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汪直收到胡宗憲的勸降書,不久就率領貿易船隊,浩浩蕩蕩地來到杭州城,樂善好施,全力配合浙江官員和百姓發展商業。並主動聯係南洋、西洋的貿易商行帶迴巨量的絲綢訂單。大有當年號稱錢半城的錢萬三的氣概。殊不知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伏。他怎麽也想不到自己也會變成政治的犧牲品。當然這都是後話暫且不表。
彼時的嘉慶朝,民生凋敝,外憂內患清晰,國庫日益空虛。北方要防備蒙古舊部,東北還有個剛崛起的愛新覺羅大清虎視眈眈。東南沿海由於長期禁海,導致沿海漁民經常勾結東瀛日本武士為虎作倀,打家劫舍。內部,由於嘉靖帝迷戀修道之術,長期不早朝,大權長期把握在嚴嵩等一幹權臣手裏,為了籌備庫銀,不惜橫征各種苛捐雜稅,百姓苦不堪言。
而魚米之鄉的江浙,一直作為大明王朝的錢袋子所在。為了籌備糧餉,浙江布政使聯合杭州織造局在浙江地區強勢推廣改稻種桑的國策。
杭州織造分設有織造衙門和織染局。織造衙門是官吏駐守管理織造行政事物的官署。織染局內分為若幹堂或號,每局設頭目三人管理名為所官、之下有總高手、高手、管工等技術和事務管理人員,負責督率工匠,從事織造。織造負責上用(皇帝所用)、官用(官員所用)、賞賜以及祭祀禮儀等所需絲綢的督織解送,都是欽工要件,地位重要,責任重大。同時,織造局還擁有密折特權,向皇帝直接稟報錢糧、吏治、營務、緝盜、平亂、薦舉、參劾、收成、糧價、士人活動以及民情風俗等江南地方情形。
汪直到達杭州城後,立即主動拜會了杭州織造局的提領太監秋水。
秋水,大明提督織造太監,他的主要任務就是負責為宮裏織造宮中需要的絲綢布匹,由於國庫常年虧空,這些年,宮裏要求多餘的絲綢允許賣出宮外變換白銀以補貼府庫的不足。所以聽說汪直帶著大批西洋訂單過來,自然是奉為上賓。
雙方主客寒暄後,汪直直入主題,
“稟報大人,小商經常通商西洋,這次受葡萄牙和荷蘭洋人之托,要求再下代為製辦絲綢五十萬匹,價格由秋水大人自己決定。”
“好家夥!這麽多”秋水聽到這麽大的數量,不如噎了一口茶水出來。因為自己杭州織造局一年的產量也不過三十萬匹不到。關鍵是汪直還豪邁地要自己定價格。
“汪老板果然是大手筆!隻是如此大的訂單可能還要從長計議,從長計議”汪直繼續迴答。
“小商承蒙朝廷不追究通倭之責,自然應該全力輔助國家發展商業這些都是分內之事,不足掛齒!”汪直誠懇地說道。
“好!汪老板果然是義薄雲天之人,下官一定想方設法在本年度完成生產任務!”秋水高興地迴到。
“那行,我這就安排人草擬個章程,後天將一半的定錢先交付過來。”汪直急於套好秋水,滿口承諾要先送定銀過來。
賓主寒暄後,汪直拜別了秋水。先迴商行。
秋水送走汪直,心裏是又喜又憂。喜的是這麽大的訂單從天而降,今年宮裏的任務是板上定釘了。悲的是產能有限,就算擴大產能,還有一個致命的短板,那就是庫房裏的原料蠶絲不夠了。要想養蠶個,就必須安排農民種桑樹。雖然說今年老早浙江布政使何進就按朝廷的要求,部署“改稻植桑”政策,要求下麵各州縣鼓勵農民種桑樹。可近年來連年戰亂,倭寇又屢禁不止,種了幾千年稻穀的農民們,總覺得“家中有糧,心裏才能不慌!”於是乎都不願意種桑樹。
思來想去,秋水覺得還是去衙門找找布政使何進問問情況比較踏實。
馬上安排人備好轎子,直接來到了何進的府衙後衙。賓主做定,秋水單刀直問道:
“何大人啊,現在改糧植桑工作進度如何了呀?今天,貿易商汪直直接來找我,下來就給我開了個五十萬匹的絲綢訂單,可織造庫裏絲線已經告急了呀!這可如何是好?”
