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開始重建紫禁城其餘被毀部分建築,至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基本完工。清朝入關之後,依照明朝的舊例,順治帝和康熙帝都將乾清宮作為居住和處理朝政的主要場地。雍正帝即位之後,開始移居養心殿。養心殿位於紫禁城內廷、乾清宮西側,始建於明朝嘉靖年間。起初,它並不是皇帝的寢宮。清康熙時期,內務府在此設置專為皇室造辦宮廷活計的諸多作坊,稱“養心殿造辦處”。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皇帝去世後,即位的雍正皇帝並沒有搬到乃父的寢宮乾清宮去住,而是將西側遵義門內暫時用作為父守孝之“苫次”的養心殿辟為皇帝寢宮。從此,養心殿開始成為皇帝居住和清朝朝政的主要處理地點,此後軍機處設立之後辦公地點也在養心殿附近。乾隆帝即位之後,對養心殿殿區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和改建,逐漸形成了一定的規製。從雍正帝之後,乾隆、嘉慶、道光、鹹豐、同治、光緒、宣統八位皇帝都在此居住。一直到宣統帝被趕出紫禁城。
鹹豐帝在位時期,也曾把長春宮與前麵的啟祥宮(即現在的太極殿)打通,連為一體,鹹豐去世後,慈禧也曾在這裏居住,一人獨享兩宮。西六宮到了晚清的時候,慈禧開始改造某些宮殿。因此,西六宮中有四個宮都留下了慈禧的足跡。[12]鹹豐帝死後,慈安和慈禧早期垂簾聽政時,都曾居住在長春宮,同治十年(1871年),慈安從長春宮搬迴鍾粹宮居住,長春宮便成為慈禧太後一人獨享的宮院。太極殿原來也隻是二進院落,鹹豐改修長春宮時,將太極殿後殿辟為穿堂殿,使太極殿與長春宮連接成相互貫通的四進院。
宣統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後,紫禁城宮殿本應全部收歸國有,但按照那時擬定的《清室優待條件》,遜帝愛新覺羅·溥儀被允許“暫居宮禁”,即“後寢”部分。侍衛人等照常留用;王公世爵仍其舊”等條款。所以依據《清室優待條件》部份條款,加之袁世凱感念舊主恩德,積極扶持,溥儀退位後,帝製雖然被廢除,但皇帝溥儀以及原來的皇室大臣等卻仍然安然無恙地居住在皇宮裏。在皇宮紫禁城內生活期間,溥儀仍舊發布“上諭”,仍用宣統年號紀年,遺老遺少仍行跪拜大禮。宮內依然還保有內務府、宗人府和慎刑司等機構,故臣贈諡,不改衣冠,觸犯王法者由慎刑司處治。遂使當時的紫禁城儼然成為“國中之國”。
1917年7月1日,徐州軍閥張勳擁立清遜帝溥儀複辟。為了讓張勳投降,段祺瑞發動了一切可以發動的力量,其中包括命令bj南苑航空學校的師生加入戰鬥,用飛機轟炸紫禁城。在紫禁城內投下三枚小炸彈,以示警告。飛機距紫禁城的高度隻有300米,超低空飛行。炸到了紫禁城東六宮當中的延禧宮,使當時的建築輕度損壞。這被認為是東亞第一次空襲轟炸。
1924年,馮玉祥發動“bj政變”,將溥儀逐出宮禁,同時成立“清室善後委員會”,接管了故宮。於1925年10月10日宣布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對外開放。1925年以後紫禁城才被稱為“故宮”。隨著清王朝的沒落,特別是1949年前的38年中,故宮建築日漸破敗,有多處宮殿群倒塌,垃圾成山。
抗日戰爭全麵爆發前夕,1933年,故宮博物院為保護其文物安全,不至遭戰火毀滅或被日本帝國主義掠奪,決定采取文物避敵南遷之策,並在南京建立文物庫房,成立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從1933年2月至5月,先後檢選出文物、圖書、檔案箱又64包,分五批先運抵上海,後又運至南京。
bj故宮由明朝皇帝朱棣始建,設計者為蒯祥(1397-1481年,字廷瑞,蘇州人)。占地72萬平方米(長961米,寬753米),建築麵積約15萬平方米,占地麵積72萬平方米,用100萬民工,共建了14年,有房屋9999間半,實際據1973年專家現場測量故宮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計8707間(注:“此“間”並非現今房間之概念,而是指四根房柱所形成的空間)。
故宮前部宮殿,當時建築造型要求宏偉壯麗,庭院明朗開闊,象征封建政權至高無上,太和殿坐落在紫禁城對角線的中心,四角上各有十隻吉祥瑞獸。故宮的設計者認為這樣以顯示皇帝的威嚴,震懾天下。後部內廷卻要求深邃、緊湊,因此東西六宮都自成一體,各有宮門宮牆,相對排列,秩序井然。內廷之後是宮後苑。
故宮宮殿是沿著一條南北向中軸線排列,三大殿、後三宮、禦花園都位於這條中軸線上。並向兩旁展開,南北取直,左右對稱。這條中軸線不僅貫穿在紫禁城內,而且南達永定門,北到鼓樓、鍾樓,貫穿了整個城市。
