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2章 不給麵子,巡視春耕
奮鬥在明末的邊軍小兵 作者:老牛俊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二月初八日。
延綏鎮,榆林城。
隨著天氣逐漸的迴暖,田間的土地也慢慢的解凍開來。
在土壤中躲藏了一個季節的冬小麥,也抽出了新鮮的綠葉。
溫暖的陽光傾灑而下,一些細小的嫩芽也從土壤中探出了頭,仿佛預示著春天的到來。
這個時節,已是到了春耕的時候。
上午巳時正。
榆林城北,土地神廟。
“......上香敬神,保佑今年風調雨順,豐收滿倉......還請土地神享受萬民香火,護佑今年無災無患......請榆國公上香!”
隨著廟祝念完最後一句禱詞,劉博源便上前一步,接過了廟祝遞來的三炷長香,朝著殿中的土地神躬身行禮。
躬身行禮完畢後,劉博源便將三炷長香插進了香爐之中。
“鳴鞭炮!”
廟祝朝著殿外大喊。
“劈劈啪啪!”
“劈劈啪啪!”
震耳欲聾的鞭炮聲驟然響起,升騰而起的白煙也逐漸彌漫開來。
過了好一會後,鞭炮聲才停了下來。
“吹打奏樂!”
廟祝再次朝著殿外大喊。
喜慶的擂鼓鳴鑼聲立時響起,場麵極為的熱鬧。
劉博源與宋一鶴一起抬著紙紮的春牛,蕭華、李鳳嬌等其他官員則抬著紙紮的犁耙、鋤頭、釘耙等農具,由土地神廟前往明川河邊的田間地頭。
沿途的軍民百姓們不斷的放著鞭炮,將白米、小麥、黃豆等農作物拋向紙紮的春牛,表示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在靠近明川河邊,早已搭建好了一個茅草棚。
一個占地近半畝的茅草棚。
到達了茅草棚後,劉博源又親自焚香祭奠皇天後土,領頭三伏三拜。
前來參加春耕儀式的軍民百姓們,也全都跟隨著依禮參拜,祈求皇天。
祭奠完天地神隻後,劉博源又親自下地,扶犁耕田,以示春耕的開始。
圍觀的軍民百姓們吆喝聲大起,響徹雲霄。
最後,劉博源又將紙紮的春牛、犁具、鋤頭、釘耙等物全都火燒,並將燃燒後的灰燼灑入田中。
至此,春耕儀式才宣告結束。
從這一天起,整個陝北、陝西的春耕便正式開始,田間地頭到處是軍民百姓們忙碌的身影。
同時,還有軍民百姓們歌唱春耕的歌謠。
“正月裏到了著咿呀兒蓮,二月半呀嘛咿呀兒蓮,莊稼人忙把那臘梅花兒開呀嘛......先套上艮子著咿呀兒蓮,後套上耘脖嘛咿呀兒蓮,手拿鞭子臘梅花兒開呀嘛......黃牛兒趕呀嘛咿呀兒蓮......”(網絡借鑒歌曲)
“春耕淺,秋耕深。春耕如翻餅,秋耕如掘井。春耕深一寸,可頂一遍糞......春耕不肯忙,秋耕餓臉黃......莊稼不認爹和娘,精耕細作多打糧......”(耕地諺語)
........
春耕時節,劉博源自是十分的關注。
畢竟這春耕可是代表著一年的未來豐收,影響著軍民百姓們的生活。
因此,劉博源決定到幕府掌控的地盤之內,去巡視一番。
想到就去做,劉博源當即帶領著警衛連騎兵,準備先去第一站的神木道。
然而。
還未等劉博源策馬出城,就突然收到蕭華的來報。
“有天使到來!”
