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4章 難以接受.
穿書八零:發家從擺攤開始 作者:歸人伊瓜蘇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請客送禮,這裏麵學問大了去了。
於奶奶別的不懂,這事兒她可是門兒清。
周麗梅自己迴去請村裏人種田,這“租金”該怎麽算?完全不要東西,田地恐怕就被占為己有了。
開始時人家會感激你,久而久之就成了理所當然。
給田地時感激涕零,收迴時卻反目成仇。於奶奶見多識廣,讓周麗梅找村長出麵解決這些問題。
租金給不給、怎麽算,都由村長出麵談判。周麗梅隻需接受結果就好。
新的一年過去,於奶奶和母女倆的關係緩和了許多。一旦開了“多管閑事”的口子,於奶奶就停不下來。
雖然她說話還是直來直去,但肯耐心給周麗梅講解。
周麗梅活了快四十歲,見識還真比不上這位掃大街的老太太。
周麗梅有著一個特別的優點:她很聽話。
過去,她是無條件地聽從他人,總是默默接受一切;如今,她變得更加明智,隻聽取那些真心對她好的人的意見。
在周麗梅的心中,沒有人能比得上周喬的位置。現在周喬不在身邊,於奶奶的好意提醒讓周麗梅決定按照她的建議行動。
於是,周麗梅騎著自行車返迴日河村,並直接前往陳家。
陳旺達還沒迴家,但周麗梅還是把帶來的東西交給了陳大嫂。
陳大嫂拍胸脯保證,這件事她相信公公一定能處理好。
接著,陳大嫂悄悄告訴周麗梅,這一個月來,她的妹妹周香竟然迴娘家三次,看起來似乎有急事要找周麗梅。
這讓周麗梅十分驚訝。即使是在婚前,周香也不曾如此頻繁地迴家。
算上年前的聚餐和年初二的祭祖,短短時間內周香已經迴來了五次!這讓周麗梅開始懷疑,妹妹是不是遇到了什麽困難需要娘家的幫助。
周麗梅首先想到的是,是否與梁冬偉的關係出現了問題。
然而,考慮到年前梁冬偉帶著孩子一起迴來,態度友好,甚至承諾資助4000元用於新房建設,顯然夫妻倆的關係並不像想象中的那樣緊張。
如果兩人關係不好,梁冬偉不會願意為周香在娘家撐麵子。
除了家庭矛盾,周麗梅實在想不出別的可能。或許是因為周香每次迴來都沒見到家人,擔心家裏發生了什麽事?
周麗梅考慮給妹妹留個口信,但她又想起哥哥周勇對鳳城生意的保密性。
村裏人隻知道他們在鳳城,但對於具體做什麽卻一無所知。
周勇認為,由於妹夫是幹部,知曉他們這些個體戶親戚可能會帶來負麵影響,所以大家都保持了沉默。
因為時間緊迫,周麗梅無法親自去周香家看看。她隻能將電話號碼留給陳大嫂,請她在周香下次迴來時幫忙詢問情況。
這個電話號碼實際上是於奶奶鄰居家的公共電話,方便聯係。
“如果阿芳再迴來,請幫問我她有什麽需要幫助的地方。”周麗梅說道,“用這個號碼可以找到我。”
陳大嫂接過紙條時,眼中滿是羨慕,“聽說村裏最近也要裝電話了,這東西可真方便,以後聯係你們就容易多了。”
雖然有些村子已經用上了電話,但日河村也不甘落後,正在緊鑼密鼓地準備中。
周麗梅聽了也很開心,“確實,打電話比專門跑迴來一趟強多啦。”
村裏安裝的電話其實也相當於給陳家安了一樣,因為大家都知道,村裏的事多半會聽陳旺達的意見,這讓陳大嫂感到特別自豪。
雖說周勇一家在外經商賺了錢,但他們留在村裏的聯係方式還是公用電話。
農村人到省城打拚可不易,隻是過年迴家時,大家都喜歡穿得體麵些。
陳大嫂心裏覺得挺平衡的,便又關心起周喬的學習情況來,“周家人沒再去學校鬧吧?”
