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鼎臣祖籍也是江蘇吳縣,祖輩早年遷居昆山,他是商人家庭出身,以前的身世也頗為坎坷。
他的母親是顧家婢女,父親顧恂五十七歲偶然興起,於是就有了他,然後他的母親才被扶為側室,這個時候他兩個嫡出哥哥都已經成年。
偏偏顧恂正室夫人看他們娘兩個不順眼,從小對他們百般刁難,很長一段時間不允許他進家門,任由他在外麵自生自滅,後來嫡母去世,他才得以返迴家門。
可能也正是有了這些經曆的刺激,顧鼎臣才發奮苦讀,皇天不負苦心人,二十八歲那年,殿試中一舉奪魁,成了那一屆的狀元,被授予翰林修撰,進入翰林院。
在翰林院沒待多久,父親顧恂去世,按規矩丁憂迴鄉,守孝三年,直到去年才剛剛迴京,繼續熬資曆,參與編修國史,整理前朝文獻。
如果不是皇帝一時興起,想要召唐伯虎進京,顧鼎臣還不知道要整理多久的史籍文獻,才能得到出頭的機會呢,因為他來自蘇州,祖籍也是吳縣,跟唐伯虎是老鄉,又年齡相仿,才撈到了傳旨的便宜差事。
他一路上放下身段結交唐伯虎,固然有老鄉的情分在裏麵,更多的也是為了拉近關係,以後唐伯虎飛黃騰達,才不會忘了他這個小老鄉。
從小就體會過世態炎涼的顧鼎臣,知道想要生存下去,就得學會八麵玲瓏,有用的人刻意去籠絡結交已經是他的本能。
他已經不是小時候誰都能欺負的丫鬟生的野小子,而是堂堂的大明狀元,誰能拒絕他的刻意結交呢,至少唐伯虎是拒絕不了。
“嗬嗬,看來唐兄是頗得皇上賞識,這應該是皇上的新作吧?皇上天資聰穎,運筆技法越發的純熟了!”顧鼎臣看到牆上掛的畫,笑著說道。
“皇上的畫作經常隨意送人嗎?”唐伯虎問道。
“是送過不少人,但也不是誰都送,小弟至今無緣得送,可能尚未入皇上法眼吧!”顧鼎臣無奈笑道。
“翰林院還有誰被皇上賜畫,我能不能借來看?”
“我離京前隻有康海康德涵得到一幅皇上的駿馬圖,離京這段時間還有誰得到過不清楚,還沒來得及問!”顧鼎臣迴答道。
“康海就是弘治十五年的狀元?”
“對,他最近在家裏養病,你還不認識,等他病愈你可以借來一觀,皇上擅長吹笛,他擅長琵琶,翰林院裏麵他最得皇上看重!”顧鼎臣很羨慕康海,可惜他既不善書畫,又不懂樂器,皇帝對詩詞文章好像不太感興趣,他的特長無處發揮。
兩人就此談論了一番翰林院各位同事,主要是顧鼎臣在說,唐伯虎初來,很多人隻見過一麵,有的還沒有見過,能記住名字就不錯了,了解當然很有限。
顧鼎臣在翰林院實際上也是新人,他是弘治十八年狀元,進翰林院四五年,三年都在老家守孝,但是他善於交際,一年多時間足夠他把上上下下的情況都摸透了。
他們倆都年近四十,都是翰林院小萌新,還同是蘇州老鄉,也算是抱團取暖了。
聊了半個多時辰,到了午膳時間,顧鼎臣迴家就餐,唐伯虎家眷沒來京城,到翰林院膳房就餐,一般官員都是請仆役把餐食送到各自公房,膳房就餐的人隻有零星兩三人,他一個也不認識,隻是點頭招唿了事。
午膳完畢,迴到公房,唐伯虎關好房門,繼續觀察那幅畫。
剛才顧鼎臣跟他說話的時候也一直在看畫,可是唐伯虎見他並沒有特別反應,似乎沒有察覺這幅畫的特別之處。
看來能看懂這幅畫真的需要特別的悟性,怪不得皇帝沒有送顧鼎臣畫作,可能是覺得送給他也是白送吧。
