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曾凡有著非同常人的身體素質,在蠻荒的世界裏,也隻能靠兩條腿走路,荒野之中沒有道路,速度當然快不起來。
他們的部族聯盟已經拓展到千裏之外,可是互相之間交流往來仍然不多,沒有真正的道路形成。
無論是叢林中,還是在荒野裏,一天的路程也不可能走出多遠。
曾凡隨身帶著的主要器具,除了一長一短兩把精鋼刀子外,就是一把多功能鍬,可劈可砍,可以伐樹,可以挖坑,這也是他帶人成功煉製出鋼鐵後,最早打造出來的東西。
也是因為有了金屬器具的提前出現,部族聯盟的生產能力、防衛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讓曾凡可以放心的離開。
花了三個多月的時間,沿著大河向西前行,他順便考察了幾個城市的狀況,這些城市都有他部族出來的人參與建設和管理,也是維係部族聯盟的重要紐帶。
不同的部族之間習俗略有差異,可是主要特點都差不多,母係氏族為主,部族財產共有,族內人員各盡其力,互相協作互相扶持。
思維透明的情況下,個人的私心沒有滋生的空間,沒有私人財產,也就沒有產生家庭的必要,部族集體生活的效率可以達到最高。
他們在區域中心集中多個部族建立城市,主要是方便聚集更多人力資源,建立高效率的礦石開采、冶煉和器械作坊,成為一個區域交流的中心,也作為附近部族的發展模板。
一些中小部族很難自己生產這些東西,可以用他們的一些特產來換取器械,實在沒有特產交換的,那就出人力過來參加勞動,一樣可以換取需要的東西,這樣就產生了交流。
部族之間交流多了,慢慢的就會產生融合,形成更清晰的分工協作,城市也可以逐漸聚集起更多人口。
人多力量大,生產效率就會得到極大提升,不需要全天候的時間為了溫飽去勞作,就有了更多的時間思考鑽研,就會持續改進生產工藝,也有能力去探索周邊的世界,推動部族聯盟的擴張和發展。
曾凡感覺自己的最大貢獻不是燒製陶器,或者提前教會人們冶煉金屬,製造器具,而是在語言文字沒有成型之前,教會人們用思維方式進行交流。
彼此思維透明,可以避免很多誤會和糾紛,減少個人的私心空間,增加人與人、部族與部族之間溝通的效率,其次才是發明各種器具提高生產效率,可以讓周邊部族能有穩定的食物來源。
這個時代地廣人稀,各種動植物,礦產資源都很豐富,土地比人們想象的更加遼闊,可能幾百年都不用擔心資源的緊缺。
離開最西邊的一座部落城市,曾凡繼續沿著大河北岸向西前行,前方盡管沒有部落的城市存在,可是先前也派出過探索隊伍,收集的信息他腦袋裏當然也有,他也不是對前方一無所知。
繼續往大河上遊前進,蜿蜒七八千裏,絕大部分都是平原地貌,零散分布著無數的中小部族,下遊也是如此,這麽廣闊的流域麵積,與曾凡了解的地球上任何一條大河的信息都不符合。
就算是在平原地區,手上還有鋒利的器具開路,一天也不過前行三五十裏路程。
日複一日的沿著大河北岸向西前進,曾凡走過春天和夏天,一直走到深秋,才進入可能是大河的上遊地域。
河麵變窄,水流變急,大河兩岸開始出現綿延的群山,前行的路途難度陡然艱難起來,一座高山阻路,往往要花費十幾天時間才能翻越過去。
氣溫日漸降低,動植物大量減少,食物獲取也開始變得困難,又有一片前所未有的綿延高峰攔在前方,山峰上部覆蓋著積雪,頂端被雲層遮住,不知道有多高,這裏也是先前探險隊止步的地方。
