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他的設想在選定地點挖一圈長方形的小溝,然後去砍一些小樹或者樹枝插到裏麵填土壓實,在樹枝中部用樹藤綁上橫枝固定,做出一圈簡易籬笆牆,足夠困住幾頭羊和鹿了,以後抓來的都可以關在裏麵飼養。
想象的很簡單,可是在這個一把鐵鍬都沒有的時代,哪怕是泥土地麵挖溝,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們的石斧做武器還湊合,用來挖坑,那也就比直接用手摳土強一點點。
就算這樣的石斧也不是人手一把,一把石斧要磨製很長的時間,可是損壞起來往往很簡單,稍不注意就會變成碎石塊。
隨著部落人口的減少,有經驗磨製石斧的人都沒了,更多的人要去尋找食物,其他人沒有經驗,用來磨石頭的時間還少,已經好久沒有新的石斧做出來了,他們的石斧是用壞一把少一把。
曾凡挖坑的同時,也在思考怎麽樣弄把金屬的斧頭,無論是做武器,還是用來伐樹,都能極大提高效率。
一把斧頭,就可能讓他們整個部族吃飽飯,有更多生存下去的機會。
可是,真的很難啊,找遍這個世界,估計都難以找到一件金屬器具吧!
想要金屬器具隻能自己打造,怎麽找礦石,怎麽冶煉,他是一點經驗都沒有,完全的從頭做起,不知道多久才能實現,最起碼要有足夠多的勞動力,還得有足夠多的閑工夫才行!
眼前這樣一天不出去尋找食物就會餓肚子,不僅是朝不保夕的問題,抗風險能力太差了,想做一點為長遠打算的事情都不行,這樣繼續下去,用不了幾年部落就會消失。
從部落傳承下來的十幾座茅草屋可以看出來,部落原先人口至少應該在一百以上,現在已經減員過半了,再繼續這樣下去,或許一個冬天過後,這裏就沒有活人了。
哪怕是在夢裏,曾凡也不希望看到這樣的結果,他得想辦法改變這一切。
石斧數量有限,留下幾個人慢慢挖溝,曾凡帶著人去掰樹枝,收集樹藤和檾麻,這是做籬笆牆的主要材料。
他們的石斧根本不能用來砍樹,太細的樹枝不頂用,太粗的弄不動,隻能選擇手腕粗細的小樹或者樹枝,幾人合力掰扯斷,然後一捆捆的扛迴去。
曾凡規劃的是一塊長方形區域,麵積有三四百平米,要挖出近百米長的坑。
因為挖坑太難,這個用來圈養動物的小院他們花費三天時間才建好,隨後幾隻野山羊和梅花鹿被放了進去,過起了飯來張口的幸福生活,付出的代價就是自己的命運要由飼養員來決定。
不過對於幾隻動物來說,從低矮的茅屋轉移到寬敞的小院裏,那也是巨大的進步,雖然失去了自由,可是有人伺候吃喝,它們又逃不掉,很快就安定下來認命了。
隨後幾天睡醒都沒有迴到現實世界,曾凡也不知道該如何讓自己脫離夢中,也隻能像那幾隻動物一樣認命,一天天的過下去。
他們捉到的成年野山羊和梅花鹿都有一百公斤左右的體型,比大部分人類個頭要大,殺一隻搭配野菜和其他果實,能充當全部族五十多大人孩子兩到三天的口糧。
當然都吃不飽,但是勉強也能活下去,至少比以前一天混不上一頓飯的時候穩定多了,不用擔心吃了上頓沒有下頓。
找到湖邊狩獵的竅門後,曾凡的狩獵隊不再每日出動,而是隔幾天過去一次,捉幾隻迴來養著,數量太多每天打草也是不小的勞動量。
籬笆院裏成年的野山羊和梅花鹿保持十頭左右的規模,倒是未成年的小羊小鹿逐漸多了起來,各自有了十幾頭。
女人和孩子們每天負責采集還要打草,工作量增加了不少,不過所有人都累的心甘情願,這都是大夥兒的口糧,有這些就不用擔心會挨餓,多幹些也覺得很值了。
更主要的是有了穩定的肉類補充,族人們的麵色好了起來,小孩子也發育的更快,不再是一個個麵黃肌瘦的模樣。
在他們的居住區周圍,尤其是東麵和南麵,散布生長著大量的野草,還有女人們播種的作物,粟和黍,收割後的種子去殼後,就是俗稱的小米和黃米,這也是他們過冬糧食的主要來源。
當初先輩們在這裏定居,可能就是看中了這一片大量的可以種植的地方,有意識的撒下兩種作物的種子,因為徒手不可能收割幹淨,不用刻意播種,從此年年都可以采集大量糧食,讓他們有了過冬的資本。
曾凡是農村出生長大,可是他們那裏種植的主要作物是小麥、玉米、大豆,這兩種作物已經很少有人種植了,他也不認識,最先看到的時候就以為是野草呢!
