朱元璋和馬皇後坐在禦輦上,朱棡和一眾皇子則是跟在後麵騎馬。
“老三,你錦衣衛近來名聲不小啊。”
這時候朱樉笑意盈盈的道。
朱棡笑了笑:“怎麽,二哥也要來錦衣衛玩玩?”
“別,我就算了。”朱樉趕緊拒絕:“別人都說錦衣衛都是一群瘋狗,主子說話就要咬人,我可不想去。”
朱棡樂嗬了,這秦王朱樉今兒個怎麽迴事,要惡心自己怎麽滴?
“父皇的話,誰不敢聽?父皇一聲令下,就是對麵的是元人的大將,做兒子的也要衝上去咬幾塊肉下來!”朱棡淡笑。
朱樉臉色微微一滯。
不過也沒有說話。
如今的朱棡已經不是那個乖張,行事沒有定數,惹得陛下經常火冒三丈的晉王殿下。
如今他是親王之中權勢最甚的!
執掌天子的鷹犬,還有一個國公老丈人!麾下更是有一支百戰之師。
這樣的朱棡,在藩王之中地位遠超其他幾人。
如今,朱棣也因為和朱棡交好得到了不少的便宜。
這一次上戰場看似朱棣受了懲罰,但是誰都知道,朱棣騰飛的日子不遠了,有這麽一次帶兵的經曆,就說明還有第二次。
等到下次帶兵,朱棣必然充當一個很重要的角色。
而他朱樉呢?
還是個整日遊手好閑的廢物王爺。
想到這裏,朱樉還是有些不爽。
他覺得朱棡這個弟弟不太尊重自己。
這時候,太子朱標迴頭看了幾個弟弟一眼。
幾人紛紛沉默。
朱標放慢了速度,到了朱棡,朱樉的身邊,道:“自從朝臣們知道了洪薯的事情之後,就一直眼巴巴的盯著。禮部更是日夜派人看守,一字一句的將洪薯的種植跟培育記錄了下來。”
“一群官員每個月要上三四道折子來匯報洪薯的長勢。文官之中,對父皇的態度更是轉變,從之前的桀驁不馴,到現在不敢反駁,你們知道,為什麽嗎?”
見幾人不說話,朱標微微笑道:“因為他們心裏認可了天下是咱們朱家的!”
“而你們,作為朱家的子孫,有責任有義務為天下盡自己的義務。”
“得萬民供養,當迴報黎民。”
“咱們朱家兄弟肩上擔子,還很重。”
“所以,千萬不要在這個時候鬧什麽別扭!讓那些找不到話說的人找到把柄,不然,爹麵上無光,咱們這些做兒子的,也沒什麽好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