曾凡決定在這裏停下來,等待冬天過去,再繼續前進。
他選擇了一個南向的山洞作為棲身之地,開始搜集各種物資準備過冬。
山洞位於那座雪山高峰腳下一個小山頭南側,距離大河北岸不遠,隻有十多米深,入口處約半米寬度,一米多高,需要彎腰才能進入,裏麵逐漸開闊,最高的地方有七八米,寬度也有十幾米,隻需要把入口一堵,就不需要擔心被其他動物打擾。
附近區域樹木比較稀少,可是卻有很多特別高大筆直的杉樹,結出一串串類似鬆塔一樣的果實,這種果實裏麵的種子有栗子那麽大,味道也很不錯,正好適合儲藏做過冬的糧食。
曾凡用隨身攜帶的小鋸子,加鋸帶砍的弄倒一棵大腿粗的杉樹,花了一天的時間為山洞做了一個可以移動的厚重木門,剩下的木頭也不浪費,曬幹還可以當柴火燒。
說是木門,形狀有點類似異形的木桶,下麵寬厚上麵窄小,豎起來剛好封死洞口,裏麵填滿石頭,重量一百多公斤,一般的動物不可能推的動。
洞口太小,隻能移動式開關,有了這個特製的大門,再加上他就地取材設計的卡槽機關,不用擔心山洞進來不速之客。
附近他沒看到人類部落,倒是各種類型的動物都不缺,大門主要是防止這些動物來偷他的過冬物資。
山洞裏也有其他動物生活過的痕跡,不過既然他占領了,那就由他說了算。
附近區域的山洞很多,對許多動物來說,並不是稀缺資源,這個山洞也是其他動物挑剩下的地方。
過冬的物資除了杉樹的種子外,木柴木炭也是必不可少的物資,不然寒冷的冬天可不好熬過去。
跟平原地區相比,這裏樹木資源並不豐富,但是他自己一個人過冬,那收集起來並不困難,有隨身攜帶的金屬鋸子,小斧頭等器具,砍伐起來很簡單。
山洞裏麵生火容易,可是出煙很困難,尤其他選的那個山洞,隻有一個入口,想要取暖最好燒炭,那樣不至於弄得到處是煙。
曾凡又選了一個小型的山洞,將砍下來的木頭塞進裏麵,點火燒炭,省去了自己建窯的功夫。
過去幾十年時間,他已經有了豐富燒窯製炭的經驗,燒炭最重要的是控製氧氣進入,氧氣太多燃燒充分都變成灰,氧氣太少溫度不夠木材不能有效轉化木材為木炭,掌握了這個技巧後,基本上沒什麽難度了。
燒過幾窯後,收集的木炭基本上夠他一冬天用了,剩下的就是收集杉樹種子,還有其他各種幹果,秋天各種果實都成熟了,野栗子、野棗、野山楂等等,還有很多他叫不出名字的果實,隻要花費一些功夫收集,足夠他一個人度過整個冬天了。
為了在山洞裏方便儲藏,他用砍伐的木頭,做了兩個三米多長的大木櫃,到他腰部的高度,將近兩米的寬度,簡單厚重,在山洞裏麵做好後,根本搬不出去了,躺在上麵就是一個大木床,內部分成幾個格子,儲存不同的果實。
他帶的便攜器具砍伐樹木很容易,精細的加工木材就有些費勁了,尤其是把圓木分成板子很是費時費力,好在終於完成了。
曾凡對外形不太講究,攢在一起不散架就行,造型很粗獷,木頭厚度兩三厘米,做起榫卯也相對容易許多。
兩個櫃子做完後移動到一個平整的地方,然後將自己收集的果實分門別類裝進去,全部裝滿竟然還沒有裝下,蓋上厚重的蓋子,就是一個穩穩當當的超級大床。
準備這些過冬的物資,既是生存需要,也是用來打發無聊的時間。
曾凡躺在平整的櫃床上麵,看著空曠的山洞,琢磨接下來該做些什麽。
儲存的幹果已經足夠他度過整個冬天,他也不想出去打獵,周邊的那些野獸都對他挺友好,既然有吃的了,他不想再去獵殺他們。
在這個沒有手表,沒有日曆的時代,他也無法準確的區分每個季節在哪一天開始,哪一天結束,隻能被動的根據氣候的變化進行判斷。
