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省長雖然說得客氣,讓她能寫則寫,葉纖紅可不敢真的不當一迴事。


    於是接下來兩天,她一直把精力放在這件事上。


    今年是一九九四年,國家經濟已經處於高通貨膨脹期,各地的經濟特點是,大家盲目在一些傳統行業上投資,加上大量引進國外淘汰的產業,建立合資企業,所以表麵上看,經濟增長很快,再過二三年後,就會變成供過於求。


    而技術含量高的產業,一直依靠進口,發展緩慢。


    京城作為首都,除了解決城市居民的衣食住行,在投資方麵,肯定要避免幾個問題。


    一是避開汙染嚴重的產業,比如製藥化工類企業,比如消耗大量煤碳的冶煉企業。


    二是避開能源消耗過大的產業。


    這時候國家的發電量,還無法像前世一樣,二十四小時全天候供應。


    很多地方還在限時限電,優先保證城市老百姓正常用電。


    從這個角度來看,最合適的自然是兩類產業。


    第一類是清材料新技術能新源類的企業,另一類是第三產業,以服務業作為主導。


    但是技術方麵,恰恰是葉纖紅最欠缺的,她沒有辦法在這方麵,給林省長提供具體的建議。


    那隻能在第三產業下功夫了。


    葉纖紅拿出紙筆,在上麵不斷塗塗寫寫,想到什麽寫下來,不行又劃掉。


    好半天還是沒有結果。


    忍不住有些喪氣,看來自己前世積累的經驗,也不是萬能的。


    而且要不了多久,這些優勢就要耗盡了。


    以後碰到問題,還是老老實實問專業人士吧!


    想到京城,忽然想到一個特別有名的地方——中關村。


    具體哪一年成立中關村科技園,她已經不記得了,但是它的名氣確實很大,作為我國最出名的電子產業園區,被譽為“中國矽穀”。


    這時候那邊應該還處於草創階段,如果自己能提前提出它的發展方向,那應該符合林省長的要求了。


    於是開始迴想那邊的發展曆程。


    印象中九十年代末期,國內電腦開始流行的時候,那邊已經成了國內第一個高科技園區,像聯想、百度這些大企業,都在那邊按家。


    至於為什麽會在中關村,而不是其它地方,是因為它特殊的地理位置。


    中關村科技園區是我國科教智力和人才資源最為密集的區域,擁有以京城大學、人民大學、華清大學為代表的幾十所高等院校,還有中科院、工程院等國家級的科研所,大量的留學歸國人員,都集中在那邊。


    如果提前啟動這個項目,把重點放在電腦和手機這兩個核心產品上,應該能給國家帶來不一樣的變化。


    想到這裏,葉纖紅突然有些激動。


    如果這個項目能夠正式立項,那算得上她重生以後,第一個對國家有貢獻的提議。


    而海澱區這時候應該還很落後,前世看過一篇介紹京城的文章,說九十年代京城南麵出了二環,就是農村。


    西北方向好一點,四環外才算農村。


    這時候海澱區的駐地海澱鎮,應該還是平房為主,周圍還有大片的農田。


    如果重點發展電子產業,就算再過三十年,這邊也不用做大的調整了。


    拿定主意後,她開始考慮怎麽寫這個計劃書了。


    反正她需要做的隻是一個大的規劃,具體的細節,林省長肯定會派專業人員,進行具體的調研和細化,不用她考慮。


    這樣一想,就簡單多了,很快立了大綱,大致寫了起來。


    晚上胡向陽迴來,又跟他聊起京城的情況,驗證自己的判斷,是不是符合實際。


    如果弄錯了,那這個計劃,就成笑話了。


    胡向陽當然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詳細地介紹起京城的現狀。


    見他一臉興趣的模樣,葉纖紅於是拿出計劃書,跟他商量起來。


    “電腦和手機?”胡向陽看完後,皺了皺眉頭。“這些東西太複雜了,我隻聽說過,具體怎麽做,根本不知道——”


    小紅倒是一直有一部磚頭厚的大哥大,信號時好時不好,還不如座機好用。


    至於電腦,也從別人嘴裏聽說過,但是具體的情況,他沒法提供意見。


    “沒事。”葉纖紅了解他的性格,對技術方麵的事,天然有些排斥。“到時讓林省長自己找技術人員商量好了。”


    既然京城的發展狀況沒有弄錯,那自己這個計劃,算是達到要求了。


    第二天再次修改了一下,讓安安幫自己抄了一遍。


    安安的字寫得比自己漂亮,看起來更舒服。


    完成後給林省長打了個電話,讓他接一下傳真。


    聽說這麽快就完成了,林樾有些吃驚。


    小姑娘該不會是隨便寫了個東西,來糊弄自己吧?


    等到看到寫得整整齊齊的計劃書,又推翻了自己的猜測。


    於是坐下來仔細看了一遍,越看越皺緊了眉頭。


    倒不是計劃有問題,裏麵提到的各種優勢,以前未來前景,非常符合實際,難為一個小姑娘了解得這麽清楚,肯定花了不少時間查資料。


    隻是跟胡向陽一樣,手機和電腦都屬於新興事物,他還真的沒有把握,能不能在海澱區搞起來。


    不過自己不懂,可以請教專業的人才,於是他一個電話過去,把京大一個老朋友叫了過來。


    那人是京大的教授,最擅長的就是電子行業,對國外的最新技術也了如指掌。


    隻要他覺得這個計劃沒問題,就可以派人做調研了。


    因為曆史原因,現在坐在高位的人,大多不是技術出生,對這些新技術了解很少。


    所以很少有人動這樣的腦筋,把新興技術,作為經濟發展的新動力。


    就是因為這種項目看上的人少,如果成功的話,更加吸引大家的注意力。


    林樾不怕冒險,但是至少要有七八成把握後,才能出手。


    老朋友到了後,也不廢話,拿過計劃書直接看起來。


    “咦?你什麽時候有了這麽年輕的助手,居然幫你寫了這樣的項目計劃。”看完後,他驚訝地問道。“現在的年輕人,太厲害了——”


    別看這份計劃書寫得很籠統,但是能寫得這麽高瞻遠矚,估計沒幾個人做得到。


    一方麵必須熟悉電子產業的最新進展,又要了解手機和電腦生產的可行性,還要對海澱區的經濟發展摸得這麽清楚,說明這個人雖然年輕,卻又非常老到,著實不容易。


    “你覺得這個計劃能搞?”林樾沒想到老朋友會這樣說,倒是很吃驚。


    這些大學教授,哪個不是眼睛長在額頭,除了自己,瞧誰也不順眼。


    沒想到他對小紅居然有這麽高的評價,真不容易。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九二好生活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向晚葵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向晚葵並收藏重生九二好生活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