劉博源略感驚訝,心中猜測著天使到來的目的。
一番猜想過後,無非是有關於兩件事情。
其一是調派兵馬前往遼東增援之事。
其二是有關於官紳一體納之事。
兩件事情,第一件事情還好說,劉博源還是願意率軍前往遼東增援。
而第二件事情的話,則是沒有什麽可說的。
政令已出,誰也不能改變。
就算是崇禎皇帝親自前來勸說,也是沒有用的,絲毫改變不了劉博源的決定。
劉博源沒有去迎接什麽天使,而是先返迴了榆國公府,等待著天使自己前來。
當日晌午時,天使這才匆匆的趕到了榆國公府。
前來宣旨的天使竟然不是太監,而是一名五品官銜的禦史,這著實有些讓劉博源大感意外。
禦史姓錢,名遊進。
隨錢遊進一同來的,有兩名青袍太監,六名灰袍太監,以及十幾名錦衣力士。
“榆國公,還不快快跪下接旨!”
仗著自己天使的身份,錢遊進的態度甚是傲慢,竟是不將劉博源放在眼裏。
劉博源眉頭微皺,目光直視著錢遊進,似乎想要看看這天使是哪裏來的勇氣,竟敢這般與他說話。
“榆國公,聖旨當前,還不快跪下接旨!”
感覺到自己身為天使的威嚴受到了挑釁,錢遊進立時沉下了臉色,語氣中帶著喝斥。
劉博源無語的搖了搖頭,心中也有些明白過來,為何朝廷會派遣一名五品禦史前來宣旨。
要不這禦史是一名不怕死的愣頭青,要不就是前來送人頭找死的。
站在錢遊進身旁的兩名青袍太監,此時已是驚慌不已,心中更是對錢遊進充滿了各種國語問候。
這該死的錢遊進,你想找死可別帶上我們啊!
真以為仗著自己天使的身份,就敢目中無人,竟敢對榆國公進行訓斥,這是活得不耐煩了嗎?
榆國公的赫赫權勢,難道你錢遊進絲毫不知曉嗎?
那可是連皇上都忌憚萬分啊!
該死!這錢遊進實在該死!
就當兩名青袍太監還在心中問候著錢遊進時,劉博源轉頭朝著官廳外喊道:“來人!”
立時間,便有數十名端著步槍的警衛士卒快步跑了進來。
“國公爺!”
數十名警衛士卒躬身行禮。
劉博源點了點頭,吩咐道:“將這些人全部拖下去,好好的教導一下什麽是規矩。”
“是,國公爺!”
數十名警衛士卒連忙應是,隨即便要上前,將錢遊進等人拖下去。
“榆國公,你敢!本官可是天使,代表的可是皇上。”
“你敢如此對待本官,那便是對皇上的不敬,小心本官奏請皇上,治你一個大不敬之罪。”錢遊進大聲的怒斥道。
“嗬嗬!”
劉博源冷笑一聲,絲毫沒有在意錢遊進的威脅。
“榆國公饒命,榆國公饒命!這皆是錢遊進對您不敬,與奴婢等人沒有絲毫的關係,還請榆國公饒命啊!”兩名青袍太監急忙大喊道。
而另外六名灰袍太監與十幾名錦衣力士雖然沒有言語,但滿臉的驚恐之色,已是說明了一切。
劉博源掃了一眼錢遊進等人,隨即揮手道:“那就將這位天使拖下去教育一番!”
數名警衛士卒立即動手,將不斷掙紮、憤怒大叫的錢遊進拖了下去。
很快的,官廳外就傳來了錢遊進的慘叫之聲。
劉博源麵色不變,對著兩名青袍太監喝令道:“還不將聖旨拿出來!”
“是!是!”
兩名青袍太監連連點頭。
其中一名青袍太監眼疾手快,急忙從一名錦衣力士的手中取過聖旨,雙手捧著遞到劉博源的麵前。
裝著聖旨的是一個黃綢包裹的錦盒,內中又有一個朱漆描金盤龍匣子。
劉博源將聖旨取出,展開後細看了起來。
片刻後,劉博源嗤笑一聲,臉上也浮現出揶揄之色。
“皇上還真是想的美好,竟然傳召本公爺前去京師,向朝臣們解釋官紳一體納糧之事。”
“怕是本公爺一進入京師之內,就再也沒有機會出來。這個請君入甕的計謀,實在是拙劣得很。”
“對於本公爺請奏增援遼東之事,卻是絲毫不提,這明顯是不希望本公爺增援遼東。”
“皇上,你這又是何必呢?難道你還想守著這腐敗的大明朝?”
