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需要說明一下時間線:張合進入潼關的那天是十一月初二,然後袁譚派人來給張合下達命令是十一月初三,這個時候,潼關外麵的徐達也是剛剛到達潼關附近,在帳內商量對策呢。
這裏是平行時間兩條敘事路線,是同時發生的,並不會衝突。
而到了初四這天,也就是袁譚下完命令的次日。心裏已經沒有壓力的張合,還在保持著向北行軍,這一天也不過就走了十裏路,純粹在故意耽誤時間。不過這次他可是‘奉命磨蹭’,誰也不能說他什麽!
與此同時,張合也派人去前麵將袁譚送來的糧食給交接接過來了。這麽重要的資源,肯定還是要放在自己人手裏才穩妥。既然時間太短,不夠糧食運到隊伍裏,那也要派自己人去接管過來。
要不然萬一他真的迴去打潼關,袁譚猜到了他的用意,一氣之下將糧草全部燒毀也不給他了,張合可就虧大了,整支隊伍可能沒有了後勤補給咯。這就是一個名將的細節之處,張合就像是一個細節怪,能想到許多細枝末節的微小細節!
當然,張合拍迴去的人,也需要一個名頭,他們就美其名曰不想再勞累運糧軍官了,所以才自己派人來接應一下,就送到這裏吧,剩下的路交給他們自己了,運糧兄弟辛苦了,可以迴去休息咯!
運糧官聽到後,高高興興、感激涕零地將糧草交接過去了。心裏還一直想:這感情好啊,拖張合將軍仁義,不用自己勞累,這差事也辦妥了,可以名正言順、光明正大的摸魚,誰不喜歡呀?自古以來,打工人可是都喜歡摸魚的。
就這樣,張合也將最後一個隱患——袁譚送來的糧食收到了己方陣中,這下基本可以說是沒有問題了,靜靜等待約定的時間到來,開始最後的進攻!
很快,初四的這最後一天悠閑日子就過去了,馬上迎來了蜀國國運的下一個節點,到了十一月初五!這天也是蜀國眾將約定好要一起進攻潼關的時間。
前麵說了,自從張合進入潼關後,這後續的三天,徐達和張合之間根本聯係不上,沒有任何斥候能將消息送出關外。這一切行動,全部隻能憑借感覺和默契。
當然,張合這邊背負的壓力可一點不比徐達小,徐達那邊再不濟他們可以撤迴去,就當是來潼關旅遊了。但是張合這邊,隻要開始動手,他將再也沒有後退之路,成功則一戰成名,不成功則萬劫不複,死無葬身之地!
不過,事已至此,張合肯定是已經不打算後悔了。在初五清晨,趙軍起床之後,張合就全身披戴整齊,在營地裏舉行了一個簡短的閱兵,他心裏也有一些話想跟兄弟們推心置腹的說一番:
“兄弟們,你們都是跟隨我多年的兄弟,今日一戰,事關我們兄弟日後的榮華富貴!當然,也可能就此戰死沙場,成為一縷塵埃,自然也就沒有以後了。我直接說明了,下一步我們要扭頭和蜀軍一起裏應外合,攻打潼關!”
“現在,臨出發之前,我可以再給你們一個選擇的機會,願意迴河北的現在可以過來領取兩日幹糧,然後自行出列,向北邊追趕袁譚等人,追上去之後,就可以和他們一起渡河迴到河北!”
“若是願意跟我繼續戰鬥的兄弟們,咱們就一起轉頭攻打潼關,這條路,不是榮華富貴,就是死無葬身之地,沒有撤退可言!”
張合鏗鏘有力的話語說完,就開始巡視著列隊整齊的隊伍。下麵確實有了一定的動蕩和議論聲音,但是不多。
誠然,下麵這兩千多兄弟都不是傻子,自從在弋居附近被蜀國擊敗,關押了一天後,蜀軍竟然給他們放了,允許他們翻山越嶺逃迴去,這裏麵肯定有貓膩啊!
