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迴 過往


    縱是一死又何妨!


    隻是念頭剛一升起,王希孟便覺五髒六腑如刀砍斧劈一般,那是五髒刀斧“離”的滋味。


    眼前又浮現出紅袖泫然若泣的俏臉:


    “對也好錯也好,我都不想再吃這梨了。”


    還有出發前他對孟柯的承諾:


    ——活著迴去。


    抬眼望去,隻看到一國天子怒氣未消,滿朝文武冷漠不前,王希孟心頭一陣酸楚。


    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縱是今日一死,怕也改變不了這朝堂之上君臣分毫。


    王希孟不再堅持,叩首道:


    “學生知錯,方才發現江山圖尚有一處瑕疵,可容我迴去修改一番,再獻與聖上。”


    “兩幅都拿迴去,”徽宗麵色稍緩,“江山圖仔細修正,另一張……毀了罷!”


    ----------


    自王希孟前去獻圖,紅袖、孟柯和鄒遠便一直站在門口,翹首以待。


    看著飛鴻車遠遠而來,三人懸著的心才算落地,迴到房內,一路沉默不語的王希孟才將殿上發生的事講述了一遍。


    “竟是如此兇險,今日若無何執中在,小王大人恐難全身而退。”丁弘抬手擦了把冷汗道。


    “丁兄,這何執中為何會替希孟求情?”孟柯問道。


    “說起這左相何執中,”丁弘笑道,“雖世人多評其德不配位,卻也有一處優點,那便是惜才,今日定是那江山圖讓他動了惜才之心,出言保下了小王大人。”


    ——然而身處險地,並不是每次都會有這麽好的運氣。


    孟柯長歎一聲,拉過王希孟向丁弘和承照深施一禮:


    “念在相處兩年有餘之情份,希孟生死便在二位的身上了。”


    丁弘和承照忙起身迴禮道:


    “兩年又半,四千餘裏,南北往返,相處朝夕,早已情同家人,且若是小王大人有事,我等也脫不了幹係,都是份內之事,小王大人、孟先生不必多禮。”


    ----------


    轉眼又過了三日,時間來到政和三年閏四月初一。


    徽宗正在與蔡京、何執中等人在禦書房中品鑒一幅前朝的古畫,丁弘、承照二人忽慌慌張張地前來稟報:


    ——王希孟無故失蹤!


    徽宗等人大為驚訝,忙問到底發生了什麽事。


    承照叩頭請罪道:


    “三日前王希孟迴去後,便將自己困於畫室之中,不吃不喝,更不讓我們進去,直到今日,我們破門而入,才發現王希孟早已不在畫室之內。”


    丁弘也叩首道:


    “卑職一直守在畫室門外,從未見王希孟外出,門窗也俱是內部反鎖,我等檢查了畫室所有地點,均未發現王希孟的蹤跡,此事過於蹊蹺,特來稟報,請聖上責罰。”


    聽聞王希孟失蹤,徽宗心中暗暗可惜,但他隨即便想到了另一件事:


    “千裏江山圖可還在否?”


    “江山圖尚在,隻是另一幅畫,卻不知所蹤。”丁弘答道。


    蔡京一直觀察著丁弘承照二人,此時忽然向大喝一聲:


    “定是你二人串通反賊,私放了王希孟,還不速速招來!”


    丁弘、承照連連叩頭道:


    “小人便是天大的膽子,也不敢忤逆聖意,私放王希孟,此事確有蹊蹺,太師如若不信,可前去查驗。”


    徽宗也覺此事離奇,便起身道:


    “既如此,都隨朕前往查驗一番。”


    ----------


    眾人來至在畫室,隻見孟柯、鄒遠仍在焦急地到處翻看,紅袖則已哭得梨花帶雨。


    徽宗命人細細搜尋了一番,依然沒有發現任何蹤影,看孟柯幾人也不似作偽,隻得長歎一聲,來到展開的江山圖前。


    千裏江山仍在,作畫之人無蹤。


    幾人緩步向前,再次慢慢品味著這幅曠世傑作。


    行至畫卷中段,何執中忽然指著畫中一湖水之濱、垂柳之下之處叫道:


    “聖上,這處多出一位白衣釣魚之人,臣清楚記得,大殿之中第一次看時,並無此景!”


