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水蓮親自來尋吉義求援。吉義問明緣由,忙道:“水蓮妹子莫要客氣。這本來是你的部下,如今也還是你的部下,我隻是替你代管著。況且咱們是一家人,賈兄也不是外人,豈有不竭盡全力救援之理?”


    姚水蓮聽了又麵色泛紅。先前的兩個丈夫候選人,都十分優秀,而且都義氣深重、一諾千金,受了亡母的托付,就都十分照顧自己、保護自己。先前亡母與吉義、賈熙相約:吉義若不娶狄霰,則來娶自己;吉義若娶狄霰,則賈熙來娶自己。如今吉義已是自己確定的未婚夫,不是候選人而已了,自從吉義確定不能與狄霰結婚,自己與吉義的婚事就已經是確定之事。


    那麽姚水蓮本來就應該和吉義成親了。哪怕是按照民間服孝一年的習俗,很快也就服滿,可以成親了。總不至於像儒家提倡的那樣要服孝三年!但凡開明的父母,在天有靈的話都不會樂意子女為自己服孝三年,耽誤青春,既不幸福,又不利於繁衍後代。繁衍後代是對列祖列宗最大的孝,儒家的理論其實是自相矛盾,為了在形式上孝敬父母,卻在實際上不孝敬列祖列宗!這種荒謬的孝,自然是不應當遵從的。


    而且時至今日,江右義軍將士大多數都已經信服吉義。吉義若要娶姚水蓮、接任江右義軍首領的話,條件也已成熟。


    因此姚水蓮就想,如果這次救援順利,打敗官軍解圍,兩部順利會師,到時候就應該辦婚禮了吧?吉義就會成為自己的丈夫。一想到這就不由得臉熱心跳。想起賈熙又有點不舍,畢竟按照世上的道理,成親之後應該要避嫌,不能跟丈夫之外的男人太親近。不過應該還是可以與他繼續做朋友的,他與吉義也是好朋友的,兩夫婦與他的關係應該不會疏遠的。自己還可以置身在同時給兩個極優秀的男人共同保護的幻覺之中……多麽美妙的幻覺,真想再延續下去。


    姚水蓮信賴吉義,全憑吉義安排怎樣去解救自己的近萬人馬與賈熙。吉義尋思著茶陵公主帶著許多精兵強將,直接去解救不容易,即便能夠接應那部分人馬突圍,被尾追也難免損失。隻怕損失不小。那麽怎麽辦呢?吉義與山士賢稍作商議,想出了一個計策——奔襲茶陵!


    衡州茶陵縣,位於湘東道的東部,毗鄰南贛道,從南贛道的吉州永新縣翻越羅霄山脈便是。該縣曆史悠久,因其境內茶山中有著炎帝的陵寢,得名茶陵。


    茶陵是何太後的老家,何太後做了太後便將親生女兒楊玥封為茶陵公主,食邑包括衡州茶陵縣、攸縣、潭州醴陵縣、吉州永新縣、袁州萍鄉縣等十三個縣之多,地跨兩道四州。別的太妃們所生的公主們都隻是縣公主,食邑一個縣;茶陵公主是唯一的郡公主,食邑名義上是一個郡,實際上十三個縣差不多相當於兩個郡了。


    為什麽要封十三個縣呢?因為何太後崇信佛教,十三是華夏傳統大吉數字,也是佛教的大吉數字。


    佛教寶塔最高的就是十三層——位於汴州開封府的“天下第一塔”開封鐵塔,是這世上建築所能達到的最高層數,還得用鐵來造才行。


    其次是九層塔,京師洛陽一帶的齊雲塔、永寧寺塔、五花寺塔三座名塔,都是九層。齊雲塔曾經是天下最高塔,可惜原塔毀於戰火。何太後曾發願心要重建齊雲塔,而且要增至十三層。可是當今的建築技術仍不能達到,塔還沒建成就崩塌了……何太後不死心,又重金招募良匠想要再修建。但是過不久何太後駕崩,無憂天子親政。無憂天子隻要尋歡作樂,要修建也修建宮室,才不要修建什麽佛塔呢!重建齊雲塔並增至十三層的曠世盛舉也就作罷了,看看後世還有哪個君王能建成吧!另外杭州也有一座九層塔叫做六和塔,號為“江南第一塔”,如今已搖搖欲墜。何太後準備重建齊雲塔的同時,有一位大和尚也發了個大願心,計劃著要重建六和塔,也加建到十三層,並且不用國庫出一文錢,由他去說服江南富戶,讓他們合資起來就把這事情給辦了!何太後甚為嘉許,讓那大和尚辦去。但後來太後駕崩了、天下越發亂了,這事情看來渺茫了。聽說那大和尚仍然壯誌未改,仍然竭盡全力要辦成這事,不過計劃有所改變,準備稍微取巧一下,建一座外表看起來有十三層、裏麵實際隻有七層的新六和塔……總而言之,九層塔就是當今磚石建築所能達到的最高層數了,全天下為數都不多的。


    七層塔也不多,否則怎麽會有一句偈語叫做“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這偈語是形容人命寶貴的,如果七層塔不寶貴,人命也就不寶貴了。著名的七層塔比如蘇州虎丘塔。還有長安大雁塔,原是五層,後來重建增至九層,但是不久就塌了……然後再重建,定為七層。


    至於五層塔,那就很多了,比如洛陽文峰塔、杭州雷峰塔等。


    總而言之,十三是個大吉、至吉的數字!何太後修建佛塔都拚命要修十三層,封給親女兒十三個縣的封地,足見疼愛。


    何太後如此愛她親生女兒,想必茶陵公主也很愛她親生母親。吉義與山士賢遂想出一個計策——奔襲茶陵!並且聲揚出去,聲稱要挖何太後的祖墳!


    如此一來,茶陵公主能不救應茶陵麽?能不拚命去救太後家的祖墳麽?


    吉義與山士賢商量覺得,這樣就可以引開茶陵公主,把她引到茶陵去;她的精兵強將自然必須跟隨保護她;那麽包圍大庾嶺的官軍力量就會大為削弱;我軍要援救賈熙所部突圍就容易多了。


    這個計謀是“圍魏救趙”之計的變通,卻不知茶陵公主身邊有否得力的謀士,會不會識破此計?總之先試試看了。


    (待續第十七迴《追於雲頂,戰於梅嶺》)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金戈麗人行:天命之魁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一義三行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一義三行並收藏金戈麗人行:天命之魁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