整個下午的時間,唐伯虎都在研究這幅畫,每次都能感到雪中曠野那種徹骨的寒意,似乎不完全是幻覺,外麵的天氣炎熱,在房間裏麵看畫卻能夠看到渾身打顫,這種感覺讓他特別上癮。
每次被凍得受不了從畫中意境退出來都有些許的遺憾,總感覺畫中意境還沒有體會完全。
從翰林院迴到住處,唐伯虎將畫掛在床前帳子上,裹上棉被繼續看,結果發現無濟於事,這種寒冷似乎就是幻覺,他把自己捂了一身汗,可是仍然能感到那種刺骨的寒意。
一冷一熱兩種感覺同時在他身上出現,格外的詭異,既然不是身體真的冷,那也不用裹棉被,這種寒意隻能硬扛,或許時間一長就能習慣了。
此後一段時間,皇帝沒有再召見,唐伯虎每天到翰林院應卯,然後就躲在房間裏看這幅畫,晚上帶迴家繼續看,反複感悟畫中那種雪中曠野的意境。
翰林院其他人看他的做派,都以為唐伯虎以善畫被皇帝征召,得皇帝賞賜一幅畫這是在拍皇帝馬屁,都有點不恥他的為人,本來就和他不熟,這下都對他敬而遠之,他身邊更清淨了。
就連顧鼎臣好心勸了他幾次後,看他依然我行我素,都開始有意無意的疏遠他,唐伯虎也樂得沒人打擾,可以專心的研究畫。
京官條例進京的路上他都已經背熟了,翰林院可以說是考核標準最寬泛的衙門,沒有坐班時間限製,有事情寫個條子都可以幾天不用來應卯,他身為書畫待詔,除了皇帝召見,沒有其他差事,貪汙受賄他都沒有資格,再說現在也沒人敢了,隻要注意言行不犯忌諱,那些專門找茬的禦史都參不到他的頭上。
如此一過就是兩個多月,那幅畫唐伯虎看的已經爛熟於心,在寒冷的意境中他能堅持的時間也越來越久,直到有一天,他突然覺悟到,根本不需要堅持,不以冷為冷就行了,本來就是幻覺,忽略掉那種寒冷的感覺,他覺得自己能長久的停留在這種意境裏。
這時候,他發現不用再看畫,隻要腦中意念一動,都能隨時進入那種意境之中了。
唐伯虎有種強烈的想要作畫的衝動,他的房間中宣紙,筆墨當然是常備用品,在寬大的書案上鋪開畫紙,硯台中加入清水,右手緩緩的研墨,同時思索將要落筆的作品。
借助畫中悟到的意境,他也可以讓自己的畫更有感染力,墨汁研好,他的構思也完成了。
許久沒有動筆,一點生疏的感覺也沒有,唐伯虎並沒有要臨摹那幅畫的想法,技法上他自信能表現的更好,可是隱藏的意境他自認沒法表現出來,照樣臨摹隻會是東施效顰,他當然不屑為之。
全身心投入到創作之中,心無旁騖的運筆,整幅畫一氣嗬成,隻用了不到半個時辰,放下手中畫筆,唐伯虎有種酣暢淋漓的感覺。
畫麵上,長河,落日,孤舟,垂柳,給人的感覺,落寞卻不孤寂,岸邊垂柳正長出片片新葉,上麵還有幾隻燕子盤旋,河邊新發的蘆葦剛剛尺許高度,不是秋冬,而是春天,欣欣向榮的季節。
房門從外麵被敲響,一個熟悉的聲音傳進來:“唐待詔可在屋中,宮裏來人傳旨,皇上招你進宮!”
唐伯虎走過去打開公房大門,外麵站著翰林院掌院學士毛澄,身邊是一個中年的太監,後麵站著兩個年輕的跟班。
“請進來說話!”他趕忙側身請他們進屋。
傳旨的太監唐伯虎也認識,上次進宮就是他領進去,笑嗬嗬的說道:“皇上的口諭,諸位不必跪拜,最近有船隊從西洋迴來,帶過來一批那邊的畫作,頗有一些值得借鑒之處,皇上請唐待詔過去品評一下!”
“還請公公稍等片刻,唐某剛完成一幅作品,收拾起來帶進宮去送給皇上!”