雖然張合當時說的也是要帶大家渡過潼關,向河北進發,但是大家有心之人也大概率可以猜到,一定是主將跟蜀國達成了某種協議,或者說是已經投降了蜀國,並且要為蜀國做事,才能保證大家都活著!
再加上這一路走來的種種艱辛和與眾不同,大家心裏都清楚自家主將可能已經‘歸降蜀國’了。
當然,也有一部分士卒沒有這樣想,張合也沒有說完整的計劃,這些人也不會多問,就跟著走唄。萬一歸順蜀國隻是權宜之計呢,先迴去河北再說!
(解釋一下,這一路肯定會有人陸陸續續跑散,就比如那批迴去告知袁譚張合投降的人。但是大多數人,還是會跟著張合一直走的。)
直到這一刻,張合完整說出了自己的計劃,也說出了自己的立場,絕大多數的將士們才明白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
之後,有的人疑惑不解,不解將軍是河北人,為什麽會投降蜀國;
也有的人驚訝詫異,驚訝張合怎麽會選擇這麽冒險的戰鬥方式,要反攻潼關;
也會有人生氣憤恨,憤恨張合是趙國大將,竟然如此輕易就投降蜀國,並且還要為蜀國做事;
更多人則是流露出一種‘原來如此,我早就猜到了’的想法和表情,在裝逼的同時,也默默著支持張合!
過了一會兒,真有人在隊伍裏出列,三三兩兩結隊來到張合身邊,跪地叩頭:“將軍,你對我們很好,跟著你兄弟們也安心。隻不過河北家中尚有花甲老母等著我贍養,我實在不能跟你去蜀國……”
張合點了點頭:“我明白,什麽都不用多說。要不是軍中無酒、時間有限。我定會和兄弟們痛飲三大碗,好好告個別。從此以後,咱們再會了!”
“對了,你們到前方遇到咱們的運糧隊伍,去領取口糧,去北邊追逐袁譚吧。見了袁譚,就說是我張合叛變投敵,你們不想助紂為虐,才決定追尋大公子腳步……”
這些部曲還都挺有原則的:“不,將軍,我們若是這樣說,豈不是在背後說你壞話了,我們不說!”
這裏是平行時間兩條敘事路線,是同時發生的,並不會衝突。
而到了初四這天,也就是袁譚下完命令的次日。心裏已經沒有壓力的張合,還在保持著向北行軍,這一天也不過就走了十裏路,純粹在故意耽誤時間。不過這次他可是‘奉命磨蹭’,誰也不能說他什麽!
與此同時,張合也派人去前麵將袁譚送來的糧食給交接接過來了。這麽重要的資源,肯定還是要放在自己人手裏才穩妥。既然時間太短,不夠糧食運到隊伍裏,那也要派自己人去接管過來。
要不然萬一他真的迴去打潼關,袁譚猜到了他的用意,一氣之下將糧草全部燒毀也不給他了,張合可就虧大了,整支隊伍可能沒有了後勤補給咯。這就是一個名將的細節之處,張合就像是一個細節怪,能想到許多細枝末節的微小細節!
當然,張合拍迴去的人,也需要一個名頭,他們就美其名曰不想再勞累運糧軍官了,所以才自己派人來接應一下,就送到這裏吧,剩下的路交給他們自己了,運糧兄弟辛苦了,可以迴去休息咯!
運糧官聽到後,高高興興、感激涕零地將糧草交接過去了。心裏還一直想:這感情好啊,拖張合將軍仁義,不用自己勞累,這差事也辦妥了,可以名正言順、光明正大的摸魚,誰不喜歡呀?自古以來,打工人可是都喜歡摸魚的。
就這樣,張合也將最後一個隱患——袁譚送來的糧食收到了己方陣中,這下基本可以說是沒有問題了,靜靜等待約定的時間到來,開始最後的進攻!
