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街是燕京城內最著名的一條大街,也是全國知名度最高的街道,這條東西向大街從天安門前麵橫穿而過,兩端延長線將整個燕京分為南北兩個部分。
這條古老又現代的街道見證了共和國的誕生,經曆了建國以來多次重大的曆史事件,也是來京的大多數旅客必然會經過的地方之一。
地圖上的長安街,就是指東單路口到西單路口之間的一段,全長不過三點八公裏左右。
從東單路口向東,以東二環上的建國門橋為界,西側是建國門內大街,東側直到三環路國貿橋就是建國門外大街,再向東就改名建國路,京通快速路,可以直接抵達通州。
從西單路口向西,以西二環上的複興門橋為界,東側就是複興門內大街,西側就是複興門外大街,不過複興門外大街沒有延伸到西三環,而是在二環三環中間的木樨地橋結束,再向西就是複興路,一直延伸到西四環外的八寶山公墓。
長安街兩側有很多重要的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尤其是西長安街以及延長線兩側,廣電總局、中央廣播電台、鐵道部、科學院、全國總工會、軍事博物館、中央電視台等等。
延長線的複興路兩側有很多神秘的大院,這些大院起源於建國初期,當時二環以外大部分地區都是郊區,部隊的多個總部在此安營紮寨,空軍司令部、海軍司令部、通信兵司令部、總後勤部、炮兵司令部、裝甲兵司令部、工程兵司令部、鐵道兵司令部等單位依次排開分布。
這些部門機關場所、家屬樓、子弟學校等等集中建設,形成了一個個風格統一,又各具特色的大院社區。
八十年代以後,原先的機關部門大多都有了新的辦公場所,大院中出生的孩子們也已經長大,活躍在社會的各個階層,原先封閉的大院也日漸開放,對外掀開了神秘的麵紗。
五六十年代建設的老舊建築有的依然存在,有的則是推倒重建,建成一棟棟更加現代化的住宅樓。
在這個建設的過程中,大院出身的張鎮海當然也沒少出力,他正是在這個過程中聚集起大量人才,也積攢了海量的財富,將公司規模發展壯大起來。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剛剛改革開放,不僅經濟上改革開放,思想上也格外活躍,整個社會秩序一度極為混亂,抓住機會一夜暴富的人很多。
張鎮海召集一批退役的戰友組建建築公司,運輸公司,商貿公司,運用嚴格的紀律和組織管理方法,確定明確的目標後,他們的人員高度團結,又敢打敢拚,發展起來比那些散兵遊勇自然更有效率,幾個公司互相支持,同時進入高速發展的軌道,一直持續到現在。
別的大院子弟發達以後在外麵買四合院,買別墅,建豪宅紛紛搬了出去,張鎮海夫婦卻恰恰相反,他們始終住在複興路的大院裏。
夫妻兩個都是海軍大院長大的,張鎮海參軍後卻成了陸軍裝甲兵,結婚的時候已經是營級幹部,在裝甲兵大院裏麵分配了房子,後來下海經商,參與這些大院的改建工程,獲得一部分房屋的產權可以對外出租或者出售,於是在隔壁的炮兵大院有了一批完全屬於公司的房子,跟他創業的戰友們一起搬了進來。
張秋鵬從記事起,就是在炮兵大院裏長大的,從幼兒園到小學、中學,都在附近不超過一公裏的範圍內,步行都不用擔心遲到。
曾凡去過張秋鵬那棟三百多平米的複式公寓,本來以為他爸爸應該住在更豪華的獨棟別墅,或者傳說中的四合院裏。
萬萬沒想到,他們做客的地點竟然就是一棟京城最常見的那種不新不舊的板樓,估計最少有十年的曆史了,在剛建成的時候很先進,現在來說就顯得有點落伍了。
“你們還別看不起這裏的房子,我們家住的那套麵積並不小,當年可是師級以上幹部才能分配到,我爸爸就是不退伍,混到現在都未必能住上,即便是現在想要在這裏買房,也不是有錢就能買得到!”