“大明這個天下,已經是病入膏肓,遲早是要改朝換代的。”
聽著劉博源的言語,官廳內的兩名青袍太監皆是麵色大變,心中更是驚恐不已。
而另外六名灰袍太監與十幾名錦衣力士,也同樣是滿臉的駭然之色,雙腿都在微微的顫抖著。
顯然是被驚嚇的不輕。
榆國公所言,這簡直是大逆不道,是要舉旗造反的節奏啊!
一眾太監與錦衣力士們早就聽聞,榆國公對朝廷生有反心,今日一見,果真如此。
同時,他們也暗自擔心,榆國公會不會對他們殺人滅口。
想到這裏,一眾太監與錦衣力士們越發的恐懼,擔心自己的性命不保。
然而。
劉博源卻並沒有殺人滅口的意思,隻是對著一眾太監與錦衣力士們揮手道:“聖旨已經收到,你們也都迴去吧!”
一眾太監與錦衣力士們麵色大喜,連忙躬身道:“多謝榆國公大德,奴婢(卑職)告辭!”
行禮完畢後,一眾太監與錦衣力士們急忙轉身退下,離開了榆國公府。
至於那位仗著自己天使身份的錢遊進,此時誰還顧得了他。
........
二月初十日。
神木道,孤山堡。
聽其堡名便知,這是一座建立在山上的營堡。
當初選擇在此地建立營堡,也是為了占據有利的地形,以便能更好抵禦韃子的入侵。
正所謂有利就有弊。
孤山堡雖然能很好的抵禦韃子的入侵,但軍民百姓們的生活條件卻是極為的艱苦。
在孤山堡方圓數裏之內,幾乎沒有田地可以種植,也沒有穩定的水源可供飲用。
若是在風調雨順的年份,軍民百姓們還能勉強過活,可一旦遇到了天災人禍,那軍民百姓們就不得不背井離鄉,逃離這片貧瘠之地。
特別是到了崇禎年間,孤山堡的人口已是不足百戶,哪裏還像是一個千戶堡的樣子。
就在孤山堡徹底走向破敗的時候,卻突然迎來了驚喜的轉機。
榆國公入主延綏鎮,對延綏鎮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強行整頓延綏鎮內的軍隊與田地,分予軍民百姓們田地,降低軍民百姓們的賦稅,補發拖欠的糧餉等。
這一切的改革,使得孤山堡煥發出了新的生機。
如今的孤山堡已有人口兩千多戶,屯田兩萬三千多畝,還有駐軍五百人。
在王良的引路下,劉博源登上了孤山堡的烽火台。
極目四望,堡外的田間地頭到處是軍民百姓們忙碌的身影。
往東方向,隱隱可以看見一條玉帶般蜿蜒的河流;往西方向,則是清楚可見二邊長城;往南往北方向,則是可見一座座小山。
孤山堡周圍的地勢,並非是四野平坦,而是山頭眾多。
“王良,那條河流的源頭是在何處?為何隻到了孤山堡腳下便沒有了?”劉博源指著東麵方向的河流問道。
“迴稟國公爺,那裏原本是沒有河流,是屬下召集軍民百姓們人工開挖出來的。而那條河流的源頭,則是東麵三十裏外的黃河。”王良迴答道。
“哦?竟是人工開挖出來的,實在是了不起啊!”