很快,初四的這最後一天悠閑日子就過去了,馬上迎來了蜀國國運的下一個節點,到了十一月初五!這天也是蜀國眾將約定好要一起進攻潼關的時間。
前麵說了,自從張合進入潼關後,這後續的三天,徐達和張合之間根本聯係不上,沒有任何斥候能將消息送出關外。這一切行動,全部隻能憑借感覺和默契。
當然,張合這邊背負的壓力可一點不比徐達小,徐達那邊再不濟他們可以撤迴去,就當是來潼關旅遊了。但是張合這邊,隻要開始動手,他將再也沒有後退之路,成功則一戰成名,不成功則萬劫不複,死無葬身之地!
不過,事已至此,張合肯定是已經不打算後悔了。在初五清晨,趙軍起床之後,張合就全身披戴整齊,在營地裏舉行了一個簡短的閱兵,他心裏也有一些話想跟兄弟們推心置腹的說一番:
“兄弟們,你們都是跟隨我多年的兄弟,今日一戰,事關我們兄弟日後的榮華富貴!當然,也可能就此戰死沙場,成為一縷塵埃,自然也就沒有以後了。我直接說明了,下一步我們要扭頭和蜀軍一起裏應外合,攻打潼關!”
“現在,臨出發之前,我可以再給你們一個選擇的機會,願意迴河北的現在可以過來領取兩日幹糧,然後自行出列,向北邊追趕袁譚等人,追上去之後,就可以和他們一起渡河迴到河北!”
“若是願意跟我繼續戰鬥的兄弟們,咱們就一起轉頭攻打潼關,這條路,不是榮華富貴,就是死無葬身之地,沒有撤退可言!”
張合鏗鏘有力的話語說完,就開始巡視著列隊整齊的隊伍。下麵確實有了一定的動蕩和議論聲音,但是不多。
誠然,下麵這兩千多兄弟都不是傻子,自從在弋居附近被蜀國擊敗,關押了一天後,蜀軍竟然給他們放了,允許他們翻山越嶺逃迴去,這裏麵肯定有貓膩啊!
雖然張合當時說的也是要帶大家渡過潼關,向河北進發,但是大家有心之人也大概率可以猜到,一定是主將跟蜀國達成了某種協議,或者說是已經投降了蜀國,並且要為蜀國做事,才能保證大家都活著!
再加上這一路走來的種種艱辛和與眾不同,大家心裏都清楚自家主將可能已經‘歸降蜀國’了。
當然,也有一部分士卒沒有這樣想,張合也沒有說完整的計劃,這些人也不會多問,就跟著走唄。萬一歸順蜀國隻是權宜之計呢,先迴去河北再說!
(解釋一下,這一路肯定會有人陸陸續續跑散,就比如那批迴去告知袁譚張合投降的人。但是大多數人,還是會跟著張合一直走的。)
直到這一刻,張合完整說出了自己的計劃,也說出了自己的立場,絕大多數的將士們才明白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
之後,有的人疑惑不解,不解將軍是河北人,為什麽會投降蜀國;
也有的人驚訝詫異,驚訝張合怎麽會選擇這麽冒險的戰鬥方式,要反攻潼關;
也會有人生氣憤恨,憤恨張合是趙國大將,竟然如此輕易就投降蜀國,並且還要為蜀國做事;
更多人則是流露出一種‘原來如此,我早就猜到了’的想法和表情,在裝逼的同時,也默默著支持張合!
過了一會兒,真有人在隊伍裏出列,三三兩兩結隊來到張合身邊,跪地叩頭:“將軍,你對我們很好,跟著你兄弟們也安心。隻不過河北家中尚有花甲老母等著我贍養,我實在不能跟你去蜀國……”
張合點了點頭:“我明白,什麽都不用多說。要不是軍中無酒、時間有限。我定會和兄弟們痛飲三大碗,好好告個別。從此以後,咱們再會了!”
“對了,你們到前方遇到咱們的運糧隊伍,去領取口糧,去北邊追逐袁譚吧。見了袁譚,就說是我張合叛變投敵,你們不想助紂為虐,才決定追尋大公子腳步……”
這些部曲還都挺有原則的:“不,將軍,我們若是這樣說,豈不是在背後說你壞話了,我們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