    徽宗定睛望去,雖畫中之人細小如豆,卻依稀可以看出正是王希孟的身形神態。


    長歎一聲,徽宗神情有些落寞:


    “道家有羽化升仙一說,不想今日希孟雖非成仙,卻是融入了自己的畫中,也不虛此生了。”


    蔡京心中冷笑,這種自己經常用來騙徽宗的把戲,鬼才會相信。


    隻不過打自己臉這種事,此時卻也無法揭穿,看著徽宗眼中既有對江山圖的喜愛,又有對王希孟的懷念,隱隱感到有些不安。


    當初,神宗熙寧七年,監安上門鄭俠上《流民圖》,進而導致了王安石罷相。


    前事還曆曆在目,今朝便有王希孟獻《千裏餓殍圖》,若是哪日徽宗睹物思人,王希孟又恰好“活”了過來,會不會自己的相位也將難保。


    蔡京暗下決定,走上前對徽宗道:


    “臣觀聖上對此畫甚是喜歡,隻是王希孟忤逆聖意,聖上若將此畫留在宮中,免不得會引來後人效仿,常惹不快,莫不如將此畫賜於臣,聖上日後若想觀瞧時,臣自會頃刻間送至宮中。”


    徽宗心中實是不舍,但又覺蔡京言之有理,再想想那幅《千裏餓殍圖》,心中一陣煩悶,當下點頭道:


    “如此也好,你的書字我平日也十分喜歡,今日便為此畫作一幅題跋,也算相得益彰。”


    命人準備好筆墨,蔡京靜氣懸腕,刷刷幾筆寫成:


    政和三年閏四月一日賜。希孟年十八歲,昔在畫學為生徒,召入禁中文書庫,數以畫獻,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誨諭之,親授其法,不逾半歲,乃以此圖進。上嘉之,因以賜臣京,謂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這一篇題跋,將蔡京欺群妄上、舞弄話術之能體現得淋漓盡至。


    以召入文書庫、未甚工貶低王希孟的異稟天賦;以授法不逾半歲、不言兩年遊曆抬高宋徽宗的授業之功;以上嘉之卻賜下臣來彰顯自己深得上寵。


    若無此等奸人,何來“靖康之恥”!


    ----------


    一日後,汴梁城外。


    “小王大人、孟兄,不知諸位有何打算?”丁弘麵帶不舍,與眾人一一話別。


    “丁先生,”王希孟深深一禮,“我已是世上無姓無名之人,哪裏還有小王大人,大恩不言謝,若有日後,定當厚報。”


    孟柯也施禮道:“我等欲迴仙遊,從此隱世不出,隻求此生能太平安樂。”


    丁弘卻搖頭道:“仙遊不可迴,那蔡京便是仙遊人氏,當地豈無眼線,若是相信在下,諸位向西投奔京兆府如何?早年間我於那裏置下一處田產,日後若有變故,我便前去與諸位相聚。”


    眾人自是感激不盡,分別之時王希孟問:


    “丁先生,如今世道,你有何籌劃?”


    “不必擔憂,”丁弘一笑:“安心待你我重見之日!”


    ----------


    十四年後,汴梁為金兵所破,徽、欽二宗被擄,史稱“靖康之難”。


    丁弘果如先前之言,攜承照來到京兆府——便是今日西京——與眾人匯合。


    此時王希孟早已於紅袖完婚,為掩人耳目,所生子女皆從母姓,就此全家改姓孟。


    隻是王希孟始終為自己未能勸阻徽宗一事鬱鬱寡歡,靖康之恥更是讓他悲憤不已,加之當年作畫時透支了太多的精力,幾年後便一病不起、英年早逝。


    紅袖傷心欲絕,終日懷抱《千裏餓殍圖》痛哭,不多日也隨之仙去。


    王希孟的一生雖然短暫,卻繪下一幅《千裏江山圖》成為永恆,無論戰亂、盛世,始終熠熠生輝、青綠依然。


    鬥轉星移,王朝更迭,王希孟的後人幾經輝煌,幾經沒落,隻是那一卷《千裏餓殍圖》,始終被當作傳家之寶,即便流離於亂世,即便衣食無著,多少年也不曾失落。


    民國二十三年,孟子夏的父親孟義出生,此時孟家已在西安開起古玩店,雖處亂世,但也能勉強維持生計。


    公元一九四九年,華國建國,華夏大地從此迎來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貧苦百姓終於等到了安居樂業的一天。