等電梯的時候,張秋鵬看幾個人不以為然的模樣,笑嗬嗬解釋道。
一起過來的就是公司最開始的那些人,除了張秋鵬和張秋燕姐弟,還有就是許平、黃姍姍、歐子玉、陸剛、曾凡和楚妍。
“不管怎麽說,有實力住大別墅,還願意住在這裏,你爸爸的心胸格局都很了不起,已經超越那些炫耀豪宅的明星和富豪們了,怪不得事業越做越大!”許平真心的稱讚道。
其他幾個人也都很認同的點頭。
這棟樓最高十八層,他們家住在十六層,據張秋鵬介紹說,這個單元幾十戶住的都是他爸爸一起創業的戰友,彼此都知根知底,小區的物業服務也是他們公司管理,安保人員很多就是原先大院執勤的退伍兵,安全上一點不用擔心。
果然,電梯下來遇見一家三口外出,看見張秋鵬帶朋友迴來還跟他打招唿,顯然對他很熟悉。
電梯在十六層停下,出電梯廳左轉走到一個門口,按響門鈴後,一個頭發花白,身上還係著格子圍裙的老頭過來開門,熱情的招唿他們進屋。
張秋鵬把他們幾個挨個介紹給老頭認識,張鎮海穿著圍裙和他們逐一的握手認識,每個人都能說上兩句,禮貌又不失親切,顯然類似的場麵見多了。
張秋燕當然用不著介紹,還跟老頭開玩笑:“四叔,你堂堂的億萬富豪還親自下廚呀,做的飯能吃嗎?”
“我的手藝跟那些大廚當然沒法比,也不至於讓你們難以下咽,稍等幾分鍾,馬上就可以開飯了!你們倆替我招唿大家!”張鎮海笑嗬嗬說完,又迴廚房去忙活了。
“四叔,用我幫忙嗎?”張秋燕問道。
“不用,你給大家倒茶吧,桌上有水果,招唿大家隨便吃!”
“爸,我媽沒迴來呀?”張秋鵬跟過去問。
“飯做到一半被電話招走了,說是有個緊急手術,不知道幾點能迴來呢!”
他們家客廳很寬敞,和餐廳連在一起,大概六七十平,看著房間裏家具、電器,以及有些老舊的裝潢,很難和億萬富豪聯係到一起,就是一個條件比較好的中產家庭。
房間環境讓幾個第一次來的客人心裏都有很大落差,不過也對廚房裏忙活的老頭產生一種由衷的敬佩。
人家完全有實力住豪宅,請保姆伺候,卻偏偏一直住在這麽樸素的地方,請客都要自己下廚,這樣的境界一般人確實做不到。
沒有讓他們久等,飯菜很快就全部上桌了,他們八個人和張鎮海一共九個人,剛好把長餐桌坐滿。
兩米多長的餐桌應該是八人桌,擠擠也能坐下十個人,兩把椅子明顯是後搬過來的,張秋鵬的媽媽不在,他們九個人不用太擠。
果然是家常便飯,滿桌子十幾個菜,有冷拚有熱炒,有葷有素,都是常見的菜肴,切成瓣的皮蛋,鹹鴨蛋,切成片的豬肉灌腸,燉魚燉肉,四喜丸子,京醬肉絲,木樨肉等等,沒吃過什麽大餐的曾凡看著都格外的親切熟悉。
都是他們老家紅白喜事常見的大席菜,這老頭真是沒把他們幾個當外人,一點也不覺得掉價。
也是,這麽大的老板親自下廚,比菜品本身都更有價值了,誰還在乎吃什麽!
張鎮海當然坐在首位,他請客,年齡又最大,端起酒杯招唿道:“你們都是年輕人,最大的陸剛都不到三十吧?”