其實這兩種作物本來就是先輩們從野草中培育出來的,粟和後世的狗尾草是近親,隻是穗子和種子顆粒更大一些;黍則和野糜子是近親,長在野地裏不到最後的成熟結籽的時候也難以分辨出來。
可能最早培育這兩種作物的那位先輩就是後世傳說中的神農氏吧,不過在他們這個消息閉塞的小部落,幾十個人大多數都沒有名字呢,連說話交流都困難,更別提那位不知道多少年前的先輩了。
這個時代的人們還沒有灌溉和除草的意識,憑借先輩傳下來的經驗,每年采集這些糧食,完全是看天吃飯。
曾凡這方麵懂得也不多,這些作物的采收向來都是女人們負責,沒把握之前他也不好亂插手,萬一折騰過頭,這點過冬糧食都保不住,他就成罪人了。
不用天天捕獵,曾凡利用空餘的時間,帶著十幾個壯勞力去山裏轉悠,順帶采集了大批石頭迴來,開始磨石頭。
本來想找點鐵礦石,可是他自己都不認識鐵礦石什麽模樣,就算有礦石也不行,他沒有開采手段,又不會冶煉,把礦石堆在他麵前,他也做不了金屬器具,隻好繼續老祖宗留下的傳統了。
不過他沒有再磨製原先那種小石斧,而是研究更大片的石鏟,煉不了金屬,那就玩泥巴,別人能燒陶器,他應該也能燒出來。
燒製陶器就需要建窯,建窯就需要挖土,沒有趁手的工具怎麽行,再難看的石鏟也比用手挖效率高。
部族裏的其他人對曾凡想做什麽並不明白,但是他領導建起來的飼養院子,可以源源不斷的抓來野羊和野鹿,讓大家都有了肉吃,已經樹立起威望,大家對他都開始盲目的服從,他讓做什麽就做什麽,對他無比的信任。
部族裏的人平時交流話語很少,大多都是一些無比簡單的詞匯,但是互相之間都很信任,無論是食物分配,還是各種勞作,都是各盡其力,沒有人會偷懶。
部落的物質生活極度艱難,曾凡精神上卻感覺格外的充實,他感覺自己擔負著整個部族的未來,有責任也有動力,也讓他更加的融入這個時代。
磨石鏟的同時,曾凡也沒有閑著,指揮其他人收集遠處的禾本野草,去森林裏麵繼續收集大量的樹枝,枯木,搬到河灘上晾曬,為後續建窯燒窯做準備。
做出第一把石鏟以後,曾凡來到河岸邊的一塊空地上,開始挖土和泥,這個活兒小時候和父親一起做過,家裏的火炕仍然用土坯搭建,雖然過去十幾年,他仍然印象深刻。
土坯建窯是他在當前條件下想到的最有效率的辦法,他沒有實際燒過窯,可是小時候去鎮上的磚廠玩過,前一陣子又看了大量考古資料,對這個時代的燒陶工藝有過一些了解,就算不會一次性成功,相信多試幾次也總會成功。
掌握了這門技術就可以讓大家過上更好的生活,不用再幾十個人共用三隻陶碗兩隻陶罐,還可以燒磚,建造更結實更保溫的房屋。
以後發現了金屬礦石,也不至於束手無策,部族或許真能在他的推動下,提前進入青銅或者鐵器時代呢。
想象的很簡單,可是在這個一把鐵鍬都沒有的時代,哪怕是泥土地麵挖溝,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們的石斧做武器還湊合,用來挖坑,那也就比直接用手摳土強一點點。
就算這樣的石斧也不是人手一把,一把石斧要磨製很長的時間,可是損壞起來往往很簡單,稍不注意就會變成碎石塊。
隨著部落人口的減少,有經驗磨製石斧的人都沒了,更多的人要去尋找食物,其他人沒有經驗,用來磨石頭的時間還少,已經好久沒有新的石斧做出來了,他們的石斧是用壞一把少一把。
曾凡挖坑的同時,也在思考怎麽樣弄把金屬的斧頭,無論是做武器,還是用來伐樹,都能極大提高效率。
一把斧頭,就可能讓他們整個部族吃飽飯,有更多生存下去的機會。
可是,真的很難啊,找遍這個世界,估計都難以找到一件金屬器具吧!