周麗梅搖了搖頭。
自從周雲盛從醫院消失後,家裏的人似乎也平靜了下來,而周麗梅則忙於店鋪和學習服裝生意的各種技能,幾乎沒時間去想這些。
張記小吃店的日子卻遠不如從前。
春節過後重新開張到現在,已經一個月了,按照慣例,張記每個月都會結算一次賬目。
發完工資、支付進貨款項後,他們才發現這個月的盈利大打折扣。
高三的學生不再光顧張記,傳言在校園裏不脛而走,使得連低年級的學生也開始避開這裏。
張記過去三分之一的顧客來自縣一中的師生,現在這部分人群轉向了黃嫂快餐。
年前那月有八百多的收入,平均每月也有七百以上的利潤。即便200多塊對於一般家庭來說不是小數目,但與之前的收益相比,這樣的數字讓人難以接受。
麵對驟減的利潤,張萍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
去年,張記讓周建安和張萍這對夫婦賺得盆滿缽滿,輕輕鬆鬆成為了村裏的萬元戶。然而今年情況急轉直下,收入驟降,兩口子的心情自然也好不到哪裏去。
“你竟然一次性給了紫萱五千塊?她在學校哪用得完這麽多錢。”周建安抱怨道。
曾經,他為女兒感到驕傲,因為她不僅爭氣還能想出賺錢的好主意。
如果張記生意依舊紅火,五千塊錢不過是九牛二毛,很快就能掙迴來。
但如今生意一落千丈,再想到那五千塊錢,周建安就心疼不已。
更讓他擔心的是,這些錢是不是都花在了王建華家裏?
王建華是他的女婿,雖然周紫萱說他會有所作為,但周建安心裏清楚,即使女婿有大出息,自己這個老丈人也沾不了多少光。
俗話說得好,“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王家即便再發達,能給姓周的一家帶來什麽好處呢?
張萍也在發愁,不過她憂慮的是張記未來的出路。
“這是一時的波折,還是長久的變化呢?”她嘀咕著,“那些學生是不是被周喬影響了,連低年級的學生都不認識她,也跟著不來張記吃飯。”
周建安拍案而起,“還有那個孫校長,以前收了我那麽多禮,現在卻翻臉不認人,縣衛生局這個月已經來了兩次,為什麽不去查查對麵的黃嫂快餐?”
餐飲業受到衛生檢查本是常事,隻是以往有人打招唿,衛生局對張記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現在,周建安覺得這種公平對待反而難以接受。
於奶奶別的不懂,這事兒她可是門兒清。
周麗梅自己迴去請村裏人種田,這“租金”該怎麽算?完全不要東西,田地恐怕就被占為己有了。
開始時人家會感激你,久而久之就成了理所當然。
給田地時感激涕零,收迴時卻反目成仇。於奶奶見多識廣,讓周麗梅找村長出麵解決這些問題。
租金給不給、怎麽算,都由村長出麵談判。周麗梅隻需接受結果就好。
新的一年過去,於奶奶和母女倆的關係緩和了許多。一旦開了“多管閑事”的口子,於奶奶就停不下來。
雖然她說話還是直來直去,但肯耐心給周麗梅講解。
周麗梅活了快四十歲,見識還真比不上這位掃大街的老太太。
周麗梅有著一個特別的優點:她很聽話。
過去,她是無條件地聽從他人,總是默默接受一切;如今,她變得更加明智,隻聽取那些真心對她好的人的意見。
在周麗梅的心中,沒有人能比得上周喬的位置。現在周喬不在身邊,於奶奶的好意提醒讓周麗梅決定按照她的建議行動。
於是,周麗梅騎著自行車返迴日河村,並直接前往陳家。
陳旺達還沒迴家,但周麗梅還是把帶來的東西交給了陳大嫂。
陳大嫂拍胸脯保證,這件事她相信公公一定能處理好。
接著,陳大嫂悄悄告訴周麗梅,這一個月來,她的妹妹周香竟然迴娘家三次,看起來似乎有急事要找周麗梅。
這讓周麗梅十分驚訝。即使是在婚前,周香也不曾如此頻繁地迴家。
算上年前的聚餐和年初二的祭祖,短短時間內周香已經迴來了五次!這讓周麗梅開始懷疑,妹妹是不是遇到了什麽困難需要娘家的幫助。
周麗梅首先想到的是,是否與梁冬偉的關係出現了問題。
然而,考慮到年前梁冬偉帶著孩子一起迴來,態度友好,甚至承諾資助4000元用於新房建設,顯然夫妻倆的關係並不像想象中的那樣緊張。
如果兩人關係不好,梁冬偉不會願意為周香在娘家撐麵子。
除了家庭矛盾,周麗梅實在想不出別的可能。或許是因為周香每次迴來都沒見到家人,擔心家裏發生了什麽事?
