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聽完了,314國道走到了盡頭,車子也到了紅其拉甫口岸。
紅其拉甫口岸,是中國和巴基斯坦之間的陸路口岸,坐落於中國新疆喀什地區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的帕米爾高原上,以最高海拔5100米、平均海拔4500米傲視群雄,成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口岸。
這裏具有大陸高原山地幹旱性氣候特征,全年無霜期僅82天,低溫缺氧,年平均氣溫為3.3°c,最低氣溫可達零下40多攝氏度,氧氣含量不足平原的50%,被稱為“生命禁區”、“死亡血海”。
紅其拉甫口岸的開放時間,因高海拔和冰雪天氣影響,根據中巴兩國協議有所規定:每年4月1日至11月30日開關,12月1日到次年3月31日閉關。
但需要注意的是,對旅客開放的時間為每年5月1日至10月31日,限旅遊組團過境,零散旅客過境可延伸至11月30日;
12月1日至翌年的4月30日,除中巴兩國郵政、貿易和特許人員外,對其他旅客關閉。
在夏季正常開關期間,該口岸沒有任何節假日,實行24小時正常通關。
1968-1978年,中國為援助巴基斯坦,曆時11年,修築了一條從紅其拉甫山口至巴基斯坦塔科特,全長600多公裏的中巴友誼公路,為兩國口岸的開放創造了先決條件。
1982年8月27日,紅其拉甫口岸對中巴兩國公民正式開放,1986年5月1日正式向第三國人員開放。
紅其拉甫口岸在中國古代就是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重要關隘,曆史上也是中國與西南亞以及歐洲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萬山堆積雪,積雪壓萬山”是對紅其拉甫的最好形容。
相傳在唐僧西天取經之前,曾有一個多達萬人的商隊因遇暴風雪而全部死亡,據說至今還有人孜孜不倦尋找那支商隊丟棄的寶藏。
生活在紅其拉甫山口周邊的居民多數是塔吉克族,他們被稱為“天上人家”。
有人這樣描繪他們的家園,
“隻有天在上,
更無山與齊,
舉頭紅日近,
迴首白雲低。”
劉娜終究還是一個小孩子,第一次看到夏天還有雪山,下車就是歡唿雀躍。
虎永剛連忙提醒她,此處海拔高,不能進行劇烈運動,否則會有高原反應。
讓他們沒想到的是,口岸的遊客眾多,而且基本上都不是出境的,幾個地方拍照都要排隊等候。
實話實說,到這裏如果不出境的話,主要就是接受一次愛國主義教育。
幾人在牌樓、7號界碑、邊防哨所、國門等幾處拍完照,就離開了。
往迴走不遠,就看到來時經過的前往“瓦罕走廊”的路牌。
瓦罕走廊,又稱阿富汗走廊、瓦罕帕米爾,是連接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巴達赫尚省至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一條呈東西向的狹長地帶。
它位於帕米爾高原南端和興都庫什山脈北東段之間的一個山穀,東西長約400公裏,其中在中國境內長約100公裏,南北最窄處僅15公裏,最寬處約75公裏。
它也是東亞到西亞最近的道路,具有非常重要的地理和曆史意義。
瓦罕走廊就像一條長廊一樣,一端連著貧窮落後、炮火連天的阿富汗,一端通向經濟高速發展,一片祥和的中國,中間又將塔吉克斯坦與巴基斯坦分開,戰略意義可想而知。
在走廊東端,中國和阿富汗兩國相鄰處隻有92.45公裏,走廊的南麵是巴基斯坦,北麵是塔吉克斯坦,素有“雞鳴聞三國”之稱。
車子離開314國道之後,沿著簡易的砂石公路走了一段,就看到路邊矗立著兩根高大的石墩柱,左邊寫著“瓦罕遊棄所”,右邊寫著“絲路之門”。
這也是瓦罕走廊的大門了。
據介紹,在曆史上,瓦罕走廊是中國領士的一部分,是連接歐亞大陸的重要通道之一,在古絲綢之路上占據重要地位,通過這條通道可以出大月氏(現在的阿富汗),到達安息(現在的伊朗)。
