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一共有十六位皇帝,而嘉靖皇帝無疑是其中最奇葩的皇帝之一。
明世宗朱厚熜(1507年9月16日—1567年1月23日),明憲宗朱見深第四子興獻王朱佑杬的次子,明孝宗朱佑樘之侄,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明朝第十一位皇帝(1521年5月27日—1567年1月23日在位),號天池釣叟、雷軒、堯齋,年號“嘉靖”。
正德二年(1507年),生於湖北安陸興王府,正德十六年(1521年),武宗駕崩,死後無嗣,其生母張太後與內閣首輔楊廷和決定,由近支的皇室、武宗的堂弟朱厚熜繼承皇位。朱厚熜即位之初,通過大禮議逐步掌握皇權。在位早期,他英明苛察,嚴以馭官、寬以治民、整頓朝綱、減輕賦役,史稱“嘉靖新政”。後期崇信道教、寵信嚴嵩等人,導致朝政腐敗。在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的“壬寅宮變”中幾乎死於宮女之手。此後長期不理朝政,迷信方士、浪費民力,最終激起民變。同時蒙古俺答汗長年寇邊,甚至於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兵臨北京城下,史稱“庚戌之變”;倭寇也侵略東南沿海。“南倭北虜”始終困擾著嘉靖一朝,造成了很大的負麵影響。
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十四日(1567年1月23日),朱厚熜於乾清宮去世,在位四十五年,享年六十歲。廟號世宗,諡號欽天履道英毅神聖宣文廣武洪仁大孝肅皇帝。葬於北京十三陵之永陵。
他奇葩之一是曾經二十年不早朝。有人說,嘉靖帝有足疾。通俗地講就是不知什麽原因他腿瘸了,天子威儀很重要,所以不上朝。還有人說他不上朝,是因為煉丹修仙。其實嘉靖帝之所以二十多年不上朝,除了他要煉丹外,還有其他非常重要的原因,而這與朝會製度本身有著密切的關係。
其一,每日舉行朝會太累。在明朝的皇帝中,除了朱元璋這樣的“工作狂”之外,幾乎沒有每天都會上早朝的皇帝。早朝確實非常辛苦,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在太和門接見百官,舉行早朝,處理各種事務,而且無論嚴寒,還是酷暑。如今的人們還有雙休日睡懶覺,可皇帝卻不行,因為每天的早朝在等著他。
其實不僅皇帝懶得上朝,就連文武百官也經常不去。明宣宗在位期間,有一次早朝後,鴻臚寺官員向皇帝奏報,居然有五百多名文武官員沒有上朝,其中“失朝”兩三次者達到三百餘人。雖然沒去的官員受到了皇帝的懲處,但官員不去上朝的事情卻經常發生。明孝宗在位期間,有一次“失朝”的官員達到1160人!其二,早朝逐漸失去作用。朱元璋確實將早朝作為處理政務的一種方式,可是自從朱棣即位之後,早朝的功能逐漸開始淡化,因為明朝的內閣製度逐步形成。明宣宗死後,年僅9歲的明英宗即位,根本不具備當朝決斷的能力,內閣的作用更加突顯。與此同時,明朝形成了內閣“票擬”,司禮監負責“批紅”的這麽一套政治流程。
皇帝不需要上朝,也能通過內閣、司禮監來處理各種軍國政務。到了明憲宗時期,規定每遇寒暑之日,皇帝隻在朝會上處理五件事。另外,早朝上處理的政務已經流程化,甚至連皇帝說的話都已經固定下來。在這種情況下,這種早朝已經失去了它原有的功能,徒具虛文,“奉天門奏事,徒為觀聽之具”。