“二十九,我七八年的!”陸剛趕忙說道。
“年輕就有無限可能,都很不錯,希望你們以後無論事業做多大,都能保持現在的初心,不要迷失自己!我幹一個,你們喝酒也好,喝飲料也好,都隨意,不用給我敬酒,直接開吃,我不把你們當外人,你們也千萬別拘束!有什麽話咱們吃完再說!”張鎮海沒有長篇大論,幾句話後端起酒杯,一飲而盡。
這倒好,老頭不讓敬酒,成了純粹的飯局,大家都悶頭吃飯,效率倒是提高了不少。
這條古老又現代的街道見證了共和國的誕生,經曆了建國以來多次重大的曆史事件,也是來京的大多數旅客必然會經過的地方之一。
地圖上的長安街,就是指東單路口到西單路口之間的一段,全長不過三點八公裏左右。
從東單路口向東,以東二環上的建國門橋為界,西側是建國門內大街,東側直到三環路國貿橋就是建國門外大街,再向東就改名建國路,京通快速路,可以直接抵達通州。
從西單路口向西,以西二環上的複興門橋為界,東側就是複興門內大街,西側就是複興門外大街,不過複興門外大街沒有延伸到西三環,而是在二環三環中間的木樨地橋結束,再向西就是複興路,一直延伸到西四環外的八寶山公墓。
長安街兩側有很多重要的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尤其是西長安街以及延長線兩側,廣電總局、中央廣播電台、鐵道部、科學院、全國總工會、軍事博物館、中央電視台等等。
延長線的複興路兩側有很多神秘的大院,這些大院起源於建國初期,當時二環以外大部分地區都是郊區,部隊的多個總部在此安營紮寨,空軍司令部、海軍司令部、通信兵司令部、總後勤部、炮兵司令部、裝甲兵司令部、工程兵司令部、鐵道兵司令部等單位依次排開分布。
這些部門機關場所、家屬樓、子弟學校等等集中建設,形成了一個個風格統一,又各具特色的大院社區。
八十年代以後,原先的機關部門大多都有了新的辦公場所,大院中出生的孩子們也已經長大,活躍在社會的各個階層,原先封閉的大院也日漸開放,對外掀開了神秘的麵紗。
五六十年代建設的老舊建築有的依然存在,有的則是推倒重建,建成一棟棟更加現代化的住宅樓。
在這個建設的過程中,大院出身的張鎮海當然也沒少出力,他正是在這個過程中聚集起大量人才,也積攢了海量的財富,將公司規模發展壯大起來。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剛剛改革開放,不僅經濟上改革開放,思想上也格外活躍,整個社會秩序一度極為混亂,抓住機會一夜暴富的人很多。
張鎮海召集一批退役的戰友組建建築公司,運輸公司,商貿公司,運用嚴格的紀律和組織管理方法,確定明確的目標後,他們的人員高度團結,又敢打敢拚,發展起來比那些散兵遊勇自然更有效率,幾個公司互相支持,同時進入高速發展的軌道,一直持續到現在。
別的大院子弟發達以後在外麵買四合院,買別墅,建豪宅紛紛搬了出去,張鎮海夫婦卻恰恰相反,他們始終住在複興路的大院裏。
夫妻兩個都是海軍大院長大的,張鎮海參軍後卻成了陸軍裝甲兵,結婚的時候已經是營級幹部,在裝甲兵大院裏麵分配了房子,後來下海經商,參與這些大院的改建工程,獲得一部分房屋的產權可以對外出租或者出售,於是在隔壁的炮兵大院有了一批完全屬於公司的房子,跟他創業的戰友們一起搬了進來。
張秋鵬從記事起,就是在炮兵大院裏長大的,從幼兒園到小學、中學,都在附近不超過一公裏的範圍內,步行都不用擔心遲到。
曾凡去過張秋鵬那棟三百多平米的複式公寓,本來以為他爸爸應該住在更豪華的獨棟別墅,或者傳說中的四合院裏。
萬萬沒想到,他們做客的地點竟然就是一棟京城最常見的那種不新不舊的板樓,估計最少有十年的曆史了,在剛建成的時候很先進,現在來說就顯得有點落伍了。
“你們還別看不起這裏的房子,我們家住的那套麵積並不小,當年可是師級以上幹部才能分配到,我爸爸就是不退伍,混到現在都未必能住上,即便是現在想要在這裏買房,也不是有錢就能買得到!”