同時,這裏也是華夏文明與古印度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
唐朝曾在此設立“蔥嶺守捉”,管轄包括帕米爾在內的新疆西部地區。
公元747年,唐朝大將高仙芝曾率領輕騎,通過瓦罕走廊滅了小勃律國,重新打通絲綢之路。
1759年,清政府在平定準葛爾部和大小和卓叛亂後,統一天山南北,長期在帕米爾設立官駐軍政守,並一直對帕米爾地區進行有效管轄。
現在的瓦罕走廊區域劃分,是十九世紀俄國與英國在中亞博弈的結果。
阿富汗位於大陸的中心位置,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1895年,俄英雙方經過爭奪,最終簽定了協議,將緩衝帶瓦罕走廊送給了阿富汗。
1963年,中國與阿富汗將瓦罕走廊全線封閉,這條曾經繁華的絲綢通道,從此與世隔絕,變成人間淨土,被世人遺忘。
前行不遠,看到一塊巨石,上寫“東晉高僧法顯經行處”。
旁邊的木板上有介紹,東晉高僧法顯曾從長安沿古絲綢之路,經過這裏西行求取佛法。
歸來後,這樣描述蔥嶺當時的情況,“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四顧茫茫,莫測所之,唯視日以準東西,人骨以標行路。”
由此可見當時瓦罕通道的荒涼。
再往前走不遠,又有一塊巨石,上寫“大唐高僧玄奘經行處”。
據說著名的唐玄奘,赴天竺那爛陀寺取經東歸時,就是通過瓦罕走廊的明鐵蓋達阪進入今日中國國境。
此後,虎永剛等幾人又看到了“東行傳法第一人安世高經行處”和“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經行處”,這就說明,很多外國人也是通過瓦罕通道進入我國進行傳播宗教、佛法的,難怪此處又被稱為“佛教之門”。
再往前走,砂石路變得狹窄起來,路邊出現一個牌子,顯示此處到了“公主堡”。
劉偉民笑道:“貓哥,這一路你算是和公主結上緣啦。昨天在喀什古城,西域公主招親選中了你,現在又來到了公主堡。”
此言一出,車上幾人也都大笑起來……
紅其拉甫口岸,是中國和巴基斯坦之間的陸路口岸,坐落於中國新疆喀什地區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的帕米爾高原上,以最高海拔5100米、平均海拔4500米傲視群雄,成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口岸。
這裏具有大陸高原山地幹旱性氣候特征,全年無霜期僅82天,低溫缺氧,年平均氣溫為3.3°c,最低氣溫可達零下40多攝氏度,氧氣含量不足平原的50%,被稱為“生命禁區”、“死亡血海”。
紅其拉甫口岸的開放時間,因高海拔和冰雪天氣影響,根據中巴兩國協議有所規定:每年4月1日至11月30日開關,12月1日到次年3月31日閉關。
但需要注意的是,對旅客開放的時間為每年5月1日至10月31日,限旅遊組團過境,零散旅客過境可延伸至11月30日;
12月1日至翌年的4月30日,除中巴兩國郵政、貿易和特許人員外,對其他旅客關閉。
在夏季正常開關期間,該口岸沒有任何節假日,實行24小時正常通關。
1968-1978年,中國為援助巴基斯坦,曆時11年,修築了一條從紅其拉甫山口至巴基斯坦塔科特,全長600多公裏的中巴友誼公路,為兩國口岸的開放創造了先決條件。
1982年8月27日,紅其拉甫口岸對中巴兩國公民正式開放,1986年5月1日正式向第三國人員開放。
紅其拉甫口岸在中國古代就是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重要關隘,曆史上也是中國與西南亞以及歐洲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萬山堆積雪,積雪壓萬山”是對紅其拉甫的最好形容。
相傳在唐僧西天取經之前,曾有一個多達萬人的商隊因遇暴風雪而全部死亡,據說至今還有人孜孜不倦尋找那支商隊丟棄的寶藏。
生活在紅其拉甫山口周邊的居民多數是塔吉克族,他們被稱為“天上人家”。