故宮位於bj城中心,布局依據《周禮·考工記》中所載:“左祖、右社、麵朝、後市”的原則,建築在bj城南北長八公裏的中軸線上,南北取直,左右對稱。如今故宮左前麵的勞動人民文化宮,明清是皇帝祭祀祖宗的太廟;右前麵的中山公園是皇帝祭祀土神和穀神的社稷壇;前麵有朝臣辦事的處所;後麵有人們進行交易的市場。bj故宮的北麵是萬歲山,南麵是金水河,恰好符合古人“負陰抱陽,衝氣為和”的建宮原則,萬歲山是專門為營造皇城風水而築城的一座人工山,完成於明初,位於元代寢宮延春閣舊址,用開挖護城河和南湖的淤泥堆積而成。此山的堆築,一方麵滿足了皇城要“負陰”的原則,另一方麵又鎮住了前朝的風水,故萬歲山又有“鎮山”之稱。bj四九城的布局是二龍出水護著紫禁城。依照中國古代星象學說,紫微星(即北極星)位於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對應,是以皇帝的居所又稱紫禁城。
故宮宮城周圍環繞著高12米,長3400米的宮牆,形式為一長方形城池,牆外有52米寬的護城河環繞,形成一個森嚴壁壘的城堡。故宮有4個門,正門名午門,東門名東華門,西門名西華門,北門名神武門。麵對北門神武門,有用土、石築成的景山。在整體布局上,景山可說是故宮建築群的屏障。
故宮南北長約960米,東西寬約750米,麵積72萬多平方米,現存房屋8000多間。它周圍有高10米的城牆,牆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四麵各有一座門,南為午門、北為神武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紫禁城內由外朝、內廷兩大部分組成。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為中心,東有文華殿,西有武英殿為兩翼,是朝廷舉行大典的地方。外朝的後麵是內廷,有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禦花園以及東、西六宮等,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和皇帝、後妃們居住的地方。此外,東側還有寧壽宮區域,是清朝乾隆皇帝為做太上皇退位養老之所。
外朝是皇帝處理政事的地方,主要有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其中太和殿最為高大、輝煌,它寬60.1米,深33.33米,高35.05米。皇帝登基、大婚、冊封、命將、出征等都要在這裏舉行盛大儀式,其時數千人“三唿萬歲”,數百種禮器鍾鼓齊鳴,極盡皇家氣派。太和殿後的中和殿是皇帝出席重大典禮前休息和接受朝拜的地方,最北麵的保和殿則是皇帝賜宴和殿試的場所。
故宮建築的後半部叫內廷,內廷宮殿的大門——乾清門,左右有琉璃照壁,門裏是後三宮。
鹹豐帝在位時期,也曾把長春宮與前麵的啟祥宮(即現在的太極殿)打通,連為一體,鹹豐去世後,慈禧也曾在這裏居住,一人獨享兩宮。西六宮到了晚清的時候,慈禧開始改造某些宮殿。因此,西六宮中有四個宮都留下了慈禧的足跡。[12]鹹豐帝死後,慈安和慈禧早期垂簾聽政時,都曾居住在長春宮,同治十年(1871年),慈安從長春宮搬迴鍾粹宮居住,長春宮便成為慈禧太後一人獨享的宮院。太極殿原來也隻是二進院落,鹹豐改修長春宮時,將太極殿後殿辟為穿堂殿,使太極殿與長春宮連接成相互貫通的四進院。
宣統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後,紫禁城宮殿本應全部收歸國有,但按照那時擬定的《清室優待條件》,遜帝愛新覺羅·溥儀被允許“暫居宮禁”,即“後寢”部分。侍衛人等照常留用;王公世爵仍其舊”等條款。所以依據《清室優待條件》部份條款,加之袁世凱感念舊主恩德,積極扶持,溥儀退位後,帝製雖然被廢除,但皇帝溥儀以及原來的皇室大臣等卻仍然安然無恙地居住在皇宮裏。在皇宮紫禁城內生活期間,溥儀仍舊發布“上諭”,仍用宣統年號紀年,遺老遺少仍行跪拜大禮。宮內依然還保有內務府、宗人府和慎刑司等機構,故臣贈諡,不改衣冠,觸犯王法者由慎刑司處治。遂使當時的紫禁城儼然成為“國中之國”。
1917年7月1日,徐州軍閥張勳擁立清遜帝溥儀複辟。為了讓張勳投降,段祺瑞發動了一切可以發動的力量,其中包括命令bj南苑航空學校的師生加入戰鬥,用飛機轟炸紫禁城。在紫禁城內投下三枚小炸彈,以示警告。飛機距紫禁城的高度隻有300米,超低空飛行。炸到了紫禁城東六宮當中的延禧宮,使當時的建築輕度損壞。這被認為是東亞第一次空襲轟炸。