明朝的其他皇帝雖然不願意每天上朝,但還能堅持上朝,到了嘉靖帝這裏,他打破了常規,幹脆就不上朝了。嘉靖二十二年十一月,425名官員沒有謝恩,嘉靖帝趁機說道:“早朝率多彌文,至軍國大務,何嚐不日經心?”到了嘉靖二十九年,韃靼騎兵兵臨北京城下,在百官唿籲下,嘉靖帝不得不露麵,在奉天殿舉行朝會。
但是嘉靖帝卻將文武百官罵了一通,同時說出了自己不上朝的原因,“朕中夜之分,亦親處分,輔讚大臣日夕左右,未頃刻有滯於軍機,而朝堂一坐亦何益?”意思是說,朕到半夜都還在處理政務,內閣大臣們日夜輔佐,一點沒有耽誤軍國大事,到朝堂上坐坐有什麽用!嘉靖帝所說的並不是假話,明朝朝會已經沒有什麽實際作用了。
還有一個奇葩之處就是,嘉靖好“清詞”。很多時候跟內閣的交流都靠“清詞”來上傳下達,搞得朝堂神神叨叨,咋咋唿唿。青詞是道教齋天醮神時寫奏告文書的一種文體,除了詞還有幾十種形式,主要用途是向神仙謝罪、禳災、保佑平安之類,因為最終是神仙閱讀,會按神仙的文化程度做形式上的區分。
到了嘉靖青詞又到一個巔峰,不過這個巔峰隻集中在文人的超高階層,至少不常見嘉靖的人沒資格寫。按說青詞隻是祭天,把唐宋的青詞質量和唐宋的詩詞相比,質量是很次的,但嘉靖時的青詞都質量過硬,因為不僅老天爺要滿意,嘉靖也要滿意,他是會認真批改作業的,這就導致給嘉靖寫的青詞一定要高大上,但不能假大空。
我們現在提到嘉靖的內閣很容易受《明史》對他們“青詞宰相”的影響,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幹擾。張廷玉修《明史》代表皇帝,是有大清政治立場的,他要用嘉靖修玄、隆慶荒淫、萬曆懶惰、泰昌藥丸、天啟黨爭、崇禎剛愎來對明後期的皇帝下個都不是好東西的定義,這樣明朝的亡國才從道義上說是氣數已盡,給滿人入主中原立一個正義的牌坊。女真是嘉靖末萬曆初從東北抬頭崛起,隻有說大明皇帝的壞話才能讓愛新覺羅不背叛臣賊子的罪名。
明世宗朱厚熜(1507年9月16日—1567年1月23日),明憲宗朱見深第四子興獻王朱佑杬的次子,明孝宗朱佑樘之侄,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明朝第十一位皇帝(1521年5月27日—1567年1月23日在位),號天池釣叟、雷軒、堯齋,年號“嘉靖”。
正德二年(1507年),生於湖北安陸興王府,正德十六年(1521年),武宗駕崩,死後無嗣,其生母張太後與內閣首輔楊廷和決定,由近支的皇室、武宗的堂弟朱厚熜繼承皇位。朱厚熜即位之初,通過大禮議逐步掌握皇權。在位早期,他英明苛察,嚴以馭官、寬以治民、整頓朝綱、減輕賦役,史稱“嘉靖新政”。後期崇信道教、寵信嚴嵩等人,導致朝政腐敗。在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的“壬寅宮變”中幾乎死於宮女之手。此後長期不理朝政,迷信方士、浪費民力,最終激起民變。同時蒙古俺答汗長年寇邊,甚至於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兵臨北京城下,史稱“庚戌之變”;倭寇也侵略東南沿海。“南倭北虜”始終困擾著嘉靖一朝,造成了很大的負麵影響。
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十四日(1567年1月23日),朱厚熜於乾清宮去世,在位四十五年,享年六十歲。廟號世宗,諡號欽天履道英毅神聖宣文廣武洪仁大孝肅皇帝。葬於北京十三陵之永陵。
他奇葩之一是曾經二十年不早朝。有人說,嘉靖帝有足疾。通俗地講就是不知什麽原因他腿瘸了,天子威儀很重要,所以不上朝。還有人說他不上朝,是因為煉丹修仙。其實嘉靖帝之所以二十多年不上朝,除了他要煉丹外,還有其他非常重要的原因,而這與朝會製度本身有著密切的關係。
