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殿試一甲選了誰
我在古代考科舉金榜題名了 作者:暄妍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期待中,考試悄然而至。
啟元帝出題,一連兩題,然後就是貢士考生作答時間。
同時,啟元帝沒有給大家審題時間就開始提問。
他提問不打緊,還吩咐坐在一旁的五位監考官參與進來,與他一起討論考生答題如何。
就在這樣的幹擾下,趙巧月一邊寫字作答,一邊時不時搶答問題。
同時,她的試卷還被下場觀望考生答題的啟元帝抽查了差不多一盞茶功夫。
即便這樣,在該交卷的時候她該寫的內容都寫上,還搶答了不少的題目。
根據統計考生搶答問題且答對數量,趙巧月最多。
啟元帝又根據自己查看的試卷,這不僅有趙巧月的,還有會試前三甲除會元的外那兩人的試卷以及其他排名前的貢士。
心裏已經有答案,啟元帝吩咐人帶貢士們下去用午膳,他也去午膳,等候監考官閱卷,根據成績將已有的貢士名次重新洗牌,選取進士排名。
其實,按照以往的貢士成績,極少有黑馬衝出來,前三甲與當年會試中貢士的前三甲別無二致。
可今年不一樣啊,出了孫三公子作弊事情。
這不得不讓人想多,把不準還有其他人呢。
這次監考官經過重新篩選後被皇上任命的官員,其中還有之前去給齊王忙婚事的禮部尚書王大人今兒也來了。
王大人對趙巧月有點印象,這一切都因為自家侄女去年迴家過年跟她提的。
今兒看著百來名貢士中僅有一名女子,這女子還是她家侄女提及的人,不由得多看一眼,也不由得對她的試卷多留意一份。
更多還是因為皇上看過趙巧月的試卷,她不得不多加衡量幾分。
當看過趙巧月的試卷,王大人瞪大眼睛,忍不住再看一遍。
隨後遞給翰林院的大學士,王大人道:
“大人,你看看這篇文章,迴答得巧妙,是不是還很有效解決了聖上一直以來頭疼的西南水運問題。”
西南地區有大榮一個糧倉,種植莊稼那是可以養活大榮軍隊的。
這要是出問題,就像啟元十九年那般顆粒無收又或是像去年那樣收成減半。
啟元帝一直都想要確保國家三大糧倉大豐收,然後保證國家安穩,有足夠實力對付北金和大西遼。
誰都知道現在兩國安穩下來,也簽訂了三國休戰盟約,可兩國並不是真消停。
在大榮稍微有點動亂,兩國中的一國必定會再次來犯。
翰林院大學士接過試卷,認真閱卷,同樣覺得作答得非常妙,又抬眸去看試卷的主人。
老大人不由得感歎幸虧孫家出事,否則這人才就得埋沒了。
他覺得這份試卷當屬第一,不過他一個人的意見不作數,老大人又將試卷遞給他旁邊的一位大人是工部尚書。
工部尚書大人看過,傳給剩餘的兩位大人閱卷。
大約一炷香時間,五位監考官開始討論,然後選出一甲。
其餘二甲和三甲進士,皇上都不怎麽關心,一般都是由他們監考官商量著來。
剛用過午膳的皇上就得到三份試卷,以上到下堆放,也就表示著第一份是第一名,依次類推。
皇上看到趙巧月的試卷被放在了第三,拿起另外兩份試卷看了看,他掃了一眼下首的五監考官問道:
“先祖吸納天下之才,給女子開辟科舉仕途之路,不以偏見待人,朕效仿先祖,對有才能的女子亦是惜才,不知各位大人如何想?”
