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成功的經驗,建立起信心,後麵就是慢慢的改良過程了。
從夏天到秋天,幾十天的時間,曾凡一點點的改進陶土配料,建造更大的窯口,更大的陶坯器型。
一窯一窯的燒製過程中,曾凡也摸索出了規律,對火候和各種石粉的燒製更加得心應手,基本上每次都能有所進步。
用陶器燒製的砂鍋也不是越大越好,太大的話鍋壁就必須加厚,太厚的話做飯的時候就很費火,搬起來也太費力氣,反而不如多幾個小鍋更方便。
幾次開窯後,族裏每個人都有了自己的碗和勺子,做飯也不用再分幾次了,鍋具多了起來,可以一次做好全族五十多口人的飯食。
曾凡又改進了原始的火坑,用燒製出來的磚塊建造了更省柴的火灶,做起飯來更省時間。
原先他們的主要食物就是野菜煮魚湯,後來是野菜煮肉湯,他們附近不臨海,也沒有鹽礦,天天吃沒味道的湯,曾凡感覺口味淡的很,開始琢磨去哪裏搞點鹽或者其他的調味料,可惜一直沒有收獲。
隨著燒窯的技術日漸嫻熟,窯溫也在不斷提高,尤其是更多的采用木炭後,在不斷的實驗中,一些器具表麵已經有了光滑細膩的瓷器特征。
燒製瓷器除了溫度要達到一千兩百度以上,最關鍵是表麵的釉料,他根本不懂配方,隻知道最好的原料是高嶺土,可是高嶺土什麽模樣,他根本沒概念。
從多次實驗的結果來看,這裏的黏土也可以燒瓷,隻是質地不夠細膩,釉料配方他還要慢慢的摸索。
天氣日漸涼爽,時間進入晚秋。
女人們開始去地裏采摘那些成熟的半野生粟黍,純手工的采摘,用手一朵朵的去摘上麵的穗子,然後收集到一起,再用一種簡陋的小型石碾,慢慢的手工脫粒,效率非常低下。
曾凡倒是見過小時候農村常見的石碾子,比這種效率高多了,可是沒有金屬器具,要靠純手工打磨製作,那難度不是一般的大。
糧食問題他暫時幫不上大忙,秋天到了,冬天也即將來臨,曾凡想的是如何燒製更多的磚塊出來。
他準備建造幾座更結實的房屋,把火炕建到裏麵,那樣冬天大家過的舒服一點,更主要的是不至於凍死人。
想要建造大屋,最難的還不是燒磚,而是梁柱,現在的器具沒辦法砍伐分解太大的樹木,沒有大的房梁,房屋也不可能建造太大,隻能建他們現在住的這樣圓形的小茅草屋。
要砍伐樹木,必須有金屬器具才行,要冶煉金屬,光靠燒木頭太難,最好是有煤炭。
曾凡帶著人把附近的山裏轉悠個遍,也沒有找到金屬礦石和煤炭,在這個蠻荒世界,想要做點什麽事情實在太難了。
幾個月的時間下來,曾凡已經忘了自己在夢裏,也不再想著什麽時候會醒過來,每天想的就是如何讓部族怎麽樣更好的發展起來。
光能燒陶燒磚顯然不夠,必須想辦法砍伐大樹,建造大屋才行!
