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5章 進抵城下,四麵包圍
奮鬥在明末的邊軍小兵 作者:老牛俊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四月十三日,下午戌時初。
在耗費了將近一個時辰渡過浮橋後,劉博源親率著威武軍第一軍騎兵團與炮兵團、第二軍騎兵團與炮兵團,第三軍騎兵團與炮兵團、第四軍騎兵團與炮兵團、以及一萬五千蒙古附庸軍,總計四萬九千多兵馬,進抵到了沈陽城下。
望著數裏之外的沈陽城,劉博源不由得心中一陣感慨。
這座始建於公元前300年的城池,是當時的燕國在擊敗了東胡族人後,才在此修築長城並設立邊城。
延至秦漢兩朝時,邊城得到了進一步擴建,沈陽城這才初具規模。
然而到了東晉末年之時,高句麗族人攻占邊城,並放火燒毀了這座城池。
直到遼代初年時,契丹族人進入遼東,再次重建了沈陽城,為後來沈陽城的發展奠定了城市曆史的地理位置。
公元1116年(北宋·政和六年\/遼·天慶六年),金·太祖完顏阿骨達攻克沈陽,並沿置設立“沈州”。
公元13世紀初,金末元興之際,沈州故城在兵火中消亡。
在元朝統一後,於1266年(南宋·鹹淳二年\/蒙古·至元三年)重建“沈洲”城。
一直到了大明驅逐蒙元後,於1386年(大明·洪武十九年)設立沈陽中衛、左衛、右衛,這三衛均隸屬於遼東都指揮司統轄。
沈陽中衛城建設始於1388年(明·洪武二十一年),當時的中衛城指揮使閔忠奏請朝廷,請求擴建沈陽城。
擴建後的沈陽城,城牆高達二丈五尺,城牆周長九裏三十步,城外開辟護城河闊三丈,深八尺。
可在天啟元年(1621年、天命六年)時,奴酋努爾哈赤攻克沈陽城,隨後便在1625年時遷都至沈陽,使得沈陽成為後金女真族人的都城。
遷都至沈陽城後,城池再一次進行了擴建,城牆高達三丈五尺,城厚一丈八尺,周長達九裏三百三十二步,四麵垛口六百五十一。
另外,盛京城改舊門為八:東向者,左曰內治(小東門)、右曰撫近(大東門);南向者,左曰德盛(大南門)、右曰天佑(小南門);西向者,左曰懷遠(大西門)、右曰外攘(小西門);北向者,左曰地載(小北門)、右曰福勝(大北門)。
在公元1634年(明·崇禎七年\/後金·天聰八年)時,奴酋皇太極正式命名沈陽為滿語“謀克敦”(漢譯興盛京都),從此沈陽城改稱為盛京城。(嘿嘿嘿!小小的水了一些數字)
“時隔二十多年,我大明軍隊終於再次迴來了!從今日過後,沈陽城終將再次迴到我大明的手中。”
“區區東虜胡部,窺占沈陽城二十多年之久,殘害城中十數萬軍民百姓。今日本公爺必當要以血還血,以牙還牙。”
望著沈陽南麵城頭上隨風飄揚的織金龍纛大旗,劉博源的麵色逐漸變得冷漠,眼神中充滿了寒芒。
隨即,劉博源下達命令道:“傳令下去,第一軍騎兵團與炮兵團,負責進攻南麵城頭;第二軍騎兵團與炮兵團及五千蒙古附庸軍,負責進攻北麵東麵城頭;第三軍騎兵團與炮兵團及五千蒙古附庸軍,負責進攻東麵城頭;第四軍騎兵團與炮兵團及五千蒙古附庸軍,負責進攻西麵城頭。”
“此次收複沈陽城之戰,本公爺要讓城內的所有東虜,一個都無法逃走。特別是奴酋多爾袞等人一眾滿清貴族,更要生擒活捉,用以告祭死去的軍民百姓,”
“請國公爺放心,屬下等必定全殲城內的所有東虜!”
蕭華、王良等人神色凜然,連忙向著劉博源齊聲的抱拳應是。
“好!那麽接下來,本公爺就看著你們大展身手吧!”
劉博源臉露滿意之色的點了點頭,目光緊望著遠處的沈陽城。
........
“國公爺有令,我第三軍負責進攻東麵城頭。”
“速速轉進方向,包圍沈陽城的西麵城頭。”
“快點包圍北麵城頭,不要讓城內的東虜逃了。”
“此次收複沈陽城之戰,無需留下任何俘虜。”
“趕緊做好進攻準備,今晚就在城內休息。”
“......”