想要金屬器具隻能自己打造,怎麽找礦石,怎麽冶煉,他是一點經驗都沒有,完全的從頭做起,不知道多久才能實現,最起碼要有足夠多的勞動力,還得有足夠多的閑工夫才行!
眼前這樣一天不出去尋找食物就會餓肚子,不僅是朝不保夕的問題,抗風險能力太差了,想做一點為長遠打算的事情都不行,這樣繼續下去,用不了幾年部落就會消失。
從部落傳承下來的十幾座茅草屋可以看出來,部落原先人口至少應該在一百以上,現在已經減員過半了,再繼續這樣下去,或許一個冬天過後,這裏就沒有活人了。
哪怕是在夢裏,曾凡也不希望看到這樣的結果,他得想辦法改變這一切。
石斧數量有限,留下幾個人慢慢挖溝,曾凡帶著人去掰樹枝,收集樹藤和檾麻,這是做籬笆牆的主要材料。
他們的石斧根本不能用來砍樹,太細的樹枝不頂用,太粗的弄不動,隻能選擇手腕粗細的小樹或者樹枝,幾人合力掰扯斷,然後一捆捆的扛迴去。
曾凡規劃的是一塊長方形區域,麵積有三四百平米,要挖出近百米長的坑。
因為挖坑太難,這個用來圈養動物的小院他們花費三天時間才建好,隨後幾隻野山羊和梅花鹿被放了進去,過起了飯來張口的幸福生活,付出的代價就是自己的命運要由飼養員來決定。
不過對於幾隻動物來說,從低矮的茅屋轉移到寬敞的小院裏,那也是巨大的進步,雖然失去了自由,可是有人伺候吃喝,它們又逃不掉,很快就安定下來認命了。
隨後幾天睡醒都沒有迴到現實世界,曾凡也不知道該如何讓自己脫離夢中,也隻能像那幾隻動物一樣認命,一天天的過下去。
他們捉到的成年野山羊和梅花鹿都有一百公斤左右的體型,比大部分人類個頭要大,殺一隻搭配野菜和其他果實,能充當全部族五十多大人孩子兩到三天的口糧。
當然都吃不飽,但是勉強也能活下去,至少比以前一天混不上一頓飯的時候穩定多了,不用擔心吃了上頓沒有下頓。
找到湖邊狩獵的竅門後,曾凡的狩獵隊不再每日出動,而是隔幾天過去一次,捉幾隻迴來養著,數量太多每天打草也是不小的勞動量。
籬笆院裏成年的野山羊和梅花鹿保持十頭左右的規模,倒是未成年的小羊小鹿逐漸多了起來,各自有了十幾頭。
女人和孩子們每天負責采集還要打草,工作量增加了不少,不過所有人都累的心甘情願,這都是大夥兒的口糧,有這些就不用擔心會挨餓,多幹些也覺得很值了。
更主要的是有了穩定的肉類補充,族人們的麵色好了起來,小孩子也發育的更快,不再是一個個麵黃肌瘦的模樣。
在他們的居住區周圍,尤其是東麵和南麵,散布生長著大量的野草,還有女人們播種的作物,粟和黍,收割後的種子去殼後,就是俗稱的小米和黃米,這也是他們過冬糧食的主要來源。
當初先輩們在這裏定居,可能就是看中了這一片大量的可以種植的地方,有意識的撒下兩種作物的種子,因為徒手不可能收割幹淨,不用刻意播種,從此年年都可以采集大量糧食,讓他們有了過冬的資本。
曾凡是農村出生長大,可是他們那裏種植的主要作物是小麥、玉米、大豆,這兩種作物已經很少有人種植了,他也不認識,最先看到的時候就以為是野草呢!