王大人拱手作揖道:
“女帝開明,給我等機會,我等珍之惜之,臣從未忘記女帝之恩。
臣人微言輕,請陛下恕罪。”
翰林院大學士道:
“臣與王大人都認為趙姑娘的文章當屬第一,不過臣與王大人對興修水利不懂,劉大人認為不過是嘩眾取寵,並無什麽大作為。”
啟元帝不怒自威地看向工部尚書劉大人,這人他記得是大皇子的嶽家。
平日皇子們在朝堂爭鬥,他不是不知道,畢竟孩子們都長大了,有自己的心思了,不是不可以的。
但啟元帝不喜拿政務謀私。
啟元帝問道:
“那就是說劉大人有更好的提議為朕解決西南地區洪澇旱災問題。”
劉大人沒有,要是有,在任的三年裏就該給出較好的提議,現在他拱手作揖道:
“迴稟皇上,臣認為錢貢士和莫貢士的方案無論誰都可行,隻是錢貢士的較為更優。”
緊接著,另外沒有說話的兩位大人連忙表態附和劉大人。
畢竟剛才選擇排序之時,他們想要將趙巧月給刪掉的,可她搶答數量過多,才華已經在眾人心目中有數,尤其是啟元帝。
然後他們就讓趙巧月入了一甲,可要說給她第一,他們否定了王大人和翰林大學士的決定。
沒想到啟元帝會願意一個女子當狀元。
有了第一位女子狀元,那就更加鼓舞女子為官,那對他們男子來說可就是非常不利的事情。
再者他們也想給自己人一個機會。
哪想到會遭到啟元帝的重點關注。
啟元帝吩咐道:
“劉大人你們真是好樣的,小李子去將閑王、端王以及西南總督給朕請來。”
來最先的是西南總督,他正在衙門辦事,不需要府邸,比兩王爺來得快了許多。
啟元帝將一甲三人答卷吩咐小李子端給他閱覽,“劉大人他們覺得前一二份提議適合應用在今年的西南地區,高愛卿你瞧瞧是否可用?”
西南總督看前兩份臉色微微一變,他是個辦實事的人,對這樣的華而不實文章真心不喜。
更不想再看下去,也不想參與此次鬧得挺大的春闈。
然而西南總督將趙巧月的文章看完後他覺得他幸虧看了。
高總督激動地道:
“這位趙學子的提議甚好甚好,皇上,臣能見見此人嗎?臣想同他聊聊,這人不是西南人卻對西南地區甚是熟悉,此次前往西南地區,臣想帶他前往,不知可否?”
啟元帝沒有迴答他這個問題,反而問前兩人的提議,高總督道:
“這兩人的提議放在別的地方可行,在西南地區,曾經有一位縣令大人采取錢貢士的提議毀掉了一個縣城的收成,當年顆粒無收,另一個提議毀了三座縣城的收成,這些都有卷宗記錄,臣不敢妄言。”
劉大人等三人臉色一變,心中如打鼓,心慌意亂。
這事他們還真不知道,難道是有人故意隱瞞了?
啟元帝出題,一連兩題,然後就是貢士考生作答時間。
同時,啟元帝沒有給大家審題時間就開始提問。
他提問不打緊,還吩咐坐在一旁的五位監考官參與進來,與他一起討論考生答題如何。
就在這樣的幹擾下,趙巧月一邊寫字作答,一邊時不時搶答問題。
同時,她的試卷還被下場觀望考生答題的啟元帝抽查了差不多一盞茶功夫。
即便這樣,在該交卷的時候她該寫的內容都寫上,還搶答了不少的題目。
根據統計考生搶答問題且答對數量,趙巧月最多。
啟元帝又根據自己查看的試卷,這不僅有趙巧月的,還有會試前三甲除會元的外那兩人的試卷以及其他排名前的貢士。
心裏已經有答案,啟元帝吩咐人帶貢士們下去用午膳,他也去午膳,等候監考官閱卷,根據成績將已有的貢士名次重新洗牌,選取進士排名。
其實,按照以往的貢士成績,極少有黑馬衝出來,前三甲與當年會試中貢士的前三甲別無二致。
可今年不一樣啊,出了孫三公子作弊事情。
這不得不讓人想多,把不準還有其他人呢。
這次監考官經過重新篩選後被皇上任命的官員,其中還有之前去給齊王忙婚事的禮部尚書王大人今兒也來了。
王大人對趙巧月有點印象,這一切都因為自家侄女去年迴家過年跟她提的。
今兒看著百來名貢士中僅有一名女子,這女子還是她家侄女提及的人,不由得多看一眼,也不由得對她的試卷多留意一份。
更多還是因為皇上看過趙巧月的試卷,她不得不多加衡量幾分。
當看過趙巧月的試卷,王大人瞪大眼睛,忍不住再看一遍。
隨後遞給翰林院的大學士,王大人道:
“大人,你看看這篇文章,迴答得巧妙,是不是還很有效解決了聖上一直以來頭疼的西南水運問題。”
西南地區有大榮一個糧倉,種植莊稼那是可以養活大榮軍隊的。
這要是出問題,就像啟元十九年那般顆粒無收又或是像去年那樣收成減半。
啟元帝一直都想要確保國家三大糧倉大豐收,然後保證國家安穩,有足夠實力對付北金和大西遼。
誰都知道現在兩國安穩下來,也簽訂了三國休戰盟約,可兩國並不是真消停。
在大榮稍微有點動亂,兩國中的一國必定會再次來犯。
翰林院大學士接過試卷,認真閱卷,同樣覺得作答得非常妙,又抬眸去看試卷的主人。
老大人不由得感歎幸虧孫家出事,否則這人才就得埋沒了。
他覺得這份試卷當屬第一,不過他一個人的意見不作數,老大人又將試卷遞給他旁邊的一位大人是工部尚書。
工部尚書大人看過,傳給剩餘的兩位大人閱卷。
大約一炷香時間,五位監考官開始討論,然後選出一甲。
其餘二甲和三甲進士,皇上都不怎麽關心,一般都是由他們監考官商量著來。
剛用過午膳的皇上就得到三份試卷,以上到下堆放,也就表示著第一份是第一名,依次類推。
皇上看到趙巧月的試卷被放在了第三,拿起另外兩份試卷看了看,他掃了一眼下首的五監考官問道:
“先祖吸納天下之才,給女子開辟科舉仕途之路,不以偏見待人,朕效仿先祖,對有才能的女子亦是惜才,不知各位大人如何想?”
王大人拱手作揖道:
“女帝開明,給我等機會,我等珍之惜之,臣從未忘記女帝之恩。
臣人微言輕,請陛下恕罪。”
翰林院大學士道:
“臣與王大人都認為趙姑娘的文章當屬第一,不過臣與王大人對興修水利不懂,劉大人認為不過是嘩眾取寵,並無什麽大作為。”
啟元帝不怒自威地看向工部尚書劉大人,這人他記得是大皇子的嶽家。
平日皇子們在朝堂爭鬥,他不是不知道,畢竟孩子們都長大了,有自己的心思了,不是不可以的。
但啟元帝不喜拿政務謀私。
啟元帝問道:
“那就是說劉大人有更好的提議為朕解決西南地區洪澇旱災問題。”
劉大人沒有,要是有,在任的三年裏就該給出較好的提議,現在他拱手作揖道:
“迴稟皇上,臣認為錢貢士和莫貢士的方案無論誰都可行,隻是錢貢士的較為更優。”
緊接著,另外沒有說話的兩位大人連忙表態附和劉大人。
畢竟剛才選擇排序之時,他們想要將趙巧月給刪掉的,可她搶答數量過多,才華已經在眾人心目中有數,尤其是啟元帝。
然後他們就讓趙巧月入了一甲,可要說給她第一,他們否定了王大人和翰林大學士的決定。
沒想到啟元帝會願意一個女子當狀元。
有了第一位女子狀元,那就更加鼓舞女子為官,那對他們男子來說可就是非常不利的事情。
再者他們也想給自己人一個機會。
哪想到會遭到啟元帝的重點關注。
啟元帝吩咐道:
“劉大人你們真是好樣的,小李子去將閑王、端王以及西南總督給朕請來。”
來最先的是西南總督,他正在衙門辦事,不需要府邸,比兩王爺來得快了許多。
啟元帝將一甲三人答卷吩咐小李子端給他閱覽,“劉大人他們覺得前一二份提議適合應用在今年的西南地區,高愛卿你瞧瞧是否可用?”
西南總督看前兩份臉色微微一變,他是個辦實事的人,對這樣的華而不實文章真心不喜。
更不想再看下去,也不想參與此次鬧得挺大的春闈。
然而西南總督將趙巧月的文章看完後他覺得他幸虧看了。
高總督激動地道:
“這位趙學子的提議甚好甚好,皇上,臣能見見此人嗎?臣想同他聊聊,這人不是西南人卻對西南地區甚是熟悉,此次前往西南地區,臣想帶他前往,不知可否?”
啟元帝沒有迴答他這個問題,反而問前兩人的提議,高總督道:
“這兩人的提議放在別的地方可行,在西南地區,曾經有一位縣令大人采取錢貢士的提議毀掉了一個縣城的收成,當年顆粒無收,另一個提議毀了三座縣城的收成,這些都有卷宗記錄,臣不敢妄言。”
劉大人等三人臉色一變,心中如打鼓,心慌意亂。
這事他們還真不知道,難道是有人故意隱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