畫作已經完成一會,墨跡還沒有完全幹透,但墨汁已經完全滲入宣紙裏,表麵沒有餘墨,不用擔心卷起來畫麵會花。
輕輕的將畫卷起來,裝進一個畫筒裏,然後跟毛澄打過招唿,才跟著傳旨的太監進宮。
他的母親是顧家婢女,父親顧恂五十七歲偶然興起,於是就有了他,然後他的母親才被扶為側室,這個時候他兩個嫡出哥哥都已經成年。
偏偏顧恂正室夫人看他們娘兩個不順眼,從小對他們百般刁難,很長一段時間不允許他進家門,任由他在外麵自生自滅,後來嫡母去世,他才得以返迴家門。
可能也正是有了這些經曆的刺激,顧鼎臣才發奮苦讀,皇天不負苦心人,二十八歲那年,殿試中一舉奪魁,成了那一屆的狀元,被授予翰林修撰,進入翰林院。
在翰林院沒待多久,父親顧恂去世,按規矩丁憂迴鄉,守孝三年,直到去年才剛剛迴京,繼續熬資曆,參與編修國史,整理前朝文獻。
如果不是皇帝一時興起,想要召唐伯虎進京,顧鼎臣還不知道要整理多久的史籍文獻,才能得到出頭的機會呢,因為他來自蘇州,祖籍也是吳縣,跟唐伯虎是老鄉,又年齡相仿,才撈到了傳旨的便宜差事。
他一路上放下身段結交唐伯虎,固然有老鄉的情分在裏麵,更多的也是為了拉近關係,以後唐伯虎飛黃騰達,才不會忘了他這個小老鄉。
從小就體會過世態炎涼的顧鼎臣,知道想要生存下去,就得學會八麵玲瓏,有用的人刻意去籠絡結交已經是他的本能。
他已經不是小時候誰都能欺負的丫鬟生的野小子,而是堂堂的大明狀元,誰能拒絕他的刻意結交呢,至少唐伯虎是拒絕不了。
“嗬嗬,看來唐兄是頗得皇上賞識,這應該是皇上的新作吧?皇上天資聰穎,運筆技法越發的純熟了!”顧鼎臣看到牆上掛的畫,笑著說道。
“皇上的畫作經常隨意送人嗎?”唐伯虎問道。
“是送過不少人,但也不是誰都送,小弟至今無緣得送,可能尚未入皇上法眼吧!”顧鼎臣無奈笑道。
“翰林院還有誰被皇上賜畫,我能不能借來看?”
“我離京前隻有康海康德涵得到一幅皇上的駿馬圖,離京這段時間還有誰得到過不清楚,還沒來得及問!”顧鼎臣迴答道。
“康海就是弘治十五年的狀元?”
“對,他最近在家裏養病,你還不認識,等他病愈你可以借來一觀,皇上擅長吹笛,他擅長琵琶,翰林院裏麵他最得皇上看重!”顧鼎臣很羨慕康海,可惜他既不善書畫,又不懂樂器,皇帝對詩詞文章好像不太感興趣,他的特長無處發揮。
兩人就此談論了一番翰林院各位同事,主要是顧鼎臣在說,唐伯虎初來,很多人隻見過一麵,有的還沒有見過,能記住名字就不錯了,了解當然很有限。
顧鼎臣在翰林院實際上也是新人,他是弘治十八年狀元,進翰林院四五年,三年都在老家守孝,但是他善於交際,一年多時間足夠他把上上下下的情況都摸透了。
他們倆都年近四十,都是翰林院小萌新,還同是蘇州老鄉,也算是抱團取暖了。
聊了半個多時辰,到了午膳時間,顧鼎臣迴家就餐,唐伯虎家眷沒來京城,到翰林院膳房就餐,一般官員都是請仆役把餐食送到各自公房,膳房就餐的人隻有零星兩三人,他一個也不認識,隻是點頭招唿了事。
午膳完畢,迴到公房,唐伯虎關好房門,繼續觀察那幅畫。
剛才顧鼎臣跟他說話的時候也一直在看畫,可是唐伯虎見他並沒有特別反應,似乎沒有察覺這幅畫的特別之處。
看來能看懂這幅畫真的需要特別的悟性,怪不得皇帝沒有送顧鼎臣畫作,可能是覺得送給他也是白送吧。
整個下午的時間,唐伯虎都在研究這幅畫,每次都能感到雪中曠野那種徹骨的寒意,似乎不完全是幻覺,外麵的天氣炎熱,在房間裏麵看畫卻能夠看到渾身打顫,這種感覺讓他特別上癮。