弄不到金屬器具,隻好在燒製器具上麵下功夫,延長燒製時間,在黏土中添加不同的石粉材料,曾凡已經可以燒製出類似瓷器的高硬度器具,他不知道算不算瓷器,至少表麵的光滑度感覺差不多了。
陶器刀具斧頭可以直接燒製成型,稍加磨製就能使用,添加入特殊石粉配方後硬度也可以,隻是質地太脆,砍小樹枝,用來切削不太硬的小件東西還可以,砍伐大樹仍然太困難,刃口很容易斷裂 。
冥思苦想之下,曾凡設計出一種陶瓷鋸,然後燒製出來進行實驗,陶器畢竟沒有金屬的韌性和延展能力,太薄了會斷裂,太厚了也鋸不動木頭。
不斷研究之下,他設計出一種並列三排鋸齒的模塊,有手掌寬度和厚度,兩側類似榫卯的卡扣結構,可以多塊拚接到一起,最外側可以加上安裝木柄的模塊,一把兩人拉動的大鋸就組成了。
這種鋸子當然和後世的鋼鋸不能比,不僅容易損毀,效率還特別慢,但是至少解決了有無的問題,讓他們也能將大樹伐倒了。
經過他改良的陶瓷斧頭盡管也能砍樹,可是太粗的樹木就困難了,往往一棵樹砍廢十幾把陶斧都砍不斷,既費時又費力。
有了這種鋸子,那效率提升太多了,兩個人一天可以伐倒幾棵腰粗的大樹,鋸子模塊化可以拚接,不用擔心壞一點全報廢,也節省許多材料。
受到這次實驗成功的啟發,曾凡又將粗糙的石英顆粒與黏土混合燒製,製造出同樣造型的挫鋸,與那種手工雕刻出來的鋸齒相比,天然的石英顆粒更堅硬,固定在陶器表麵就是無數個微型鋸齒,像挫子一樣,伐起樹來更加省力氣。
可以砍伐大樹後,在他們齊心協力之下,用時上百天時間,曾凡設計並帶領族人建造了一組大屋,全族人都可以從昏暗又漏風的茅草屋中搬出來了。
他們搬進茅草屋次日,就開始下雪,大雪連續下了三天,他們原先的茅草屋被壓塌了一半。
到燕京打工之前,曾凡在老家的建築隊幹過一年多小工,對農村建房的流程和結構有一定的了解和經驗,這組大屋就是根據那時候的的經驗略加改動建出來的。
本來主體材料他想全部采用質地更加堅實的青磚,可是他設計房屋的用料太多,根本來不及慢慢燒製,隻能盡量節省,房基和承重牆部分采用青磚,其他不重要的部分外部用紅磚,內部用土坯,好在經過大家幾十天的奮戰,總算在下雪前建好搬了進來。
房屋的結構很簡單,就和他小時候住的房子差不多,一明兩暗的格局,中間進門是堂屋,有東西兩個灶台,連接左右兩個房間的火炕。
房間南北跨度四米左右,東西跨度五米左右,高度三米左右,這樣的結構設計了並排的三組連在一起,內部全部連通,從三個南向的門口進入就是可以燒火炕的堂屋,六間帶火炕的臥室,勉強住下他們五十多人。
曾凡內心不太滿意,可是族裏的其他人都格外滿意,新房子實在太舒服了。
以前他們住的茅草屋冬天寒冷異常,隻是比野外能遮擋一下風雪,住進帶火炕的磚瓦房當然是巨大的進步,躺在暖烘烘的火炕上,簡直不要太幸福。
不止人住的房屋,旁邊籬笆院北側,曾凡都領人建了一組十幾米長的棚子,讓那些養殖的動物也有個躲避風雪的地方過冬,幾十頭小羊和小鹿,還有那幾十隻野雞,可是關係到他們部族的未來。
曾凡還沒有來得及研究怎麽樣打造門窗,房間預留了窗戶的位置,但是冬天為了保溫全部用磚堵死抹上了泥巴,堂屋的三個門口不能堵死,隻能用原先的辦法,掛上覆蓋動物皮毛的草簾子,再用柳條編成的簡易大門擋住,密封效果很差,主要防止野生動物半夜裏闖進來。
整個房間牆壁厚度和堅固程度遠超以前的房子,火炕燒熱後,土坯散熱緩慢,可以暖和一整夜。