劉博源大感驚訝。
“國公爺,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王良無奈搖頭,並解釋道:“這孤山堡方圓十幾裏都沒有什麽河流,田地裏的莊稼都無法得到有效的灌溉。若是隻靠上天降雨的話,軍民百姓們還不得餓死。”
“因此,屬下便召集了孤山堡的軍民百姓們,從黃河開挖引水,用來灌溉田地裏的莊稼。”
“好!好!王良,你做的很是不錯,果然沒有辜負本公爺的期望。”
劉博源很是滿意的點頭誇讚。
“多謝國公爺誇讚,這都是屬下應該做的。”王良謙虛的抱拳道。
“嗯!”
“隻要心懷軍民百姓們,為軍民百姓們謀福,這才是無愧於身上的職責。”劉博源語重心長的叮囑道。
王良連忙躬身應道:“國公爺說的極是,屬下會時刻記在心上。”
“那就好!”
劉博源微微一笑,麵露欣慰之色。
........
在巡視完神木道的春耕後,劉博源又前往了下一站。
山西太原。
得益於劉博源在山西鎮的屯田整頓,強逼著官紳們降低了租子粒後,整個山西鎮內的軍民百姓們爆發出了極大的幹勁。
一畝田地隻收取兩成租子粒,那還不得多多耕種一些田地。
在整個山西鎮內,到處可見軍民百姓們忙碌的身影,以及歡快的笑容。
雖然耕種田地是累點苦點,但一想到秋後的豐收滿倉,軍民百姓們越發的幹勁十足。
軍民百姓們不怕吃苦,也不怕受累,就怕生活沒有盼頭。
而今這一切,隻要有付出就會有收獲,軍民百姓們自然是勤懇的勞動。
在山西巡撫蔡懋德的引路下,劉博源前往了晉王府所轄的田莊巡視。
沒有了田莊管事的欺壓,也沒有了沉重的租子粒,佃戶們對如今的生活充滿了希望。
而佃戶們也早已知道,他們能有如今的生活,全都是榆國公所帶來的。
對於榆國公的到來,佃戶們自是喜出望外,紛紛放下了手中的農活,前來迎接榆國公的到來,並表達了對榆國公的崇敬之情。
活命之恩大於天,榆國公可是佃戶們的救命恩人,怎麽不感激萬分。
延綏鎮,榆林城。
隨著天氣逐漸的迴暖,田間的土地也慢慢的解凍開來。
在土壤中躲藏了一個季節的冬小麥,也抽出了新鮮的綠葉。
溫暖的陽光傾灑而下,一些細小的嫩芽也從土壤中探出了頭,仿佛預示著春天的到來。
這個時節,已是到了春耕的時候。
上午巳時正。
榆林城北,土地神廟。
“......上香敬神,保佑今年風調雨順,豐收滿倉......還請土地神享受萬民香火,護佑今年無災無患......請榆國公上香!”
隨著廟祝念完最後一句禱詞,劉博源便上前一步,接過了廟祝遞來的三炷長香,朝著殿中的土地神躬身行禮。
躬身行禮完畢後,劉博源便將三炷長香插進了香爐之中。
“鳴鞭炮!”
廟祝朝著殿外大喊。
“劈劈啪啪!”
“劈劈啪啪!”
震耳欲聾的鞭炮聲驟然響起,升騰而起的白煙也逐漸彌漫開來。
過了好一會後,鞭炮聲才停了下來。
“吹打奏樂!”
