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永剛兩人離開了澤普縣城,繼續沿219國道北行。


    大約15公裏後,在澤普縣與莎車縣的交界處,距離葉爾羌河大約一公裏的地方,有一處“黑水營古戰場遺址”。


    黑水營之戰是於清乾隆23年(1758年)10月至24年(1759年)正月,是清平天山南路之戰中,定邊將軍兆惠葉爾羌城外堅守黑水營的重要戰事。


    而眼前的古戰場遺址,僅剩小土堆幾座。


    附近有一座戰後修繕的麥得利斯教經堂,也隻剩一座門樓與殘垣斷壁。


    教經堂就是傳教的學校。


    這座教經堂據說已經有2、300年的曆史,是喀什地區規模最大、曆史最長的教經堂之一。


    該教經堂占地畝許,坐西朝東。門樓高6米,淨深6米,寬4米。


    奇怪的是頂部居然繪有道教太極圖案。


    虎永剛不知道“麥得利斯”是什麽,問了一下度娘,居然也不知道。


    就像是問度娘,“畫虎成貓是不是世界上最帥的男人?”


    度娘的迴答肯定是,“沒有您搜索的結果!”


    當聽到當地人說,這座教經堂曾經的jd分子的活動窩點時,寧靜催促虎永剛趕緊驅車離開了。


    繼續前行15公裏,到達莎車縣城。


    莎車縣,原來就是西域三十六古國之一的莎車國,有著3000多年的曆史。


    曾幾度成為西域聞名遐邇的部落國,先後稱為莎車國、渠沙國、葉爾羌汗國,是古絲綢之路的要衝,軍事駐守重地。


    這是一座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中亞文化與西域文化融為一體的曆史文化名城;


    也是全國最大的巴旦姆(巴旦木)生產基地,被譽為“中國巴旦姆之鄉”;


    又因該縣地處塔克拉瑪幹沙漠的南部,是新疆縣域中核桃種植麵積最大的縣,有中國“核桃之鄉”之美譽。


    虎永剛兩人行走在莎車縣城內,有一種穿越時空、跨過地域的感覺,作為曾經東察合台繼任者,葉爾羌汗國的都城,莎車留存的人文曆史幾乎堪稱南疆地區之最。


    兩人第一步就來到了莎車古城。


    作為西域三十六古國之莎車國的都城,曾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關鍵節點之一,自然有它厚重且悠久的曆史底蘊。


    早在漢代,莎車就是西域的商賈必經之地,經過千年磨礪,莎車古城已經成為新疆地區保存最為完整的古城之一。


    城門是莎車古城的重要組成部分,古城內共有南門、東門、北門和西門四座城門,其中以南門最為著名。


    南門是一座古老的磚木結構建築,門樓上建有兩個旋轉角樓,中間設有一座城樓,城樓兩側還有厚重的城牆,整個建築結構都非常宏偉。


    古城的城牆,是葉爾羌汗國時期的古城牆,始建於明成化九年(1473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曆史。


    整個古城牆呈長方形,周長約4.3公裏,高約6米,寬約4米,城牆頂部有炮台和箭樓等防禦設施。


    城牆外圍有護城河和吊橋,是新疆地區現存最完整的一座城堡。


    莎車古城牆是葉爾羌汗國時期的重要軍事設施,曾經在保衛莎車和抵禦外敵入侵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


    如今,城牆已經失去了原有的軍事意義,但仍然是一個重要的曆史遺跡和文化景觀,吸引了許多遊客前來參觀。


    (畫虎成貓按:葉爾羌汗國,中國明代新疆建立的伊斯蘭教地方政權。史籍稱“蒙兀兒汗國”、“蒙古利亞國”、“賽義德汗國”等。《明史》對新疆各地政權統稱“地麵”。因首府為葉爾羌(今莎車),故名。)