其一,每日舉行朝會太累。在明朝的皇帝中,除了朱元璋這樣的“工作狂”之外,幾乎沒有每天都會上早朝的皇帝。早朝確實非常辛苦,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在太和門接見百官,舉行早朝,處理各種事務,而且無論嚴寒,還是酷暑。如今的人們還有雙休日睡懶覺,可皇帝卻不行,因為每天的早朝在等著他。
其實不僅皇帝懶得上朝,就連文武百官也經常不去。明宣宗在位期間,有一次早朝後,鴻臚寺官員向皇帝奏報,居然有五百多名文武官員沒有上朝,其中“失朝”兩三次者達到三百餘人。雖然沒去的官員受到了皇帝的懲處,但官員不去上朝的事情卻經常發生。明孝宗在位期間,有一次“失朝”的官員達到1160人!其二,早朝逐漸失去作用。朱元璋確實將早朝作為處理政務的一種方式,可是自從朱棣即位之後,早朝的功能逐漸開始淡化,因為明朝的內閣製度逐步形成。明宣宗死後,年僅9歲的明英宗即位,根本不具備當朝決斷的能力,內閣的作用更加突顯。與此同時,明朝形成了內閣“票擬”,司禮監負責“批紅”的這麽一套政治流程。
皇帝不需要上朝,也能通過內閣、司禮監來處理各種軍國政務。到了明憲宗時期,規定每遇寒暑之日,皇帝隻在朝會上處理五件事。另外,早朝上處理的政務已經流程化,甚至連皇帝說的話都已經固定下來。在這種情況下,這種早朝已經失去了它原有的功能,徒具虛文,“奉天門奏事,徒為觀聽之具”。
明朝的其他皇帝雖然不願意每天上朝,但還能堅持上朝,到了嘉靖帝這裏,他打破了常規,幹脆就不上朝了。嘉靖二十二年十一月,425名官員沒有謝恩,嘉靖帝趁機說道:“早朝率多彌文,至軍國大務,何嚐不日經心?”到了嘉靖二十九年,韃靼騎兵兵臨北京城下,在百官唿籲下,嘉靖帝不得不露麵,在奉天殿舉行朝會。
但是嘉靖帝卻將文武百官罵了一通,同時說出了自己不上朝的原因,“朕中夜之分,亦親處分,輔讚大臣日夕左右,未頃刻有滯於軍機,而朝堂一坐亦何益?”意思是說,朕到半夜都還在處理政務,內閣大臣們日夜輔佐,一點沒有耽誤軍國大事,到朝堂上坐坐有什麽用!嘉靖帝所說的並不是假話,明朝朝會已經沒有什麽實際作用了。
還有一個奇葩之處就是,嘉靖好“清詞”。很多時候跟內閣的交流都靠“清詞”來上傳下達,搞得朝堂神神叨叨,咋咋唿唿。青詞是道教齋天醮神時寫奏告文書的一種文體,除了詞還有幾十種形式,主要用途是向神仙謝罪、禳災、保佑平安之類,因為最終是神仙閱讀,會按神仙的文化程度做形式上的區分。
到了嘉靖青詞又到一個巔峰,不過這個巔峰隻集中在文人的超高階層,至少不常見嘉靖的人沒資格寫。按說青詞隻是祭天,把唐宋的青詞質量和唐宋的詩詞相比,質量是很次的,但嘉靖時的青詞都質量過硬,因為不僅老天爺要滿意,嘉靖也要滿意,他是會認真批改作業的,這就導致給嘉靖寫的青詞一定要高大上,但不能假大空。
我們現在提到嘉靖的內閣很容易受《明史》對他們“青詞宰相”的影響,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幹擾。張廷玉修《明史》代表皇帝,是有大清政治立場的,他要用嘉靖修玄、隆慶荒淫、萬曆懶惰、泰昌藥丸、天啟黨爭、崇禎剛愎來對明後期的皇帝下個都不是好東西的定義,這樣明朝的亡國才從道義上說是氣數已盡,給滿人入主中原立一個正義的牌坊。女真是嘉靖末萬曆初從東北抬頭崛起,隻有說大明皇帝的壞話才能讓愛新覺羅不背叛臣賊子的罪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