男人們住在最東邊兩個房間,女人們帶著孩子們住在西邊四個房間,有他們之前收集的大量粟黍、臘肉、魚幹,還有籬笆院養殖的幾十頭山羊梅花鹿,這個冬天大家都有信心活著熬過去。
從那次狩獵開始,幾乎每隔一兩天就要宰殺一頭羊或者鹿,他們半年多積累了大量羊皮鹿皮,每個人都有了一套遮住全身的衣裳,睡覺的時候可以蓋上羊皮拚接成的被子,和以前相比那是幸福太多了。
有了鋸子後可以快速的砍伐,他們收集了大量木柴囤積在附近,就是為了過冬。
大雪停住後,齊腰深的積雪封住了道路,不能去遠處狩獵,有取之不盡的黏土資源,男人們可以繼續燒窯,女人們則是在屋內用茅草和蘆葦編織各種草席草墊,還有全族人穿的草鞋。
各種日常用的器具他們已經燒製了許多,當前主要大批量燒製的就是磚塊,還有就是曾凡各種奇思妙想的實驗品。
從夏天到秋天,幾十天的時間,曾凡一點點的改進陶土配料,建造更大的窯口,更大的陶坯器型。
一窯一窯的燒製過程中,曾凡也摸索出了規律,對火候和各種石粉的燒製更加得心應手,基本上每次都能有所進步。
用陶器燒製的砂鍋也不是越大越好,太大的話鍋壁就必須加厚,太厚的話做飯的時候就很費火,搬起來也太費力氣,反而不如多幾個小鍋更方便。
幾次開窯後,族裏每個人都有了自己的碗和勺子,做飯也不用再分幾次了,鍋具多了起來,可以一次做好全族五十多口人的飯食。
曾凡又改進了原始的火坑,用燒製出來的磚塊建造了更省柴的火灶,做起飯來更省時間。
原先他們的主要食物就是野菜煮魚湯,後來是野菜煮肉湯,他們附近不臨海,也沒有鹽礦,天天吃沒味道的湯,曾凡感覺口味淡的很,開始琢磨去哪裏搞點鹽或者其他的調味料,可惜一直沒有收獲。
隨著燒窯的技術日漸嫻熟,窯溫也在不斷提高,尤其是更多的采用木炭後,在不斷的實驗中,一些器具表麵已經有了光滑細膩的瓷器特征。
燒製瓷器除了溫度要達到一千兩百度以上,最關鍵是表麵的釉料,他根本不懂配方,隻知道最好的原料是高嶺土,可是高嶺土什麽模樣,他根本沒概念。
從多次實驗的結果來看,這裏的黏土也可以燒瓷,隻是質地不夠細膩,釉料配方他還要慢慢的摸索。
天氣日漸涼爽,時間進入晚秋。
女人們開始去地裏采摘那些成熟的半野生粟黍,純手工的采摘,用手一朵朵的去摘上麵的穗子,然後收集到一起,再用一種簡陋的小型石碾,慢慢的手工脫粒,效率非常低下。
曾凡倒是見過小時候農村常見的石碾子,比這種效率高多了,可是沒有金屬器具,要靠純手工打磨製作,那難度不是一般的大。
糧食問題他暫時幫不上大忙,秋天到了,冬天也即將來臨,曾凡想的是如何燒製更多的磚塊出來。
他準備建造幾座更結實的房屋,把火炕建到裏麵,那樣冬天大家過的舒服一點,更主要的是不至於凍死人。
想要建造大屋,最難的還不是燒磚,而是梁柱,現在的器具沒辦法砍伐分解太大的樹木,沒有大的房梁,房屋也不可能建造太大,隻能建他們現在住的這樣圓形的小茅草屋。
要砍伐樹木,必須有金屬器具才行,要冶煉金屬,光靠燒木頭太難,最好是有煤炭。
曾凡帶著人把附近的山裏轉悠個遍,也沒有找到金屬礦石和煤炭,在這個蠻荒世界,想要做點什麽事情實在太難了。
幾個月的時間下來,曾凡已經忘了自己在夢裏,也不再想著什麽時候會醒過來,每天想的就是如何讓部族怎麽樣更好的發展起來。
光能燒陶燒磚顯然不夠,必須想辦法砍伐大樹,建造大屋才行!