廟祝再次朝著殿外大喊。
喜慶的擂鼓鳴鑼聲立時響起,場麵極為的熱鬧。
劉博源與宋一鶴一起抬著紙紮的春牛,蕭華、李鳳嬌等其他官員則抬著紙紮的犁耙、鋤頭、釘耙等農具,由土地神廟前往明川河邊的田間地頭。
沿途的軍民百姓們不斷的放著鞭炮,將白米、小麥、黃豆等農作物拋向紙紮的春牛,表示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在靠近明川河邊,早已搭建好了一個茅草棚。
一個占地近半畝的茅草棚。
到達了茅草棚後,劉博源又親自焚香祭奠皇天後土,領頭三伏三拜。
前來參加春耕儀式的軍民百姓們,也全都跟隨著依禮參拜,祈求皇天。
祭奠完天地神隻後,劉博源又親自下地,扶犁耕田,以示春耕的開始。
圍觀的軍民百姓們吆喝聲大起,響徹雲霄。
最後,劉博源又將紙紮的春牛、犁具、鋤頭、釘耙等物全都火燒,並將燃燒後的灰燼灑入田中。
至此,春耕儀式才宣告結束。
從這一天起,整個陝北、陝西的春耕便正式開始,田間地頭到處是軍民百姓們忙碌的身影。
同時,還有軍民百姓們歌唱春耕的歌謠。
“正月裏到了著咿呀兒蓮,二月半呀嘛咿呀兒蓮,莊稼人忙把那臘梅花兒開呀嘛......先套上艮子著咿呀兒蓮,後套上耘脖嘛咿呀兒蓮,手拿鞭子臘梅花兒開呀嘛......黃牛兒趕呀嘛咿呀兒蓮......”(網絡借鑒歌曲)
“春耕淺,秋耕深。春耕如翻餅,秋耕如掘井。春耕深一寸,可頂一遍糞......春耕不肯忙,秋耕餓臉黃......莊稼不認爹和娘,精耕細作多打糧......”(耕地諺語)
........
春耕時節,劉博源自是十分的關注。
畢竟這春耕可是代表著一年的未來豐收,影響著軍民百姓們的生活。
因此,劉博源決定到幕府掌控的地盤之內,去巡視一番。
想到就去做,劉博源當即帶領著警衛連騎兵,準備先去第一站的神木道。
然而。
還未等劉博源策馬出城,就突然收到蕭華的來報。
“有天使到來!”
劉博源略感驚訝,心中猜測著天使到來的目的。
一番猜想過後,無非是有關於兩件事情。
其一是調派兵馬前往遼東增援之事。
其二是有關於官紳一體納之事。
兩件事情,第一件事情還好說,劉博源還是願意率軍前往遼東增援。
而第二件事情的話,則是沒有什麽可說的。
政令已出,誰也不能改變。
就算是崇禎皇帝親自前來勸說,也是沒有用的,絲毫改變不了劉博源的決定。
劉博源沒有去迎接什麽天使,而是先返迴了榆國公府,等待著天使自己前來。
當日晌午時,天使這才匆匆的趕到了榆國公府。
前來宣旨的天使竟然不是太監,而是一名五品官銜的禦史,這著實有些讓劉博源大感意外。
禦史姓錢,名遊進。
隨錢遊進一同來的,有兩名青袍太監,六名灰袍太監,以及十幾名錦衣力士。
“榆國公,還不快快跪下接旨!”
仗著自己天使的身份,錢遊進的態度甚是傲慢,竟是不將劉博源放在眼裏。
劉博源眉頭微皺,目光直視著錢遊進,似乎想要看看這天使是哪裏來的勇氣,竟敢這般與他說話。
“榆國公,聖旨當前,還不快跪下接旨!”
感覺到自己身為天使的威嚴受到了挑釁,錢遊進立時沉下了臉色,語氣中帶著喝斥。
劉博源無語的搖了搖頭,心中也有些明白過來,為何朝廷會派遣一名五品禦史前來宣旨。
要不這禦史是一名不怕死的愣頭青,要不就是前來送人頭找死的。
站在錢遊進身旁的兩名青袍太監,此時已是驚慌不已,心中更是對錢遊進充滿了各種國語問候。
這該死的錢遊進,你想找死可別帶上我們啊!
真以為仗著自己天使的身份,就敢目中無人,竟敢對榆國公進行訓斥,這是活得不耐煩了嗎?
榆國公的赫赫權勢,難道你錢遊進絲毫不知曉嗎?
那可是連皇上都忌憚萬分啊!
該死!這錢遊進實在該死!
就當兩名青袍太監還在心中問候著錢遊進時,劉博源轉頭朝著官廳外喊道:“來人!”
