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剛個子不高,身材也是屬於文弱書生形的。每天跟著生產隊出工,何小剛隻能拿到七分公分。對於這樣的何小剛,劉茉莉是看不上眼的。


    現在的農村,賺不到公分等於分不到多少糧食。何小剛公分少,自己的糧食都不是很夠吃,肯定沒有多餘的糧食去討好劉茉莉。而且每次出工,何小剛做自己的那份事都累的要死,更不可能為劉茉莉幫把手。


    四年的農村生活,把劉茉莉的天真活潑都給磨光了。在農村裏,高強度的勞動把劉茉莉的雙手磨的起了繭子,皮膚也變得暗黃粗糙了不少。


    每天早上起床,劉茉莉對著鏡子裏那個憔悴的自己,總會露出一個自嘲的笑容。這樣的日子,和劉茉莉四年前的城裏生活,不亞於天上地下。飯吃不飽,口袋裏窮的叮當響,何時是個頭啊?


    幾年來,劉茉莉雖說沒變成一個唯利是圖的農村老娘們,但是像何小剛這種沒有好處往她跟前湊的男人,何茉莉是看不上眼的。


    知青點是周家村的村民們前幾年特地為下鄉的知識青年們建造的。


    那個年代,城裏的年青人響應國家的號召,跑到鄉下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換句話說,就是城裏的娃兒不能光學書本裏的知識,還要到鄉下去參加勞動,體會一下農民們的艱辛。


    剛開始的時候,下鄉的知識青年不多,隻有一兩個。周家村的村長那時還是周洪明的老爹。老村長把城裏來的知青分派到村民家裏居住,村裏每個月補貼一點糧食。


    剛開始的時候,知青們滿懷勞動的熱情。跟著村民們出了幾天工後,知青們開始叫苦不迭。農村裏的勞動強度不是一般的大,天一亮就出工,天黑才能收工。知青們隻幹了一天,不去說酸痛的抬不起的胳膊和直不起的腰,就連握鋤頭的手掌上都起了好幾個大水泡。


    農村裏和城裏不一樣,身子不舒服可以請假休息。到了雙搶的季節,田地裏的莊稼等著收割,就算知青們滿手水泡,頭天晚上挑一挑,第二天還是要繼續跟著幹活。


    鄉下地方,吃的東西肯定沒有城裏人吃的精細,加上那幾年的年成不是很好,村民們自家都是紅薯稀粥什麽的,一大家子抓一把米再加點野菜雜糧熬的稀稀的對付三餐,就連收割的季節,村民們也最多添幾個菜團子什麽的墊飽一些肚子。


    村裏給知青們補貼的糧食也不多,每個知青一個月十斤米二十斤紅薯。這個分量已經是老村長最大的寬容了。那個年月,每家每戶都不容易,村裏要留一些糧食做儲備,以免哪一戶村民家裏斷了糧沒地方去借。


    知青們的補貼糧已經是村子裏一個正勞力的份額了,誰家的日子都是摳搜著過,一家人才有活命的希望。要是頓頓吃幹的,知青們的糧食連他們自個吃都不夠。


    知青們在村民家裏住著,天天吃著千篇一律的紅薯粥菜葉子粥,粥裏米粒沒多少,光看見照的出人影的稀湯了。知青們猛不丁地從吃飽穿暖的生活落到了吃不飽飯的境地,心裏甭提多委屈了。更何況白天要跟著生產隊出工幹活,到了晚上肚子裏沒有什麽食物,到半夜餓的睡不著覺。


    時間一久,知青們的意見很大,知青中有些人還端著城裏人的架子,認為自己是從城裏來的,該受到村民們的特殊照顧。再怎麽著,村民們也該把自己的那份糧食全部做了給自己吃吧?這麽天天稀粥,哪裏吃的完十斤稻米二十斤紅薯?


    有知青住在家裏的村民也煩死了,個個跑到老村長家訴苦。知青在自家住著,到了飯點張嘴就吃,放下碗就走,有時還嫌做的東西味道不好。洗洗碗分攤一下家務什麽的更不用想了,這是請了個“爹”“媽”在家供著嗎?


    老村長開始以為,知青們下鄉就是走個過場,過不了一兩年那些知青就能迴城。


    沒想到一批接著一批的知青不斷地往農村走,就連他們的戶口也轉到了農村。接連兩年過去了,老村長也沒聽上麵提起知青們迴城的事。老村長這才發現,這些城市裏的年輕人,算是成了周家村的村民了。


    農村裏都是這樣,對待來做客的客人,不管怎麽討厭都會維持表麵上的客氣。頭一兩年,周家村的村民們對知青很寬容,隊長分派活計的時候,會分派一些輕鬆一點的活給知青們。


    可是,等知道知青們以後紮根農村後,村民們的客氣就不見了。大家都是周家村的村民,憑什麽你要受到特殊照顧?而且,這些照顧不是一次半次的。照顧了你,我的活不就重了嗎?


    村民們有意見,隊長分派工作,也隻能照著規矩來。要是再讓知青們做輕省的活計拿高公分,隊長肯定會被村民的唾沫星子給淹死。


    從那時開始,知青們能幹多少活就拿多少公分,這樣一來,很多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知青直接抓瞎了。和做慣了農活的村民們比,知青們一天做的事隻有人家的一半,每天的公分隻能拿個五六分,能拿七分的還是有些村民可憐他們,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結果。


    一天五六分公分,連村子裏的老娘們都不如。知青們羞愧之下,更多的是為自己的肚子擔心。


    農村裏的規矩就擺在那兒,不幹活就沒有公分,公分少分到的糧食就少。知青們累死累活,一年到頭就混了了肚子稀飽,吃頓幹飯都成了他們遙不可及的願望。


    再喜歡挑刺的刺頭,每天餓的頭昏眼花之後,也沒有了挑刺的精力。自己連糧食都賺不到夠吃的,知青們也不嫌棄在村民家中吃的紅薯稀飯了。


    不是一家人,長期在一個鍋裏舀吃的,時間久了肯定會鬧矛盾。村民們見村裏不再補貼知青的糧食,也不願意讓知青在家裏白吃白喝。


    老村長怕村民和知青們的矛盾鬧深,幹脆在農閑時號召村民們和知青們共同出力,建起了一個知青點。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七零逆襲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月兒在林間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月兒在林間並收藏重生七零逆襲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