等電梯的時候,張秋鵬看幾個人不以為然的模樣,笑嗬嗬解釋道。
一起過來的就是公司最開始的那些人,除了張秋鵬和張秋燕姐弟,還有就是許平、黃姍姍、歐子玉、陸剛、曾凡和楚妍。
“不管怎麽說,有實力住大別墅,還願意住在這裏,你爸爸的心胸格局都很了不起,已經超越那些炫耀豪宅的明星和富豪們了,怪不得事業越做越大!”許平真心的稱讚道。
其他幾個人也都很認同的點頭。
這棟樓最高十八層,他們家住在十六層,據張秋鵬介紹說,這個單元幾十戶住的都是他爸爸一起創業的戰友,彼此都知根知底,小區的物業服務也是他們公司管理,安保人員很多就是原先大院執勤的退伍兵,安全上一點不用擔心。
果然,電梯下來遇見一家三口外出,看見張秋鵬帶朋友迴來還跟他打招唿,顯然對他很熟悉。
電梯在十六層停下,出電梯廳左轉走到一個門口,按響門鈴後,一個頭發花白,身上還係著格子圍裙的老頭過來開門,熱情的招唿他們進屋。
張秋鵬把他們幾個挨個介紹給老頭認識,張鎮海穿著圍裙和他們逐一的握手認識,每個人都能說上兩句,禮貌又不失親切,顯然類似的場麵見多了。
張秋燕當然用不著介紹,還跟老頭開玩笑:“四叔,你堂堂的億萬富豪還親自下廚呀,做的飯能吃嗎?”
“我的手藝跟那些大廚當然沒法比,也不至於讓你們難以下咽,稍等幾分鍾,馬上就可以開飯了!你們倆替我招唿大家!”張鎮海笑嗬嗬說完,又迴廚房去忙活了。
“四叔,用我幫忙嗎?”張秋燕問道。
“不用,你給大家倒茶吧,桌上有水果,招唿大家隨便吃!”
“爸,我媽沒迴來呀?”張秋鵬跟過去問。
“飯做到一半被電話招走了,說是有個緊急手術,不知道幾點能迴來呢!”
他們家客廳很寬敞,和餐廳連在一起,大概六七十平,看著房間裏家具、電器,以及有些老舊的裝潢,很難和億萬富豪聯係到一起,就是一個條件比較好的中產家庭。
房間環境讓幾個第一次來的客人心裏都有很大落差,不過也對廚房裏忙活的老頭產生一種由衷的敬佩。
人家完全有實力住豪宅,請保姆伺候,卻偏偏一直住在這麽樸素的地方,請客都要自己下廚,這樣的境界一般人確實做不到。
沒有讓他們久等,飯菜很快就全部上桌了,他們八個人和張鎮海一共九個人,剛好把長餐桌坐滿。
兩米多長的餐桌應該是八人桌,擠擠也能坐下十個人,兩把椅子明顯是後搬過來的,張秋鵬的媽媽不在,他們九個人不用太擠。
果然是家常便飯,滿桌子十幾個菜,有冷拚有熱炒,有葷有素,都是常見的菜肴,切成瓣的皮蛋,鹹鴨蛋,切成片的豬肉灌腸,燉魚燉肉,四喜丸子,京醬肉絲,木樨肉等等,沒吃過什麽大餐的曾凡看著都格外的親切熟悉。
都是他們老家紅白喜事常見的大席菜,這老頭真是沒把他們幾個當外人,一點也不覺得掉價。
也是,這麽大的老板親自下廚,比菜品本身都更有價值了,誰還在乎吃什麽!
張鎮海當然坐在首位,他請客,年齡又最大,端起酒杯招唿道:“你們都是年輕人,最大的陸剛都不到三十吧?”
“二十九,我七八年的!”陸剛趕忙說道。
“年輕就有無限可能,都很不錯,希望你們以後無論事業做多大,都能保持現在的初心,不要迷失自己!我幹一個,你們喝酒也好,喝飲料也好,都隨意,不用給我敬酒,直接開吃,我不把你們當外人,你們也千萬別拘束!有什麽話咱們吃完再說!”張鎮海沒有長篇大論,幾句話後端起酒杯,一飲而盡。
這倒好,老頭不讓敬酒,成了純粹的飯局,大家都悶頭吃飯,效率倒是提高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