“哎呀,秋水公公,下官正準備過去找您商量這改稻植桑的事,沒成想您先屈尊過來了呢”何進臉上一臉恭敬地迴到,
“現在杭州周邊的州府縣的農民和農田已經大部分按要求改稻植桑,現在就剩下兩塊硬骨頭難搞了,一塊是靠近沿海的地區,那裏常年飽受倭寇侵襲,農民們都隻想種稻穀,手中有糧心中不慌。還有一塊就是一些鄉紳旺族,他們仗著朝裏有人,待價而沽,都像多找朝廷多要點好處。”何進繼續匯報道。
“那依你之見,當下該如何處理呢?”秋水問道。
“嗯,依下官看來,沿海那塊,本來就土地貧瘠,可忽略不計,下官讓各州縣自生自滅,自己搞定。難點就是那些豪紳了,如果公公能籌到一筆款子,提高一下改糧植桑的標準,我看豪紳們定然會拍手稱快,積極配合的。”何進繼續說道。
“銀子我看有辦法,剛才汪老板說了優厚的條件,說是價格我們定,定金付五成”秋水說道。
“有銀子就行,有錢能使鬼推磨公公你隻要定錢先付,下官立馬召集那些豪紳過來開會,馬上安排改稻種桑!”何進美滋滋地迴答道。
“那行,那就一言為定,三日後,我叫人給你送定銀過來!”秋水也高興的一口應承。
考慮到還有許多瑣事要辦,秋水也不多停留,立馬匆匆起身告辭。
彼時的嘉慶朝,民生凋敝,外憂內患清晰,國庫日益空虛。北方要防備蒙古舊部,東北還有個剛崛起的愛新覺羅大清虎視眈眈。東南沿海由於長期禁海,導致沿海漁民經常勾結東瀛日本武士為虎作倀,打家劫舍。內部,由於嘉靖帝迷戀修道之術,長期不早朝,大權長期把握在嚴嵩等一幹權臣手裏,為了籌備庫銀,不惜橫征各種苛捐雜稅,百姓苦不堪言。
而魚米之鄉的江浙,一直作為大明王朝的錢袋子所在。為了籌備糧餉,浙江布政使聯合杭州織造局在浙江地區強勢推廣改稻種桑的國策。
杭州織造分設有織造衙門和織染局。織造衙門是官吏駐守管理織造行政事物的官署。織染局內分為若幹堂或號,每局設頭目三人管理名為所官、之下有總高手、高手、管工等技術和事務管理人員,負責督率工匠,從事織造。織造負責上用(皇帝所用)、官用(官員所用)、賞賜以及祭祀禮儀等所需絲綢的督織解送,都是欽工要件,地位重要,責任重大。同時,織造局還擁有密折特權,向皇帝直接稟報錢糧、吏治、營務、緝盜、平亂、薦舉、參劾、收成、糧價、士人活動以及民情風俗等江南地方情形。
汪直到達杭州城後,立即主動拜會了杭州織造局的提領太監秋水。
秋水,大明提督織造太監,他的主要任務就是負責為宮裏織造宮中需要的絲綢布匹,由於國庫常年虧空,這些年,宮裏要求多餘的絲綢允許賣出宮外變換白銀以補貼府庫的不足。所以聽說汪直帶著大批西洋訂單過來,自然是奉為上賓。
雙方主客寒暄後,汪直直入主題,
“稟報大人,小商經常通商西洋,這次受葡萄牙和荷蘭洋人之托,要求再下代為製辦絲綢五十萬匹,價格由秋水大人自己決定。”
“好家夥!這麽多”秋水聽到這麽大的數量,不如噎了一口茶水出來。因為自己杭州織造局一年的產量也不過三十萬匹不到。關鍵是汪直還豪邁地要自己定價格。
“汪老板果然是大手筆!隻是如此大的訂單可能還要從長計議,從長計議”汪直繼續迴答。
“小商承蒙朝廷不追究通倭之責,自然應該全力輔助國家發展商業這些都是分內之事,不足掛齒!”汪直誠懇地說道。
“好!汪老板果然是義薄雲天之人,下官一定想方設法在本年度完成生產任務!”秋水高興地迴到。
“那行,我這就安排人草擬個章程,後天將一半的定錢先交付過來。”汪直急於套好秋水,滿口承諾要先送定銀過來。
賓主寒暄後,汪直拜別了秋水。先迴商行。
秋水送走汪直,心裏是又喜又憂。喜的是這麽大的訂單從天而降,今年宮裏的任務是板上定釘了。悲的是產能有限,就算擴大產能,還有一個致命的短板,那就是庫房裏的原料蠶絲不夠了。要想養蠶個,就必須安排農民種桑樹。雖然說今年老早浙江布政使何進就按朝廷的要求,部署“改稻植桑”政策,要求下麵各州縣鼓勵農民種桑樹。可近年來連年戰亂,倭寇又屢禁不止,種了幾千年稻穀的農民們,總覺得“家中有糧,心裏才能不慌!”於是乎都不願意種桑樹。
思來想去,秋水覺得還是去衙門找找布政使何進問問情況比較踏實。
馬上安排人備好轎子,直接來到了何進的府衙後衙。賓主做定,秋水單刀直問道:
“何大人啊,現在改糧植桑工作進度如何了呀?今天,貿易商汪直直接來找我,下來就給我開了個五十萬匹的絲綢訂單,可織造庫裏絲線已經告急了呀!這可如何是好?”
“哎呀,秋水公公,下官正準備過去找您商量這改稻植桑的事,沒成想您先屈尊過來了呢”何進臉上一臉恭敬地迴到,
“現在杭州周邊的州府縣的農民和農田已經大部分按要求改稻植桑,現在就剩下兩塊硬骨頭難搞了,一塊是靠近沿海的地區,那裏常年飽受倭寇侵襲,農民們都隻想種稻穀,手中有糧心中不慌。還有一塊就是一些鄉紳旺族,他們仗著朝裏有人,待價而沽,都像多找朝廷多要點好處。”何進繼續匯報道。
“那依你之見,當下該如何處理呢?”秋水問道。
“嗯,依下官看來,沿海那塊,本來就土地貧瘠,可忽略不計,下官讓各州縣自生自滅,自己搞定。難點就是那些豪紳了,如果公公能籌到一筆款子,提高一下改糧植桑的標準,我看豪紳們定然會拍手稱快,積極配合的。”何進繼續說道。
“銀子我看有辦法,剛才汪老板說了優厚的條件,說是價格我們定,定金付五成”秋水說道。
“有銀子就行,有錢能使鬼推磨公公你隻要定錢先付,下官立馬召集那些豪紳過來開會,馬上安排改稻種桑!”何進美滋滋地迴答道。
“那行,那就一言為定,三日後,我叫人給你送定銀過來!”秋水也高興的一口應承。
考慮到還有許多瑣事要辦,秋水也不多停留,立馬匆匆起身告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