    古城內也有很多商鋪。


    不過不同於其他的旅遊景點,這裏的商鋪都是當地居民所開,出售的也都是當地有特色的手工藝品和一些土特產。


    虎永剛買了一頂維吾爾族男人的帽子,寧靜買了一條維吾爾族女人的純羊毛披肩,兩人這才心滿意足地離開了。


    莎車縣城內最大的景點,當屬“莎車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


    據說,這是當地政府花了三億巨資,在被戰爭損毀的葉爾羌王宮的基礎上重建的。


    博覽園是一個宮殿院落式建築,氣勢磅礴、金碧輝煌,集中展現了莎車101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了莎車多民族的民俗民風和民族歌舞。


    園內的建築風格,以土黃色主調,點綴著藍色花磚,湖藍色的圓形拱頂與藍黃色的花紋交織,對稱的結構和鏤空花紋裝飾,展現出別具一格的美。


    園內隨處可見的彩繪,使用紅、黃、綠、藍等鮮豔的顏色繪製出動物、植物和幾何形狀的紋樣,每一幅都充滿了創意與想象力。


    博覽園內還有6個介紹新疆各民族風俗的小展覽,如塔吉克族展廳、柯爾克孜族展廳口、十二木卡姆展廳等。


    此外,園內還有展示維吾爾族婚俗習慣的艾裏甫和賽乃姆的家等各種非遺展示館和體驗區,遊客們可以親身體驗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


    非遺博覽園旁邊就是“葉爾羌汗國王陵”。


    葉爾羌汗國王陵又稱“阿勒屯麻紮”,“阿勒屯”是維吾爾語,漢語的意思為“金子”,“麻紮”則為“墳墓”。


    整個國王陵麵積1000多平方米,始建於1533年,當時是為悼念賽義德王朝第一個汗王蘇裏坦?賽義德而修建。


    其後的葉爾羌汗國的11代可汗及其子孫,包括著名的木卡姆學者、詩人阿曼尼莎汗也都陸續入葬,後又經過近百年的擴建,才成為汗國王族陵園。


    “葉爾羌汗國王陵”由阿勒屯麻紮、阿勒屯魯克清真寺和阿勒屯水池組成,在布局和圖案裝飾等方麵,別具風格,是伊斯蘭教優秀建築藝術,為了解當時的政治、經濟狀況、生活習慣、喪葬習俗等具有重要的曆史價值。


    王陵的對麵是“阿曼尼沙罕紀念陵”,這是新疆自治區政府為了紀念“十二木卡姆”主編人阿曼尼沙罕,在1992年的時候修建的。


    阿曼尼莎汗是葉爾羌汗國第二代君主拉失德的王妃。她天資聰穎、能歌善舞、能詩能文,葉爾羌汗國時期傑出的維吾爾族女音樂家和詩人。


    她出生於現在麥蓋提縣特孜納布河畔的庫木西村,一個民間藝人的家庭。


    她8歲喪母,靠父親馬合木提打柴為生。幼年時曾入學讀書,後隨父學習彈唱,14歲時已能作詩編歌。


    後被葉爾羌汗國第二代君主拉失德選中,入宮為妃。34歲時,因難產去世。她的一生為豐富和繁榮維吾爾文化做出了傑出貢獻。


    阿曼尼莎汗紀念陵,陵墓與清真寺連為一體。陵高22米,陵墓修建在一座2米高,10米寬,10米長的正方形基座上,陵頂為園塔狀,在陵室內,牆上鑲有“木卡姆”十二套曲名。


    阿曼尼莎汗紀念陵構思巧妙,具有典型的伊斯蘭建築風格,且寄托了哀思。


    陵前白顏色台階共有14層、紀念陵四周柱子有20根,這分別代表著阿曼尼沙罕14歲時成為王妃,用20年的時間去整理木卡姆,直到不幸離世……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房車環遊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畫虎成貓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畫虎成貓並收藏房車環遊記最新章節