立時間,便有數十名端著步槍的警衛士卒快步跑了進來。
“國公爺!”
數十名警衛士卒躬身行禮。
劉博源點了點頭,吩咐道:“將這些人全部拖下去,好好的教導一下什麽是規矩。”
“是,國公爺!”
數十名警衛士卒連忙應是,隨即便要上前,將錢遊進等人拖下去。
“榆國公,你敢!本官可是天使,代表的可是皇上。”
“你敢如此對待本官,那便是對皇上的不敬,小心本官奏請皇上,治你一個大不敬之罪。”錢遊進大聲的怒斥道。
“嗬嗬!”
劉博源冷笑一聲,絲毫沒有在意錢遊進的威脅。
“榆國公饒命,榆國公饒命!這皆是錢遊進對您不敬,與奴婢等人沒有絲毫的關係,還請榆國公饒命啊!”兩名青袍太監急忙大喊道。
而另外六名灰袍太監與十幾名錦衣力士雖然沒有言語,但滿臉的驚恐之色,已是說明了一切。
劉博源掃了一眼錢遊進等人,隨即揮手道:“那就將這位天使拖下去教育一番!”
數名警衛士卒立即動手,將不斷掙紮、憤怒大叫的錢遊進拖了下去。
很快的,官廳外就傳來了錢遊進的慘叫之聲。
劉博源麵色不變,對著兩名青袍太監喝令道:“還不將聖旨拿出來!”
“是!是!”
兩名青袍太監連連點頭。
其中一名青袍太監眼疾手快,急忙從一名錦衣力士的手中取過聖旨,雙手捧著遞到劉博源的麵前。
裝著聖旨的是一個黃綢包裹的錦盒,內中又有一個朱漆描金盤龍匣子。
劉博源將聖旨取出,展開後細看了起來。
片刻後,劉博源嗤笑一聲,臉上也浮現出揶揄之色。
“皇上還真是想的美好,竟然傳召本公爺前去京師,向朝臣們解釋官紳一體納糧之事。”
“怕是本公爺一進入京師之內,就再也沒有機會出來。這個請君入甕的計謀,實在是拙劣得很。”
“對於本公爺請奏增援遼東之事,卻是絲毫不提,這明顯是不希望本公爺增援遼東。”
“皇上,你這又是何必呢?難道你還想守著這腐敗的大明朝?”
“大明這個天下,已經是病入膏肓,遲早是要改朝換代的。”
聽著劉博源的言語,官廳內的兩名青袍太監皆是麵色大變,心中更是驚恐不已。
而另外六名灰袍太監與十幾名錦衣力士,也同樣是滿臉的駭然之色,雙腿都在微微的顫抖著。
顯然是被驚嚇的不輕。
榆國公所言,這簡直是大逆不道,是要舉旗造反的節奏啊!
一眾太監與錦衣力士們早就聽聞,榆國公對朝廷生有反心,今日一見,果真如此。
同時,他們也暗自擔心,榆國公會不會對他們殺人滅口。
想到這裏,一眾太監與錦衣力士們越發的恐懼,擔心自己的性命不保。
然而。
劉博源卻並沒有殺人滅口的意思,隻是對著一眾太監與錦衣力士們揮手道:“聖旨已經收到,你們也都迴去吧!”
一眾太監與錦衣力士們麵色大喜,連忙躬身道:“多謝榆國公大德,奴婢(卑職)告辭!”
行禮完畢後,一眾太監與錦衣力士們急忙轉身退下,離開了榆國公府。
至於那位仗著自己天使身份的錢遊進,此時誰還顧得了他。
........