隨著劉博源的命令傳達了下去,威武軍各軍立時全都動了起來,向著各自進攻的方向包圍而去。
一隊隊威武軍騎兵快速的縱馬疾馳,沉悶的馬蹄聲響徹在沈陽城外,整片大地也在微微的顫抖著。
一門門六十毫米火炮與八十一毫米火炮被負重在了騾馬之上,跟隨著一隊隊威武軍騎兵快速轉進。
還有一輛輛火箭炮車也被挽馬拉著一同跟進,參與這次的收複沈陽城之戰。
劉博源的目標很是明顯,就是要以強大的火器威力,重創城內的東虜兵馬。
畢竟,如果想要迅速消滅負隅頑抗的東虜兵馬,那就必須施以強而有力的手段,發揮出威武軍強大的火器威力。
相信在威武軍的火力打擊之下,城內的東虜兵馬必然恐懼萬分,也必然會損失慘重。
至於堅守沈陽城的信心,也會在炮火的打擊之下,消失的無影無蹤。
........
沈陽城,南麵城頭之上。
望著城外的數萬威武軍逐漸分成了四部,並向著沈陽城的四麵包圍而去,奴酋多爾袞的臉色立時變得一片陰沉。
“該死!劉博源實在是欺人太甚,竟敢四麵包圍盛京城,如此不將我大清勇士放在眼裏。”
“朕就不信,不過五萬威武軍而已,還能攻克我七萬兵馬防守的盛京城。”
“立即傳令各旗旗主與將領們,命令他們一定要死守城頭,絕對不能讓威武軍攻占城頭。”
“若是誰敢私自撤退或失陷了城頭,休怪朕要了他的腦袋,用以震懾軍心。”
“是,皇上!”
護衛在多爾袞身邊的噶布什賢侍衛連忙抱拳應是,隨即便急匆匆的轉身離去。
不到半刻鍾的時間,沈陽城頭上的各旗旗主與清軍將領們,都已收到了多爾袞的死命。
死守沈陽城!
與威武軍死戰到底!
這是要以全城清軍將士們的性命,守住這座大清國的國都。
各旗旗主與清軍將領們神色凝重,目光緊緊望著城外威武軍的舉動。
沒有多爾袞的命令,他們根本不敢主動出城突襲,心中也沒有主動出城突襲的念頭。
畢竟,連六千清軍騎兵都慘敗在了威武軍的手中,死傷更是達到四千多人,這使得各旗旗主與清軍將領們很是懼怕與威武軍對陣廝殺。
在耗費了將近一個時辰渡過浮橋後,劉博源親率著威武軍第一軍騎兵團與炮兵團、第二軍騎兵團與炮兵團,第三軍騎兵團與炮兵團、第四軍騎兵團與炮兵團、以及一萬五千蒙古附庸軍,總計四萬九千多兵馬,進抵到了沈陽城下。
望著數裏之外的沈陽城,劉博源不由得心中一陣感慨。
這座始建於公元前300年的城池,是當時的燕國在擊敗了東胡族人後,才在此修築長城並設立邊城。
延至秦漢兩朝時,邊城得到了進一步擴建,沈陽城這才初具規模。
然而到了東晉末年之時,高句麗族人攻占邊城,並放火燒毀了這座城池。
直到遼代初年時,契丹族人進入遼東,再次重建了沈陽城,為後來沈陽城的發展奠定了城市曆史的地理位置。
公元1116年(北宋·政和六年\/遼·天慶六年),金·太祖完顏阿骨達攻克沈陽,並沿置設立“沈州”。
公元13世紀初,金末元興之際,沈州故城在兵火中消亡。
在元朝統一後,於1266年(南宋·鹹淳二年\/蒙古·至元三年)重建“沈洲”城。
一直到了大明驅逐蒙元後,於1386年(大明·洪武十九年)設立沈陽中衛、左衛、右衛,這三衛均隸屬於遼東都指揮司統轄。
沈陽中衛城建設始於1388年(明·洪武二十一年),當時的中衛城指揮使閔忠奏請朝廷,請求擴建沈陽城。
擴建後的沈陽城,城牆高達二丈五尺,城牆周長九裏三十步,城外開辟護城河闊三丈,深八尺。
可在天啟元年(1621年、天命六年)時,奴酋努爾哈赤攻克沈陽城,隨後便在1625年時遷都至沈陽,使得沈陽成為後金女真族人的都城。
遷都至沈陽城後,城池再一次進行了擴建,城牆高達三丈五尺,城厚一丈八尺,周長達九裏三百三十二步,四麵垛口六百五十一。
另外,盛京城改舊門為八:東向者,左曰內治(小東門)、右曰撫近(大東門);南向者,左曰德盛(大南門)、右曰天佑(小南門);西向者,左曰懷遠(大西門)、右曰外攘(小西門);北向者,左曰地載(小北門)、右曰福勝(大北門)。