    也就是在這一年,一個十歲的小男孩來到了孟家的古玩店墨痕齋,怯生生地問店裏是否需要夥計。


    孟子夏的爺爺孟忠全詢問男孩的情況,得知他叫楚盛,來自一個馬戲團,因與團隊走散,不得不自謀生路。


    孟忠全見他可憐,便將其收留,平日裏十分照顧,視若己出。


    楚盛也十分聰明能幹,和大他五歲的孟義相處得如同親兄弟一般,孟忠全見其是可造之才,遂將古玩本事傾囊相授。


    一九五六年,孟義成親。次年生下一子,便是孟子夏。


    又過兩年,楚盛年滿二十,孟忠全將女兒孟曉晨許配給他,兩年後生下楚懷遠。


    三年後孟忠全去世,但孟楚兩家人的關係卻是父一輩子一輩的傳承下來,孟子夏和楚懷遠也好似親兄弟一般。


    孟子夏十歲那年,一些人打著“破四舊”的名號,對孟義這樣開過古玩店的人橫加迫害,有一夥人甚至衝進家中進行瘋狂的打砸搶。


    那天孟子夏和楚懷遠正在外麵玩耍,迴家時孟義已經被折磨得奄奄一息,母親正含淚收拾著一片狼藉的房間。


    在收拾好清點物品時,卻發現原本被藏好的《千裏餓殍圖》竟然丟失,孟義急火攻心,加上又受了多日的折磨,當天便撒手人寰。


    臨終前,孟義拉著孟子夏的手,用盡全身力氣說出了最後一句話:


    “此圖代代傳承,今失於我手,無顏去見列祖列宗!你等後人縱傾盡家產、耗盡心神,務要尋迴!”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父親去世兩月後,母親也因傷心過度,猝然長逝。


    年僅十歲的孟子夏從此便同姑姑一家生活,父母雙亡、家寶被搶,早早地在他幼小的心靈中埋下了沉重的種子,幾乎用掉了畢生的時間尋找那幅《千裏餓殍圖》。


    經過多年打探,所有的線索都指向了那個率人來抄家的頭領。


    但那日所有的當事人都已無處尋找,帶頭之人姓甚名誰、音容相貌也無從得知。


    隻有隔壁的鄰居,偶然間聽到有人喊過一聲:


    林司令!


    ----------


    ——本策《金蟬脫殼》完,下策《暗度陳倉》——


    ----------


    拋磚引玉——王希孟與《千裏江山圖》


    ----------


    十大傳世名畫,《千裏江山圖》便是其中之一。


    曆經千百年,驚歎於《千裏江山圖》宏偉壯闊之餘,如迷一樣的作者王希孟,引來眾多猜測。


    曾讀過一本小說,其中一段描寫王希孟試圖依附蔡京。


    深不以為然。


    縱觀《千裏江山圖》,隻看到錚錚傲骨,何來有曲意奉迎?


    正史沒有記載,民間卻有許多王希孟的傳說,比如——《千裏餓殍圖》。


    根據個人理解,結合民間傳說,這一策便是想展示出一個有血有肉、愛憎分明的王希孟,同時嚐試著還原出《千裏江山圖》的繪作曆程。


    盡管是在演繹,也要盡量貼近史實,所以,這一策中所提及的內容,比如北宋當時的政治環境、經濟民生等,皆遵從曆史。


    出現於其中的人物,行善者真名實姓,如陳堯臣、張希顏等,作惡者基本虛構,如各地貪官汙吏等,但大奸大惡之徒不需隱晦,如蔡京、朱勔之流。


    至於紅袖,大可不必太過認真。


    最後,向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餘輝老師表達深深謝意。


    王希孟作《千裏江山圖》所走過的山川湖海,皆源自餘輝老師的文章《王希孟與<千裏江山圖>卷的旋律和詩意》、《<千裏江山圖>卷的實景與詩意》.。


    餘輝老師的推演,個人十分信服,是我有信心寫出來的依托。


    再次向餘輝老師表達欽佩及感謝!


    繁華盛世如願,千裏江山無恙,希孟可安眠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檀公策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檀公江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檀公江華並收藏檀公策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