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晉地沸騰!
戍邊三年,朱元璋請我當皇帝! 作者:糖炒桂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朱拓為戰後事宜忙碌的同時,戰事大捷的消息,率先響徹了整個晉地。
“大捷,大捷,前方傳來大捷,肅王殿下率領各路邊軍迎戰蒙古部隊,經過數場大戰,如今已經全殲了蒙古聯軍,所有蒙古韃子不是被殺就是被俘,實在是百年未有之勝利!”
晉地各個地方,官民們都是鞭炮齊鳴,鑼鼓喧天!
自從肅王殿下來到晉地後,雖然戰事是重中之重,但是他從來沒有忘記安置流民一事。
他抄了無數個富商、鄉紳的家,將他們的糧食分給百姓,又從朝廷求來物資,每個州府搭建施粥棚,為吃不上飯的流民提供吃食。
他還組織流民挖井修橋、修繕房屋,妥善安置流民們。
甚至,朱拓為那些受災嚴重的地方,免除稅賦三年,鼓勵他們進行開荒耕種。
晉地的百姓心中無限感念朱拓的恩德,甚至有的人家中立起了長生牌。這位肅王殿下真是青天大老爺啊,自從來到晉地後,晉地的百姓日子蒸蒸日上。
當然了,朱拓心裏也不知道,自己竟然做了這麽多好人好事。
究其原因,還是因為,晉地民政上的事情,都是姚廣孝一手抓的。
姚廣孝為了擴大朱拓在晉地的影響力,做這些事情時,都是以朱拓的名義進行的,甚至還主動宣揚朱拓的功德。
尤其是帶點神話色彩。
什麽朱拓出生時,房梁上懸了一條金龍……朱拓五歲時,從田裏拔出的麥苗竟然是兩個麥穗,十四歲時去了嶺南,在路上發現個龜殼,上麵寫著既壽永昌……
於是乎,在姚廣孝的操作下,朱拓的名聲在晉地越來越響亮。
“肅王殿下也太厲害了吧,一方麵愛護咱們百姓,不讓咱們百姓受餓受冷,又怕咱們受欺負,帶著部隊去草原幹蒙古韃子,肅王殿下竟然為了我們,做了這麽多的事情。”
“是啊,老朽空活幾十年,從未見過這麽好的官。”
“若是肅王殿下在咱們晉地當藩王,咱們晉地何愁不富不強?”
“肅王殿下雖然不是咱們晉地的藩王,但勝似藩王!”
在邊境線邊的州府,百姓們可謂是群情鼎沸、歡聲笑語,這般景象可謂是普天同慶也不為過。
在這個時代,對於漢族百姓而言,蒙古部落的存在實在是太特殊了,簡而言之,就是又鄙夷又懼怕。
自成吉思汗統一蒙古部落後,這個草原民族就一直是漢族百姓們的心腹大患。
在忽必烈滅宋建元後,中原淪落,漢人更是成了“四等民”,像豬羊一般任人宰割,受盡屈辱。
那段時間,是自五代十國以來最為黑暗的時光,時間過去了二十餘年,但是漢人在元朝時期的悲慘遭遇依舊口口相傳,“蒙古人來了”這話也依然能讓小兒夜裏止啼。
隨後,洪武大帝朱元璋橫空出世,憑借著滅元驅蒙的不世奇功讓中華民族成為了正統,而他也成為了最傳奇的皇帝。
隻不過,他雖然將蒙古驅逐出中原,但是沒有根除蒙古族的威脅。
誰能擊敗蒙古,誰就是民族英雄。比如說藍玉憑借覆滅北元的捕魚兒海一戰,他從此走向了明朝武將的巔峰。
而朱拓的這場勝利,與之相比也不遑多讓。
所以朱拓的勝利,引起了極大的轟動。
“劉老夫子,聽說官府出了官文,說是肅王殿下全殲了蒙古聯軍,這件事是真的不?俺們都是大老粗,不認識字,求求您為我們讀一下官文行不?”