在公元1634年(明·崇禎七年\/後金·天聰八年)時,奴酋皇太極正式命名沈陽為滿語“謀克敦”(漢譯興盛京都),從此沈陽城改稱為盛京城。(嘿嘿嘿!小小的水了一些數字)
“時隔二十多年,我大明軍隊終於再次迴來了!從今日過後,沈陽城終將再次迴到我大明的手中。”
“區區東虜胡部,窺占沈陽城二十多年之久,殘害城中十數萬軍民百姓。今日本公爺必當要以血還血,以牙還牙。”
望著沈陽南麵城頭上隨風飄揚的織金龍纛大旗,劉博源的麵色逐漸變得冷漠,眼神中充滿了寒芒。
隨即,劉博源下達命令道:“傳令下去,第一軍騎兵團與炮兵團,負責進攻南麵城頭;第二軍騎兵團與炮兵團及五千蒙古附庸軍,負責進攻北麵東麵城頭;第三軍騎兵團與炮兵團及五千蒙古附庸軍,負責進攻東麵城頭;第四軍騎兵團與炮兵團及五千蒙古附庸軍,負責進攻西麵城頭。”
“此次收複沈陽城之戰,本公爺要讓城內的所有東虜,一個都無法逃走。特別是奴酋多爾袞等人一眾滿清貴族,更要生擒活捉,用以告祭死去的軍民百姓,”
“請國公爺放心,屬下等必定全殲城內的所有東虜!”
蕭華、王良等人神色凜然,連忙向著劉博源齊聲的抱拳應是。
“好!那麽接下來,本公爺就看著你們大展身手吧!”
劉博源臉露滿意之色的點了點頭,目光緊望著遠處的沈陽城。
........
“國公爺有令,我第三軍負責進攻東麵城頭。”
“速速轉進方向,包圍沈陽城的西麵城頭。”
“快點包圍北麵城頭,不要讓城內的東虜逃了。”
“此次收複沈陽城之戰,無需留下任何俘虜。”
“趕緊做好進攻準備,今晚就在城內休息。”
“......”
隨著劉博源的命令傳達了下去,威武軍各軍立時全都動了起來,向著各自進攻的方向包圍而去。
一隊隊威武軍騎兵快速的縱馬疾馳,沉悶的馬蹄聲響徹在沈陽城外,整片大地也在微微的顫抖著。
一門門六十毫米火炮與八十一毫米火炮被負重在了騾馬之上,跟隨著一隊隊威武軍騎兵快速轉進。
還有一輛輛火箭炮車也被挽馬拉著一同跟進,參與這次的收複沈陽城之戰。
劉博源的目標很是明顯,就是要以強大的火器威力,重創城內的東虜兵馬。
畢竟,如果想要迅速消滅負隅頑抗的東虜兵馬,那就必須施以強而有力的手段,發揮出威武軍強大的火器威力。
相信在威武軍的火力打擊之下,城內的東虜兵馬必然恐懼萬分,也必然會損失慘重。
至於堅守沈陽城的信心,也會在炮火的打擊之下,消失的無影無蹤。
........
沈陽城,南麵城頭之上。
望著城外的數萬威武軍逐漸分成了四部,並向著沈陽城的四麵包圍而去,奴酋多爾袞的臉色立時變得一片陰沉。
“該死!劉博源實在是欺人太甚,竟敢四麵包圍盛京城,如此不將我大清勇士放在眼裏。”
“朕就不信,不過五萬威武軍而已,還能攻克我七萬兵馬防守的盛京城。”
“立即傳令各旗旗主與將領們,命令他們一定要死守城頭,絕對不能讓威武軍攻占城頭。”
“若是誰敢私自撤退或失陷了城頭,休怪朕要了他的腦袋,用以震懾軍心。”
“是,皇上!”
護衛在多爾袞身邊的噶布什賢侍衛連忙抱拳應是,隨即便急匆匆的轉身離去。
不到半刻鍾的時間,沈陽城頭上的各旗旗主與清軍將領們,都已收到了多爾袞的死命。
死守沈陽城!
與威武軍死戰到底!
這是要以全城清軍將士們的性命,守住這座大清國的國都。
各旗旗主與清軍將領們神色凝重,目光緊緊望著城外威武軍的舉動。
沒有多爾袞的命令,他們根本不敢主動出城突襲,心中也沒有主動出城突襲的念頭。
畢竟,連六千清軍騎兵都慘敗在了威武軍的手中,死傷更是達到四千多人,這使得各旗旗主與清軍將領們很是懼怕與威武軍對陣廝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