看外麵天色還亮著,曾凡打算出去轉轉,走出山洞封閉沉重的洞門,向山下走去。
他們的部族聯盟已經拓展到千裏之外,可是互相之間交流往來仍然不多,沒有真正的道路形成。
無論是叢林中,還是在荒野裏,一天的路程也不可能走出多遠。
曾凡隨身帶著的主要器具,除了一長一短兩把精鋼刀子外,就是一把多功能鍬,可劈可砍,可以伐樹,可以挖坑,這也是他帶人成功煉製出鋼鐵後,最早打造出來的東西。
也是因為有了金屬器具的提前出現,部族聯盟的生產能力、防衛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讓曾凡可以放心的離開。
花了三個多月的時間,沿著大河向西前行,他順便考察了幾個城市的狀況,這些城市都有他部族出來的人參與建設和管理,也是維係部族聯盟的重要紐帶。
不同的部族之間習俗略有差異,可是主要特點都差不多,母係氏族為主,部族財產共有,族內人員各盡其力,互相協作互相扶持。
思維透明的情況下,個人的私心沒有滋生的空間,沒有私人財產,也就沒有產生家庭的必要,部族集體生活的效率可以達到最高。
他們在區域中心集中多個部族建立城市,主要是方便聚集更多人力資源,建立高效率的礦石開采、冶煉和器械作坊,成為一個區域交流的中心,也作為附近部族的發展模板。
一些中小部族很難自己生產這些東西,可以用他們的一些特產來換取器械,實在沒有特產交換的,那就出人力過來參加勞動,一樣可以換取需要的東西,這樣就產生了交流。
部族之間交流多了,慢慢的就會產生融合,形成更清晰的分工協作,城市也可以逐漸聚集起更多人口。
人多力量大,生產效率就會得到極大提升,不需要全天候的時間為了溫飽去勞作,就有了更多的時間思考鑽研,就會持續改進生產工藝,也有能力去探索周邊的世界,推動部族聯盟的擴張和發展。
曾凡感覺自己的最大貢獻不是燒製陶器,或者提前教會人們冶煉金屬,製造器具,而是在語言文字沒有成型之前,教會人們用思維方式進行交流。
彼此思維透明,可以避免很多誤會和糾紛,減少個人的私心空間,增加人與人、部族與部族之間溝通的效率,其次才是發明各種器具提高生產效率,可以讓周邊部族能有穩定的食物來源。
這個時代地廣人稀,各種動植物,礦產資源都很豐富,土地比人們想象的更加遼闊,可能幾百年都不用擔心資源的緊缺。
離開最西邊的一座部落城市,曾凡繼續沿著大河北岸向西前行,前方盡管沒有部落的城市存在,可是先前也派出過探索隊伍,收集的信息他腦袋裏當然也有,他也不是對前方一無所知。
繼續往大河上遊前進,蜿蜒七八千裏,絕大部分都是平原地貌,零散分布著無數的中小部族,下遊也是如此,這麽廣闊的流域麵積,與曾凡了解的地球上任何一條大河的信息都不符合。
就算是在平原地區,手上還有鋒利的器具開路,一天也不過前行三五十裏路程。
日複一日的沿著大河北岸向西前進,曾凡走過春天和夏天,一直走到深秋,才進入可能是大河的上遊地域。
河麵變窄,水流變急,大河兩岸開始出現綿延的群山,前行的路途難度陡然艱難起來,一座高山阻路,往往要花費十幾天時間才能翻越過去。
氣溫日漸降低,動植物大量減少,食物獲取也開始變得困難,又有一片前所未有的綿延高峰攔在前方,山峰上部覆蓋著積雪,頂端被雲層遮住,不知道有多高,這裏也是先前探險隊止步的地方。
曾凡決定在這裏停下來,等待冬天過去,再繼續前進。
他選擇了一個南向的山洞作為棲身之地,開始搜集各種物資準備過冬。