其實這兩種作物本來就是先輩們從野草中培育出來的,粟和後世的狗尾草是近親,隻是穗子和種子顆粒更大一些;黍則和野糜子是近親,長在野地裏不到最後的成熟結籽的時候也難以分辨出來。
可能最早培育這兩種作物的那位先輩就是後世傳說中的神農氏吧,不過在他們這個消息閉塞的小部落,幾十個人大多數都沒有名字呢,連說話交流都困難,更別提那位不知道多少年前的先輩了。
這個時代的人們還沒有灌溉和除草的意識,憑借先輩傳下來的經驗,每年采集這些糧食,完全是看天吃飯。
曾凡這方麵懂得也不多,這些作物的采收向來都是女人們負責,沒把握之前他也不好亂插手,萬一折騰過頭,這點過冬糧食都保不住,他就成罪人了。
不用天天捕獵,曾凡利用空餘的時間,帶著十幾個壯勞力去山裏轉悠,順帶采集了大批石頭迴來,開始磨石頭。
本來想找點鐵礦石,可是他自己都不認識鐵礦石什麽模樣,就算有礦石也不行,他沒有開采手段,又不會冶煉,把礦石堆在他麵前,他也做不了金屬器具,隻好繼續老祖宗留下的傳統了。
不過他沒有再磨製原先那種小石斧,而是研究更大片的石鏟,煉不了金屬,那就玩泥巴,別人能燒陶器,他應該也能燒出來。
燒製陶器就需要建窯,建窯就需要挖土,沒有趁手的工具怎麽行,再難看的石鏟也比用手挖效率高。
部族裏的其他人對曾凡想做什麽並不明白,但是他領導建起來的飼養院子,可以源源不斷的抓來野羊和野鹿,讓大家都有了肉吃,已經樹立起威望,大家對他都開始盲目的服從,他讓做什麽就做什麽,對他無比的信任。
部族裏的人平時交流話語很少,大多都是一些無比簡單的詞匯,但是互相之間都很信任,無論是食物分配,還是各種勞作,都是各盡其力,沒有人會偷懶。
部落的物質生活極度艱難,曾凡精神上卻感覺格外的充實,他感覺自己擔負著整個部族的未來,有責任也有動力,也讓他更加的融入這個時代。
磨石鏟的同時,曾凡也沒有閑著,指揮其他人收集遠處的禾本野草,去森林裏麵繼續收集大量的樹枝,枯木,搬到河灘上晾曬,為後續建窯燒窯做準備。
做出第一把石鏟以後,曾凡來到河岸邊的一塊空地上,開始挖土和泥,這個活兒小時候和父親一起做過,家裏的火炕仍然用土坯搭建,雖然過去十幾年,他仍然印象深刻。
土坯建窯是他在當前條件下想到的最有效率的辦法,他沒有實際燒過窯,可是小時候去鎮上的磚廠玩過,前一陣子又看了大量考古資料,對這個時代的燒陶工藝有過一些了解,就算不會一次性成功,相信多試幾次也總會成功。
掌握了這門技術就可以讓大家過上更好的生活,不用再幾十個人共用三隻陶碗兩隻陶罐,還可以燒磚,建造更結實更保溫的房屋。
以後發現了金屬礦石,也不至於束手無策,部族或許真能在他的推動下,提前進入青銅或者鐵器時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