人頭湧動的公告欄前,幾名匆匆趕到的百姓向一位身穿儒袍的老者請求道。
那位老儒生隻不過是一個童生,考了幾十年沒有考上秀才,便在鄉下辦了一間私塾,招一些小孩讀書寫字。
在這個時代,讀書人還是很吃香的,劉老夫子雖然念了十來遍公告,但是依然不厭其煩的念著。
“今日,前線傳來戰報,皇帝的第十八個兒子,肅王殿下朱拓率領各個軍鎮的將士,驅趕蒙古聯軍一千多裏,全殲了蒙古韃子,斬首三萬餘,俘虜五千餘,繳獲戰馬五萬匹,還有牛羊無數……”
“經此一戰,蒙古各部落元氣大傷,再也不可能侵襲我大明邊境了!”
隨著這老儒生講完,周圍的百姓再一次大聲歡唿起來。
“皇帝的十八子都如此厲害,那前麵的十七個兒子豈不是更猛?”
“想什麽呢,這可是肅王殿下啊!我聽別人說,肅王殿下十四歲就離開了京城,隻身一人前去嶺南就藩。肅王殿下隻用了三年時間,就搞定了南方的土司,而且嶺南的百姓吃得飽,穿得暖,小日子過得非常不錯。”
“這也太牛掰了吧?”
“前些日子,咱們晉地不是來了一批嶺南的客商嘛?他們竟然無償給咱們送了番薯、物資,聽說就是肅王殿下的主意。這些人在談起肅王殿下的時候,無一不豎起大拇指!”
“是啊,看來肅王殿下文能安國,武能守疆,這樣的皇子咱們往常隻在戲文中見過,真希望他能在晉地多待一段時間。”
而在百姓們議論紛紛之時,有一個青年男子卻突然大哭了起來,然後就要轉身離開。
見到這青年的表現,眾人紛紛不解,有人衝他喊道:“李鐵柱,你幹什麽去?這大喜的日子,怎麽還像個娘們一樣,哭哭啼啼的?”
李鐵柱臉上還殘留著淚痕,大聲道:“我老母死在蒙古人的手上,肅王殿下為我報了血海深仇,我李鐵柱要迴家為肅王殿下立一塊長生牌位。”
“大捷,大捷,前方傳來大捷,肅王殿下率領各路邊軍迎戰蒙古部隊,經過數場大戰,如今已經全殲了蒙古聯軍,所有蒙古韃子不是被殺就是被俘,實在是百年未有之勝利!”
晉地各個地方,官民們都是鞭炮齊鳴,鑼鼓喧天!
自從肅王殿下來到晉地後,雖然戰事是重中之重,但是他從來沒有忘記安置流民一事。
他抄了無數個富商、鄉紳的家,將他們的糧食分給百姓,又從朝廷求來物資,每個州府搭建施粥棚,為吃不上飯的流民提供吃食。
他還組織流民挖井修橋、修繕房屋,妥善安置流民們。
甚至,朱拓為那些受災嚴重的地方,免除稅賦三年,鼓勵他們進行開荒耕種。
晉地的百姓心中無限感念朱拓的恩德,甚至有的人家中立起了長生牌。這位肅王殿下真是青天大老爺啊,自從來到晉地後,晉地的百姓日子蒸蒸日上。
當然了,朱拓心裏也不知道,自己竟然做了這麽多好人好事。
究其原因,還是因為,晉地民政上的事情,都是姚廣孝一手抓的。
姚廣孝為了擴大朱拓在晉地的影響力,做這些事情時,都是以朱拓的名義進行的,甚至還主動宣揚朱拓的功德。
尤其是帶點神話色彩。
什麽朱拓出生時,房梁上懸了一條金龍……朱拓五歲時,從田裏拔出的麥苗竟然是兩個麥穗,十四歲時去了嶺南,在路上發現個龜殼,上麵寫著既壽永昌……
於是乎,在姚廣孝的操作下,朱拓的名聲在晉地越來越響亮。
“肅王殿下也太厲害了吧,一方麵愛護咱們百姓,不讓咱們百姓受餓受冷,又怕咱們受欺負,帶著部隊去草原幹蒙古韃子,肅王殿下竟然為了我們,做了這麽多的事情。”
“是啊,老朽空活幾十年,從未見過這麽好的官。”
“若是肅王殿下在咱們晉地當藩王,咱們晉地何愁不富不強?”