山洞位於那座雪山高峰腳下一個小山頭南側,距離大河北岸不遠,隻有十多米深,入口處約半米寬度,一米多高,需要彎腰才能進入,裏麵逐漸開闊,最高的地方有七八米,寬度也有十幾米,隻需要把入口一堵,就不需要擔心被其他動物打擾。
附近區域樹木比較稀少,可是卻有很多特別高大筆直的杉樹,結出一串串類似鬆塔一樣的果實,這種果實裏麵的種子有栗子那麽大,味道也很不錯,正好適合儲藏做過冬的糧食。
曾凡用隨身攜帶的小鋸子,加鋸帶砍的弄倒一棵大腿粗的杉樹,花了一天的時間為山洞做了一個可以移動的厚重木門,剩下的木頭也不浪費,曬幹還可以當柴火燒。
說是木門,形狀有點類似異形的木桶,下麵寬厚上麵窄小,豎起來剛好封死洞口,裏麵填滿石頭,重量一百多公斤,一般的動物不可能推的動。
洞口太小,隻能移動式開關,有了這個特製的大門,再加上他就地取材設計的卡槽機關,不用擔心山洞進來不速之客。
附近他沒看到人類部落,倒是各種類型的動物都不缺,大門主要是防止這些動物來偷他的過冬物資。
山洞裏也有其他動物生活過的痕跡,不過既然他占領了,那就由他說了算。
附近區域的山洞很多,對許多動物來說,並不是稀缺資源,這個山洞也是其他動物挑剩下的地方。
過冬的物資除了杉樹的種子外,木柴木炭也是必不可少的物資,不然寒冷的冬天可不好熬過去。
跟平原地區相比,這裏樹木資源並不豐富,但是他自己一個人過冬,那收集起來並不困難,有隨身攜帶的金屬鋸子,小斧頭等器具,砍伐起來很簡單。
山洞裏麵生火容易,可是出煙很困難,尤其他選的那個山洞,隻有一個入口,想要取暖最好燒炭,那樣不至於弄得到處是煙。
曾凡又選了一個小型的山洞,將砍下來的木頭塞進裏麵,點火燒炭,省去了自己建窯的功夫。
過去幾十年時間,他已經有了豐富燒窯製炭的經驗,燒炭最重要的是控製氧氣進入,氧氣太多燃燒充分都變成灰,氧氣太少溫度不夠木材不能有效轉化木材為木炭,掌握了這個技巧後,基本上沒什麽難度了。
燒過幾窯後,收集的木炭基本上夠他一冬天用了,剩下的就是收集杉樹種子,還有其他各種幹果,秋天各種果實都成熟了,野栗子、野棗、野山楂等等,還有很多他叫不出名字的果實,隻要花費一些功夫收集,足夠他一個人度過整個冬天了。
為了在山洞裏方便儲藏,他用砍伐的木頭,做了兩個三米多長的大木櫃,到他腰部的高度,將近兩米的寬度,簡單厚重,在山洞裏麵做好後,根本搬不出去了,躺在上麵就是一個大木床,內部分成幾個格子,儲存不同的果實。
他帶的便攜器具砍伐樹木很容易,精細的加工木材就有些費勁了,尤其是把圓木分成板子很是費時費力,好在終於完成了。
曾凡對外形不太講究,攢在一起不散架就行,造型很粗獷,木頭厚度兩三厘米,做起榫卯也相對容易許多。
兩個櫃子做完後移動到一個平整的地方,然後將自己收集的果實分門別類裝進去,全部裝滿竟然還沒有裝下,蓋上厚重的蓋子,就是一個穩穩當當的超級大床。
準備這些過冬的物資,既是生存需要,也是用來打發無聊的時間。
曾凡躺在平整的櫃床上麵,看著空曠的山洞,琢磨接下來該做些什麽。
儲存的幹果已經足夠他度過整個冬天,他也不想出去打獵,周邊的那些野獸都對他挺友好,既然有吃的了,他不想再去獵殺他們。
在這個沒有手表,沒有日曆的時代,他也無法準確的區分每個季節在哪一天開始,哪一天結束,隻能被動的根據氣候的變化進行判斷。
看外麵天色還亮著,曾凡打算出去轉轉,走出山洞封閉沉重的洞門,向山下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