1924年,馮玉祥發動“bj政變”,將溥儀逐出宮禁,同時成立“清室善後委員會”,接管了故宮。於1925年10月10日宣布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對外開放。1925年以後紫禁城才被稱為“故宮”。隨著清王朝的沒落,特別是1949年前的38年中,故宮建築日漸破敗,有多處宮殿群倒塌,垃圾成山。
抗日戰爭全麵爆發前夕,1933年,故宮博物院為保護其文物安全,不至遭戰火毀滅或被日本帝國主義掠奪,決定采取文物避敵南遷之策,並在南京建立文物庫房,成立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從1933年2月至5月,先後檢選出文物、圖書、檔案箱又64包,分五批先運抵上海,後又運至南京。
bj故宮由明朝皇帝朱棣始建,設計者為蒯祥(1397-1481年,字廷瑞,蘇州人)。占地72萬平方米(長961米,寬753米),建築麵積約15萬平方米,占地麵積72萬平方米,用100萬民工,共建了14年,有房屋9999間半,實際據1973年專家現場測量故宮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計8707間(注:“此“間”並非現今房間之概念,而是指四根房柱所形成的空間)。
故宮前部宮殿,當時建築造型要求宏偉壯麗,庭院明朗開闊,象征封建政權至高無上,太和殿坐落在紫禁城對角線的中心,四角上各有十隻吉祥瑞獸。故宮的設計者認為這樣以顯示皇帝的威嚴,震懾天下。後部內廷卻要求深邃、緊湊,因此東西六宮都自成一體,各有宮門宮牆,相對排列,秩序井然。內廷之後是宮後苑。
故宮宮殿是沿著一條南北向中軸線排列,三大殿、後三宮、禦花園都位於這條中軸線上。並向兩旁展開,南北取直,左右對稱。這條中軸線不僅貫穿在紫禁城內,而且南達永定門,北到鼓樓、鍾樓,貫穿了整個城市。
故宮位於bj城中心,布局依據《周禮·考工記》中所載:“左祖、右社、麵朝、後市”的原則,建築在bj城南北長八公裏的中軸線上,南北取直,左右對稱。如今故宮左前麵的勞動人民文化宮,明清是皇帝祭祀祖宗的太廟;右前麵的中山公園是皇帝祭祀土神和穀神的社稷壇;前麵有朝臣辦事的處所;後麵有人們進行交易的市場。bj故宮的北麵是萬歲山,南麵是金水河,恰好符合古人“負陰抱陽,衝氣為和”的建宮原則,萬歲山是專門為營造皇城風水而築城的一座人工山,完成於明初,位於元代寢宮延春閣舊址,用開挖護城河和南湖的淤泥堆積而成。此山的堆築,一方麵滿足了皇城要“負陰”的原則,另一方麵又鎮住了前朝的風水,故萬歲山又有“鎮山”之稱。bj四九城的布局是二龍出水護著紫禁城。依照中國古代星象學說,紫微星(即北極星)位於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對應,是以皇帝的居所又稱紫禁城。
故宮宮城周圍環繞著高12米,長3400米的宮牆,形式為一長方形城池,牆外有52米寬的護城河環繞,形成一個森嚴壁壘的城堡。故宮有4個門,正門名午門,東門名東華門,西門名西華門,北門名神武門。麵對北門神武門,有用土、石築成的景山。在整體布局上,景山可說是故宮建築群的屏障。
故宮南北長約960米,東西寬約750米,麵積72萬多平方米,現存房屋8000多間。它周圍有高10米的城牆,牆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四麵各有一座門,南為午門、北為神武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紫禁城內由外朝、內廷兩大部分組成。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為中心,東有文華殿,西有武英殿為兩翼,是朝廷舉行大典的地方。外朝的後麵是內廷,有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禦花園以及東、西六宮等,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和皇帝、後妃們居住的地方。此外,東側還有寧壽宮區域,是清朝乾隆皇帝為做太上皇退位養老之所。
外朝是皇帝處理政事的地方,主要有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其中太和殿最為高大、輝煌,它寬60.1米,深33.33米,高35.05米。皇帝登基、大婚、冊封、命將、出征等都要在這裏舉行盛大儀式,其時數千人“三唿萬歲”,數百種禮器鍾鼓齊鳴,極盡皇家氣派。太和殿後的中和殿是皇帝出席重大典禮前休息和接受朝拜的地方,最北麵的保和殿則是皇帝賜宴和殿試的場所。
故宮建築的後半部叫內廷,內廷宮殿的大門——乾清門,左右有琉璃照壁,門裏是後三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