每次被凍得受不了從畫中意境退出來都有些許的遺憾,總感覺畫中意境還沒有體會完全。
從翰林院迴到住處,唐伯虎將畫掛在床前帳子上,裹上棉被繼續看,結果發現無濟於事,這種寒冷似乎就是幻覺,他把自己捂了一身汗,可是仍然能感到那種刺骨的寒意。
一冷一熱兩種感覺同時在他身上出現,格外的詭異,既然不是身體真的冷,那也不用裹棉被,這種寒意隻能硬扛,或許時間一長就能習慣了。
此後一段時間,皇帝沒有再召見,唐伯虎每天到翰林院應卯,然後就躲在房間裏看這幅畫,晚上帶迴家繼續看,反複感悟畫中那種雪中曠野的意境。
翰林院其他人看他的做派,都以為唐伯虎以善畫被皇帝征召,得皇帝賞賜一幅畫這是在拍皇帝馬屁,都有點不恥他的為人,本來就和他不熟,這下都對他敬而遠之,他身邊更清淨了。
就連顧鼎臣好心勸了他幾次後,看他依然我行我素,都開始有意無意的疏遠他,唐伯虎也樂得沒人打擾,可以專心的研究畫。
京官條例進京的路上他都已經背熟了,翰林院可以說是考核標準最寬泛的衙門,沒有坐班時間限製,有事情寫個條子都可以幾天不用來應卯,他身為書畫待詔,除了皇帝召見,沒有其他差事,貪汙受賄他都沒有資格,再說現在也沒人敢了,隻要注意言行不犯忌諱,那些專門找茬的禦史都參不到他的頭上。
如此一過就是兩個多月,那幅畫唐伯虎看的已經爛熟於心,在寒冷的意境中他能堅持的時間也越來越久,直到有一天,他突然覺悟到,根本不需要堅持,不以冷為冷就行了,本來就是幻覺,忽略掉那種寒冷的感覺,他覺得自己能長久的停留在這種意境裏。
這時候,他發現不用再看畫,隻要腦中意念一動,都能隨時進入那種意境之中了。
唐伯虎有種強烈的想要作畫的衝動,他的房間中宣紙,筆墨當然是常備用品,在寬大的書案上鋪開畫紙,硯台中加入清水,右手緩緩的研墨,同時思索將要落筆的作品。
借助畫中悟到的意境,他也可以讓自己的畫更有感染力,墨汁研好,他的構思也完成了。
許久沒有動筆,一點生疏的感覺也沒有,唐伯虎並沒有要臨摹那幅畫的想法,技法上他自信能表現的更好,可是隱藏的意境他自認沒法表現出來,照樣臨摹隻會是東施效顰,他當然不屑為之。
全身心投入到創作之中,心無旁騖的運筆,整幅畫一氣嗬成,隻用了不到半個時辰,放下手中畫筆,唐伯虎有種酣暢淋漓的感覺。
畫麵上,長河,落日,孤舟,垂柳,給人的感覺,落寞卻不孤寂,岸邊垂柳正長出片片新葉,上麵還有幾隻燕子盤旋,河邊新發的蘆葦剛剛尺許高度,不是秋冬,而是春天,欣欣向榮的季節。
房門從外麵被敲響,一個熟悉的聲音傳進來:“唐待詔可在屋中,宮裏來人傳旨,皇上招你進宮!”
唐伯虎走過去打開公房大門,外麵站著翰林院掌院學士毛澄,身邊是一個中年的太監,後麵站著兩個年輕的跟班。
“請進來說話!”他趕忙側身請他們進屋。
傳旨的太監唐伯虎也認識,上次進宮就是他領進去,笑嗬嗬的說道:“皇上的口諭,諸位不必跪拜,最近有船隊從西洋迴來,帶過來一批那邊的畫作,頗有一些值得借鑒之處,皇上請唐待詔過去品評一下!”
“還請公公稍等片刻,唐某剛完成一幅作品,收拾起來帶進宮去送給皇上!”
畫作已經完成一會,墨跡還沒有完全幹透,但墨汁已經完全滲入宣紙裏,表麵沒有餘墨,不用擔心卷起來畫麵會花。
輕輕的將畫卷起來,裝進一個畫筒裏,然後跟毛澄打過招唿,才跟著傳旨的太監進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