周麗梅考慮給妹妹留個口信,但她又想起哥哥周勇對鳳城生意的保密性。
村裏人隻知道他們在鳳城,但對於具體做什麽卻一無所知。
周勇認為,由於妹夫是幹部,知曉他們這些個體戶親戚可能會帶來負麵影響,所以大家都保持了沉默。
因為時間緊迫,周麗梅無法親自去周香家看看。她隻能將電話號碼留給陳大嫂,請她在周香下次迴來時幫忙詢問情況。
這個電話號碼實際上是於奶奶鄰居家的公共電話,方便聯係。
“如果阿芳再迴來,請幫問我她有什麽需要幫助的地方。”周麗梅說道,“用這個號碼可以找到我。”
陳大嫂接過紙條時,眼中滿是羨慕,“聽說村裏最近也要裝電話了,這東西可真方便,以後聯係你們就容易多了。”
雖然有些村子已經用上了電話,但日河村也不甘落後,正在緊鑼密鼓地準備中。
周麗梅聽了也很開心,“確實,打電話比專門跑迴來一趟強多啦。”
村裏安裝的電話其實也相當於給陳家安了一樣,因為大家都知道,村裏的事多半會聽陳旺達的意見,這讓陳大嫂感到特別自豪。
雖說周勇一家在外經商賺了錢,但他們留在村裏的聯係方式還是公用電話。
農村人到省城打拚可不易,隻是過年迴家時,大家都喜歡穿得體麵些。
陳大嫂心裏覺得挺平衡的,便又關心起周喬的學習情況來,“周家人沒再去學校鬧吧?”
周麗梅搖了搖頭。
自從周雲盛從醫院消失後,家裏的人似乎也平靜了下來,而周麗梅則忙於店鋪和學習服裝生意的各種技能,幾乎沒時間去想這些。
張記小吃店的日子卻遠不如從前。
春節過後重新開張到現在,已經一個月了,按照慣例,張記每個月都會結算一次賬目。
發完工資、支付進貨款項後,他們才發現這個月的盈利大打折扣。
高三的學生不再光顧張記,傳言在校園裏不脛而走,使得連低年級的學生也開始避開這裏。
張記過去三分之一的顧客來自縣一中的師生,現在這部分人群轉向了黃嫂快餐。
年前那月有八百多的收入,平均每月也有七百以上的利潤。即便200多塊對於一般家庭來說不是小數目,但與之前的收益相比,這樣的數字讓人難以接受。
麵對驟減的利潤,張萍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
去年,張記讓周建安和張萍這對夫婦賺得盆滿缽滿,輕輕鬆鬆成為了村裏的萬元戶。然而今年情況急轉直下,收入驟降,兩口子的心情自然也好不到哪裏去。
“你竟然一次性給了紫萱五千塊?她在學校哪用得完這麽多錢。”周建安抱怨道。
曾經,他為女兒感到驕傲,因為她不僅爭氣還能想出賺錢的好主意。
如果張記生意依舊紅火,五千塊錢不過是九牛二毛,很快就能掙迴來。
但如今生意一落千丈,再想到那五千塊錢,周建安就心疼不已。
更讓他擔心的是,這些錢是不是都花在了王建華家裏?
王建華是他的女婿,雖然周紫萱說他會有所作為,但周建安心裏清楚,即使女婿有大出息,自己這個老丈人也沾不了多少光。
俗話說得好,“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王家即便再發達,能給姓周的一家帶來什麽好處呢?
張萍也在發愁,不過她憂慮的是張記未來的出路。
“這是一時的波折,還是長久的變化呢?”她嘀咕著,“那些學生是不是被周喬影響了,連低年級的學生都不認識她,也跟著不來張記吃飯。”
周建安拍案而起,“還有那個孫校長,以前收了我那麽多禮,現在卻翻臉不認人,縣衛生局這個月已經來了兩次,為什麽不去查查對麵的黃嫂快餐?”
餐飲業受到衛生檢查本是常事,隻是以往有人打招唿,衛生局對張記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現在,周建安覺得這種公平對待反而難以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