有人這樣描繪他們的家園,
“隻有天在上,
更無山與齊,
舉頭紅日近,
迴首白雲低。”
劉娜終究還是一個小孩子,第一次看到夏天還有雪山,下車就是歡唿雀躍。
虎永剛連忙提醒她,此處海拔高,不能進行劇烈運動,否則會有高原反應。
讓他們沒想到的是,口岸的遊客眾多,而且基本上都不是出境的,幾個地方拍照都要排隊等候。
實話實說,到這裏如果不出境的話,主要就是接受一次愛國主義教育。
幾人在牌樓、7號界碑、邊防哨所、國門等幾處拍完照,就離開了。
往迴走不遠,就看到來時經過的前往“瓦罕走廊”的路牌。
瓦罕走廊,又稱阿富汗走廊、瓦罕帕米爾,是連接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巴達赫尚省至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一條呈東西向的狹長地帶。
它位於帕米爾高原南端和興都庫什山脈北東段之間的一個山穀,東西長約400公裏,其中在中國境內長約100公裏,南北最窄處僅15公裏,最寬處約75公裏。
它也是東亞到西亞最近的道路,具有非常重要的地理和曆史意義。
瓦罕走廊就像一條長廊一樣,一端連著貧窮落後、炮火連天的阿富汗,一端通向經濟高速發展,一片祥和的中國,中間又將塔吉克斯坦與巴基斯坦分開,戰略意義可想而知。
在走廊東端,中國和阿富汗兩國相鄰處隻有92.45公裏,走廊的南麵是巴基斯坦,北麵是塔吉克斯坦,素有“雞鳴聞三國”之稱。
車子離開314國道之後,沿著簡易的砂石公路走了一段,就看到路邊矗立著兩根高大的石墩柱,左邊寫著“瓦罕遊棄所”,右邊寫著“絲路之門”。
這也是瓦罕走廊的大門了。
據介紹,在曆史上,瓦罕走廊是中國領士的一部分,是連接歐亞大陸的重要通道之一,在古絲綢之路上占據重要地位,通過這條通道可以出大月氏(現在的阿富汗),到達安息(現在的伊朗)。
同時,這裏也是華夏文明與古印度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
唐朝曾在此設立“蔥嶺守捉”,管轄包括帕米爾在內的新疆西部地區。
公元747年,唐朝大將高仙芝曾率領輕騎,通過瓦罕走廊滅了小勃律國,重新打通絲綢之路。
1759年,清政府在平定準葛爾部和大小和卓叛亂後,統一天山南北,長期在帕米爾設立官駐軍政守,並一直對帕米爾地區進行有效管轄。
現在的瓦罕走廊區域劃分,是十九世紀俄國與英國在中亞博弈的結果。
阿富汗位於大陸的中心位置,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1895年,俄英雙方經過爭奪,最終簽定了協議,將緩衝帶瓦罕走廊送給了阿富汗。
1963年,中國與阿富汗將瓦罕走廊全線封閉,這條曾經繁華的絲綢通道,從此與世隔絕,變成人間淨土,被世人遺忘。
前行不遠,看到一塊巨石,上寫“東晉高僧法顯經行處”。
旁邊的木板上有介紹,東晉高僧法顯曾從長安沿古絲綢之路,經過這裏西行求取佛法。
歸來後,這樣描述蔥嶺當時的情況,“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四顧茫茫,莫測所之,唯視日以準東西,人骨以標行路。”
由此可見當時瓦罕通道的荒涼。
再往前走不遠,又有一塊巨石,上寫“大唐高僧玄奘經行處”。
據說著名的唐玄奘,赴天竺那爛陀寺取經東歸時,就是通過瓦罕走廊的明鐵蓋達阪進入今日中國國境。
此後,虎永剛等幾人又看到了“東行傳法第一人安世高經行處”和“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經行處”,這就說明,很多外國人也是通過瓦罕通道進入我國進行傳播宗教、佛法的,難怪此處又被稱為“佛教之門”。
再往前走,砂石路變得狹窄起來,路邊出現一個牌子,顯示此處到了“公主堡”。
劉偉民笑道:“貓哥,這一路你算是和公主結上緣啦。昨天在喀什古城,西域公主招親選中了你,現在又來到了公主堡。”
此言一出,車上幾人也都大笑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