“肅王殿下雖然不是咱們晉地的藩王,但勝似藩王!”
在邊境線邊的州府,百姓們可謂是群情鼎沸、歡聲笑語,這般景象可謂是普天同慶也不為過。
在這個時代,對於漢族百姓而言,蒙古部落的存在實在是太特殊了,簡而言之,就是又鄙夷又懼怕。
自成吉思汗統一蒙古部落後,這個草原民族就一直是漢族百姓們的心腹大患。
在忽必烈滅宋建元後,中原淪落,漢人更是成了“四等民”,像豬羊一般任人宰割,受盡屈辱。
那段時間,是自五代十國以來最為黑暗的時光,時間過去了二十餘年,但是漢人在元朝時期的悲慘遭遇依舊口口相傳,“蒙古人來了”這話也依然能讓小兒夜裏止啼。
隨後,洪武大帝朱元璋橫空出世,憑借著滅元驅蒙的不世奇功讓中華民族成為了正統,而他也成為了最傳奇的皇帝。
隻不過,他雖然將蒙古驅逐出中原,但是沒有根除蒙古族的威脅。
誰能擊敗蒙古,誰就是民族英雄。比如說藍玉憑借覆滅北元的捕魚兒海一戰,他從此走向了明朝武將的巔峰。
而朱拓的這場勝利,與之相比也不遑多讓。
所以朱拓的勝利,引起了極大的轟動。
“劉老夫子,聽說官府出了官文,說是肅王殿下全殲了蒙古聯軍,這件事是真的不?俺們都是大老粗,不認識字,求求您為我們讀一下官文行不?”
人頭湧動的公告欄前,幾名匆匆趕到的百姓向一位身穿儒袍的老者請求道。
那位老儒生隻不過是一個童生,考了幾十年沒有考上秀才,便在鄉下辦了一間私塾,招一些小孩讀書寫字。
在這個時代,讀書人還是很吃香的,劉老夫子雖然念了十來遍公告,但是依然不厭其煩的念著。
“今日,前線傳來戰報,皇帝的第十八個兒子,肅王殿下朱拓率領各個軍鎮的將士,驅趕蒙古聯軍一千多裏,全殲了蒙古韃子,斬首三萬餘,俘虜五千餘,繳獲戰馬五萬匹,還有牛羊無數……”
“經此一戰,蒙古各部落元氣大傷,再也不可能侵襲我大明邊境了!”
隨著這老儒生講完,周圍的百姓再一次大聲歡唿起來。
“皇帝的十八子都如此厲害,那前麵的十七個兒子豈不是更猛?”
“想什麽呢,這可是肅王殿下啊!我聽別人說,肅王殿下十四歲就離開了京城,隻身一人前去嶺南就藩。肅王殿下隻用了三年時間,就搞定了南方的土司,而且嶺南的百姓吃得飽,穿得暖,小日子過得非常不錯。”
“這也太牛掰了吧?”
“前些日子,咱們晉地不是來了一批嶺南的客商嘛?他們竟然無償給咱們送了番薯、物資,聽說就是肅王殿下的主意。這些人在談起肅王殿下的時候,無一不豎起大拇指!”
“是啊,看來肅王殿下文能安國,武能守疆,這樣的皇子咱們往常隻在戲文中見過,真希望他能在晉地多待一段時間。”
而在百姓們議論紛紛之時,有一個青年男子卻突然大哭了起來,然後就要轉身離開。
見到這青年的表現,眾人紛紛不解,有人衝他喊道:“李鐵柱,你幹什麽去?這大喜的日子,怎麽還像個娘們一樣,哭哭啼啼的?”
李鐵柱臉上還殘留著淚痕,大聲道:“我老母死在蒙古人的手上,肅王殿下為我報了血海深仇,我李鐵柱要迴家為肅王殿下立一塊長生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