弄不到金屬器具,隻好在燒製器具上麵下功夫,延長燒製時間,在黏土中添加不同的石粉材料,曾凡已經可以燒製出類似瓷器的高硬度器具,他不知道算不算瓷器,至少表麵的光滑度感覺差不多了。
陶器刀具斧頭可以直接燒製成型,稍加磨製就能使用,添加入特殊石粉配方後硬度也可以,隻是質地太脆,砍小樹枝,用來切削不太硬的小件東西還可以,砍伐大樹仍然太困難,刃口很容易斷裂 。
冥思苦想之下,曾凡設計出一種陶瓷鋸,然後燒製出來進行實驗,陶器畢竟沒有金屬的韌性和延展能力,太薄了會斷裂,太厚了也鋸不動木頭。
不斷研究之下,他設計出一種並列三排鋸齒的模塊,有手掌寬度和厚度,兩側類似榫卯的卡扣結構,可以多塊拚接到一起,最外側可以加上安裝木柄的模塊,一把兩人拉動的大鋸就組成了。
這種鋸子當然和後世的鋼鋸不能比,不僅容易損毀,效率還特別慢,但是至少解決了有無的問題,讓他們也能將大樹伐倒了。
經過他改良的陶瓷斧頭盡管也能砍樹,可是太粗的樹木就困難了,往往一棵樹砍廢十幾把陶斧都砍不斷,既費時又費力。
有了這種鋸子,那效率提升太多了,兩個人一天可以伐倒幾棵腰粗的大樹,鋸子模塊化可以拚接,不用擔心壞一點全報廢,也節省許多材料。
受到這次實驗成功的啟發,曾凡又將粗糙的石英顆粒與黏土混合燒製,製造出同樣造型的挫鋸,與那種手工雕刻出來的鋸齒相比,天然的石英顆粒更堅硬,固定在陶器表麵就是無數個微型鋸齒,像挫子一樣,伐起樹來更加省力氣。
可以砍伐大樹後,在他們齊心協力之下,用時上百天時間,曾凡設計並帶領族人建造了一組大屋,全族人都可以從昏暗又漏風的茅草屋中搬出來了。
他們搬進茅草屋次日,就開始下雪,大雪連續下了三天,他們原先的茅草屋被壓塌了一半。
到燕京打工之前,曾凡在老家的建築隊幹過一年多小工,對農村建房的流程和結構有一定的了解和經驗,這組大屋就是根據那時候的的經驗略加改動建出來的。
本來主體材料他想全部采用質地更加堅實的青磚,可是他設計房屋的用料太多,根本來不及慢慢燒製,隻能盡量節省,房基和承重牆部分采用青磚,其他不重要的部分外部用紅磚,內部用土坯,好在經過大家幾十天的奮戰,總算在下雪前建好搬了進來。
房屋的結構很簡單,就和他小時候住的房子差不多,一明兩暗的格局,中間進門是堂屋,有東西兩個灶台,連接左右兩個房間的火炕。
房間南北跨度四米左右,東西跨度五米左右,高度三米左右,這樣的結構設計了並排的三組連在一起,內部全部連通,從三個南向的門口進入就是可以燒火炕的堂屋,六間帶火炕的臥室,勉強住下他們五十多人。
曾凡內心不太滿意,可是族裏的其他人都格外滿意,新房子實在太舒服了。
以前他們住的茅草屋冬天寒冷異常,隻是比野外能遮擋一下風雪,住進帶火炕的磚瓦房當然是巨大的進步,躺在暖烘烘的火炕上,簡直不要太幸福。
不止人住的房屋,旁邊籬笆院北側,曾凡都領人建了一組十幾米長的棚子,讓那些養殖的動物也有個躲避風雪的地方過冬,幾十頭小羊和小鹿,還有那幾十隻野雞,可是關係到他們部族的未來。
曾凡還沒有來得及研究怎麽樣打造門窗,房間預留了窗戶的位置,但是冬天為了保溫全部用磚堵死抹上了泥巴,堂屋的三個門口不能堵死,隻能用原先的辦法,掛上覆蓋動物皮毛的草簾子,再用柳條編成的簡易大門擋住,密封效果很差,主要防止野生動物半夜裏闖進來。
整個房間牆壁厚度和堅固程度遠超以前的房子,火炕燒熱後,土坯散熱緩慢,可以暖和一整夜。
男人們住在最東邊兩個房間,女人們帶著孩子們住在西邊四個房間,有他們之前收集的大量粟黍、臘肉、魚幹,還有籬笆院養殖的幾十頭山羊梅花鹿,這個冬天大家都有信心活著熬過去。
從那次狩獵開始,幾乎每隔一兩天就要宰殺一頭羊或者鹿,他們半年多積累了大量羊皮鹿皮,每個人都有了一套遮住全身的衣裳,睡覺的時候可以蓋上羊皮拚接成的被子,和以前相比那是幸福太多了。
有了鋸子後可以快速的砍伐,他們收集了大量木柴囤積在附近,就是為了過冬。
大雪停住後,齊腰深的積雪封住了道路,不能去遠處狩獵,有取之不盡的黏土資源,男人們可以繼續燒窯,女人們則是在屋內用茅草和蘆葦編織各種草席草墊,還有全族人穿的草鞋。
各種日常用的器具他們已經燒製了許多,當前主要大批量燒製的就是磚塊,還有就是曾凡各種奇思妙想的實驗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