二月初十日。
神木道,孤山堡。
聽其堡名便知,這是一座建立在山上的營堡。
當初選擇在此地建立營堡,也是為了占據有利的地形,以便能更好抵禦韃子的入侵。
正所謂有利就有弊。
孤山堡雖然能很好的抵禦韃子的入侵,但軍民百姓們的生活條件卻是極為的艱苦。
在孤山堡方圓數裏之內,幾乎沒有田地可以種植,也沒有穩定的水源可供飲用。
若是在風調雨順的年份,軍民百姓們還能勉強過活,可一旦遇到了天災人禍,那軍民百姓們就不得不背井離鄉,逃離這片貧瘠之地。
特別是到了崇禎年間,孤山堡的人口已是不足百戶,哪裏還像是一個千戶堡的樣子。
就在孤山堡徹底走向破敗的時候,卻突然迎來了驚喜的轉機。
榆國公入主延綏鎮,對延綏鎮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強行整頓延綏鎮內的軍隊與田地,分予軍民百姓們田地,降低軍民百姓們的賦稅,補發拖欠的糧餉等。
這一切的改革,使得孤山堡煥發出了新的生機。
如今的孤山堡已有人口兩千多戶,屯田兩萬三千多畝,還有駐軍五百人。
在王良的引路下,劉博源登上了孤山堡的烽火台。
極目四望,堡外的田間地頭到處是軍民百姓們忙碌的身影。
往東方向,隱隱可以看見一條玉帶般蜿蜒的河流;往西方向,則是清楚可見二邊長城;往南往北方向,則是可見一座座小山。
孤山堡周圍的地勢,並非是四野平坦,而是山頭眾多。
“王良,那條河流的源頭是在何處?為何隻到了孤山堡腳下便沒有了?”劉博源指著東麵方向的河流問道。
“迴稟國公爺,那裏原本是沒有河流,是屬下召集軍民百姓們人工開挖出來的。而那條河流的源頭,則是東麵三十裏外的黃河。”王良迴答道。
“哦?竟是人工開挖出來的,實在是了不起啊!”
劉博源大感驚訝。
“國公爺,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王良無奈搖頭,並解釋道:“這孤山堡方圓十幾裏都沒有什麽河流,田地裏的莊稼都無法得到有效的灌溉。若是隻靠上天降雨的話,軍民百姓們還不得餓死。”
“因此,屬下便召集了孤山堡的軍民百姓們,從黃河開挖引水,用來灌溉田地裏的莊稼。”
“好!好!王良,你做的很是不錯,果然沒有辜負本公爺的期望。”
劉博源很是滿意的點頭誇讚。
“多謝國公爺誇讚,這都是屬下應該做的。”王良謙虛的抱拳道。
“嗯!”
“隻要心懷軍民百姓們,為軍民百姓們謀福,這才是無愧於身上的職責。”劉博源語重心長的叮囑道。
王良連忙躬身應道:“國公爺說的極是,屬下會時刻記在心上。”
“那就好!”
劉博源微微一笑,麵露欣慰之色。
........
在巡視完神木道的春耕後,劉博源又前往了下一站。
山西太原。
得益於劉博源在山西鎮的屯田整頓,強逼著官紳們降低了租子粒後,整個山西鎮內的軍民百姓們爆發出了極大的幹勁。
一畝田地隻收取兩成租子粒,那還不得多多耕種一些田地。
在整個山西鎮內,到處可見軍民百姓們忙碌的身影,以及歡快的笑容。
雖然耕種田地是累點苦點,但一想到秋後的豐收滿倉,軍民百姓們越發的幹勁十足。
軍民百姓們不怕吃苦,也不怕受累,就怕生活沒有盼頭。
而今這一切,隻要有付出就會有收獲,軍民百姓們自然是勤懇的勞動。
在山西巡撫蔡懋德的引路下,劉博源前往了晉王府所轄的田莊巡視。
沒有了田莊管事的欺壓,也沒有了沉重的租子粒,佃戶們對如今的生活充滿了希望。
而佃戶們也早已知道,他們能有如今的生活,全都是榆國公所帶來的。
對於榆國公的到來,佃戶們自是喜出望外,紛紛放下了手中的農活,前來迎接榆國公的到來,並表達了對榆國公的崇敬之情。
活命之恩大於天,榆國公可是佃戶們的救命恩人,怎麽不感激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